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母发现黛玉的窗纱旧了,为什么直接找王夫人,而不是王熙凤?

极限小龙


第四十回,刘姥姥游大观园精彩纷呈,有太多令人津津乐道的故事。贾母带刘姥姥去了四个地方,潇湘馆、秋爽斋、衡芜苑、拢翠庵。这四个地方,是大观园最出色的四个女子住所,贾母都有点评。贾母第一个带队过去的是潇湘馆,刘姥姥对林黛玉房间一顿夸赞,贾母自豪之余,却因一个纱窗,而对王夫人有了一番言语。



说笑一会,贾母因见窗上纱的颜色旧了,便和王夫人说道:“这个纱新糊上好看,过了后来就不翠了。这个院子里头又没有个桃杏树,这竹子已是绿的,再拿这绿纱糊上反不配。我记得咱们先有四五样颜色糊窗的纱呢,明儿给他把这窗上的换了。”

贾母这段话,从情绪上说并没什么异样,不过是家常安排而已。之所以与王夫人说而不是王熙凤,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王夫人是荣国府的当家人,王熙凤不过代王夫人行事。贾母有儿媳妇在场,吩咐王夫人,比吩咐王熙凤更合适。现代职场也是,不越级安排工作,是规矩。但是贾家不是职场,这个定律不一定遵守,窗纱又是小事,贾母完全可以安排王熙凤做,她反安排王夫人,当然不是没原因。

第二,林黛玉的身份在贾家不是寄居。在父母去世后,她等于被贾家领养,《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第三回回目就是“荣国府收养林黛玉”,收养和寄养完全不同,林黛玉作为贾家养女,王夫人这个舅母就要代行母亲职责。这与惜春差不多,六十五回兴儿对尤二姐说惜春时,也是贾母从小抱过来交给王夫人抚养。林黛玉实际监护人是贾母,但名义上的监护人是王夫人这个舅母,贾母对王夫人说林黛玉的窗纱无可厚非。



第三,贾母品味出众,她一眼就看出林黛玉的窗纱材质,认为刚贴上好看,几天变色后就不好看了,还说潇湘馆的陈列布局都是竹子,树木,不应该贴这种靠色的绿窗纱。老太太当众给大家上了一堂美学课。不过,这种最基本的搭配常识,作为贵族出身的王夫人不懂么?还是林黛玉不懂?贴窗纱这种事王夫人不可能亲力亲为,奴才们进来贴,林黛玉被动接受。这后边体现出很多耐人寻味的人情世故,“糊弄”两个字逃不过。

第四,奴才们为什么对林黛玉如此糊弄?贴窗纱事小,可今年贴什么窗纱,一定会问过王夫人、王熙凤。贾家各房布局不同,如果贴一个颜色的窗纱,王夫人属于管家失职。林黛玉潇湘馆不适合贴绿色,却贴了个绿色。奴才们马虎,王夫人不该马虎。王夫人不知道,表明她很久不来潇湘馆,也表明她对林黛玉有点忽略。奴才们上行下效,王夫人不在意,她们当然马虎。窗纱是好的,就是不该贴在潇湘馆的窗户上。贾母当众指出来,事情越小王夫人越尴尬。


贾母与王夫人的婆媳关系,王夫人与林黛玉的长幼关系很让人津津乐道。本文不想扒这背后的龃龉,就事论事,从窗纱小事能看出林黛玉在荣国府的处境随着贾母年老,林黛玉渐大而有所恶化。绿窗纱不配自己的房子,林黛玉一定知道。她不言不语的消极更说明处境艰难。四十五回她对薛宝钗说:

“…你看这里这些人,因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凤丫头两个,他们尚虎视眈眈,背地里言三语四的,何况于我?况我又不是他们这里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了。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

林黛玉不敢麻烦人,害怕被奴才抱怨的处境一定是风闻了很多闲话。背后还是王夫人关照少的原因,像贾宝玉、贾探春,奴才们就算心中不高兴,也要老老实实效力。窗纱事小,却能见微知著。贾母当众提出来,绝对有敲打之意。所以,从四十回到抄检大观园前,林黛玉这段期间整体生活还不错,与贾母的关怀不无关系。

欢迎关注、收藏:君笺雅侃红楼,每天为您带来更多新颖的红楼视角!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80回本 ;

【石头记】周汝昌校订批点本80回本 ;

【红楼梦】通行本120回本 ;

【清·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君笺雅侃红楼


紫鹃早打起湘帘,贾母等进来坐下。林黛玉亲自用小茶盘捧了一盖碗茶来奉与贾母。王夫人道:“我们不吃茶,姑娘不用倒了。”林黛玉听说,便命丫头把自己窗下常坐的一张椅子挪到下首,请王夫人坐了。……说笑一会,贾母因见窗上纱的颜色旧了,便和王夫人说道:“这个纱新糊上好看,过了后来就不翠了。这个院子里头又没有个桃杏树,这竹子已是绿的,再拿这绿纱糊上反不配。我记得咱们先有四五样颜色糊窗的纱呢,明儿给他把这窗上的换了。”

可见当时的情形,贾母和王夫人是坐着的,王夫人在贾母旁边下首,两人半相对,交谈时目光平视,方便说话。此刻王熙凤、李纨等人都应在一旁站立侍候,如果对王熙凤说要扭头仰视,不太方便。

个人认为对红楼梦不宜过分解读,很多描写只是平常,也不能拿出来字字句句问为什么,好像每一处都有隐喻,完全没有必要。


博雅文化达人


我认为这是贾母对王夫人的问责,也是一种“下马威”。(当然,不是剑拔弩张的那种)

我们来看看当时的情景:

贾母携刘姥姥等人一起来到潇湘馆,而黛玉亲自捧了茶来奉与贾母,这里可见黛玉并非是不懂人情世故的,同时也表现出了黛玉对贾母的敬重和喜爱。

而王夫人则说“我们不吃茶,姑娘不必倒了。”乍一看好像没有什么,但是我们可以想象这么一个情景:

新年时你的外婆带着外人来你家玩,你给其端了茶送来,而你的舅妈却说“我们不吃茶,不用了。”

这里要关注的是三个事情:

王夫人怎么会不知道黛玉的心思



黛玉素来就是心思敏感细腻之人,这种“不被待见”的行为对黛玉来说必然是一种伤害。

王夫人对黛玉是有相当程度的了解的,就算听了一些“谣言”认为林黛玉爱使小性子,尖酸刻薄,那就更应该注意别让黛玉心里起了隔应才是。

王夫人这么做更多的是对黛玉的一种下马威,因为她支持的是金玉良缘,给林黛玉的“冷落”肯定也不止一次。

在外人面前做威,王夫人欲何为?

同时我们也可以注意到,这次不仅有贾母在,刘姥姥也在。刘姥姥算是八竿子打不着的远亲了,俗话说人都是好面子的,何况是贾府这种大富大贵之家,在外人面前公然拒绝黛玉的茶,刘姥姥心里又该怎么想呢?

此外,贾母对黛玉的疼爱王夫人不可能不知道,她却在贾母面前说“不吃茶”,贾母又该怎么想呢?

贾母巧妙的化解黛玉危机

此时,贾母心里必然是有点生气的。黛玉可是她心尖尖上的宝贝,被这么“穿小鞋”哪能开心?

于是,她假借纱窗旧了来问责王夫人(本来纱窗的问题应该是王熙凤负责的),不仅表现了自己对黛玉的重视和珍爱,同时也像王夫人表示了自己的立场:我支持的是宝黛之恋,而非金玉良缘。

不得不说贾母真真是一个聪明睿智的人。

以上是我的解读和分析,如有不同观点欢迎补充,感谢大家阅读。


沉迷补番的沐沐


直接找王夫人,而不是王熙凤?


贾母,大家都知道是就贾府的核心人物,说话的分量最重。

林黛玉是贾母的外孙女,贾母特殊照顾,级别和宝玉一样。

贾母本来是史家千金,聪明睿智,慈祥和蔼。

那天贾母带着刘姥姥参观大观园,才发现黛玉的纱窗旧了,需要换新。

简单说贾母是董事长,王夫人是总经理,王熙凤是经理秘书。

贾母年纪大,把大权转给王夫人,王夫人吃斋念佛,很多事就给秘书王熙凤处理了。

王熙凤只是具体的执行人而已。

而且换纱窗这件小事也有警示王夫人的意思,我虽然年老,可是心不老,不能随便糊弄办事,连黛玉的房间都草草了事,贾府其他的工作、工程是不是也不认真对待了。

但你们不要糊弄我,我面上虽不大问,但我心里清楚。

而且贾母带着刘姥姥第一个参观的就是黛玉的房间,可间对黛玉的重视程度。还是明天必须还,给这个任务规定了具体的期限。

回答的不好请见谅,感谢大家浏览。


博而化易


因为凤姐是直接负责人。

王夫人对王熙凤说过:“我天天坐在井里,拿你当个细心人,所以我才偷个空儿。”她是荣国府这个大企业的总经理不错,但早已不管具体事务,全交给王熙凤这个执行总经理了。

黛玉的窗纱旧了,只是旧了,不是破了,这不是什么大事。而在荣国府这么大的机构中,忽略这么一件小事,也的确算不上大错误。既然不是大错误,要是把责任人叫过来,批评上一顿,未免有小题大做之嫌。

当然,在贾母心中,黛玉的事就不是小事。况且以贾母的身份,小题大做也没人敢抱怨。不敢抱怨贾母,背地里会抱怨谁?当然是抱怨黛玉。所以如果追究责任,等同于替黛玉招怨。

而与王夫人谈起,与并非直接责任人的人闲闲说话,就成了美学的探讨,就不会对直接责任人形成压力,而仅仅是一种提醒、甚至是长辈对晚辈的指教。不管是事不关己的王夫人,还是王熙凤,都比较容易接受。

下一句是“凤姐忙道”。凤姐为什么急着接话?因为她领会了贾母隐晦而温和的提醒。她急着表白:“昨儿我开库房,看见大板箱里还有好些匹银红蝉翼纱”,她不敢确定、但是隐晦地表白:我已经在找纱了。那么我为什么找纱?是不是已经注意到林妹娃的窗纱旧了、已准备替她更换了?我不说,你猜去吧!

高手过招,不必刀刀见血。贾母作为荣国府的最高领导,既要维护疼爱的外孙女,也不以轻易打击劳苦功高的孙媳妇。这其中的分寸,她把握得正好。


栖鸿看红楼


贾母让换窗纱,这段话我觉得有几层意思。

一是让大家看到贾母关爱外孙女的心。窗上的纱也只不过是颜色旧了,尚没有到不能用的时候。糊窗的纱跟别处用的不太一样,经常被强光直接照射,当然颜色是很容易旧的。更重要的是窗纱颜色跟竹子不配了,估计是先糊的窗纱后种的竹子,当初没有想到这一块,这样的旧也许并不太旧,可是,在贾母眼里就是必须换了,或许在王夫人和凤姐眼里也还过得去。

二是贾母时常有意无意地自豪于自己的品味的。比如说她参观宝钗屋子后就说过自己很会收拾屋子的。这里的收拾当然不是指打扫,而是指有品味,会布置,显高雅。在这里讲到黛玉的窗纱和园子里的竹子搭配的问题,就是展示她品味的机会。

三是作者经常在书中有意无意地触及江宁织造和江南织造相关的话题,这里又一次提到。书中说的这种软烟罗,应该是当时的杭州织造出品,杭州织造出品的丝织品的特点就是薄如蝉翼,所以凤姐说蝉翼纱也没有错。

至于为什么跟王夫人说而不是跟凤姐说,如果你是身在职场的人那就再明白不过了。当你和你的顶头上司都在的时候,你上司的上司讲话布置工作怎么会直接跟你说呢,当然是跟你的顶头上司说啊。所以找王夫人是对的,找凤姐就不对了,找凤姐那把王夫人摆哪呢?所以在这里也不存在所谓的让王夫人难堪的问题,就是一次正常工作的安排。


苏小妮


关于这件事贾母直接找王夫人是对的!

这件事是发生在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的时候。贾母带着刘姥姥和王夫人,王熙凤等一大群人去大观园游览,来到了潇湘馆。

书中是这样写的:

“说笑一会,贾母因见窗上纱的颜色旧了,便和王夫人说道:“这个纱新糊上好看,过了后来就不翠了。这个院子里头又没有个桃杏树,这竹子已是绿的,再拿这绿纱糊上反不配。我记得咱们先有四五样颜色糊窗的纱呢,明儿给他把这窗上的换了。”

很多人觉得贾母吩咐王夫人是不对的,应该找王熙凤,其实是一种误解。

在封建社会婆婆对儿媳妇是有绝对权威的,贾母是王夫人的婆婆,现在王夫人是荣国府的当家人,贾母有话自然是吩咐王夫人了。

因为当时在场的人很多,还有外人刘姥姥在面前。贾母的大家规矩还是要讲的,因此这种情况下她肯定要吩咐王夫人而不是王熙凤。

如果贾母越过王夫人直接吩咐王熙凤,那把王夫人置于何地呢?王夫人的颜面何存呢?剥夺了王夫人当家做主的权利了!



况且王熙凤是王夫人的内侄女,是贾赦的儿媳妇,到王夫人家里来帮忙管事的。从贾母的角度来说,有事找王夫人才是正理!

所以贾母吩咐王夫人给黛玉换纱窗是正常的,至于王夫人吩咐谁去做,那就不需要贾母操心了!

从这一个细节,我们可以看出《红楼梦》的缜密!不愧是修改了十年的鸿篇巨著!


凡眼看红楼


贾母带刘姥姥参观大观园,在潇湘馆看到黛玉屋里的窗纱不翠、不配,对王夫人说,明儿给换新的,作者这样的写法是对的,並不存在责怪之意。因为荣府的真正的内当家是王夫人,熙凤是他内侄女,她委托她代管罢了。但作为贾母安排时还得对王夫人交待,这才顺理。贾母是个狠角、了不得的老太太。懂文识字、知书达理、见识广博、情趣高雅。曹雪芹在这一回(四十回)不惜耗大量笔墨来宣染她,安排换窗纱,引出“软烟罗",到宝钗屋看到:雪洞一般的素净,又引出叫鸳鸯把她几件体己如石盆景、纱照屏、墨烟冻石鼎拿来给宝钗屋摆上,到栊翠庵又引出与妙玉品茶、问水等,这里都是作者给读者传递的信息,将贾府里的一个有身份、有地位、聪敏、能干、精明、厉害的老太太活脱脱展示给我们。


福荣


贾母刘姥姥王夫人一行人到潇湘馆,林黛玉想倒茶,王夫人说,姑娘不用倒了,我们不喝。林黛玉又挪自己的椅请王夫人坐。众人中首请王夫人,王夫人冷淡,贾母已见出王夫人对黛玉平日一般。贾母与她说换窗纱,作为舅母关心客中林黛玉应尽心也是正常的,要多关心。王熙凤主动抢话,接下来就这纱的问题王夫人一句未言语。其中关系不睦非一日之功。


红纸袅


有人觉得这是贾母在向王夫人发难,嫌她不关心黛玉。我倒不这样想,这一大段文字,一方面表现了贾母对外孙女的爱怜,事无巨细都要弄的妥妥贴贴,同时也让我们感到这个富贵窝里的老太太的见多识广,多名贵的东西都是平常用过,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再有就是贾母的审美情趣不同凡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