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铺养三代”?别想了:不仅不养人,还要人养它......

以前流行一句话叫“一铺养三代”,但很多人买完之后,都觉得上当受骗了,因为商铺的租金每年都在下跌,或者根本租不出去,那些想买商铺的人一看,也开始纠结:到底是买还是不买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我们只需要了解一个指标:中国商业地产过剩的原因和评判标准。


判断一座城市的商业地产有没有过剩?国际上有个统一的标准:人均商业面积警戒线——1.2㎡。意思就是你这座城市有500万人,如果商业地产的总和超过了600万平方米,那就是过剩了。


“一铺养三代”?别想了:不仅不养人,还要人养它......


举几个例子,美国、英国、澳洲和加拿大这些发达国家,人均商业面积都在1—1.3上下,但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沈阳、合肥、呼和浩特、银川这几个二线城市的人均商业面积都达到4㎡以上,你说能不能投资?那肯定是不能的。


再回到“商铺该不该买”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应该是“哪里的商铺可以买,哪里的不能买?”


怎么回答呢?我来告诉大家,找到商圈人口和商业面积的信息,然后再用人口数量除以商业面积,如果小于1.2,那就可以投资,如果大于1.2,就换个商圈。


那如果说全部的商圈都过剩了怎么办?那就只能换个城市来投资了。


毕竟从总体来看,中国的商业地产还是非常不乐观的。


我们来看一则数据,2016年,全国开业的大型商业项目有465个,商业总体量有4319.35万平方米,数量比2015年增长了32.1%。2017年更夸张,全国预计开业的大型商业项目数量高达970个,接近9851万平方米,是2016年的2.3倍左右。


“一铺养三代”?别想了:不仅不养人,还要人养它......

还有一个数据,是说:中国80%以上的城市,商业都是过剩的。因为中国商业地产的供应是实际需求的2倍,所以现在很多大牌商场都是半死不活,其实死了也是活该,因为这牵扯到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中国的城市都有病。


什么病呢?中国要走向现代化,那就必须得开始“城市化发展”,但“城市化发展”就离不开城市升级和扩张,比如功能、形象、定位这些,那怎么去升级和扩张呢?这就得大力开发商业地产啊。这样一来,很多地方政府就得了所谓的“商业成瘾综合症”。


不光是地方政府,就连开发商也是一样。


因为在一般的城市规划阶段,很多土地都是商业用途,你开发商不搞商业,那怎么能拿到商业用地旁边的住宅用地呢?而且,就算商业地产不赚钱也没关系,因为你开发商只要建了商场,你一起开发的住宅,也会有一定程度的溢价。


所以,当地方政府和开发商都不在乎商业地产过剩的问题之后,大家作为投资者,就必须要有危机意识,这也是我给大家讲“中国商业地产过剩的原因和评判标准”的原因。


“一铺养三代”?别想了:不仅不养人,还要人养它......

但我也告诉大家,总体过剩不代表局部过剩,而且在现有的经济环境下,商铺投资是很有必要的。


为什么呢?这涉及到了宏观层面,从货币角度来看,前些年,中国的M2增速一直居高不下,然后就开始通货膨胀,这就导致了资产的投资投机行为非常严重;房价不断上涨就是很好的例子,因为市场上的钱需要一个安全的地方,什么地方安全呢?在中国人的传统思维里,和“土地”相关的产业都安全,因为优质的土地,和土地上面的住宅、商业,都具有不可复制性。


但是,房子的价格又太高了,这样一来,商铺投资就变成了跑赢通胀的最佳途径。


至于现在为什么不能投资商铺,我这里给大家盘点了三个因素。


第一,城市容量有限。


现在很多城市都出现了大量商铺关门的情况,特别是一些小区底部带有的商铺。为什么呢?大家也知道,一个城市的面积是有限的,并且能够容纳的人口也是有限的。当然了,能够容纳的商铺自然也是有限的。当商铺的数量达到饱和的时候,自然就会有很多商铺空置在那里。


第二,消费模式改变


在电商还不发达的时候,我们每次要购买自己所需商品的时候,都要去实体店购买才可以。但现在想要购买什么东西直接在网络上面购买就可以了。这样一来就导致商铺的价值下降,一个东西的价值决定着价格,商铺的价值在降低,那么它的价格自然也下降了。


第三,商铺很难盈利,不仅不养人,人还要养它


虽然商铺的价值在降低,但是有很多商铺的租金并不便宜。而且现在商铺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受欢迎了,所以是很难盈利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