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意外膽囊癌嗎,難道真是個“意外”?醫生看來太可惜了

導語

最近一個月來,已經接連診治了3位膽囊癌的患者了,並且他們都有一個共通的特點,那就是因膽囊結石進行手術時,卻意外發現膽囊膽囊惡變,為他們都進行了膽囊癌根治手術。所以,我覺得對於

“意外”膽囊癌很有必要進行一次科普。

你知道意外膽囊癌嗎,難道真是個“意外”?醫生看來太可惜了

以筆者的臨床經歷來看,膽囊癌基本可以算作腹部腫瘤中的王者了,不僅不易早期發現,而且治療手段也很有限,除了手術以外,其他治療方法的療效也捉襟見肘。而且非常惋惜於很多患者本有機會防止這場意外不幸的發生,卻生生將“意外”變成了“必然”。

到底什麼是意外膽囊癌?

通俗理解就是意外發現的膽囊癌,指手術前本以為膽囊良性疾病,在術中或術後偶然發現的膽囊癌。隨著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C)的廣泛開展,意外膽囊癌的發病率也在不斷上升,文獻報道發生率為0.2%~2.8%。

你知道意外膽囊癌嗎,難道真是個“意外”?醫生看來太可惜了

絕大部分意外膽囊癌病例屬於早期膽囊癌,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意外膽囊癌患者是幸運的,屬於在膽囊癌的早期就被發現,手術治療效果也是不錯的,如果膽囊癌分期還在早期的話,根治性膽囊癌手術後患者的5年生存率為70%~90%。

膽囊癌與結石有關嗎?

先給大家看一些研究數據,就會自然明白膽囊結石和膽囊癌之間的聯繫了。

膽囊結石患者出現膽囊癌的風險是無結石人群的14倍左右,特別是膽囊結石大於3cm的患者發生膽囊癌的幾率比結石小於1cm的患者也要高10倍。

這麼來說的話,難道膽囊癌成了膽囊結石的必經之路或者終極結局了嗎?當然不是。膽囊結石患者發生膽囊癌的總體發病率在10%左右,多數是因為長期膽囊結石刺激、反覆炎症導致的癌變,也有研究表明,病史在十年以上的膽囊結石患者得膽囊癌的風險更大。

你知道意外膽囊癌嗎,難道真是個“意外”?醫生看來太可惜了

哪一類膽囊結石最危險?

由於術前缺乏典型的症狀、體徵及特異的影像學改變,術前診斷早期膽囊癌是非常困難的。

因此我們提倡在對長期慢性膽囊炎合併膽囊結石、瀰漫膽囊壁不規則增厚、膽囊萎縮或“瓷化”膽囊等高危患者應該積極的手術切除膽囊,以絕後患。

哪些檢查可以發現膽囊癌?

你知道意外膽囊癌嗎,難道真是個“意外”?醫生看來太可惜了

首先要說的便是超聲檢查,具有非常便捷實惠的效果。所以對於膽囊結石的患者,門診醫生都會首先讓定期複查超聲檢查,一方面可以評估結石大小和數目的變化,另一方面可以非常細緻的觀察膽囊壁,能夠及時發現膽囊壁中的腫瘤病變,提供非常及時的診斷資料。

另外,也推薦50歲以上的膽囊結石患者,定期複查腫瘤標記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示腫瘤存在的可能。

在超聲發現膽囊腫瘤病變之後,進一步就需要完善CT或核磁增強掃描,可以進一步判斷明確膽囊壁腫瘤的性質,並且詳細評估腫瘤的位置、大小、周圍器官的侵犯情況以及是否出現了轉移等等,為治療方案的制定提供支持。

在此之外,PET-CT也在很多時候可以起到不錯的效果,對明確腫瘤性質、判斷全身轉移情況很有幫助,不過檢查費用昂貴、操作不便等缺點使其不能成為普遍必須的檢查。

有些膽囊良性疾病也要當心!

除了膽囊結石會引發惡變以外,還有很多暫時良性的膽囊疾病也具有惡變的風險。比較常見的便是膽囊息肉,特別是其中的良性非膽固醇性息肉(又稱真性息肉),包括膽囊腺瘤、腺肌瘤、炎性息肉、腺瘤樣增生癌變風險很高。其中膽囊腺瘤是公認的癌前病變,癌變率在10% 左右,腺肌增生症也有潛在癌變危險。

你知道意外膽囊癌嗎,難道真是個“意外”?醫生看來太可惜了

研究表明,當膽囊息肉直徑>10 mm時,癌變發生率明顯增加,>20 mm時幾乎可以直接認為就是惡性腫瘤。除了息肉大小,其他一些因素也和膽囊息肉的惡性潛能密切相關,如:年齡>60歲、合併膽囊結石、基底寬大、病變快速增大等。

你知道意外膽囊癌嗎,難道真是個“意外”?醫生看來太可惜了

總結

由上可見,膽囊疾病的發現率隨著人民健康意識水平的提升也在逐年上漲,而很多患者過分心大,並沒有將膽囊結石、膽囊息肉這些良性疾病放在心上,也不進行規律科學的複查,久而久之導致“意外”出現膽囊的癌變,悔之晚矣。

你知道意外膽囊癌嗎,難道真是個“意外”?醫生看來太可惜了

因此,對於膽囊良性疾病一定要提高重視程度,並不一定必須手術,但每半年到一年的定期檢查一定是必不可少的,比較推薦的複查方式便是超聲檢查


你知道意外膽囊癌嗎,難道真是個“意外”?醫生看來太可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