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褚遂良楷書,先學《倪寬贊》、《陰符經》,還是《雁塔聖教序》好些?

墨香無痕590


褚遂良被稱為“唐之廣大化教主”,他的書法對唐代書法的影響是非常大的,甚至超過了歐陽詢和虞世南。學習褚遂良的書法,選帖上要講究一下。《倪寬贊》、《陰符經》、《雁塔聖教序》到底要學哪一本呢?首先你要了解這三本法帖中的“真假李鬼”的問題。

先了解一下褚遂良書法發展的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取法階段,代表作有《伊闕佛龕碑》和《孟法師碑》,其中45歲時所書的《伊闕佛龕碑》主要是歐楷的風格,而次年所書的《孟法師碑》在歐楷的方嚴之中已經開始有了虞世南的遒媚。

《伊闕佛龕碑》

第二個階段:成熟階段,代表作是《房玄齡碑》和《雁塔聖教序》,褚遂良53歲時所書的《房玄齡碑》遒勁秀逸,婉媚多姿,已經擺脫了歐、虞的書風,是褚遂良自成一家的標誌。而《雁塔聖教序》是褚遂良57歲時所書,更是把褚字妍媚多姿、剛柔相濟的特點發揮到極致,成為登峰造極的千古名作。

《倪寬贊》和《陰符經》的問題

《倪寬贊》一直以來也是非常有爭議的,明代張醜《清河書畫舫》稱:“褚河南《倪寬贊》是宋世臨本,後有趙子固等七跋卻真。”所以,《倪寬贊》存在真偽的問題,但即使是真的,還存在書寫年代是否是褚遂良成熟期作品的問題。

《倪寬贊》

《倪寬贊》用筆輕盈飄灑、靈活自然、細瘦謹嚴有著成熟褚書的標誌,但是結體卻收斂方整,還有歐楷的風格。因此可判斷《倪寬贊》是褚遂良從取法階段向成熟期轉變的時期的作品。

再有從文中對“世”和“民”的不避諱問題考慮,應該是早期李世民在世的時候的作品,因為李世民規定“世”和“民”只要不是連在一起的是不用考慮避諱的。但是到了李治的時代,李治又重新規定“世”和“民”不在一起時也要避諱,所以《雁塔聖教序》就有這倆字的避諱問題存在。

因此《倪寬贊》就算是褚遂良所書,也不是其成熟期作品,因此可把其作為參考,但不建議一開始就學它。

而《陰符經》應該全稱是《大字陰符經》,因為還有一本《小字陰符經》,《大字陰符經》是墨跡作品,但也是存在真偽問題。葉恭綽、沈尹默和潘伯鷹認為是真跡,啟功、徐無聞等則認定是偽作。

《大字陰符經》此卷尾款為“起居郎臣遂良奉敕書”,而褚遂良作起居郎的時間是在貞觀十年,書寫時間應該是和《伊闕佛龕碑》時間相近或者更早,因此書法風格也應該與它相近。但是《大字陰符經》卻是完全的褚遂良晚年時期的書法風格,因此懷疑《大字陰符經》是當時的學褚的高手所寫。

因為前面我們說了,褚遂良在唐代書法的影響是非常大的,被譽為“唐之廣大化教主”,當時學他書法的人很多。雖然如此,《大字陰符經》的影響力和重要性都比《倪寬贊》要大的多。因此,也可以作為學習褚遂良書法的重要參考。

《雁塔聖教序》是學習褚遂良的最佳範本

《雁塔聖教序》雖然是刻本,但是因為是褚遂良成熟期的代表作,因此學習褚遂良的書法,最好以此為範本。另外,《雁塔聖教序》雖然是刻石,但是當時是名家所刻,出自隋唐間著名的刻工萬文韶之手,因此傳真度非常高,空靈飛動,行跡筆意躍然碑上。

學習褚遂良書法,以《雁塔聖教序》為範本,同時參考《大字陰符經》的墨本用筆,我個人認為這種學習方法還是比較好的。不知道各位書友是怎麼看待這個問題的?期望能看到您的意見。

我是翰墨今香,專注分享傳統書法文化,希望您能支持和關注我一下。


翰墨今香


詳細不說了,說個區別,《倪寬贊》《陰符經》兩個,和《雁塔聖教序》這一個,有個非常明顯的不同點,對於初學者萬分重要!

那就是《倪寬贊》、《陰符經》都是墨跡版,是手寫的,看得出筆法,臨摹也能學到書寫感。

而《雁塔聖教序》固然好,但最為可惜的一點就是沒有墨跡版,只有碑版,碑版畢竟是刀刻的,經人拓下來再印刷流通,失真多少自不必說,關鍵是初學者容易刻意去學習刀刻的痕跡而忽略了書寫感。

綜上,建議不要最先學習《雁塔聖教序》。

而《倪寬贊》《陰符經》二者的選擇當然可以看眼緣和喜好,如若沒有特別明顯的主觀感情傾向的話,自然是建議先《倪寬贊》,原因是《倪寬贊》相對容易掌握,並且有了對“書寫感”的理解,即便第二位選《雁塔聖教序》也是可以的。

因為《陰符經》確實是三者中筆法最為豐富的一個,有了一定的基礎後再涉獵更好!


薛定諤的文藝貓


這個問題,如果問一百個書法老師,可能有不同的答案。

選帖如擇偶,選合適的很重要。

關於學褚的選帖,近代書家白蕉先生,在其《書法十講》中有述及,茲錄如下:

褚遂良《孟法師碑》:褚書冠冕。骨力最勝,體力最端重。學唐人書由此入,比歐、虞更少流弊。

《房梁公碑》、《伊闕佛龕記》、《倪寬贊》:以上三種,學褚者俱可參閱。《伊闕》字最方大,略見板滯,《倪寬贊》多筆病。

《三藏聖教序》:有同州本、雁塔本兩種。同州本嚴正,雁塔本放逸。學褚由此入手,轉寫《孟法師碑》,旁參《龍藏寺碑》。臨王有絹本蘭亭真跡,其他行楷尺牘見閣帖中。《枯樹賦》也為米老用力之帖。

就白蕉先生觀點,《倪寬贊》有筆病,那麼,不妨有了一定基礎再借鑑。

《雁塔聖教序》可以作為入門首選。

另外,也可由《孟法師碑》入門。

至於《陰苻經》,系褚之偽作,好在水平高,用筆動作明顯,雖然誇張了褚的某些特徵,但是可學,甚至方便由楷轉化行書。

綜上,建議將《倪寬贊》《陰符經》往後放放,作為旁參。


芥藏山房


褚遂良(596—659)與歐陽詢、虞世南、薛稷,並稱為“初唐四大家”。褚遂良書法初學虞世南,後學二王,且觸合漢隸,體勢勁逸,字形方扁,點畫較細,一波三折,節奏鮮明,問題來了:學習褚遂良楷書,先學《倪寬贊》、《陰符經》,還是《雁塔聖教序》好些?


學習褚遂良楷書,宜先學《陰符經》

首先要說明的是褚遂良的《倪寬贊》《陰符經》《雁塔聖教序》各有風格,特別是《雁塔聖教序》此碑是褚遂良58歲時所作,堪稱盛年傑作,此碑吸收歐、虞之長,融漢隸之意,間有行書的用筆,清雅俊逸,似美人顧盼有姿,實則勁氣內斂,有百鍊鋼如繞指柔的精勁,

比起歐陽詢和虞世南的書法,《雁塔聖教序》則更多筆畫的變化,結體更為舒展,有更生動的韻律感,但學習褚遂良的楷書,宜先學《陰符經》,理由只有一個:《陰符經》是大楷,《雁塔聖教序》和《倪寬贊》都為中楷,寫楷書要先寫大楷,大楷的點畫、字體結構容易控制,值得注意了,是先學習大楷《陰符經》,



當把大楷寫到一定程度之後,再寫中楷,中楷寫到像樣了,最後再收斂為小楷,特別是對於初學楷書者,更應該這樣,《陰符經》除了是大楷之外,還有其他好處,比如,通篇共有27個“之”字,16個“天”字,14個“入”字,每字筆法、筆勢、筆意都絕不相同,學習起來,多了一番樂趣,


當然了,直接先學習《雁塔聖教序》或《倪寬贊》也是可以的,這是看個人的興趣審美而定,只不過,沒有紮實的大楷基礎,就直接學習中楷或小楷,就難以將中楷或小楷書帖的精妙之處,臨摹出來,凡事都有個“先後順序”“主次之分”,更何況書法是極其注重法度及文化底蘊的藝術,,學書者,必然要遵循自然萬物哲理規律,藝術本是自然形成。


詩夜城主


褚遂良的字有疏朗、秀麗、飄逸的特點。

他初學虞世南,繼而學王,後又融入北碑,其書風又有南北融合的特點。對唐代書法有重要影響。倪寬贊、雁塔聖教序、大字陰符經等是他的代表作。略呈弧形的細腰畫是其最路具特點也是最

難寫筆畫。微妙的提按使初學者望而卻步。館閣體中很少有褚體風格出現的原因就在這裡。練習褚體執筆要緊要穩。古人論執筆有“執之愈緊,運之愈活”的說法,與今人觀點有齟齬。但是如果執筆松,運筆就很難達到穩,細腰畫很難寫出精準微妙之態。初學者選帖最好選倪寬贊,用筆規整。陰符經有點行書味,用筆熟才能寫好。個人看法,僅供參考。


師範小王子


先學那個不重要,重要的是褚遂良有幾個筆法是必須得首先攻破,然後才說其餘。

①代有行書筆法,左豎在與橫的連接點上尤其如此。
楷書最易也最怕寫得狀如算子,算子就是像算盤珠子那樣大小一致,毫無變化、生氣可言,於是有人就提出楷書當如行書寫這個概念,而這概的提出,我想應該就是基於褚遂良的楷書,褚遂良的楷書,精妙絕倫,微雜隸意,且以行書筆意寫楷體,使得點畫變化多端,在結構上給人一種散的感覺,這是很多學褚遂良楷書者常犯的錯。





②、對刂旁,囗字框、直豎和橫折豎勾的處理,要嘛寫為垂露豎,要嘛寫作隱勾,包括戈勾的寫法也是如此。這是褚體楷書的又一特點。如圖





③、捺畫的比其它所有筆畫都厚重突出,而且度角異常精準。


學習褚遂良書法,我個人建議先學《倪寬贊》次學《聖教序》,最後學習《陰符經》,因為這三個帖的行書筆意和筆法是依次遞增的,相對而言,難度也是如此。
《倪寬贊》

《聖教序》

《陰苻經》


四寶齋


這個我不清楚,也不太懂。


若雪瓊枝


先學倪寛贊吧,


南陽果農在鄭州


眼緣很重要


於朗月下聽松風


我認為先從《雁塔聖教序》入手,比競是中規中矩的楷書,筆墨點劃容易辯析,再有就是有利於控筆。把《陰符經》放到最後,因為他楷中有隸,筆劃粗細變化多端,不易初學者掌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