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如果不为关羽报仇听计于诸葛亮联吴抗曹,蜀国能战胜曹魏吗?

阳光未来科技发展


导语:

关羽去世不久,曹操就跟着走了。当时曹丕登基称帝,篡夺大汉江山,刘备趁着这个机会也在成都登基继承汉统。

这个时候大汉王朝已经灭亡,刘备属于地方割据政权,不具备权威性。在这种情况下,刘备宣布攻打东吴,夺回荆州,为关羽张飞报仇雪恨。

结果我们都知道,不仅伐吴失败了,刘备把自己的老命也丢了。那么如果这个时候刘备联合东吴,北伐曹魏的话,胜算是不是更大一些呢?

01北伐曹魏,的确比伐吴胜算大一些。

曹操刚刚去世,北方尚且处于一片动荡之中。当时曹丕又篡汉自立,他本身没有多少威慑力,所以曹操的旧部对曹丕是否非常忠诚,这存在一个问题。

此外,那些反对曹丕登基的力量,本身就处于摇摆不定当中。如果这个时候刘备能够出兵北上,那么他们一定会成为帮助刘备推翻曹丕的重要力量。

曹丕跟他老爸曹操之间的差距还是非常大的,曹操带兵是一流水平,可是曹丕带兵却是三流水平。所以说刘备带兵北上的话,曹丕铁定不是对手。

在曹魏政局尚未稳定的时候,刘备能够选择北伐,我觉得是比较明智的一个选择。毕竟刘备此刻需要做一个选择,一方面是要报关羽的仇,这是自家兄弟的私仇。还有一方面是要报汉献帝被废的仇,这是大汉王朝的仇恨,这才是最重要的众仇。

所以说刘备如果选择为大汉王朝报仇,那么跟随者更多,诸葛亮和赵云这些人,一定会义无反顾地帮助刘备对抗曹魏政权。

蜀汉内部能够做到同仇敌忾,在曹魏尚且不稳定的情况下,蜀汉拿下关中地区,基本上不成问题。

毕竟当年在汉中,就连曹操都不是刘备的对手,更别说后来上台的曹丕了。若是刘备真的这么做了,或许历史会被改写,虽然刘备未必可以一统天下,可一定轮不到司马家族坐天下了。

02刘备伐吴存在的困难,要多一点。

刘备之所以要讨伐东吴,那是因为东吴背叛了刘备集团,偷袭了荆州,并且杀掉了关羽。这一系列的军事行动,彻底触怒了刘备。

不过关羽被杀的时候,刘备还不足以跟孙权相抗衡,因为他刚刚在汉中击败了曹操,损失比较严重。所以关羽之仇暂时就放下了。

这一放,就放到了他登基以后。刘备登基做了皇帝,第一份诏书,那就是讨伐东吴的招数。这件事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因为他们认为东吴不是汉贼,曹魏才是汉贼。

所以刘备在当时要讨伐东吴,一定有这么几个困难需要克服才行。

  1. 首先那就是刘备集团内部支持伐魏的声音。不少人表示伐吴是不对的,比如说赵云就直接说明了伐吴的错误,他们应该讨伐曹魏,因为曹魏才是汉贼。

  2. 其次是东吴早就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只要刘备过来,其实就是瓮中捉鳖的事情。除非刘备强大到,连陷阱都不害怕。

  3. 再则那就是曹魏在一旁坐山观虎斗的情况,刘备伐吴,是曹魏最想看到的一件事。因为不仅可以避免自己受到伤害,还能够在最后渔翁得利。

由此可见,刘备铁了心要讨伐东吴,必须要给大家把这些问题都解释透彻了才行。刘备解决这件事的办法非常粗暴简单,那就是谁反对就不带谁去。

所以我们看刘备伐吴的时候,诸葛亮和赵云这样的人都没有被带上战场。这可以说是这次夷陵之战战败的主要原因。

03刘备伐吴,不仅仅是为了给关羽张飞报仇。

关羽是东吴杀的,这是毋庸置疑的一件事。杀张飞的范疆张达二人,也都逃到了东吴去。所以刘备的左膀右臂之死,都跟东吴脱不了干系。

那么刘备当然要兴师动众地朝着东吴开炮,可刘备当真只是一个感情用事的人吗?一味重视感情的人,能够开创宏图大业吗?

我觉得未必,所以可以肯定一点,刘备伐吴,一定有他自己的道理。姑且猜测一下刘备到底是怎么想的。

  1. 第一,刘备伐吴是师出有名,可以激起手下将士们的斗志。当时关羽被杀以后,荆州派系的将领们都跃跃欲试要为关羽报仇,如果不报仇,或许会酿成兵变。

  2. 第二,刘备伐吴可以夺回战略要地荆州。荆州对刘备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这里不仅是富饶的鱼米之乡,可以生产源源不断的粮草。而且还是北伐曹魏的最佳出口,因为出了荆州北上,那就是一马平川的好时候。

  3. 第三,刘备伐吴具有地理位置上的优势,因为北伐曹魏需要翻山越岭前往关中。而伐吴只需要带兵顺江而下,就可以直奔荆州而来。不管是运送军粮,还是输送士兵,那都是事半功倍的事情。

由此可见,刘备之所以讨伐东吴,是有自己的一番见解的。我们不能因为他最后失败了,所以就认定他这次的军事行动是不对的。如果东吴没有陆逊的话,结果还真的没法预料。

总结:历史证明,孙权活着的时候,谁也别打东吴的主意。

很魔性的一件事就是,孙权简直堪称防守之神。他活着的时候,确保任何一支力量都没有入侵东吴的可能,这也是怪了。

因为孙权主动进攻的时候,表现实在是太烂,根本不能侮辱统帅这个词,那就是个垃圾。可是在防守上,孙权却做到了天下统帅都做不到的事情。

孙权活着的时候,至少顶住了三次强烈的进攻:

  1. 首先第一次那就是曹操席卷荆州以后,对东吴的讨伐,结果孙权任用周瑜,一场赤壁大战以后,曹操灰溜溜地逃回了北方。

  2. 其次就是刘备带领大军前来讨伐孙权的时候,孙权任用陆逊,将刘备几十万人马全部损毁。自此蜀汉政权一蹶不振,谁都知道铁定是要灭亡的。

  3. 再则紧接着就是曹丕大军40万分为三路南下,打算一口气吃了孙权。结果刚刚击退刘备大军的孙权集团再次抵挡住了曹魏大军的进攻,堪称奇迹。

所以说在历史上,只要孙权还活着,真的是谁都别想进攻东吴。不管是大都督人选的正确性,还是运气时机运用得当,孙权防守的确太厉害了。

所以说在伐吴这件事上,刘备其实应该要相信命运的安排,孙权作为东吴的领袖,真的不好惹。


江湖小晓生


刘备要是不给关羽报仇,而是听诸葛亮的联吴抗曹蜀汉有很大的希望战胜曹魏。

不发起夷陵之战

如果刘备听取了诸葛亮的建议,不挑起蜀汉和东吴的这场大战,蜀汉实力不会衰落到谷底。这一战蜀汉损失了的不仅仅是兵力,刘备病逝还有上将张飞和不可多得的谋士马良,这都影响着蜀汉的走向。刘备不死可以威慑群臣,功高功高震主的现象也不会出现,国内一个声音和两个声音完全不是一个概念的。




先实力坑孙权一波

为什么说先坑孙权呢!刘备筹备夷陵之战前,孙权曾派使者向刘备求和,条件是归还原蜀汉占领的荆州几郡。刘备要是借机勒索一下孙权充实一下实力,还是可以的。最基本的东吴归还荆州几郡,赔偿蜀汉损失再给归还的几郡里补充写士兵。那么蜀汉实力又回到巅峰,虽然还不及曹魏,但是实力的差距缩小了。


谁来守卫荆州

荆州回归后,谁来守卫荆州?张飞和马良二人我觉得可以稳稳的守住荆州。张飞为人鲁莽,但是敬重文人,所以这二人配合绝对可行。书中记载马良“马氏五常,白眉最良。”这二人镇守荆州不仅可以配合诸葛亮出川北伐、还能夺得荆州全部地盘。等到二代武将都成熟起来,那么蜀汉也不会像历史一样。

蜀汉能不能赢曹魏

答案肯定是不能赢,因为曹魏的强大不是蜀汉可以比拟的,但是大家别忘记了东吴。东吴虽然在三国时期偏安一隅,但是和蜀汉有着唇亡齿寒的关系。一旦蜀汉邀请东吴征讨曹魏,曹魏失败是必然的。曹魏再强大也不能抵挡蜀汉和东吴两家的进攻。


总结:刘备若是听取了诸葛亮的建议不会让蜀国加快灭亡。即使不能灭掉曹魏,也可以镇守西川等待时机。


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探讨、学习历史。


青梅煮酒品三国


关羽是被东吴孙权部下吕蒙杀害的,在关羽死后,刘备如同缺了左膀右臂。

对于刘备来说关羽的死,不仅仅是让他失去了一个好兄弟,更加重要的是,关羽占领的荆州之地,也被东吴给占领了。

几乎丧失了一半土地的刘备,不能承受这种屈辱。因此,他要报仇,要让孙权把吞到肚子里的荆州给吐出来。

最终的结果,我们都知道,刘备打了败仗,而且是败的很惨。被人家陆逊用了一把火,烧了他八百里连营。

刘备还在这一次大火之中丧失了生命。从此,蜀汉进入到了诸葛亮的时代。

那么,刘备当初若是听了诸葛亮的计策,不和东吴闹翻,而是继续和孙权联合,他们一起抗击曹操,蜀国能战胜曹魏吗?

答案当然是不能的了。

要知道东吴和蜀汉联合,他们仅限于快要灭亡之时的联合自保。若是让他们双方出兵,去攻打曹操,肯定是没有胜算把握的。

原因就是他们并不能真正的交心,都在打自己的小算盘力求自保。这也是为何他们在联盟的时候,不主动打曹魏,仅仅是防御曹魏的原因。

对于孙权来说不到万不得已的地步,他肯定是不主动攻打曹魏的。

因为对于孙权来说,目前的三国鼎立,是最理想的状态,还是这样理想的保持下去的好。

毕竟三个国家并存,总比两个国家并存好,两个弱的合在一起,总能打败一个强的。

可是,孙权的想法,不是蜀汉的想法。

刘备的梦想,就是统一天下,像刘邦一样当了一个大一统的皇帝。

可是,荆州丢失后,刘备的这个梦想破灭了。

现实情况是,当时的蜀汉最弱,毕竟他仅仅只占领了一个益州之地。这么一个地盘,自保尚有余,若是攻打曹魏,几乎没有什么胜算的把握的。就如同后来的诸葛亮的北伐,基本上很少能做出成绩的。

所以,刘备只有荆州,肯定是不可能打败蜀汉的,实力相差太多了。

但是,若是荆州在刘备手里,那就是另一种情况了。

诸葛亮在出山的时候,他就给刘备谋划,让刘备占领荆州和益州之地。这样就可以从荆州和益州两处北上,攻打曹魏了。

在这种情况下,曹魏在两面同时受敌,他被打败的可能还是很大的。就如同关羽被杀之前,关羽在荆州发动襄樊之战,刘备在汉中发动汉中之战。

若是没有东吴的叛变,关羽和刘备肯定会把曹操给打败的。这说明荆州的地理位置是十分的重要的。

这也是荆州丢了,刘备如同丢了魂魄一样的原因。因为刘备明白荆州丢了,自己在也不可能打败曹魏,再也不可能统一天下了。

因此,他只好去打孙权,最好能把荆州再次给夺回来,毕竟只有荆州在,希望才在。可惜,他不是东吴的对手,最后也因为荆州而丧命。


史学达人


在三国这段历史上,最让人惋惜的是关羽被杀,刘备兴兵伐吴的故事。


因为在这次战争中,刘备损兵折将,不仅没有夺回荆州,自己也因为兵败抑郁而死。

那么,刘备如果没有坚持伐吴,而是进攻曹魏有没有胜算呢?

笔者认为,当时的刘备根本不具备打败曹魏政权的实力。

关羽在临朐附近被东吴斩杀后,孙权派人把关羽的首级送给了曹操。

曹操用王公的礼仪厚葬了关羽,揭穿了孙权祸水北引的阴谋。

三个多月以后,曹操因病去世,他的儿子曹丕继承的魏王的爵位。

不久曹丕搞了一个禅让,废掉了汉献帝刘协,继承了大统成为了皇帝。


当时的曹魏政权虽然有反对的声音,但权力掌握在曹丕手里,局势很快得到了控制。

曹丕兵不血刃就得到了原来大汉王朝的领土,依然是三家中实力最为强大的力量。

刘备也深知自己不是曹魏的对手,因为不论是人口,领土,经济和军事,曹魏都占据上风。

而且伐魏需要经过汉中之地,越过荒无人烟的八百里秦川,这是刘备不能承受的。

即使硬着头皮进攻曹魏,最后也是无功而返。

所以,刘备的眼光盯上东吴孙权,东吴和他有不共戴天的仇恨。

关羽被杀,荆州被夺,让他实力大损。


荆州作为四通八达的战略要地,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只有占领了荆州,人口,赋税和土地的缺口才能得到缓解。

再者孙权和曹丕相比,实力要弱小很多,战争打起来胜算也大一些。

刘备伐吴的战略是没有问题的,而且刘备的军事能力在三国后期是数一数二的,他认为东吴没有人是他的对手。

而且为关羽报仇名正言顺,出师有名,很容易得到人们的认可。

可惜的是,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惨败,带着他没有实现的梦想,退出了三国的历史舞台。



—End—



冷月钩沉


这时刘备集团就只有一个战略选择方向,要不伐吴,要不伐曹。当时,孙权向曹操称臣纳贡,还把关羽的首级送给曹操,企图将祸水引向曹操。但是,曹操没有上孙权的当,他礼葬关羽,向世人表明自己的态度,揭露孙权的嘴脸。

这样,刘备基本上已经选择了伐吴的决心。在曹操死时,他派了使者去吊唁,想要和曹丕修好。可是,他没有想到的是,虎父犬子,曹操生下了个无能的曹丕当继承人。曹丕在心里十分厌恶刘备,下命令,刘备的使者敢入境的话就地斩首。这使得刘备修好曹魏的外交策略没有成功。也就是这件事,和后来的夷陵之战中曹丕的表现,让刘备对诸葛亮说出了君才胜曹丕十倍的断语。

既然曹丕表明了态度,魏吴联盟的格局无法改变,那么刘备在伐吴和伐魏的两种方略中,选择哪种好呢?我们在下面分析一下:

一、伐魏。

如果伐魏的话,蜀汉只需要关注一个战略方向关中就行了。在长江峡口派一支兵马进行防守吴国,而将主力转向汉中,出关中以争天下。

这样做有几个好处。一是摆脱了吴国的骚扰。只要在长江峡口加强守卫,吴国逆水入川,十分困难。这样,蜀汉可以集中主力与曹魏的军队作战。

二是军队不必进行过多的调动,可以速战速决。在夺取汉中后,刘备就按照《隆中对》的决策,为下一步北取关中做了准备。他派魏延为汉中太守,加强防御。他把张飞放在阆中这个机动地方,作为北伐的后援。

刘备还动员大批民夫,修建桥梁道路驿站,为后续作战做准备。可以说,如果要兵出关中北伐,刘备不必多做准备。

三是骁将尚在,可以利用。刘备北出关中,手下的五虎上将除了关羽被杀,黄忠病逝,其他张飞、马超和赵云都在。尤其是马超,当年刘备收服他就是为了下一步图取雍凉之用。

马超出身关陇,在当地的威望很重,号召力很强。如果以马超为先锋出兵关中,会事半功倍。雍凉能够很快拿下。而且马超对曹魏恨之入骨,有不共戴天的仇恨,一定会尽力而战。

四是吊民伐罪,名正言顺。曹魏篡汉,君父之仇,不共戴天。刘备既然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当然要先君父之仇。所以,刘备出兵伐魏天经地义。而且,刘备出兵,还可以对内团结手下文武,对外号召对汉室还有感情的民众。在出兵过程中会得到当地民众的响应。

不利的情况是,不去伐吴,会引起跟随刘备起兵的老战友和荆州集团人员的不满,对内意见难以统一。而且,可能会出现刘备伐魏,魏国出动主力在关中与刘备决战,东吴出兵三峡袭击蜀汉后方的情况。

本来东吴和曹魏的联盟是虚与委蛇,经此一战,会造成两方联盟共同对付蜀汉的情况。这样,蜀汉的战略态势就更加困难了。而且即便是夺取雍凉,由于长年战乱和曹魏多年迁出当地民众,也只是夺取一块无人的空地,对蜀汉没有多少用处。

而且最终蜀汉的主力被迫一分为二,一部分在关中对付曹魏,一部分在峡口对付东吴,那么,等于是蜀汉一国面对东吴和曹魏两国的压力。蜀汉拉长了战线,又没有得到实利,以蜀汉的国力根本无力支持下去。

二、伐吴。

伐吴的好处有,一是蜀汉上下同仇敌忾,不用动员。对于东吴败盟一事,蜀汉是人神共愤。东吴不但袭取了荆州,还袭杀了关羽。

这样一来,蜀汉政权中是荆州集团和起兵的老战友集团都对伐吴没有意见。而西川集团,则希望通过夺取荆州,安置那些入川的荆州人员。这样,整个蜀汉政权除了诸葛亮、赵云等个别几个人有异议,其他的人都没有意见。这样,意见统一,行动就会有保证。

二是,战略形势有利。蜀汉攻打东吴,可以顺流而下,如果水陆并进,东吴很难抵挡。而且刘备认为自己对荆州人士有恩德,会有荆州人士和民众的响应。

三是,战略目标简单。汉中方面有魏延防守,加上秦岭天险,万无一失。这样,刘备只要关注峡口一个方面就可以了,这样就可以集中最大的兵力运用于东吴前线。

四是可以破坏曹魏和东吴的联盟。东吴和曹魏的联盟本来就是虚与委蛇,如果攻打东吴,曹魏要不就是趁火打劫,夹击东吴。要不就是袖手旁观,坐观成败。

这样一来,不论出现哪种情况,都会让东吴和曹魏的联盟发生裂痕,最终溃败。如果两家联盟破裂,那么还可以继续下一步的联吴攻曹的战略。

五是,攻打荆州要比攻打关中得到的实利大。荆州的繁荣程度要远胜于关中,拿下荆州,对于蜀汉在经济上、人口上都要有很大的好处。

六是,自从曹操一死,刘备已经成为天下第一的统帅。在当时,已经没有任何将领是他的对手。基于对东吴的了解,刘备认为自己有取胜的完全把握。

不利的情况是,可能出现东吴和曹魏一起对自己用兵的情况。但是,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也比伐魏的后果好得多。因为山地作战为蜀军所长,而且汉中无恙,刘备如果抵挡不住,可以逐步撤回蜀汉。

结语:

基于上面各方面的考量,刘备最终选择了伐吴。虽然伐吴失败,但是破坏吴魏联盟的目的达到了,这也为下一步诸葛亮北伐奠定了基础。

因此,刘备如果要放弃为关羽报仇,转而伐魏的策略,要有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那就是吴蜀同盟。但是,由于孙权杀了关羽,在当时双方是不可能再次结盟了。

到后来张飞又死,刘备就算是不出兵也不行了。他的两个最重要的助手都直接或者间接的死于东吴之手,刘备不伐吴如何对得起天下。因此,伐吴是刘备别无选择的选择了。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历史笑春风


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说如果怎么样,是不是历史会改写,比如说如果刘备可以听从谋士的建议不替关羽报仇,是不是三国的历史可以改写,是不是统一的就是刘备,但是历史没有如果,只有后果和结果,结果就是刘备最终失去了统一的机会。

其实从当时历史来分析的话,即便是刘备不替关羽报仇,刘备也不具备统一的条件

,因为那个时候刘备的声望极高,但是自身的军事实力差一点,当时如果要统一天下需要荆州,但是刘备已经失去了荆州,所以刘备已经缺乏掉了地利。

再者来说统一的条件是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具备了,但是人却一个又一个失去了,关羽被杀,后来张飞还没出征就被部下杀害,可以说就是为了伐吴,刘备手下损失了好几员大将,虽然说也有其他的将领,但是失去的几乎都是整个蜀国的中流砥柱,他们死了对于刘备集团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不管是从统治集团来说还是整个士兵集团来说都是备受打击。

也有人说只要刘备不伐吴,那张飞就保住了,同样的士兵也不会因为这一次丢了士气,而且如果继续实行诸葛亮的隆中对的话,可能蜀国的实力会大增,但是刘备通过这次战争印证了一个道理,就是蜀国的实力还是难以和吴国抗衡,要想统一讨伐吴国肯定是必不可少的,而事实证明刘备不具备统一天下的实力,所以即便不给关羽报仇历史也不会改写。


成武畅通


历史没有如果,因为如果有如果,蜀汉将所向无敌!但是,如此延续“汉统”,对于华夏未必是好事。

★点击右上角【关注】,遇见更多文章和精彩。

★温馨提示:完整阅读本文约需3分钟,欢迎您留言评论!期待您的分享、点赞和鼓励!

读书品史明事理,借古鉴今知兴替。让丝语和您一起走进历史,走近民族、国家以及世界的过去,去品读、去了解、去揭秘那一场场或惊心动魄或平庸肮脏的“曾经”……

本文看点:从某种程度上说关羽“大意”失荆州,害死了刘封,也把刘备推向了一条不归之路……

如果可以重新选择,丝语相信刘备不会走上那条为关羽报仇的死亡之路,而是会听计于诸葛亮,按照隆中对策——联吴抗曹,有计划、有步骤地翦除曹魏,实施复汉兴国战略。

关羽“大意”失荆州,既有可能成为蜀汉的机会,也可能是蜀汉走向衰败的关键点。


“仲谋见识短浅,用此孺子为将!”可以说关羽“大意”失荆州是其倨傲,瞧不起陆逊的必然结果。但是,荆州已失,死者(关羽)已矣,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关羽“大意”失荆州之后,蜀汉何去何从,留下两种选择:一是痛定思痛,刘备真正懂得孙刘联盟的重要性,明白“联盟失则蜀汉亡,联盟在则蜀汉存,联盟固则蜀汉兴”的道理,并借此消除关孙积怨、稳固孙刘联盟,然后静下心来,按照诸葛亮的隆中对策,一步步有计划、有步骤地伺机而动,有序推进则复汉兴国战略得施,翦除曹魏有望,“匡扶”汉室可期矣。

二是因失荆州、失关羽而丧失理智,忘却自身初衷,脱离联吴抗曹“决策”及轨道,举“国”之力疯狂报仇,让曹魏坐收渔翁之利,其结果必然是“国损民空”,加速蜀汉的灭亡,亲者痛,恨者快!

遗憾的是刘备选择了后者,听不进诸葛亮等的劝,正式和“孙吴”翻脸,进行疯狂报仇。

其实,从刘备听不进诸葛亮等的劝,正式和“孙吴”翻脸,举“国”之力对孙吴用兵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他走的是一条不归路,最后进行疯狂报仇的刘备“仇未报,身先死,众星陨落”,留下一个人才匮乏、民损“国”空、谁都无法回天的蜀汉,不得不说这是刘备的悲哀,也是蜀汉的悲哀。

最后,还是得说:历史没有如果,也不存在如果!但是,它为后人留下了更多思考空间,这也是我们读历史,品历史,铭记历史的价值与意义所在。

您说是么?欢迎加入交流、讨论!期待您的关注与指教!


油茶丝语


刘备如果不为关羽报仇听计于诸葛亮联吴抗曹,蜀国能战胜曹魏吗?

我是临石观海,我来回答

刘备集团在拿下汉中后,基本完成了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规划,也到达蜀汉政权的巅峰,然而关羽失荆州之后,蜀汉失去了一大门户,损失了上将关羽,实力打了折扣,使刘备集团失去了待天下有变,两路齐出的构思。

那么如果刘备不为关羽报仇,联合东吴,共抗曹魏,能打赢曹魏吗,估计也很悬,因为当时曹魏实力强大,蜀汉实力不济,而就算联合了东吴,也难以成功。


曹魏实力过人

曹魏作为三国实力第一的集团,占据着中原富庶之地,不论地盘,人口,经济,兵力都碾压蜀汉。只能祈祷他出现内乱才有机会,而曹丕接班后,推行九品中正制,使士族归心,虽然也焦头烂额,但政权还是相当稳固的,没有可乘之机。

东吴反复无常

孙权是三国著名骑墙派,不愧雄据长江,见风使舵的能力独步天下,就算刘备不报仇联合东吴,也不保证孙权会出多大力,加上不报仇不代表感情和好如初,其默契程度有待考验。


蜀汉实力不济

刘备虽然打赢了汉中之战,但汉中的人口和资源已经被曹操挪走,所以汉中的胜利虽然意义重大,使蜀汉得到了战略要地汉中,但获得的战利品却有限,加上此战历时持久,消耗巨大,这也是失去荆州后,刘备没有第一时间发兵东吴的原因。

而因为失去荆州还有上将,丧失了一条重要的出兵线路,其攻势也大降,这个我们可以从诸葛亮北伐的艰难看出端倪。

因此个人认为蜀汉要想战胜曹魏难度极大,除非曹魏政权不稳,国内发生变故,加上东吴能全力支持,共同发兵,才有可能实现。



总结:综上所述,就算刘备听取诸葛亮建议,一起联吴抗曹,如果没有大的变故,蜀国也战胜不了曹魏,这是由于魏蜀之间的实力差距以及东吴首鼠两端的作风所决定的。


临石观海


答:234年春天,诸葛亮经过三年劝农讲武的准备,在斜谷口再率数万大军出斜谷口,同时派使臣到东吴,希望孙权能同时攻魏。而孙权也响应蜀汉,亲率十万大军北上攻魏。孙权准备的相当充分:五月,孙权亲率大军十万进驻巢湖口,准备进攻合肥新城;遣陆逊与诸葛瑾率万余人进至江夏(郡治武昌,今湖北鄂城)、沔口(今湖北汉口),准备进攻襄阳(今湖北襄樊);还遣将军孙韶、张承率万余人进抵淮河,准备进攻广陵(今江苏泰子州.)、淮阴(今江苏淮安)。

这个架势势必要灭曹魏一样,杀气腾腾直扑合肥。要不怎么说魏明帝也不含糊!曹睿闻报,遣护军秦朗(他妈被关羽看好了,被曹操笑纳)统领步、骑兵二万人援助司马懿抵御蜀军,遣步、骑兵八千人为先头部队驰援新城。七月,曹睿亲率水师继进。

司马懿认为“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因此率领魏军背水筑营,想再次以持久战消耗蜀军粮食,令汉军自行撤退。

魏将郭淮认为汉军必会争夺北原,司马懿认同,便派郭淮先前往防备。果然,汉军到来,但被郭淮击退。

诸葛亮考虑到前几次北伐都因为运粮不继,导致功败垂成,于是开始在渭、滨的居民之间屯田生产粮食,百姓亦相安无事,一切如常。

孙权多次派兵攻打新城,守将张颖等力战拒守,终不能克。当时吴军患病者甚多,魏援兵赶到,曹睿统率的大军即将到达,孙权遂撤围退兵(谁说疾病专门虐曹军?)。

陆逊遣亲信韩扁给孙权送信,韩扁返回时,被魏军巡逻的士兵抓获。诸葛瑾闻后,心中甚惧,给陆逊写信说:“敌人捉住韩扁,完全掌握到我们的底细。而且现在江水干涸,应当赶紧撤军。”陆逊认为皇帝已经大驾东归,没有什么可担忧的,他们需要施展灵变的计策,然后退兵。灵活多变也挽救不了大局,后安全撤回。

吴军闻知魏明帝亲率大军督师作战,锐气大减,孙权于是退兵回返,孙韶也停止进军广陵等地。

曹叡亲征迫退吴军之后,有人建议他到尚未分出胜负的西线督战,曹叡说“权退亮胆破,大将军已制之,吾无忧矣”,显示出相较与对东吴孙权的重视,诸葛亮的北伐可能并未对曹魏造成多大的撼动。

魏、汉两军相峙了百多日,其间诸葛亮多次派人挑战,司马懿军始终坚守不出。八月,诸葛亮果然因积劳成疾而病倒,病情日益恶化。不久,诸葛亮在军营中与世长辞。

如此强大的伐魏规模,寸土未得、寸功未立。

“吾闻之,处大国无患者恒多慢,处小国有忧者恒思善;多慢则生乱,思善则生治,理之常也。故周文养民,以少取多;勾践恤众,以弱毙强,此其术也。”(谯周)


中行偃1


哲学上有个观点叫“透过现象看本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弄清楚刘备为什么要力排众议,拿蜀汉全部实力当赌注,一意孤行地为关羽报仇。原因很简单,报仇是口号,是出兵的借口,重新夺回荆州才是实质。结果,刘备输得很惨,荆州没有夺回来,反而丧失了大量精英骨干人才,自己也郁郁而终、赍志以殁。

既然荆州没能夺回来,那么为不为关羽报仇都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命题了。此后元气大伤的蜀汉政权就只能屈处益州一隅,像一头战败的雄狮一样舔舐身上的伤口,失掉了主动出击逐鹿中原的实力和机会。

诸葛亮没能阻止悲剧的发生,只能痛定思痛。公元223年,刘禅即位,加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府治事,大小政事都取决于诸葛亮。这位蜀汉丞相终于可以放手实施《隆中对》的既定规划了。当政之初,诸葛亮就派遣邓芝出使东吴,修复外交关系,结为盟国,共抗曹魏。

然而,诸葛亮或许已经认识到蜀汉的颓势是无可挽回了。刘备的去世,使蜀国内部益州“本土集团”和荆州“外来集团”的矛盾开始加剧。益州南部的本土豪强雍闿、孟获已经公然反叛;荆州的丢失,使蜀国向外发展的重要通道被堵死。“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的战略规划已成泡影;夷陵之战的积怨,使吴、蜀联盟变得极为脆弱。自从联盟派领袖鲁肃去世后,东吴就改用骑墙策略,周旋于魏、蜀之间。甚至于到了公元224年,在吴、蜀已经重新结好的情况下,孙权还暗中和魏国保持着藕断丝连的关系。并且吴国战略目标仅仅是割据江东,不图进取,所以吴、蜀联盟明显是不可靠的。

对蜀汉政权来说,严迫的形势不仅于此,夷陵之战中人才的损失才是最为致命的。老一辈的统军将领关羽、张飞早已去世。从荆州时期就开始培养的后备干部,如马良、陈到、傅肜、冯习、张南、邓方、殷观、习祯等青年才俊也死亡殆尽。此后几十年,蜀汉掌握政权的荆州“外来集团”一直面临人才青黄不接的困境,致使益州“本土集团”主降派势力坐大,最终为魏国所灭。

所以,即使刘备不为关羽报仇,听从诸葛亮的联吴抗曹之计,蜀国也是不可能战胜曹魏的。正所谓蜀国“成也荆州,败也荆州”,不是没有道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