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屆“蘭亭獎”上這件作品,將楷書寫出了個人風貌

在第五屆中國書法“蘭亭獎”上,有一件獲獎的楷書作品,作者為於銘洪,所用書體為魏碑體楷書,書寫熟練嚴整,能夠看出作者有著很深的書寫功力。下面是他的創作手記,或許對閱讀者有些啟發。

五屆“蘭亭獎”上這件作品,將楷書寫出了個人風貌

於銘洪五屆蘭亭獎獲獎作品

創作手記

■於銘洪

我學書一直以魏碑為主,主要臨習《龍門二十品》《張猛龍碑》《張黑女墓誌》《元略墓誌》《李謀墓誌》等,力圖從中尋得意趣。

近幾年又涉足唐楷,唐楷以法度勝,講求點畫精準,結字嚴謹,通篇規整。我嘗試著把兩者進行融合,以期能生成些許個人面貌。

五屆“蘭亭獎”上這件作品,將楷書寫出了個人風貌

於銘洪作品

歷數清末以來的碑學名家,趙之謙、康有為、于右任、李叔同,以及當代的孫伯翔等諸家,他們皆把魏碑寫出了自己的風格,令我敬慕。學習過程中,我始終遵循以下幾點:

一、點畫是字的最基本元素,臨摹之初首先要掌握基本筆畫的寫法,一筆一畫反覆臨習,努力做到技法精準。

二、對每個字的間架結構熟記於心,結字像不像直接關係到臨摹的質量。

五屆“蘭亭獎”上這件作品,將楷書寫出了個人風貌

於銘洪作品

三、做到初步的形似後,再去更深入地領悟碑帖中線條的質量和通篇的意趣,爭取做到形神兼備,臨摹的水準才能達到上乘。

四、初學楷書容易畫字,甚至描字,這是初學書法的一個過程,但此過程不能太長,不能養成習慣。這裡必須提到用筆的問題,楷書還是應以中鋒為主,側鋒為輔,行筆過程中需要注意提按和使轉,這樣的線條會更有生命力。

五屆“蘭亭獎”上這件作品,將楷書寫出了個人風貌

於銘洪作品

五、許多經典碑帖會有多種拓本或摹本傳世,初學者應儘量選擇最原始的拓本進行臨摹,因為原始的拓本更接近書者當時的真實狀態。篇幅短的碑帖通篇臨習最好,長篇的也可通篇臨習,但往往會感覺枯燥,失去興趣,如果選擇精彩的和有代表性的局部去臨習也是不錯的辦法。

五屆“蘭亭獎”上這件作品,將楷書寫出了個人風貌

於銘洪作品

許多初學者都會為“臨摹”與“創作”感到困惑。為什麼有的書家只要對該帖臨習一兩遍之後就能把握其精神,因為他能抓住該帖的精髓和特徵,這是至關重要的。

因此,臨習過程中一定要多關注細節。臨摹是個苦功夫、硬功夫,前人“筆成冢、墨成池”的故事都充分說明了這點。然而,一味地不動腦筋地臨池不輟,也不會取得理想效果的。

五屆“蘭亭獎”上這件作品,將楷書寫出了個人風貌

於銘洪作品

創作初期,選擇的書寫內容最好多些臨得熟的字,這樣一來,可以增強自己創作時的信心,創作中必須應用好臨帖過程中得到的“法”,“法”就是規律、規範。

五屆“蘭亭獎”上這件作品,將楷書寫出了個人風貌

於銘洪作品

歷代書論都論及“虛”和“實”的問題。一般來說,用筆中的“按”、用墨中的“濃”和“溼”為“實”;反之“提”“淡”和“飛白”則為“虛”。好的作品無處不體現虛實變化。並且虛實的對比變化,是吸且虛實的對比變化,是吸引人注意的亮點,也是作者藝術情趣的體現,如何處理這一對辯證關係,是創作成敗的關鍵。

五屆“蘭亭獎”上這件作品,將楷書寫出了個人風貌

於銘洪作品

一味地“虛”,結果只能是不端莊、不沉穩,淡然無味甚至浮躁;過度強調“實”,則是一團黑;同時,“虛”與“實”表現得過於刻意,會給人以造作之嫌。

楷書創作,雖然大都以“實”為根基,但過於“實”,則千篇一律,單調乏味,美感會大打折扣。因此,要善於像兵法中講的那樣,避實而擊虛,虛實相轉,克服常法,才能出奇制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