1954年的北京老照片:原汁原味的北京,古建筑真漂亮,图8可惜了


【天安门城楼侧面照】这是一组反映1954年北京城的老照片,当时的北京城还没有大规模扩建,满眼都是古建筑,尤其是牌坊、古城墙等北京标志性建筑都在。有人说,这是北京城最有韵味的时刻,安宁、马路上车辆很少等,让人感受无比的轻松惬意。

【正阳门箭楼】北京正阳门箭楼始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妻建筑形式为砖砌堡垒式,城台高12米,门洞为五伏五券拱券式,开在城台正中,是内城九门中唯一箭楼开门洞的城门。从建成那一刻起,正阳门箭楼就是北京城的象征之一,在无数北京老照片中都有它的身影。

【站在景山公园远眺北京故宫】煤山是明朝紫禁城里堆积煤炭的地方,故得名,这里曾是北京城海拔最高的地方。照片中正对面的是神武门,1924年溥仪被赶出紫禁城时,就是从这里离开的。神武门明朝时称玄武门,是紫禁城的北门,清康熙年间因避康熙帝玄烨名讳改称神武门。


【前门大街】前门大街北起前门月亮湾,南至天桥路口,与天桥南大街相连,它位于北京中轴线上,因此它在明清时期地位无比重要。前门大街最先是明朝皇帝去天坛祀天的“御道”,后来明朝打破“前朝后市”之制,这里逐渐兴起成为新的商业街区,在前门大街的两侧,商铺、客栈、商号相继出现。

【北京友谊宾馆】北京友谊宾馆的前身是国务院西郊招待所,当时主要用于接待在京的苏联专家。在当时来说,这座宾馆是北京城条件最好的宾馆之一,能住在这里的客人身份都非常尊贵。但是,北京友谊宾馆直到1973年才开始对游客开放。

【北京故宫角楼】紫禁城角楼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清朝多次重修。角楼修建在紫禁城护城墙的须弥座之上,周边绕以石栏;中为方亭式,面阔进深各三间;上层檐为纵横相交四面显山的歇山顶,正脊交叉处置铜鎏金宝顶。檐下施单翘重昂七踩斗栱。


【前门大街侧面的一条胡同】“胡同把北京这块大豆腐切成了很多小豆腐块。北京人就在这些一小块一小块的豆腐里活着。”这是当时北京城的真实写照,清晨时分推着流动售货车的小贩,在胡同里的“吆喝声”、“叫卖声”一次次唤醒着沉睡的北京。

【北京古城墙】如今再也看不到了,确实有点可惜。当年梁思成曾说,“城墙上面,平均宽度约10米以上,可以砌花池,栽植丁香、蔷薇一类的灌木,或铺些草地,种植草花,再安放些园椅。夏季黄昏,可供数十万人的纳凉游息。秋高气爽的时节,登高远眺,俯视全城,西北苍苍的西山,东南无际的平原,居住于城市的人民可以这样接近大自然,胸襟壮阔。”这真是一幅美好的画面,可惜了。

【马路上的公共汽车】《燕京杂记》曾描述清朝时北京城的热闹场面,“京师店市,素讲局面,雕红刻翠,锦窗秀户,招牌至有高三丈者。夜则燃灯,数十纱笼角灯照辉如白日。”也就是说,当时北京城的夜市也非常热闹,“凡金银珠宝以及食货如山积,酒榭歌楼,欢呼酣饮,恒日暮不休。”


【长安街】长安街是北京城的标志之一,这张照片拍摄时已经扩建了。长安街有着“神州第一街”之称,总长3.8千米,长安街东端起于东单路口、西端止于西单路口。另外,长安街以天安门为界分成东长安街与西长安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