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一章1分鐘,共讀《道德經》· 第四章


每週一章1分鐘,共讀《道德經》· 第四章

“老子《道德經》,全球發行量僅次於《聖經》的外文經典。這樣一本風靡西方世界的中文經典,至少應該讀一讀。 每週一章“1分鐘”,全球華人共讀《道德經》。

附林語堂翻譯的《道德經》英文版,感受下西方人眼中的中國之Tao。”

01 原 文 讀 誦

全球華人共讀道德經 · 第四章

翻譯:林語堂 | 領讀:朱丹濱

《 道德經 · 第四章 》

- Tao and Teh · Chapter 4 -

道衝,而用之或不盈。

Tao is a hollow vessel,

and its use is inexhaustible!

淵兮,似萬物之宗。

Fathomless!

Like the fountain head of all things,

挫其銳,解其紛,

Its sharp edges rounded off,

its tangles untied,

和其光,同其塵。

its light tempered,

its turmoil submerged,

湛兮,似或存。

yet dark like deep water

it seems to remain.

吾不知誰之子,

I do not know whose Son it it,

象帝之先。

An image of what

existed before God.

02 白 話 淺 釋

【第四章白話直譯】:

道體是虛空的,然而作用卻不窮竭。淵深啊!它好像是萬物的宗主;幽隱啊!似亡而又實存。我不知道它是從哪裡產生的,但可稱它為天帝的宗祖。

03 現 代 啟 示 錄

老子《道德經》流傳至今,中國文化史上儒釋道三家的很多學者、大德都對《道德經》做過“由淺入深”的註解。在這裡,我們每週會聊一些和現代人相關的,比較淺顯易懂的現代啟示。更多《道德經》“深度講解”,可以收聽文章底部相關音頻欄目。

每週一章1分鐘,共讀《道德經》· 第四章

網絡上一直流傳著一個段子,說這個世界上最深邃的人是誰?答案是“保安大爺”。因為任何一個人從他的門口路過,都要接受拷問靈魂的3大問:你是誰?你從哪裡來?你要到哪裡去?

這雖然是一個段子,但不可否認的是,自從人類誕生以來,幾乎所有的宗教、哲學和科學家都在嘗試回答這3個問題: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我們要到哪裡去?而在《道德經》裡,老子給出了他的答案:“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老子說,萬事萬物,都是從“道”中產生的。那麼“道”到底是個什麼狀態?在《道德經 · 第四章》裡,老子給出了他的體驗及描述。

每週一章1分鐘,共讀《道德經》· 第四章

- 無神論的老子 -

東、西方文化有哪些差異?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區別在於,在西方傳統的文化思想裡,是有一個“造物主”的,這個世界以及所有的生命,都是由這個“創世之神”所創造的。而代表東方的“儒、釋、道”三家文化,都不認為這個世界是由一個具有人格化的“神”所創造的,也不存在一個能夠控制人類吉凶禍福的最高主宰。從老子的觀點來看,這個世界、包括生命,都是從“道”中產生的。而這個“道”也是可以實實在在體驗到的。

即便說,儒、釋、道三家都有所謂“聖賢”的概念,但“聖賢”是人人通過後天的訓練和培養,人人可成的(人人可以“體驗”到這個道),只有先後的關係,而不存在主宰和被主宰的關係。

每週一章1分鐘,共讀《道德經》· 第四章

- 中國哲學中的“超道德”範疇 -

很多人都覺得,中國的文化,就是處世哲學,都是道德說教。其實中國的文化思想,既有形而下、為人處事,道德規範的部分;也有形而上,追尋生命體悟的部分。儒家的“靜坐”、道家的“坐忘”、佛家的“禪修”,都是屬於形而上部分的訓練。

至於後世儒、釋、道三家各自體悟的異同,老子的“道”,另外兩家如何看待,以及三家之間如何相互地借鑑與融合,這個話題很大,需要深入地學習。但至少我們可以瞭解,中國的文化,既有比較淺顯的社會哲學部分,也有比較深邃的“超道德”範疇,並不像很多人理解的這麼簡單。

一千人眼裡的一千本道德經

您有怎樣的收穫和感悟

沒有繁文縟節,只聊用得上的國學

主撰稿人:北川先生

華南理工大學客座教授

文化部特聘傳統文化講師

青島恆星國學院特聘教授

歐洲東方商學院學術總監

廣州菊坡國學書院副院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