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隶书写得漂亮、灵动?

爱跑步的碗


按苏轼刚健含婀娜的说法,书法即要沈着又要飘逸,确实不容易,尤其是隶书,通常在清代与民国,秦汉竹简尚未大量出土前,书家多受石碑汉隶的影响,多写的朴茂苍劲沈着,往往是沈着有余而飘逸不足,这类书家主要有何绍基、伊秉绶诸人。今地下大量出土的秦汉三国简帛书,古隶的墨法与笔意呈现在后昆前面,这样我们能够师简帛书的笔意而不仅仅是汉碑的刀法,即能保持汉碑平正沈着的一面,又能从简帛中获取飘逸的笔意与墨法的一面,综合两者达到隶书创作〝刚劲含婀娜〞的兼容风格!


雷家林书画


第一有一个好的范本。

隶书无非这么几个种类:

古隶。

汉隶。

汉简。

唐隶。

清隶。

当然,元代受到赵子昂的复古思想,也有写隶书的,水平不是太高。



我们一般多选汉代隶书,它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风格:

1,方整端庄。

如张景碑,史晨碑,乙瑛碑等。

2,流丽清劲。

礼器,曹全。

3,质朴雄浑。

张迁,鲜于璜碑等。

那么,可以选第二个分类。

当然,学汉碑的最终归宿,要落实到汉简上来。毕竟碑是比较庄重严肃的,而汉简就较为随意自然,更显灵动造意。



不建议选有点朴质敦厚的张迁碑,人家的风格就不是灵动那一路的,如果写张迁写出了飞动之感,我。。。。。。!

第二,书写姿势的问题。

汉代没有高桌大椅,书写的方式当然和现在的五字执笔法不同,这个我在之前的回答里,写的很详细。

书写姿势,可以说是写好隶书最为关键的一点了。



第三,注意用笔的势。

笔势是什么,恐怕难以用语言说的清楚。

各种书体,它们都有一个大的法则在那里,不能违背。

隶书也叫八分书,也就是它的势,是左右相背的,如八字分散。这个观点,至少清代的包世臣是这样认为。

这三点,可以说是比较重要的了,至于死抠点画形态,前后方整,上下齐平者,谬矣。


游手于斯


怎么把隶书写好,不仅要有一颗清净的心还要学会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

1、第一步,选择字帖十分关键,因为汉代的隶书风格实在太多了,如果你选择的字帖本身就不是那种灵动的字体,那当然是很难写的灵动的、漂亮的。比如汉代隶书里的《张迁碑》属于厚重、方整型的隶书,我们也可以把它写的灵动漂亮,但是这种灵动漂亮相对于《曹全碑》、《礼器碑》、《朝侯小子碑》的飘逸和灵动是不一样的,肯定是《曹全碑》更容易让人感觉到灵动和漂亮。

所以说,选择字帖非常的关键,如果你喜欢飘逸灵动一类的书法作品,还是选择《曹全碑》、《礼器碑》的好。

2、用笔也很关键,想要你的字体漂亮且灵动,你必须要有扎实的基本功,用笔的灵活是在扎实的基本功的基础上的灵活,学习书法不要一开始就去追求灵活,要先写的稳定,稳扎稳打,等熟练以后再去追求灵活。这是大部分艺术学习的规律,有一句话叫欲速则不达,想要把字写好也是同样的。

隶书也叫“隶字”。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因袭小篆并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

隶书分为“秦隶”(简牍体)和“汉隶”(今隶)。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汉隶)略显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凤尾”、“一波三磔”。它源于秦小篆和简牍体,到东汉时达到顶峰,书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卫夫人学其书


要做到把隶书写得漂亮、灵动,就要充分把握隶书的特征。

首先,隶书有蚕头燕尾,蚕头要圆,雁尾要饱满飘逸。但是一个字里只能有一个雁尾,这就是“蚕无二设,雁不双飞”,就是说一个字里的主笔只能有一个,不能重复;

其次,字形要扁,隶书的整体风格是扁扁的,这样主笔突出之后就字就显得特别灵动;

最后,起收笔要圆,隶书的起收笔以圆为主,方尖的不多。圆润的笔触不像尖收笔给人锋芒毕露的感觉,它给人的是一种温文尔雅的感受,会给字增加一些灵动之感。


写字那些事儿


隶书写出漂亮、灵动,难乎其难。

隶书的风格是古朴典雅,大方端庄,汉隶留存三百碑,可以说没有一块碑可以称得上漂亮和灵动的。乙瑛碑“骨肉匀适,情文流畅”,在于秀逸清俊;史晨碑“古朴浑厚,结体严谨”,在于尔雅超逸;张迁碑“笔势内敛,笔力沉着”,在于古拙奇巧;曹全碑“精气内含,柔中有刚”,在于流畅而舒张;礼器碑“痩硬如铁,迭宕多姿”,在于奇绝万象。题主意思不言而喻,就是说隶书能否写出新面貌、新格局,写出新时代的漂亮和灵动的隶书对吧。

再看看隶书的传承,自汉以后几千年来,尽管隶书没有从汉隶中走出来,但各朝各代都有隶书面目出现,魏晋南北朝及隋时代的非隶非楷作品很多,如“二爨”,嵩高灵庙碑等,似乎是在摆脱隶书之束缚,探索一种新书体,但显然是往法则极致的楷书发展。初唐欧阳询的隶书,虽有别八分,笔法丰富,自有一格,也似开欧楷书风。唐玄宗隶书妍美丰腴,与唐朝风气相吻合,可以说与漂亮沾上一点边,虽然曾一时受到追捧,然终究没有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后人评价,皇帝的隶书,外妍丽而内质绵软。宋以后,隶书的高峰是在明末以后以及清代,清隶代表人物有郑簠、邓石如、伊秉绶、金农、何绍基、赵之谦等,尽管隶书面目各一,但大多是传承了汉隶的朴拙和内敛,金农和何绍基别具一格,分别走一放一收两个极端,也都不具备漂亮灵动之特点。

能否在隶书空前繁荣的当下,隶书出新面貌。隶书两字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要创新,必须走通传承之路,只有把隶书的精髓发扬光大,才能创新出隶书的新风貌。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寄希望于我辈岂是蓬蒿人,从古隶书中走出来,写出隶书的漂亮灵动之书风。难矣!








如石书艺


时至当今,隶书的社会实用功能还有一些,因为它的识认难度不大,几同楷书。所以在很多公共场所的文字使用上,还被采用。它的实用价值之外,现在人们多所认同的是它的形体特具的艺术欣赏价值。在正书系列,它的流通占比仅次楷书,远超魏碑。

把隶书写得"漂亮"丶"灵动",這可能是喜爱隶书之人的群体认知。如何才能达到這一追求目标呢?

首先,不能脱离书写的最基本要素,仍然是个笔法和形体的问题。赵孟俛的"用笔千古不易″丶"结字因时而异″的原则完全适用于此。用笔,並非指某一种固定程式,而是"必须强调″的一个问题。"中锋″行运,"偏丶侧″辅之,是所有书体的用笔规律,其变通运用,是在具体到特定书体丶特定点划之终极表达效果要求上的灵活。每一种成熟书体,体现的是本体成功的用笔方法。

再者,经典碑帖的临习丶传承丶借鉴运用,是绕不过去的程序。曹全碑的秀美,张迁碑的朴茂,等等汉代碑帖的个性特点的吸收浸染,正是艺术趣味的酵母。欣赏眼界的高度,决定着取法的途径方法。

其次,对隶书字体本身的基本特点把握准确以后,便可参酌后代有成就的名家各种用笔书写特点,予以揣摩借鉴,用其成功经验开启自己的创新路子。例如清代伊炳绶丶当代王遐举丶刘炳森,诸名家,都是漂亮丶灵动,个性斐然的样板。

书法贵在自家面貌,所以学古学今,最终是要发挥个人。对于漂亮丶灵动的认识理解也是因人而异的。个人追求的是个人的认知。书法不是工艺,所以不存在预设效果的方法,只有功力火候所体现的具体作品的效果验证。







真空妙有无量寿


1、第一步,选择字帖十分关键,因为汉代的隶书风格实在太多了,如果你选择的字帖本身就不是那种灵动的字体,那当然是很难写的灵动的、漂亮的。比如汉代隶书里的《张迁碑》属于厚重、方整型的隶书,我们也可以把它写的灵动漂亮,但是这种灵动漂亮相对于《曹全碑》、《礼器碑》、《朝侯小子碑》的飘逸和灵动是不一样的,肯定是《曹全碑》更容易让人感觉到灵动和漂亮。

所以说,选择字帖非常的关键,如果你喜欢飘逸灵动一类的书法作品,还是选择《曹全碑》、《礼器碑》的好。

2、用笔也很关键,想要你的字体漂亮且灵动,你必须要有扎实的基本功,用笔的灵活是在扎实的基本功的基础上的灵活,学习书法不要一开始就去追求灵活,要先写的稳定,稳扎稳打,等熟练以后再去追求灵活。这是大部分艺术学习的规律,有一句话叫欲速则不达,想把字写漂亮也是一样的。

总之,道理很通俗也很实用,没有其它的办法了。


不二斋


提到隶书,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蚕头燕尾,一波三折”,确实,在我初学书法时,在那些书法普及图书上,就是这样介绍隶书的特点的。


如果我们对隶书的认识仅停留在“蚕头燕尾,一波三折”,那基本处于隶书入门状态。

隶书的种类是很多的,灵动、古朴、庄重等等各种风貌都有。

汉代是隶书的第一个高峰,流传下来的汉隶名碑很多,风格也各不相同。

《华山碑》《史晨碑》《乙瑛碑》法度严谨。

《曹全碑》《礼器碑》华贵完美。

《石门颂》《杨淮表记》开朗随性。

《衡方碑》《西狭颂》《郙阁颂》高古浑厚。

《张迁碑》《褒斜道刻石》张扬飞动。

要想将隶书写得漂亮、灵动,就取法而言,应该:

以《曹全》《礼器》为主,同时辅习《张迁》《褒斜道》。

学习时,一段时间临习一种碑帖,从此碑帖中选取有代表性的二、三十字作为自己的日课,通过临摹,逐步掌握提按、使转、中侧、疾涩等用笔要领,以及奇正、疏密、虚实、长短、粗细、轻重等结字方法。



学习隶书,最忌讳的是以楷书用笔方法来写隶书,要么形成“中怯”,要么圭角外露,要么左低右高呈斜势。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隶书现在的书写虽然不很普遍,但其独特的美学存在意义,仍令万千书法爱好者趋之若鹜。

但要将隶书写好,却并不那么简单。

之前曾有人问,说现在都知道隶书规范多不好写,为什么还有那么多隶书作品参展示众,对此问题的权威解答并不在我,我也不知从何说起更适合,更恰当,更妥帖。

隶书的要求和楷书有着显著的区别,讲求蚕头燕尾,一波三折。这种书体始于秦,成于汉,到东汉时期达到鼎盛,世有“汉隶唐楷”之称。较为著名的碑帖有《曹全碑》《张迁碑》等。

但我个人更钟爱《天发神谶碑》。

隶书的波磔之美,实在细致、精巧,多逆锋回入,藏头护尾,笔势飞动,姿态绰约。

以我个人的浅见和观点,我的书写体验是在整体严整雄阔中寻求舒展的灵动之感,形偏扁,多曲笔,凸显其典雅、华美、庄重、整饬之势。

切不可为了追求波磔延宕,而把力使过了头,这很容易造成整体字形的扭曲和造作,失去了天然的芬芳。

如果可能,不妨找来当代隶书大家刘炳森的书作,也可以翻览前朝伊秉绶等人,或可从中觅到真趣,求得真经。



龙吟148119260


福星常在

🌸🌸🌸

如何把隶书写的灵动,这个不在于怎么练。


人是什么样的,字就是什么样的,关键是人,不在于字灵动不灵动,字是人写的,字又没主见,没意识,字是你写出来的,字有灵魂也是你赋予的,它自身不会增长。

你自身没有那个东西怎么能给别人,怎么会灵动?字如其人,一个人呆呆的,见识短,字也高明不到哪去,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要磨练要修行,多读书,多沟通,多实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万卷书都没读呢怎么明理,道理不明,怎么应事?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孔老夫子讲的很明白了。要博览,然后问自己,然后思索,然后分辨,然后笃行,也就是信受奉行,诚于中,形于外。

隶书的帖子多了去了,东汉的碑刻,西汉的简牍,秦朝的隶书,战国的楚简,这些都是好东西,高古博厚,这些字帖够你读上几年几十年的了。如果因为年代太久远,可以看一下清朝,清朝年代近,也是一个隶书复兴的高峰,邓完白,赵之谦,金冬心,桂馥,伊秉绶,何子贞这些都在隶书上有很深的造诣,可以去看看,去学学。



观千剑而后知器,要开拓自己的思想,并充实它,不然只是空想。想再久也到不了手上,所以还要勤学苦练。


学书要先专后博,开始从一个帖先入门,入门之后,能明辨是非了,再博览,审问,慎思,笃行。

一管之见,多加批评,多加交流。

祝天下爱好书法的同道书艺大进。

🌹🌹🌹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