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訓》比《易經》高一個層次?真的這樣嗎?

大家好,這裡是稼潤國學。

之前,我在網上看到了這樣的帖子,說:《了凡四訓》比《易經》高一個層次?真的是這樣嗎?這裡來說說我個人的一些思考,希望能幫助更多存在這樣困惑,或者說想法的朋友!

這裡先給出肯定性的結論,《了凡四訓》未達到如同易《易經》這樣的高度,兩者就之間就沒有拿來進行比較的必要性!我不清楚為何,很多的人持這樣的態度!或者說真的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唯一我覺得合理的解釋是,《了凡四訓》更貼合大多數人的預想,袁黃以其 個人的人生閱歷,告訴大眾一個很深層次的命題!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這樣不帶掩飾明顯的強調出,本身在命運中的,主動性和能動性!符合大眾的普遍認知。有了這種認知,或者講這種認同感和代入感。袁黃明朝時期的小人物,我,今時的小人物。袁黃通過《了凡四訓》背後的深刻哲理,改變了自身命運!原來為他人算定的命,是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的。如今的我,只要這樣去做,必然是可以的。

我們公認的,現在大家普遍壓力大!車子、房子、結婚、生子,種種的生活壓力下,迫使人找尋一種方法論,來改變自身的處境,或者可以說是改變自己被動命運。達到我的命運我做主的最大理想。

顯然,袁黃是一個成功,且可複製的案例!而為依託的方法論《了凡四訓》,自然等到更多人的認同。也就有了“《了凡四訓》比《易經》高一個層次”的論調。

這作為一種現象,應當是可以理解的。

我喜歡這樣去看待這個問題:

《易經》可以說是根系文化,《了凡四訓》是葉系文化。

《了凡四訓》比《易經》高一個層次?真的這樣嗎?

《易經》就是那個充滿無限可能的點,而《了凡四訓》是其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閃亮的點。

“樹”,直觀的感受來自“葉”,而更多的人也就止步於此。這裡沒有對錯之分,這本身就是文化繁榮的一種表徵。

《了凡四訓》與《易經》,根與葉。

我想,這應是最貼切、恰當的說法了。

這裡是稼潤國學,我是主編青雲,在今後的時光裡,我們會系列推出《了凡四訓》《易經》貼合現代的講解,歡迎大家持續關注,我們下期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