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市虹雲橋,綻放在鐵路動脈上的彩虹,連接南北交通的紅飄帶


2016年10月15日,歷時六個半月198天的牡丹江市虹雲橋改造工程全面完工,按預定計劃順利竣工通車。此舉,為繁榮牡丹江的經濟社會發展,完善並提升城區交通路網的格局和能力,適應未來的快速發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礎。

牡丹江虹雲橋改造工程起於景福街與西三條街交叉路口處,上跨南側光華街、鐵路牡丹江站場和北側海林街,終止於新華路與新榮街交叉路口,全長1045m。在鐵路南側的匝道,實現光華街與虹雲橋的交通轉換。鐵路北側的兩個匝道,實現西海林街右轉上虹雲橋和虹雲橋右轉進入東海林街的交通連接。

虹雲橋的修建,是因為日本鬼子佔領牡丹江後,在光華街修建了牡丹江驛,從此牡丹江市有了鐵道南北之分。日寇將新站與中東鐵路老站分開管理,並控制火車發到站時間,凡來牡丹江的人,必須住一夜才能趕上別的火車。


偽滿時期,現鐵路線以北至北山腳下為“第二新市街”。新華路當時叫“遠山大路”,北山公園時稱“遠山公園”。日偽的軍政機關和軍事用地多數在第二新市街。

為加強鐵路南北的交通,日本侵略者修建了這座大橋。大橋始建於1939年,1940年竣工。 全長490米。其中,橋長50米,寬16米,其中,機動車道12米,兩側人行道寬各2米。牡丹江的老百姓稱之為“天橋”。

解放後,天橋回到人民手中,人民政府改名為“虹雲橋”。1970年後,隨著牡丹江市經濟的發展和人口大量增加,該橋的車輛行人逐年增多,早晚上下班時間更是人車混雜,熙熙攘攘,遠望去是人山人海非常擁擠。

虹雲橋作為連接牡丹江市南北的交通主要通道,由於經常發生擁堵,駕駛員、畜力車老闆、行人叫苦不迭,由此,老百姓說這座橋是“卡脖子橋”。

1981年6月,牡丹江市政府決定對虹雲橋拓寬改造,並於當年11月竣工通車。改造後,橋長58米,橋寬33米,其中,機動車道寬28米,兩側人行道寬各2.5米,大橋南北交通不暢的問題得到解決,人們拍手稱快。

根據百姓傳說:拓寬虹雲橋的打橋基過程中,由於地面太硬無法進行施工,大家都莫名其妙。在隨後的土層清理時,施工人員發現日本人已經預埋好了橋樑另一側的橋墩基礎。顯然,這是日本鬼子的長久打算,它們想永遠霸佔牡丹江。

2000年,由於鐵路南北交通壓力逐年增大,市政府為緩解交通高峰車輛擁堵的狀況,虹雲橋橋面的再次改造開工。原車行道中的隔離帶變為車行道,進而,提升了車輛通行的能力。

橋面整體瀝青砼罩面,人行道路面鋪裝花崗岩步道板,拆除原水泥混凝土欄杆,改為球墨鑄鐵花件欄杆,橋左右兩側安裝玉蘭燈,橋欄杆之上安裝霓虹彩燈。

將原來的蘇聯紅軍紀念碑遷移到了南湖公園,在原址修建了牡丹江旅遊城標誌,同時,實現了虹雲橋的美化和亮化。夜晚的虹雲橋流光溢彩,成為牡丹江市區的又一靚麗景觀。

2000年虹雲橋標誌

建設龍江高速鐵路客運網,實現龍江絲路帶的規劃,給發展的牡丹江帶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2016年,牡丹江市以哈牡客專的引入、牡丹江火車站改造工程為契機,對既有虹雲橋進行第三次改建。

按照哈爾濱至牡丹江的高速鐵路客運專線的設計要求,虹雲橋的距地空間和橋墩之間的寬度難以滿足鐵路建設的要求,改造重建勢在必行。

大橋拆除重建,橋體加高,保證高速鐵路列車順暢通行。橋面加寬,提升橋南橋北過往行人和車輛的通行能力,這的確是一件一舉多得,鐵路和地方共建雙贏,便民利民,促進發展的大好事兒。

虹雲橋的設計是以中東鐵路建築符號為基準,結合周邊已有景觀環境條件和虹雲橋名稱為設計主題,用方尖塔和方尖碑串聯整個虹雲橋景觀,使整個虹雲橋景觀的細節更加豐富、多樣。

大橋名字“虹雲橋”採用的四個金字,是以啟功先生書法為源的“方正啟體”字,點畫活潑,體勢清朗,眉目清秀,體態大方,體現了“啟體”典雅遒麗、豪邁瀟灑的書法風格。

虹雲橋跨鐵路段三孔主橋設置為弧形拱,分為三跨,弧形拱主從分明,錯落有致起伏,達到了氣貫長虹,祥雲瑞彩的景觀效果。

橋樑南北起點位置設有端石構件,分南、北兩側分開設計,使其達到對景的景觀效果。橋上欄杆,結合了中東鐵路元素,簡潔大氣,有節奏層級的變化。

牡丹江虹雲橋,是綻放在鐵路線上的彩虹,纏繞“龍江絲路”的彩色飄帶,助力牡丹江經濟騰飛的里程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