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上有哪些將軍的能力被高估了,導致了怎樣的後果?

漢史趣聞


在中國的歷史上,從來不缺的就是人才。所以他們的成就一定會被世人所流傳銘記。在這些人裡面,有的人被稱為千古一帝,有的人被稱為當世名相,也有的人被稱為當世名將。

  在戰國時期秦國的一位將領曾經為秦國做出了偉大貢獻,他取得了長平之戰的勝利,為秦國統一六國做做出了基礎奠定,那個人就是戰國時期四大名將之一的人屠白起。在統一六國以後還有那威懾邊疆的蒙恬大將軍。漢朝也有著兵仙韓信,樊噲,衛青,霍去病,陳湯等一系列的大將軍。其中的霍去病更是少年英雄年少成名。

東漢末年是三國三國時期更是人才輩出謀士奇出。有著那羽扇綸巾的周瑜周公瑾。還有這三出祁山。隆中之對的,諸葛亮諸葛孔明。更有人的善於隱忍,最終得了天下的司馬懿。還有當時那魏國五子良將,蜀國五虎上將,東吳12虎臣等一系列帶兵打仗計謀起初的大將軍。這些有著戰神之稱的李靖更有著有混世魔王之稱的程咬金。還有那左右門神。秦叔寶和尉遲恭。更有那唐太宗李世民夢中白袍小將的薛仁貴。還有那楊門虎將楊業楊延昭楊宗保等人。更有著楊門女將穆桂英。在明朝時候也有著徐達常遇春這些抗擊蒙古元兵的英雄。

  那麼這麼多的有名的將軍,他們是否名副其實呢,是否存在被誇大其詞的可能呢。否則,如歷史上所寫的那麼英勇作戰的。就讓我們來看一看吧。

  首先比較爭議比較大的是關羽關二爺。很多人都說關羽關二爺被過度地誇大其詞被過度的神話,那麼是這樣嗎。不關於這一生的敗績,有很多,比如說敗給曹操敗走麥城,然後丟了荊州。這些就足以證明關於關羽一生的敗績有很多。他也不是真的那種武力很無敵的存在。不然的話他的老大劉備也不用顛沛流離大半生。

而且他那個出名的溫酒斬華雄裡面的華雄也並不是他所斬殺。而是由當時的孫堅所斬殺。還有那倒黴的顏良文丑。那當時袁紹和曹操在在打仗之前,劉備已經投靠了袁紹。在顏良和文丑出發之前,劉備曾跟顏良和文丑打過招呼“那關羽是自己的小弟,你給自己個面子照顧一下人家的兄弟們”那顏良文丑當然答應了。可是他們剛想跟關羽打個招呼,誰知道關羽上來就是一砍刀。這誰能扛得住。所以關二爺這算是趁人之危,攻其不備。但不管怎麼說關二爺都是忠義之人,一生只忠於自己的大哥劉備,當得武聖二字。

  下面我們要說的這個人是飛將軍李廣。他的事蹟就有點讓人失望了。他在對外作戰中經常失敗。雖然他曾經二百個人攻擊上萬的敵人。這也證明了他有勇無謀。雖然他帶領著200個人這行的,他非常勇猛。但這個更彰顯了他的謀略並不高明。雖然他經常失敗,但是漢武帝還是一直給他機會。他曾經和魏青戴著同樣人數的兵馬。是結局卻差強人意。桂清大獲全勝,自己卻敗了,還被敵人給俘虜了。要不是自己聰明,逃了出來。說不定早就歇菜了。所以,這樣就寫的他名不副其實。

  下面我們要說的這個人是項羽。有人說項羽非常勇猛,一人可敵萬人。曾經有幾萬人擊敗了五十多萬人的戰績。可是她真的這麼厲害嗎。要知道在當時打仗可不僅僅有士兵。還要有各種民夫為他們押送糧草淄重往往幾萬人的軍隊就要有數十萬的民夫,所以項羽不可能擊敗數十萬的敵人。不過,這也不可能抹去項羽擁有霸王之勇。

  接下來我們要說的是有兵仙名頭的韓信。韓信也並不是百戰百勝。他在戰場上的表現十分平庸。雖然他可能擔不起兵仙的名頭。但不得不說他還是一個非常好的將軍。一個將軍最重要的就是不驕不躁。這一點韓信很好的做到。而且他可以經常利用人數的優勢而戰勝對手。

  接下來我們要說的這個人,他叫袁崇煥。他被譽為明末的救星。可惜被崇禎皇帝給殺了。那麼他真的當的起明末救星”這個稱號嗎。他確實是“剛正、孤迂、清廉和忠耿”,但同樣“性格暴躁,攘臂談天下事,多大言不慚,而終日夢夢”,好為大言,劍走偏鋒,可以說是優秀但不夠傑出。這樣看來,其實他的能力並不足以救明朝大廈將傾之勢。

  其實在歷史的很多人都不如流傳下來的那麼厲害,但不管怎麼樣,他們都在歷史上留過名字。

  這樣看來,有時候一個人的名氣往往不足以支撐自己的才華。比如說當時諸葛亮看好的馬謖,此人導致了自己北伐的大業。還有當時趙王看好的趙括。紙上談兵這個說法已經流傳了千年。所以說我們看一個人不光要看他的名氣還要看他是否擁有那個才華。


無筆


張靈甫在孟良崮被擊斃。

1947年5月16日,經過三天的激戰,整編74師師長張靈甫被擊斃,國軍傷亡3.2萬餘人,整編第74師長基本上是全軍覆滅。據說震怒的蔣介石當眾就要湯恩伯下跪,還揮起手杖要打他,王耀武在接到張靈甫的訣別電話時就流淚了,可是又不能飛過去救人。造成這樣的後果是什麼?一方面是華東野戰軍的英勇善戰,另一方面我認為是張靈甫的能力被高估了。

74軍是國軍的五大主力之一。

國軍有五大主力軍,分別是:國民革命軍新編新一軍、新六軍、第五軍、國民革命軍第七十四軍,第18軍,其中的第74軍號稱是打出來的。74軍於1937年9月1日在淞滬戰場由第51師、第57師和第58師組建,歷任軍長是俞濟時、王耀武、施中誠、張靈甫、邱維達,這些人都很厲害。74軍號稱是抗日鐵軍,參加了淞滬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長沙會戰、常德會戰等戰役,基本上重大戰役都少不了這支軍隊,也取得了戰功,所以才有74軍是打出來的說法。

張靈甫任整編74師師長。

1946年4月,張靈甫任第74軍中將軍長兼首都警備司令,1946年5月,張靈甫任整編第74師中將師長,雖然是整編了,但是規模其實還是沒有怎麼變,武器還更精良了,戰鬥力還更強大了,不過都還是被張靈甫帶到全軍覆沒的結局。為何當初要選張靈甫做領導了?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王耀武信任他,想選一個自己人吧,他的舉薦是張靈甫最後能勝任的最關鍵因素。

張靈甫的能力被高估。

張靈甫和日軍打過很多次硬仗、惡仗和勝仗,還多次負傷,打到腿都殘疾了,這點功勞還是要認可的,但是我還是認為他是一個被高估的將軍。國軍的五大之一整編74師是葬送在張靈甫的手上的,他性格孤傲,當他帶著人馬孤軍冒進的時候,全師覆滅的結局就是註定的了。


湘西小木魚


我國曆史上哪位將軍的能力被高估了?在下竊以為,被蔣介石當英雄廣告宣傳的整編74師師長張靈甫被嚴重高估了!

那就扒一扒這位蔣介石王牌中的王牌,嫡系中的嫡系,武裝到牙齒的第一"御林軍"指揮官的歷史吧。



張靈甫,原名張鍾麟,字靈甫,陝西長安縣(區)人。他在於佑任的影響下,喜歡書法,好附庸風雅,聽信巧言令色之人的話,有勇無謀,以"武夫"自居。原本籍籍無名,被王耀武收入麾下,重點培養。由於生性多疑,且殘忍暴戾。前有無端殺妻之過,後又堅決以人民為敵,深得蔣介石厚愛,被視為心腹愛將。抗日戰爭中雖有抗敵表現,但絕沒有這些年網上鼓吹的那般"神勇”無敵。他的抗日戰績被嚴重高估了,沒多少可值得稱道的戰績!以致於連一枚青天白日勳章都未得到。作為蔣之愛將,王之肱股,張吹們心中的"戰神",這確實有些臉上火辣辣。張之所以成為網絡"紅人",其原因有二:

一,蔣的內戰急先鋒,王牌中的領頭羊,死後開追悼會大肆炒作之緣故。蔣甚至把英國贈送國府的兩艘巡洋艦其中之一命名為"靈甫號"(另一艘命名"重頭號",為紀念重慶作為陪都在八年抗戰中的地位與功勞),號召全軍學習張的"捨身取義,殺身成仁"的英雄事蹟。擱今天,蔣就是張出名的背後炒作高手。

二,因為孟良崮戰役!一方面是因為張太想在蔣介石面前表現了,居然"突出“了。另一方面是因為粟裕大將。眾所周知,粟裕大將戰功赫赫!是我黨我軍難得的良將!由他指揮的解放戰爭,吃掉了國民黨一百多萬部隊,而其中最耀眼的莫過於殲滅整編七十四師的指揮藝術了。戰爭,機會稍縱即逝,既要把住機會,又要一舉殲滅敵人最強大的軍事力量,還要能全身而退,粟大將做到了,稍帶手也讓這位被蔣視為心腹的愛將張靈甫"名揚天下"。



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逞匹夫之勇,孤軍冒進,不能準確掌握敵我態勢(還有作戰素質)的將領無疑會成為歷史煙塵,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歷史書上的負面典型。

接下來講一點讓張靈甫殞命的孟良崮戰役概要:

抗日戰爭中74軍(第一任軍長俞濟時至39年,第二任軍長王耀武至43年,第三任軍長施中誠至抗戰結束,由於他不願打內仗,46年74軍改整編74師,張靈甫任師長)與日本人也是硬碰硬的打過幾次仗,這些仗與張靈甫這個由團升至師長(抗日時期)的將領雖有些關係,但關係不大。儘管如此,也讓張靈甫有些飄起來了,再加上抗戰結束,受老蔣器重,提撥為74師師長(改編,滿建制,三旅九團,全美械裝備,32OOO餘人)。



當74師向蒙陰前進中,還配屬了整64師和整82師的兩個炮兵營,擁有相當強大的火力。1947年5月1O號,整74師急進到達坦埠附近時,與解放軍主力部隊遭遇了,在陳毅,許世友的親自指揮下,狠狠的給整74師當頭一棒。張知道碰上了勁敵,而自己的部隊又過分突出,形式很為不利,連忙打算後撤。但後撤到哪裡呢?目標有兩個,一個是垛莊,在四山環抱中。一個是孟良崮,一片丘陵,有490高地和許多石洞。張靈甫的智囊李運良(遼寧人,既非黃埔,又非陸大出身的東北軍人。以善觀風色,口齒伶俐,為張靈甫所信任)。他堅決主張退守孟良固,認為有險可守,不像垛莊容易四面受敵。但他沒考慮到孟良崮是個無草無水的光禿禿的窮山,更沒有認識到現在的人民解放軍已不是以前的小米加步槍時代,是擁有強大炮兵群的精銳部隊了。

戰爭開始後,解放軍首先攻佔整25師與整74兩師結合部的陣地黃頂山,迫使黃伯韜後撤。於是整74師又形成突出了。一夜之間,解放軍想洶湧的波濤一樣把整74師淹沒在重重的包圍之中,74師的防線逐步縮小。這時候張靈甫急了,趕緊急電南京,徐州求援。此時的天氣炎熱,酷暑逼人,困守在窮山孟良崮的官兵無糧無水飢渴難熬,實在難以支持。蔣介石一面派出大批的空軍投送糧水彈藥,由於74師陣地面縮小,絕大部分都補充給瞭解放軍(運輸大隊長名副其實)。蔣介石一面電令整25師整83師迅速的靠攏,同時給張電令固守待援。在這種情況下,蔣介石還認為是與解放軍決戰的良機啊。

鏖戰了兩天兩夜,山下的陣地相繼丟失,包圍圈越縮越小。57旅旅長陳噓雲趕上山來到指揮部彙報戰況,認為四面被圍,據守山崗只有死路一條。他建議目前唯一的逃生是集中現有兵力組織突圍,但張靈甫聽後默不作聲(張在抗戰時被日軍打傷一條腿,他覺得不方便突圍,還在寄希望於援軍)。手下看他不做聲也就不好說什麼。這時在山下作戰的士兵紛紛退上山了,解放軍運用炮兵火力向山上密集射擊,把石頭打得一塊塊的凌空飛起。陳噓雲和58旅旅長盧醒相繼受傷,副旅長明灶在巡視陣地時陣亡,張靈甫等人還躲在山洞裡,大罵友軍見死不救。他們哪裡知道,我華野部隊投入了九個縱隊全部兵力。五個縱隊圍他,四個打援,按國軍內派系林立的現狀以及將士的作戰素質,是很難湊效的!

1947年5月16日,孟良谷戰役就此結束。



張靈甫孟良崮殞命,他犯了幾個錯誤:

一,他過高估計了自己的能力,認為裝備好就敢冒進。他也錯誤估計了我軍指戰員的指揮智慧與戰鬥素質。雖然此前他有所耳聞蘇中七戰七捷的粟裕將軍~還是輕敵了。

二,他恃寵而驕,認為蔣介石對他厚愛,會不顧一切救他。他似乎忘了國軍內部派系林立,勾心鬥角的事情。他高估了蔣委員長的指揮能力和國軍的救援能力。他平時驕橫跋扈,不知被多少人記恨(比如李天霞)?這些都是一個戰場指揮官應該具備的作戰素質和戰場思維能力,可惜他自負了。

三,他全美械的裝備,高度機械化部隊。退到山區地方就完全是處於劣勢而發揮不了優勢,這等於戰鬥效果嚴重打折了。

四,打了那麼多年仗,他還不知道我軍有一個原則: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上上選,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他的74王牌師無疑是我軍作夢都想滅掉的!他可倒好,主動伸出頭來挨宰!他以為蔣介石慣著他,解放軍也慣著他?

最後簡評一下張靈甫吧。

人死了就可以蓋棺論定。張靈甫究竟是什麼樣的人?蔣介石說他是"英雄”,王耀武也認為他是"血性漢子"。事實上他當一個營,團幹部還可以,要當軍,師長還是難以勝任的。李天霞平時說他是張飛,有勇無謀。他平時不務實際,專好附庸風雅,喜歡練練字,收買古董字畫。室內常常懸掛成吉思汗,拿破崙等人的畫像,儼然擺出一副"儒將”的風度。他有一把瓦壺,據說是明朝楊椒山用過的,他常以此炫耀於人。偏信巧言令色之人,退守孟良崮就是聽信李運良的建議結果。終其一生,我認為張靈甫是被高估的歷史將領,最起碼被蔣高估了。而蔣呢?偏又喜歡用奴才(聽話)將領,忠誠將領(這點確實重要),至於會不會打仗?老蔣不以為然也。只有在危急時刻,他才會想起起用會打仗的將領。而平時帶兵練兵享清閒的將領卻往往重用親信。誠如薛嶽臨死前對蔣的評價:寧用奴才,不用人才,焉能不敗!而張靈甫本人,明顯是小才大用了。

重用張靈甫,炒作張靈甫,他死後,蔣介石讓他成為國軍學習的"典範"而名聲大噪。讓一個原本平庸的將領成了家喻戶曉的"英雄"。宣傳失敗將領這方面與今天的阿三有一拼。

謝謝閱讀,敬請指正。


BMLGGZSGCS秋水長天


歷史上能力被高估的將軍數不勝數。這些人往往都被賦予重任,最後卻是一地雞毛。

古代比較著名的例子如紙上談兵的趙括,身負重任,但是長平之戰後使得曾經能與秦國一較短長的趙國徹底淪為二流;比如熟讀兵書的馬謖,辜負了諸葛亮對他的信任,丟失街亭,使得諸葛亮最接近成功的第一次北伐失敗。

在近代,國共雙方被高估了能力的當屬蔣介石和李德莫屬。



在中國工農紅軍的歷史上,李德是一位不可忽略的名字。他原名奧托.布勞恩(1900--1974),出生於德國慕尼黑。他本來是一名特工,1932年春在伏龍芝軍事學院畢業後不久,被共產國際派往上海向蘇聯著名特工左尓格小組送經費,完成任務後留在了上海共產國際遠東局,由於共產國際駐華軍事兼中共中央軍事總顧問曼弗雷德.施特恩未能到達上海,布勞恩作為在伏龍芝畢業的軍事學員從來到上海後就開始給中共中央一些軍事上的判斷和建議。

顧順章叛變後,中共中央在上海的活動越來越危險,於是在1932年底,中共中央及博古、洛甫(張聞天)、陳雲等開始轉移進入中央蘇區。

33年9月布勞恩獲准以共產國際軍事顧問的身份來到紅都瑞金,為保密起見改名李德。

臨時中央負責人博古由於不懂軍事,把紅軍的指揮大權交給了李德。他雖然抱有幫助中國人民解放事業的良好願望,但是由於他僅僅有過街壘巷戰作戰經驗,僅僅是一名軍校畢業生,又不瞭解中國革命的實際情況,坐在房子裡看著地圖指揮作戰,讓紅軍與兵力十倍於我,空軍炮兵等火力大大強於紅軍的國軍進行正面的陣地戰。這實際上就跟一次大戰時候的正面頂牛一樣,是在拼消耗。

結果導致處處防守,處處守不住,第五次反圍剿失利,紅軍被迫放棄中央蘇區開始了長征。



長征開始後,又實行甬道式搬家,罈罈罐罐都不捨得丟棄。一三軍團在前,五九軍團在左右,中央縱隊搬著從蘇區帶來的沉重的各種東西在中間,八軍團在後掩護。結果大大影響了行軍速度,讓紅軍的機動力優勢無法發揮,導致在突破第四道封鎖線的湘江之戰時,紅軍損失慘重,由八萬多人銳減到三萬人。



湘江之戰後,國民黨已經判斷出紅軍是要去湘西與紅二、六軍團會師,於是用三十萬兵力擺下鐵桶陣。而李德仍然堅持命令紅軍往包圍圈裡鑽。在此危急時刻,中央政治局大多數領導終於看清事實,接受了毛澤東的正確建議,轉兵貴州,從而避免了紅軍全軍覆沒。

遵義會議後,正式結束了博古和李德對紅軍的軍事指揮。

李德剛進入蘇區時,李德是被臨時中央的一些人寄予厚望,希望用他來取代毛澤東對紅軍的領導權。但是他的能力實在有限,一通轄指揮,差點就斷送了中國革命。

相對應的,國民黨方面能力低下又愛瞎指揮的非委員長莫屬。



蔣介石的軍事指揮能力實在不敢恭維,只要他插手參與指揮,往往都是能把一把好牌打得稀爛。具體例子就不用舉了,現在在央視播出的《特赦1959》裡面有很多,有興趣的可以看看。蔣指揮的結果就是,一而再再二三大敗共軍,殲滅共軍超一個億,然後,國軍勝利轉進到一個小島上去了。


我淡如菊


美國“陸軍五星上將”麥克阿瑟吧!

麥克阿瑟在朝鮮戰場上,其實是被國軍給“坑了”。

抗戰時,國軍戰鬥力弱,那是出了名的。由於蔣委員長搞排除異己的內鬥,各路軍閥在抗戰時畏首畏尾,勾心鬥角。所以,才會有40萬日軍橫掃130多萬國軍的豫湘桂戰役。而此戰之時,日軍已經是強弩之末了。就這樣,國軍還是慘敗。


國軍被日軍橫掃,日軍被美軍橫掃。那麼,在日本當太上皇的麥克阿瑟,當然有信心讓參加朝鮮戰爭的聯合國士兵“聖誕節之前回家”。甚至,當時的美國人都覺得中國不敢出戰。麥克阿瑟叼著菸斗喝著咖啡,就能飲馬鴨綠江了。

(他來了,他來了,他趟著水來了!)

麥帥也是可以,仁川登陸打的“可圈可點”:75000名聯合國軍痛擊朝鮮6500名守軍。之後,麥帥依靠裝備和人數優勢,碾壓朝鮮軍隊,一直打到鴨綠江。

1950年9月15日,到10月24日,聯合國只用了四十多天,就打到了鴨綠江。麥帥的神威,到此終止。因為,志願軍過江了。等到麥帥快被彭德懷趕下海時,麥帥還不從自身找問題,還想讓杜魯門擴大投入,甚至,不惜動用原子彈。

麥帥肯定很鬱悶,國軍戰鬥力這麼弱,為何志願軍卻這麼牛?!!

杜魯門不傻,趕緊讓麥帥下臺,換李奇微。

李奇微明顯比麥帥有本事,上來就發現志願軍後勤補給不足的問題。志願軍當時由於後勤跟不上,每次進攻最多隻能持續7天,就要停下來等寄樣。李奇微發現這個規律以後,就利用志願軍“七天攻勢”規律,跟志願軍拼消耗。當志願軍進攻時,他就利用美軍火力兵力優勢打防禦戰。等7天之後,趁著志願軍斷了補給,對我志願軍發動猛烈進攻。就這樣,志願軍被迫退到了“三八線”!

同樣一副牌,李奇微打的就比麥帥強!回頭再看彭老總,那就是封神的人物了!如果志願軍有聯合國軍那樣的武器補給,早把聯合國軍趕下海了。說白了,美軍將領就喜歡依靠裝備優勢,無腦碾壓!真要是讓他們到中國戰場上,帶領國軍打日本人,他們敗得更慘!對了,抗戰和解放戰爭時,蔣介石的部隊也有美國人當顧問。不過,還是一直潰敗。

十年後,英國陸軍元帥蒙哥馬利說:

“中國軍隊從士兵到將軍都是最優秀的,我要告誡世界軍隊,不要與中國軍隊在地面上交手。這要成為軍事家的一條禁忌,誰打中國,進得去出不來!”


所以,把三方將領能力做個對比:志願軍(八路軍、新四軍、解放軍)>國軍>美軍。

主意:此處“國軍”僅指國民黨方將領,我知道抗戰時八路軍和新四軍也是國軍序列。

有些起義的國民黨部隊,到解放軍以後,本來很弱的部隊,馬上就成了王牌。例如:解放軍五十軍,原來是國軍60軍。這支部隊在起義前,因為軍紀不好且戰績較差,被人們戲稱為”熊軍”、人稱“六十熊”!可是,抗美援朝時,表現英勇,首先攻入漢城。

毛主席在接見50軍軍長曾澤生時,還誇獎他說:"你們打得不錯啊!"

這就是信仰的力量!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最近正在熱播的《特赦1959》裡,黃維作為國軍高級將領中的另類,戲份很重,成為正直的頑固派的代表,和幾個特務組成的反動派以及王耀武、杜聿明、宋希濂為代表的改造積極分子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但就軍事指揮水平而言,黃維的水平其實是被大大的高估了,遠不如劇中對改造比較積極的王耀武、宋希濂、杜聿明這些人,和廖耀湘實際上在伯仲之間,大兵團指揮能力並不強,讓他代領一個軍還可以,但是讓他率領一個大兵團,獨當方面,這就超出了他的實際能力,最後敗軍殺將,自己也成了戰俘。

黃維兵團原本隸屬於華中戰區,在白崇禧的指揮下作戰,主要作戰地境是在河南境內。這個兵團下屬的第十軍、十四軍和十八軍,都是陳誠土木系的骨幹部隊,尤其是十八軍,更是陳誠起家的老部隊,所以一直都受到關照。在抗戰結束後,國軍接受了大量的美軍在二戰期間存放在亞洲的武器裝備,當時白崇禧任國防部長,沒有實權,陳誠擔任參謀總長,有權分配武器裝備,所以十八軍在國軍各個部隊中,都是優先裝備美式武器裝備的,十八軍受到的照顧尤其多,從而使十八軍成為國軍在中原戰場的幾個主力部隊之一。

黃維早在1944年就因為和上司鬧矛盾,被調離了前線,到後方擔任軍校校長以及聯勤總部副總司令等職務,一直到1948年組建十二兵團時,以十八軍、十四軍和第十軍為基礎,黃維才被臨時調赴前線,擔任兵團司令官。這些部隊在解放戰爭中基本上是由胡璉率領作戰,無論是對華東野戰軍,還是對中原野戰軍,戰績都可以說是不錯的。除了當時這些部隊裝備優良之外,胡璉在戰場上的靈敏和反應迅速,也是重要原因。但在組建兵團的時候,本應該由胡璉出任兵團司令官,白崇禧卻因為胡璉桀驁不馴,難以指揮,堅決反對。最後折中下來,才由陳誠系的另一骨幹黃維出任兵團司令官。

也就是說,黃維出任兵團司令官,其實是國軍內部派系鬥爭的結果,主要是靠資歷和派系平衡上位的,並不完全是因為他具備大兵團指揮能力。如果純粹從軍事角度考慮,那麼當時胡璉肯定是最適合擔任兵團司令官的,無論是對當時十二兵團的熟悉程度,還是對解放軍大兵團作戰特點的瞭解來說,黃維都遠不如胡璉。只是因為胡璉和白崇禧有矛盾,導致白崇禧堅決反對胡璉出任兵團司令官,才把這個機會給了黃維。白崇禧本來也反對黃維出任,只是在陳誠和何應欽的堅持之下,才讓他上位了。

這和孫元良的情況差不多,孫元良在抗戰後期也是被調離了前線,在後方擔任有職無權的閒差。在國軍將原本在鄭州擔任綏靖公署主任的孫震調離的時候,孫震為了保住自己麾下的兩個川軍部隊的軍,才推薦孫元良出任兵團司令官。而孫元良因為有黃埔軍校出身的背景,又是孫震的侄兒,所以才能被各方面所接受,出任了這個職務。但孫元良所率領的這個兵團,仍然是川軍四十一軍和四十七軍兩個軍,並沒有配屬其他部隊。這和黃維兵團的情況不一樣,黃維兵團除了土木系的三個軍之外,還配屬了吳紹周的八十五軍,是四個軍的大兵團,而孫元良兵團只是兩個軍的小兵團。

黃維兵團從十月份接到國防部發來的命令,開始在駐馬店和周口一帶集結,之後從這裡出發,離開華中戰場,增援徐州,目的是參加國防部擬定的徐蚌會戰。孫元良兵團在撤離鄭州之前,白崇禧和華東戰場都拉攏過,孫元良意識到華東戰場即將進行國共雙方的戰略大決戰,很想逃避,所以她本人傾向於去華中戰場,這樣便於他在戰局不利的時候退入四川,但國防部的一紙命令,硬是將他從華中拉倒了華東戰場。這就是說,國軍統帥部這時候也是在盡力集中兵力,要在淮海之間與解放軍進行戰略決戰,以保守江南半壁江山。

黃維兵團從原駐地出發的時候,選擇的路線本身也很糟糕,是國防部規定的路線,而這個路線上沿途要經過一系列大小河流,包括澮河、淝河、潁河等,黃維兵團本身的重武器裝備又比較多,在這種河網縱橫交錯的地帶要行軍,還要防備解放軍沿途的阻擊,這顯然是比較困難的,也很不利。黃維兵團在進入這個河網地帶之後,每次渡河都會遇到解放軍的阻擊,有時候是被半渡而擊,所以進展比較緩慢,他還沒有趕到徐州戰場,黃百韜兵團就已經被華東野戰軍殲滅得快要差不多了。

而且,黃維兵團增援徐州不成,又逐步掉進了中原野戰軍的包圍圈。實際上,當時中原野戰軍全軍的兵力也就十二三萬人,和黃維兵團兵力相當,但中原野戰軍因為挺進中原之後迭經苦戰,一直在和華中地區的國軍兜圈子,所以重武器基本上都被扔掉了,非常缺乏重武器。黃維兵團不僅兵力和包圍他的中原野戰軍部隊差不多,而且武器裝備又有優勢,但他卻不但沒有突破中原野戰軍的阻擊,進入徐州戰場,反而逐步被包圍了,這不能不說是黃維本身的指揮存在問題,他的重武器火力優勢完全沒有發揮出來,坦克和裝甲車等裝備也沒有充分發揮作用。

在胡璉指揮的時候,胡璉兵團雖然是小兵團,兵力遠不如黃維當司令官之後雄厚,但胡璉的指揮向來以反應靈敏和迅速著稱,可以想象,如果當時率領這個兵團增援徐州的不是黃維,而是胡璉,以中原野戰軍當時的部隊和裝備,要想把兵力相當的這個兵團牽制在中原戰場,就已經很費力氣了,更不要說能夠完成包圍了。即便是能夠包圍,以胡璉指揮的靈活機動,也是很有可能衝破中野的包圍圈的,畢竟中野當時的情況用劉帥自己的話說,就是“瘦狗拉硬屎”。而在戰前制訂淮海戰役計劃的時候,無論粟裕還是中央,實際上都沒有敢把黃維兵團納入殲滅對象,對中原野戰軍也沒有這樣的希望,最多不過是希望中原野戰軍能夠牽制住他,不讓其靠近徐州戰場,影響華東野戰軍在徐州地區對華東戰場的國軍的圍殲。

在《特赦1959》中,黃維曾經振振有詞的對功德林管理人員說,雖然我們打了敗仗,但這並不能證明我們這些人是蠢才,言下之意是非常不服氣的。但就黃維在淮海戰役期間的指揮來說,他還真就是個蠢才,如果不是他,恐怕十二兵團也不會在淮海戰役的時候就這樣輕而易舉的報銷。他這種自負和不服氣,其實就和他後來長期研究永動機一樣,都是自作聰明,實際上是自己的無知和無能。


蕭武


說到歷史中被過於高估的將軍,我想到的第一個人是蔣介石最為重用的黃埔學生胡宗南。

在瞭解胡宗南這個人的時候,很多人都不明白為什麼蔣介石那麼喜歡這麼一個屢屢打敗仗的將領,在他犯下種種錯誤的時候,不僅沒有懲罰他,反而一路給他大開綠燈,把他提拔到了最高統帥之一的位置上。


有人說,這是因為蔣介石非常喜歡用浙江人以及黃埔學生,所以胡宗南這個浙江人兼黃埔學生在蔣介石產生的天然親近感下,得到了蔣介石的重用、擁有了後來那般少有人能及的輝煌地位。

這些原因我們無法否認,因為在現實歷史中,蔣介石確實非常喜歡重用浙江人以及黃埔學生,不過胡宗南之所以受到重用,並不全是這個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蔣介石太過於高估了他。

而這份高估,主要來源於胡宗南早期輝煌、勇猛的戰績。

胡宗南得到關注

胡宗南是黃埔軍校第一期的學生,在那個黃埔軍校初創的時期裡,他所能和蔣介石展開的交集非常多,很容易就能吸引到蔣介石的關注。

比如在1925年的東征戰爭中,他就在戰爭中吸引到了蔣介石的注意。

那個時候,胡宗南還只是一個普通的排長,在炮火轟鳴中,他和手下士兵控制著兩挺機槍,硬是在不可能中堅挺下來,為那場戰鬥的勝利立下了巨大功績。

如果當時蔣介石擁有後來那樣的地位,他是不可能會注意得到胡宗南當時這樣的小角色以及小勝利的。


不過因為他那個時候也是剛起步,所以胡宗南這樣的戰績對他尤為重要,也就是在那次戰鬥後,胡宗南這個中年人的勇猛印象深深的烙印到了他的腦海中。

胡宗南後來之所以能那麼受他的重用,就跟這次的初露鋒芒有關。

胡宗南早期的戰績以及平步青雲

在胡宗南的軍旅生涯早期,他的表現非常出色。

比如在第一次北伐戰爭中,他就憑藉著一支團的力量擊敗了東南大軍閥孫傳芳一支精銳師的部隊。

此外,在第二次北伐戰爭、蔣桂戰爭、中原戰爭中他也都有著非常出彩的表現。

在那段早期的發展歷程中,胡宗南用自己的戰績征服了蔣介石的心,在蔣介石內心中佔據到了足夠高的地位。



正因為這份早期的戰績,他被蔣介石視之為天賜良將,一路被蔣介石瘋狂提拔,在抗戰爆發前,他就晉升到了軍長的位置上,遠遠甩開了其他黃埔學生一大截。

而他不僅僅只是蔣介石手下第一個當上軍長的黃埔學生,他還是黃埔學生中的第一個將軍、第一個軍團長、第一個集團軍總司令、第一個戰區司令。

能不配位

不過胡宗南的提升速度雖然快,但並不意味著他就擁有著能勝任後來那般崇高地位的能力。

在胡宗南從師長提拔到軍長位置後,他的風評以及戰績就一路瘋狂往下滑坡,一步步通過各種敗績,奠定了他“草包司令”的稱號。

至於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則很簡單,那就是胡宗南“能不配位”。

以他的軍事才華來說,讓他指揮一些小型或者中型的部隊倒非常合適,他能很好地發揮出這些部隊的力量、能率領著這些部隊取得驕人的戰績。


但如果給予他更多的軍隊指揮權、授予他更高的軍職,那麼一切都將不同。

歷史已經證明了這一點,在他成為軍長之後,他開始屢屢遭遇到了各種敗績,雖然並不能說全都是敗績,但是敗績仍是佔據到了主數。

到了最後,被屢屢敗績包圍的他甚至產生了拔槍自殺的想法。

在臺灣的時候,更是有不少人對他展開攻擊,懷疑他是間諜、懷疑他故意打敗仗。

對於這麼一位早期意氣風發無比的將領來說,他後來的結局無疑是非常悲涼的,畢竟無論任誰曾經攀登過高峰,都很難承受的了那跌入谷底的失落感。

而一切,都源於蔣介石對他的高估,如果蔣介石沒有過分高估他的能力,只是讓他如同其他黃埔學生一樣平穩發展,那麼他就不會承受如此慘痛的失落感了。


孤客生


1947年孟良崮戰役後,承擔責任的最高軍職者其實是陳誠,這位坐鎮徐州指揮的“參謀總長”因為魯南會戰的大敗遭到各派系攻詰,尤其是何應欽團伙的火力最為猛烈。陳誠氣不過,主動申請去東北挽回顏面,而新任“參謀總長”卻使戰局更加糟糕,因為他有個綽號叫“顧百順”。



國軍的“參謀總長”一職設置的非常不倫不類,因為它沒有參謀總部這個作戰指揮機構,作戰幕僚單位仍然是“國防部作戰廳”。抗日戰爭勝利後,常凱申為了平衡與桂系的關係,將“國防部長”職務給了白崇禧,但是又對這個非嫡系不放心,於是幾乎是給第一親信陳誠量身打造了“參謀總長”的職稱。

根據當時的軍制規定,參謀總長直接對常凱申負責,而並非是“國防部長”的下級,掌握軍隊的編制調動、作戰指揮、輜重補給等所有重大事項,國防部長等於被架空了,比如1946年的“整編會議”就是陳誠主持的。陳誠就任“東北行轅主任”後又兼了一段時間,到1948年夏天,兩個重要軍職同時易人,何應欽接國防部長、顧祝同接參謀總長。



顧祝同之前的職務是“陸軍總司令”,先後在鄭州和徐州開設指揮所,直接指導作戰,“徐州綏署主任”薛嶽因大敗被撤職後,顧祝同曾經一度指揮蘇魯戰事,粟裕將軍的評價一針見血:薛嶽還算是個幹才,而顧祝同就是個庸才。

事實如此,顧祝同在民國軍界能夠成為“不倒翁”,憑藉的並非軍事能力,而是對常凱申的忠誠與服從,甚至達到了百依百順的地步,由此得名“顧百順”。抗戰八年,他在第三戰區司令長官的任上,對日作戰沒打過一次漂亮的戰役,反倒是秉性常凱申的意旨,進攻新四軍很是積極。



1948年夏季這個時間點很要命,正是“三大戰役”即將打響的前期,而顧祝同在此時被任命為參謀總長,等於間接加速瞭解放戰爭的進程,加速了國軍總崩潰的速度,因為常凱申完全高估了顧祝同的能力,把他提拔到一個既不勝任又非常重要的位置,對戰爭的勝負影響甚大。

首先,是顧祝同對常凱申的盲從,使參謀總長成為了“傳聲筒”和“傳令兵”,完全沒有自己的軍事見解。陳誠雖然戰術能力拙劣,但戰略眼光還是有的,另外陳誠是敢於堅持自己意見的,或多或少可以修正一下常凱申的瞎指揮。然而顧祝同的性格使然,讓參謀總長一職形同虛設,失去了專業作用。



其次是顧祝同的一團和氣,被稱為“軍中聖人”,與上級下級方方面面關係都很融洽,其實也就意味著他毫無楞角和指揮風格,並不適合於殺伐決斷的軍中要職。三大戰役期間,顧祝同一會飛瀋陽一會飛徐州,到哪裡都是一片“總長”叫的歡,卻幾乎起不到什麼作用,無非是代替常凱申督戰或者轉達命令,當高級將領們對參謀總長缺乏“敬畏之心”的時候,指揮系統必然也是失敗的。

最後是顧祝同與何應欽的特殊關係,他不僅是常凱申的嫡系“八大金剛”之一,同時還是何應欽的“四小金剛”之一,與劉峙並稱何的“哼哈二將”,因此,在陳誠被擠出陸軍中央之後,顧祝同某種程度上也配合何應欽對“土木系”進行了清算,在軍隊人事任免上亦毫無主見,比如第12兵團司令的人選,他也不支持胡璉出任。



國軍高級將領在1948年以後紛紛指出,常凱申“心智已亂不再適合指揮作戰”,然而這個著名的微操大師根本不會放棄軍權,而顧祝同的任職更加配合了這種瞎指揮。儘管常凱申比較滿意他的絕對服從,然而對國軍的戰略局勢和戰爭後果而言,卻是十足的災難。

杜聿明一度懷疑作戰廳長的身份,淮海戰役期間要求屏蔽徐州方向上的軍事機密,而第一個站出來打包票的就是顧祝同,並且信任依舊。如此的粗枝大葉和用人不察,正是顧祝同能力的真實體現。一個經常瞎指揮和越級指揮的統帥,一個能力不足毫無主見的參謀總長,在戰略決戰的三大戰役期間,國軍的慘敗順理成章。


度度狼gg


中國歷史上最被高估的將領應該是洪承疇,他是崇禎帝最寵信的明朝名將,高估洪承疇的後果非常嚴重,直接導致明軍主力被清軍打得全軍覆沒,明朝元氣大傷,很快走向滅亡。

崇禎帝對洪承疇非常寵信,封洪承疇為太子太保兵部尚書薊遼總督等職務。

1640年冬,清軍進攻寧遠錦州,洪承疇指揮的明軍救援,卻在松山杏山被清軍打得慘敗。

1641年崇禎帝派洪承疇統帥白廣恩吳三桂曹變蛟馬科唐通王樸王廷臣楊國柱李輔明等名將,帶領十三萬明軍主力與皇太極的清軍進行松錦大戰。

洪承疇畏懼皇太極的清軍,行動非常遲緩,1641年春季洪承疇的明軍出兵,秋季才與清軍相遇。

洪承疇的無能表現得非常明顯,十三萬明軍主力數量明顯多於皇太極的清軍,卻被清軍分割包圍在松山杏山。皇太極指揮清軍 切斷明軍的糧道,並斷絕洪承疇的歸路。

被清軍包圍的洪承疇束手無策,洪承疇先提出與清軍決一死戰,後又在眾將的反對下決定突圍,王樸吳三桂等將領帶頭逃跑,十三萬明軍主力土崩瓦解。

洪承疇徹底成了甕中之鱉,被清軍包圍在松山。洪承疇派六千精兵偷襲,又被清軍打敗。洪承疇被包圍松山半年多,城中糧食吃完,軍心浮動。

1642年三月,松山明朝副將夏成德投降清軍裡應外合攻佔松山,洪承疇等明朝將領束手就擒。邱民仰曹變蛟王廷臣等一百多明軍將領及八千多士兵全部被清軍屠殺,只有洪承疇祖大樂兩個將領投降清軍。

值得一提的是,洪承疇投降皇太極以後,忠奸不分的崇禎帝還為他最寵信的愛將洪承疇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崇禎帝甚至痛哭流涕,結果洪承疇投降皇太極的消息傳來,直接打臉崇禎帝,差一點把心高氣傲的崇禎帝氣死。


厚德載物49847


我要說歷史上最被高估的將軍是張靈甫。這位蔣總統眼中的紅人,是被高估了的。

被高估主要體現在下面幾個方面

自我高估

張靈甫是個很驕傲的人,身材高大、相貌英俊,而且還是北大歷史系的高材生,各方 面都很出色,在人群中往往鶴立雞群。很容易養成驕傲自大、目中無人的性格。自從 當上整編74師的師長後,更是目中無人,連曾經的老上級李天霞都不放在眼裡,更別 說其他的雜牌部隊的同仁,自認為老子能當上天下第一戰力的整編74師師長是他自己 軍事能力高出別人。當時有很多人競爭這個位子,比如李天霞。只是最後王耀武選了 張靈甫接替了自己的位子,而不是張真能服眾。 這是典型的不知天高地厚。

委員長高估

一直以來,蔣委員長,一直對這位樣貌出眾的弟子特別厚愛,只要張立了一點功勞, 就會大肆宣傳。這無形中會把張靈甫從將領群眾孤立起來,造成心理不平衡。甚至還 幫著吆喝

只要有10個張靈甫和整編74師,就能統一全中國!

典型的捧殺,火上澆油,助長張靈甫的囂張氣焰,直接導致最後竟然不聽戰區司令長官湯恩伯的命令,湯恩伯去傳令,竟然指揮不動整編74師的一個傳令兵。

高估導致的後果

  • 最直接的後果,當然是號稱天下第一的整編74師,被全殲在了孟良崮上。

  • 而正是整編74師被全殲,直接導致國民黨本來很好的形勢發生大逆轉,由攻轉守。

  • 孟良崮戰役,是國共兩黨的天王山之戰,如果國民黨勝了,則關內形勢將完全倒向國民黨,沒有華東野戰軍的支撐,東北野戰軍也將獨木難支。

  • 上天終歸是向著人民,人民的軍隊出了一個偉大的將軍。


個人認為這隻偉大的軍隊,由張靈甫帶領,真是可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