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斩杀过很多名将,也没有怕过谁,为何遇到甘宁却不敢出战?

GBPSC


趣谈唐宋元,胡侃元明清!

这个时候关羽不是怕甘宁,事实上关羽仍然敢和甘宁干一架,只不过两个人一大一是没有问题的,可甘宁后面有人啊。

事件回顾

当时的历史情况是这个样子的,甘宁不是自己一个人来的,除非甘宁感觉自己脑子锈掉了。

甘宁来了,可是甘宁后面还跟着一万大军呢,与此同时,关羽似乎处在一个腹背受敌的状态,如果这个时候贸然出击的话,八成自己会有生命危险。

我们总是说关羽的脾气比较傲,可是脾气傲并不代表着人家没脑子,以少胜多是可以的,可是如果以少打多的同时,两方向都有敌人的话,那这场仗就不能打,而且跑得越快越好。

与之相比,关羽不但没有跑,反而凭借着自己的声望把这一片土地守下来了,尽管是暂时的守下来了,也能够看得出来关羽本身的能力还是非常强的。而这个时候哪怕甘宁在外面叫的再欢、蹦的再热闹关羽也绝对不可能出去和他单挑的,因为这个时候单挑往往意味着两军作战,两军作战背后来一刀谁能受得了?

没错,这就是事实

当然了,我们还是需要把这场战争全面复盘一下的:

关羽当时率领的部队不多,也只有千八百人,而甘宁这边也不多,也只有千八百人。当甘宁率领的部队狙击关羽的时候,关羽听到直接就把城门给关闭了,不再进行战斗。

为什么呢?因为鲁肃在距离这个地方不远,只有十几里的地方有着一万人。这场仗怎么打?只要关羽敢打,鲁肃肯定就过来,折腾来折腾去可能就没了。

期待各位爷的关注,小弟给跪了!

趣谈唐宋元明清


关羽斩杀过很多名将,也没怕过谁,为啥遇到甘宁,却不敢出战?




三国的关羽与甘宁,曾经有过两次较量。第一次是《三国志.吴书.甘宁传》记载 : 【 ……肃选千兵益宁,宁乃夜往。羽闻之,住不渡,而结柴营。权嘉宁功,拜西陵太守。】这段记载说,甘宁在鲁肃领导下,镇守益阳,与关羽对阵。关羽挑选精锐五千,准备绕行到益阳一条河流上游,十多里浅滩处,夜里涉水偷渡。这个情报,被吴军侦探到,鲁肃召集甘宁等将领商议,甘宁当时只有三百兵,对鲁肃请求说,再给五百兵,愿前去对敌关羽。保证关羽听俺甘宁咳嗽,不敢涉水,如果关羽偷渡,必然被吾擒获。鲁肃欣赏甘宁,给了甘宁一千兵。但关羽也探听到吴军动态,知道甘宁前来对敌,于是停止行动,就地扎营。由于关羽取消军事行动,给孙权解了围,孙权很高兴,嘉奖甘宁,拜甘宁为西陵太守。



这件事情的背景,从《三国志.先主传》可知,发生在建安二十年(215),刘备诸葛亮那时,已经几年前去益州,当时刚刚拿下成都。听到孙权令吕蒙袭夺长沙、桂阳、零陵三郡,刘备十分恼火,瞧 :【 先主引兵五万下公安,令关羽入益阳。】刘备亲率五万大军,不远千里,自益州前来问罪,孙权多少有点怂逼。就在双方剑拔弩张、将要开火时【曹公定汉中,张鲁遁走巴西。先主闻之,与权连和……分南郡……西属,引军还江州。】曹操平定汉中,还有进一步攻益州的意思,益州压力太大,刘备只好与孙权讲和,订立盟约,分荆州、长沙、江夏、桂阳等给孙权,自己又重新返回益州。



在关羽独自守荆州期间,孙权两次袭击荆州,这是前面的一次。再就是四年后,即建安二十四年(219)著名的关羽走麦城那次了。可以看出,这次刘备亲临前线,是一次大的联合军事动作,鉴于西部有曹操虎视眈眈,东边孙权跃跃欲试,刘备选择忍让,关羽自然不能对着干,必须从大局出发。显摆武力,冒险进攻,就会伤及蜀国整体利益,关羽作为一方大员,不会不明白。另外,这本来就是关羽准备的突然行动,既然已经被敌人察觉,成了公开的秘密,主动终止那是智慧,是清醒,而不是怕敌军。



关羽、甘宁的第二次较量,在《三国演义》中,这就是著名的单刀赴会。那一次,由于关羽识破鲁肃诡计,一直紧紧握住鲁肃不松手,而且一手提刀,面色凝重,埋伏在一旁,准备出击的甘宁、吕蒙只好按压士兵,忍气吞声,眼睁睁看着关羽,宴会上斥责首长,连关羽手下的周仓,都抢上去插言,事后又扬长而去。(229)


流誉后


关羽可不是怕甘宁,而是鲁肃这边还有1万多人呢,他只有5千人,自然不会轻易冒险。

关羽和甘宁对峙发生在建安二十年,刘备夺取益州以后,孙权向刘备索取荆州,但是刘备说要等夺取了凉州以后再归还,孙权大怒,一面派吕蒙攻打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一面派鲁肃率军万人前往益阳,阻挡关羽的援军,两军隔着湘水对峙。

在鲁肃和关羽对峙期间,关羽亲自选精锐5千,在益阳上游十多里水浅处打算趁夜涉水渡河。鲁肃得知以后和众将商议,甘宁请缨率本部300人,另外再增调500人,前去驻守,阻挡关羽渡河。最后鲁肃给了甘宁1000人,共计1300人去驻守。关羽得知以后果然没有渡河,而是在河边安营。

关羽没有渡河,不是怕了甘宁和他手下的1300人,而是鲁肃的大军就在旁边,相距不过十多里路。如果关羽开始渡河的话,甘宁一旦发现,肯定会派人通知鲁肃,吴军的援兵不用多少时间就会赶来。

这样一来,关羽势必会遭到甘宁和鲁肃两路人马的夹击,渡河作战本身就是一件风险很大的事情,万一水流有变就可能会失败,而且吴军又有兵力优势,关羽自然不会轻易冒险。

所以关羽并非怕了甘宁,而是吴军有备以后,再渡河风险太大,所以他选择了按兵不动。


不沉的经远


所谓关羽怕甘宁,只是甘宁自己吹出来的狂话,也纯粹是个笑话,甘宁虽是水贼出生,武力最多也就一流水准,亡命之徒而已。记得合肥之战那会,孙吴十万兵被张辽八百精骑冲杀的哭爹叫娘,周泰豁出了自己身家性命,带了伤才把孙权掩护逃跑,当时甘宁不就跟在孙权边上,都挡不住人家,落荒逃命而走。你说人家张辽都没怕包括甘宁在内的孙吴十万大军,凭什么关羽会怕他一个甘宁?其实甘宁敢于口出狂言,是明知关羽不会真正离开荆州跨水夺城,才敢说点大话,也是给自己人听的,让大家知道自己也是个狠角色,就连关羽都因为害怕自己才不敢过来打一架,所以,你们得老老实实服从管理,不要有三心二意。当然他说的话关羽也听不到,人家本来就是守荆州的,吴蜀联盟大局为重前提下,是不可能来抢孙吴地盘的,哪有功夫跟小儿一般见识。如果二人在两军阵前,你让甘宁这样说说看?是关羽的青龙偃月刀比不了张辽,还是甘宁比颜良文丑厉害?何况当年关云长单刀赴会又不是没见过东吴的阵势,甘宁小儿不是在场吗?虽有贼心,显然贼胆还不够大,关二爷根本不屑一顾。


俞钟陈曲


关羽确实没怕过谁,想当年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袁绍手下大将无数,却被华雄连斩于马下。众人皆惊于华雄的勇悍,认为不可力敌,而关羽一出手,举手投足间就将华雄拿下,成就了“温酒斩华雄”的奇迹,后来更是有过五关斩六将的壮举,留下了一世美名,又岂会畏惧一个小小的甘宁?

但是,历史有时候就真的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天不怕地不怕的武圣关羽,还真的在一场战争中被甘宁“吓”住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建安十五年,此时经过赤壁一战,三国鼎立的格局初步形成。曹魏占据北方,孙吴据守江南,而唯有蜀汉根基尚未稳定。

当时益州尚在刘璋手中,诸葛亮对刘璋的看法是: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益州耆旧传》中写道:璋懦弱多疑,不能党信大臣。

总而言之,在众人看来,刘璋就是个昏庸无能的人。后来事态的演变,也确实证明了这一点。

当时的刘备虽有了一定规模,但是尚无可靠地立足之地,所占据的地盘不仅少的可怜,相较于曹魏和孙吴也要贫瘠了很多。但是这个时候,刘璋出了个昏招,亲自将刘备迎到了益州。

此时,孙吴的肱臂之臣周瑜盍然而逝。孙权忙于处理周瑜的后世,也就将联合刘备共图益州的事耽搁了下来。

刘备看到这个好时机,就将关羽张飞等人留在南郡的各个关口,自己率军一举拿下益州。

而孙权这厢刚刚处理妥当,结果却发现益州和荆州都已经进了刘备之手,心中大怒,骂道:“猾虏乃敢挟诈!”

于是携吕蒙、甘宁等人发兵荆州。

在争夺荆州诸地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

东吴大军虎踞江东,关羽便想出了趁夜突袭的法子。当时关羽手中有三万精兵,而鲁肃手下兵将不过万人,得知关羽将要突袭的消息,营内一片大乱。这个时候,甘宁自动请缨,要求携带一千兵甲,即可包吴营不失。

虽然鲁肃等半信半疑,但苦无良策,只得同意了他的请求。

而当关羽准备夜渡浅濑的时候,结果却听到对岸甘宁的咳嗽声,而就是这一阵咳嗽,让关羽为之色变,赶紧下令中止偷袭行动。

这就是盛传的“甘宁三生咳嗽退关羽”的故事。

那么真的如同甘宁所说,关羽是因为畏惧甘宁而退兵的吗?当然不是。


关羽退兵,主要有这么几个因素。

首先,关羽准备趁夜色突袭,而敌方传来咳嗽声,很可能说明敌人已经有所察觉。而突袭关键在于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如今,对方既然有所察觉,必然有所防备,而谨慎如关羽,自然不会轻易涉险。

其次,关羽亲自率军偷袭,说明此时大营之中并无能替代关羽的统兵之将,不然,也不会主帅亲自出马。而对方既然已经得知了关羽亲自前来的消息,那么必然也知道如果此时蜀军大营群龙无首,是最佳的进攻时期。所以,关羽为了避免自己的后方安全,不敢再实施偷袭。

最后,担忧吴军通过水路切断自己和后方的联系。要知道,东吴善水战。其水军骁勇,连曹操都不堪一击,更何况向来不熟水战的关羽。现在对方有所察觉,只需要在等关羽渡江之后,以水军截断蜀军的联系,那么关羽将会陷入东吴的重重包围。

所以,真实的原因并非是甘宁的三声咳嗽就呵退关羽,而是因为偷袭的事情败露,关羽生怕敌人有所防范,也就不敢继续执行原定方案而已。在那种情况下,即使关羽知道对方仅仅一千余人,哪怕是一个最差的武将,依旧会因为上面分析的原因而退兵。所以,所谓的“甘宁三生咳嗽退关羽”,不过是甘宁夸大了事实为自己长面子而已。


Crazy历史


巅峰时期的关羽和巅峰时期的甘宁,厮杀谁优谁劣很难说,至少不会怕。老朽的关羽对上壮年的甘宁,戏剧的一幕出现了,一直感情用事的关老爷特别理智。若夫主将不可亲出杀敌,那么至少关羽认为手下无一人是甘宁敌手。怕或许不怕,至少认为得不偿失,8000对500都得不偿失,我想还是怕。

当时整个东吴,能让关羽忌惮的只有吕蒙,吕蒙的确能让关羽如鲠在喉。甘宁更多的是充当杀人的利器。


静而能守正


一、江湖名将

三国虽是乱世,却造就了一大批名将,所谓有什么样的历史环境,便出现什么样的人才。关羽之所以被后世敬仰成为武圣,除了自身素质和独特个性外,更要得益于三国这段特殊的历史环境。因为三国就是一段极具“个性”的历史时期,自然召唤有个性的人,关羽由此应运而生。

而今天要说的这位名将也是如此,他便是东吴的“江湖名将”甘宁。之所以说甘宁是江湖名将,是因为在三国时期很少有将领拥有江湖绰号,哪怕如关羽,但甘宁却被老早就有了个江湖绰号,叫:锦帆贼。

这是因为甘宁在少年时,便大有“梁山好汉”的做派,聚拢起一彪人马横行四方。只要给甘宁面子,那么甘宁便会替你“行侠仗义”,如果敢轻慢他,那对不起,哪怕是地方官吏,照杀不误,故而《三国志》中,给了此刻的甘宁八个字的评价:轻侠杀人,藏舍亡命!

这不是“梁山好汉”的做派是啥?但甘宁牛就牛在,他不仅只喜欢爽快的“江湖生涯”,还喜欢读书,所以当他二十多岁时,便意识到了这样的“好汉生活”不是真正的大丈夫所为。故而横行江湖的好汉锦帆贼隐去,一位横行三国的“斗将”,横空出现了。

公元194年益州刘焉病逝,甘宁反叛出益州归顺了刘表。但刘表也容不下甘宁,因为刘表之所以统治荆州,就是因他跟荆州豪强势力联了手。而甘宁虽立志当大丈夫,可身上的江湖气十分重,两方气质就不一样。

且刘表也早已失去了锐意进取的心,甘宁很快便发现了这点,所以甘宁就依靠了黄祖。但依然是悲剧,因为黄祖他就出身于荆州黄门,代表着豪强势力,岂能看中江湖习气浓重的甘宁,哪怕甘宁打败了孙权。

故而最终甘宁选择了归顺孙权,一下子孙权的手下因甘宁的到来,而出现了两派,一派是以吕蒙为首的,力挺甘宁,须知吕蒙就曾经是甘宁类的人物,自然喜欢甘宁,于是对孙权道:天下未定,斗将如宁难得,宜容忍之。

而张昭却认为甘宁素质太差,不堪重用。好在孙权比较欣赏甘宁,所以甘宁终于寻到了一个满意的平台!甘宁很快便展现出其惊人才华,从此横行三国。

二、关羽不敢争锋

公元213年,曹操攻打濡须口,孙权亲征,给了甘宁三千人马当先锋,结果甘宁亲选出一百兵士组成“敢死队”,来了个夜袭曹营,如旋风一样在曹营内横冲直撞,无人敢挡,然后全身而退,无一损伤,喜得孙权大叫:曹操有张辽,我有甘兴霸。

用甘宁对张辽,这个评价对甘宁来言,几乎算顶天了,因为对于孙权来言,张辽恐怕是他见过的最猛的大将,差点活捉了他。但对于甘宁来言,张辽算啥?他要向最牛的名将关羽发起挑战。

关羽在三国中的地位谁都清楚,以至于许多名将一听关羽的名字都心里打鼓,就更不要说,敢小看关羽了,但甘宁却豪言道:“关羽算啥?我咳嗽一声,就吓得他不敢渡河!”

此事是发生在公元215年时,关羽进攻鲁肃镇守的益阳,当时东吴方面得到一个恐怖消息,说,关羽要亲带五千兵马自浅水处渡河。急得鲁肃立刻跟众位将领商讨怎么办?其实这哪里是商讨,因为道理很简单,关羽渡河你就阻击。

三、死后成“神”

随着三国时代的结束,许多三国名将由于功勋卓著,都渐渐成了神,其实最牛的依然是关羽,直至武圣封号。那么甘宁呢?

甘宁的成神之路,也很顺畅,在宋朝时(宣和五年),宋徽宗便追封甘宁为武惠王,从此开始享受“神的待遇”,到了南宋初年,甘宁再进一步被封为:武惠昭毅王,跟着就又被追封为了“昭毅武惠遗爱灵显王”。

显然甘宁死后成神,是在两宋之交时,尤其是南宋。之所以发生这种情况,其实依然是历史环境造就的。毕竟南宋的主要地盘都在长江以南,这时候当年东吴的名将们,自然就会格外被重视了。

但无论怎样,甘宁死后成神,是完全担当得起的,甘宁以“江湖豪气”为底蕴,一生敢于亮剑,生前横行三国,死后成神名至实归!


Z先生说


不是说不敢,关羽的职责和重任是镇守荆州,不是厮杀,如果两军对垒恐怕甘宁未必是二爷的对手。


雪域异乡人


这种事情是有原因的,刘备驻荆州,一直是关羽统领一万水军。关羽是山西人,对水军指挥操练作战肯定不十分熟练,战斗力比不上陆地。甘宁长期生活在荆州,对荆州人物环境十分熟悉,投靠孙权,引东吴水军与关羽水军争锋,当然是东吴水军历害多了,只有当时荆州水军统帅蔡瑁张允指挥的水军可与东吴水军抗衡。当时又是孙刘联盟的紧密时期,关羽也不会因一时之气与东吴水军争高低,为将者应权衡利弊,蓄时待发,怎能与亡命之徒甘宁争雌雄呢。要是在疆场上,两个甘宁在手提八十二斤重的青龙偃月刀关羽面前试试。


刘坤忠120


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不是在正经八百讲历史。

过去编小说故事的人都是一些打把式卖艺的人,就像现在的相声一样,依靠那张嘴混碗饭吃的苦命人。这些人为了更吸引一些顾客,那嘴就像长了梨花似的,常常使用一些开合拉伸的笔法。至于前后往往会出一些小矛盾他们可也不管了。而顾客呢,一是来听他们说书的人大多数是文化程度并不高的人,不会在意这些细节矛盾,二呢,他们当时就是听个乐子,为了辨别真相却放下乐子得不偿失罢了。

于是,这些前后矛盾的小细节保留至今很正常了。

单就关羽与甘宁,罗贯中有时候为了表现为了突出他当时想某些事情的人物(甘宁)时,常常会拉别人垫背当陪衬。至于以前描写如何描写关羽英雄英勇的以不太嫁兼顾了。

这是唯一的真相。

其他的回答答案,很搞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