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蘇軍被擊潰52個師,為何蘇軍死傷被俘才幾萬人?

kikilala75


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發生在1943年2-3月。當時蘇軍剛剛結束斯大林格勒反攻全殲了德軍第6集團軍。蘇軍西南方面軍乘勢進攻,在2月中旬開始對哈爾科夫方向進行反攻。一開始蘇軍作戰比較順利,很快收復哈爾科夫。

然而德軍在曼施坦因的指揮下,在2月下旬發起了反撲。蘇軍部隊一方面輕敵大意認為德軍沒有實力反攻,另一方面由於在之前反攻作戰中損耗較大,因而部隊實力不足,無論是步兵和裝甲兵都是如此。

按照德軍公佈的數字,通過這次戰役消滅了蘇軍52個師,但統計的死傷和俘虜人數不過7-8萬人。這一方面充分說明了蘇軍確實由於連續反攻兵力兵器不足,部隊只是空番號而已。

另一方面恰恰說明了蘇軍經過戰爭第一階段的歷練,已經充分適應了德軍打法,而不像在戰爭初期那樣一旦被德軍合圍就會不知所措,不清楚如何組織突圍。

這次戰役之後,形成了庫爾斯克突出部,雙方很快在幾個月後再次交手,最終庫爾斯克戰役成為了德軍裝甲兵這隻天鵝最後的悲鳴!


榮華之武器堂


斯大林格勒戰役後,蘇軍勢如破竹直撲哈爾科夫,然而曼施坦因卻憑藉一次漂亮的反擊成功擊潰了追擊的蘇軍。在這次經典的反擊戰中,蘇軍有52個師被擊潰或消滅,傷亡和被俘人數也達到了70000人。相比於蘇軍損失的師級單位數目,其傷亡和被俘人數似乎有些不正常,當然這並不是統計數字出了差錯,而是有著一些其它的原因。經歷了1942年烏克蘭慘敗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後,蘇軍的實力也已經大不如前,儘管他們剛剛取得了重大勝利,但那也只是一次慘勝。當蘇軍發起旨在收復哈爾科夫的“星球行動”的時候,蘇軍的很多師級作戰部隊只剩下了1000到1500人,這就導致蘇軍的編制雖然看起來很龐大,但實際兵員人數卻要少得多。曼施坦因指揮的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雖然重創了52個蘇軍師,但由於蘇軍各師的兵力有限,最終被消滅的人數自然要少上許多。

1942年夏天蘇軍的慘敗幾乎流盡了紅軍的血,在華西列夫斯基等高級將領的苦勸之下,斯大林放棄了原來固守陣地戰至最後一人的錯誤思想,賦予了前線指揮官更為靈活自主的指揮權力。由於最高統帥斯大林思維的轉變,蘇軍不再盲目死戰,於是蘇軍的傷亡和損失大也隨之減少。另一方面德軍的力量也已經大為削弱。1943年冬天,東線德軍與蘇軍的軍力對比已經達到1比2,德軍在東線能夠調動的坦克只有不到500輛,可以說德軍已經達到了強弩之末的地步。裝甲力量不足,機械化部隊無法運動展開,德軍已經沒有力氣像1941年夏天那樣對蘇軍進行迂迴包抄,分割包圍。雖然德軍奮勇作戰,從正面擊垮蘇聯軍隊重新奪取了哈爾科夫,但是他們已經很難在進一步殲滅蘇軍的有生力量了。

氣候因素也是比較重要的一個原因。在冬季,德軍一直比較被動,德國的裝備不能完全適合蘇聯的冬季作戰,加之德國全面戰爭動員時間非常晚,公路質量很差,德國後勤部門又始終無法滿足軍隊在俄羅斯的作戰需求。冬季氣候限制了德軍戰力的發揮,所以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德軍殲滅蘇軍有生力量。

在巴巴羅薩行動開始前,蘇聯清洗了一大批中高級軍官,這導致蘇軍在戰爭前兩年的戰術能力非常差,但是到了1943年冬季,大批蘇聯基層軍官已經成長了起來。殘酷的戰爭讓蘇軍迅速成長,他們在戰鬥中表現出的戰術素養已經不輸給德軍,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蘇軍的傷亡。


戰情解碼


哈爾科夫反擊戰是德軍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遭到慘敗之後,在劣勢兵力下實施的一次漂亮的戰術反擊,也是德軍在東線的最後一次勝利。陸軍元帥曼施坦因這次成功的反擊作戰,至少將納粹德國的覆亡時間拖延了一到兩年,對蘇德戰爭進程的影響是非常重大的。

(曼施坦因元帥)

作為當時蘇聯第六大城市和T34坦克的重要生產基地之一,哈爾科夫市在蘇德戰場的西南方向具有重要戰略價值,是蘇軍收復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後繼續反攻的重要節點。整個衛國戰爭期間,圍繞哈爾科夫共爆發了四次戰役,所以1943年2月19日起曼施坦因的哈爾科夫反擊戰,從總數上又被排序為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

看看時間就知道,德國人在南方戰場剛剛經歷了斯大林格勒的慘敗,保盧斯第6集團軍是2月1日完全停止抵抗而投降的,哈爾科夫則於2月14日被蘇軍收復。戰役期間德軍損失了大量兵力兵器,其它各部隊也是缺兵少將戰力大損,德軍在西南戰線幾乎陷於隨時崩潰的邊緣,而蘇聯紅軍正試圖擴大戰果,繼續追擊前進。

(霍特一級上將)

曼施坦因臨危受命,出任新組建的“南方集團軍群”(頓河集團軍群和A集團軍群合編而來)總司令,面對蘇軍向第聶伯河曲的大舉進攻,曼施坦因決心不再進行正面糾纏,而是放棄部分陣地縮短防守正面,集中兩個裝甲集團軍反擊蘇軍的側翼(右翼)。

這也就是曼施坦因“機動防禦”戰術思想的精髓,它有違希特勒不放棄一城一地的“靜態防禦”打法。為此,曼施坦因與專程到前線視察的希特勒吵了整整三天,終於獲准放棄一些地區縮短防線,如此也將第1裝甲集團軍從防禦戰中解脫出來,隨著新增黨衛裝甲軍的到來,曼施坦因終於積蓄了一定的反擊本錢。

(瓦杜丁大將)

從兵力上看,如果僅僅是核算作戰師的數量,蘇德軍力對比是八比一,但是蘇軍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損耗也非常嚴重,各師普遍缺員,如果再把兵員素質的因素考慮在內,雙方的實力對比大致在五比一到四比一之間,蘇軍仍有很大優勢。但是蘇軍明顯有些大意,他們不相信德軍還有能力反擊,其進攻的側翼毫無防備。

首先投入反擊的是霍特第4裝甲集團軍,這支部隊迅速攻擊了第聶伯河渡口處蘇軍的結合部,打垮了蘇軍四個軍的部隊,馬肯森第1裝甲集團軍差不多打垮了同樣數量的蘇軍,隨後兩支坦克部隊一起,與投入作戰的“肯普夫”戰役集群形成三面突擊,合圍了位於第聶伯河與頓巴茨河之間的瓦杜丁西南方面軍主力,並使其迅速崩潰。



我們知道,在蘇德戰爭爆發之初的1941年,德軍曾經在明斯克和斯摩稜次克進行過數次大縱深合圍作戰,都是以裝甲部隊和摩托化部隊為鐵鉗完成合圍圈封閉,再以跟上來的各步兵軍、師加固合圍圈,最終消滅被合圍的蘇軍,從而大批斃傷和俘虜蘇軍。然而在1943年3月的哈爾科夫,德國人有個致命的弱點:兵力不足。

也就是說,儘管兩個裝甲集團軍和“肯普夫”戰役集群完成了戰術合圍,但是跟進的德軍步兵部隊卻沒有足夠的兵力嚴密包圍這個區域(大約只有15個師),合圍圈出現了四處漏風的情況,因此被圍蘇軍可以分散突圍,德國人無力處處攔阻,只能眼睜睜看著許多蘇軍部隊脫困。戰至3月14日,德軍在行進間重新攻佔哈爾科夫,儘管對面所有的蘇軍部隊都處於潰退狀態,可惜曼施坦因手頭已經沒有預備隊用於擴大戰果了。



戰役發展到3月23日,由於德軍兵力不足和冰雪開始融化致使道路泥濘,並且蘇軍新增援上來的3個集團軍已經開到接應,德國人停止了追擊,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全部結束。而退過了頓涅茨河的蘇軍則沿著河岸,在庫爾斯克南部的奧博揚地區建立了陣地,這裡就是所謂“庫爾斯克突出部”的正南面,四個月後,另外一次大戰在這裡爆發。

戰役結束後,德軍第4裝甲集團軍公佈戰報宣稱,德軍的反攻消滅了蘇軍8個軍大約70000到80000人,重新佔領哈爾科夫和別爾哥羅德,戰役期間擊斃蘇軍了40130人及俘虜了12430人。而蘇聯方面承認的數據是陣亡、失蹤、被俘約3萬人,損失坦克和自走炮約200輛。加上其它方面軍的的戰損,蘇軍是總共損失52個師約10餘萬人,而不全是哈爾科夫反擊戰的戰果。

所以德國人“消滅”一詞有點誇張,大部分的蘇軍師只是被擊潰而已,而曼施坦因這次勝利形成的短期有利態勢,也很快被希特勒糟蹋掉了。

(哈爾科夫位置圖)


度度狼gg


德軍並沒能合圍住蘇軍主力,大部分都在德軍封閉包圍圈之前撤退了,蘇軍此時的作戰已經較為靈活,當部隊面臨德軍的合圍威脅時一般都及時的下達撤退命令。例如德軍在頓涅茨河和第聶伯河之間的戰場反突擊,先後擊潰了蘇軍第6集團軍、第1近衛集團軍和波波夫坦克集群,但是真正整建制殲滅的只有一個蘇軍坦克軍和三個步兵師,而擊潰的蘇軍則有5個坦克軍、7個步兵師以及數個獨立旅,德軍統計蘇軍遺屍2.3萬具,俘虜僅9000人。後來在哈爾科夫附近的作戰同樣如此,雖然擊潰了蘇軍第3坦克集團軍3個軍和3個步兵師,擊斃1.2萬人,但是俘虜同樣寥寥無幾。



除了蘇軍主動的撤退行動外,從戰術上來看,在冬季作戰中構成一個嚴密的合圍圈幾乎是不可能的,雖然兩軍都在進行大規模的野戰,但是到了夜間溫度驟降,即便在裝備冬裝的情況下也難以在野外環境下長久滯留,大部分都會選擇集中到居民地內及其周圍,也就是說德軍只能封鎖主要的道路,而無法形成真正的包圍圈,這樣蘇軍在捨棄所有重型武器和裝備後,以單兵或小分隊的形式分散突圍是非常容易的。而且德軍雖然封鎖了頓涅茨河上的渡口,但是當時頓涅茨河已經封凍,攜帶輕武器的蘇軍步兵可以輕易過河,這些都是德軍無法阻止的,尤其是對於那些缺乏步兵的德軍裝甲師而言。


當然並非東線在冬季夜間就完全無法在野外進行作戰,在構築有良好的地下掩蔽部的情況下步兵還是可以在野外環境中堅守的。不過由於地表大部分都是凍土,步兵隨身攜帶的工兵鏟等挖掘工具幾乎毫無效果,必須依靠工兵用大量的炸藥實施爆破才有可能在短時間內迅速建立一條野戰防線。德軍曾在1941年的冬季作戰中採用過這種方法,不過這種方法很難適用於1943年初的德軍反擊中,德軍各裝甲師無法攜帶大量的炸藥,也沒有足夠的步兵,而步兵師機動能力不高,難以跟上裝甲師的進攻節奏。


從戰役角度來看,德軍在哈爾科夫實施的反擊戰規模有限,基本上是以頓涅茨河為界,突擊的距離太短,丟棄重型裝備的蘇軍步兵只需要撤過頓涅茨河就基本安全了。如果德軍的突擊距離再深些,那些大部分的蘇軍就難以逃脫了,這些潰散的蘇軍步兵最大的弱點就是沒有補給和機動能力太差,這樣蘇軍步兵無法在野外實施長距離的撤退,終歸是要被機動能力更高的德軍裝甲部隊所追上殲滅。蘇軍在後期實施的大縱深突擊就效果較好,蘇軍的進攻縱深擴展到100-200公里,這樣前線被圍的德軍部隊雖然能暫時突破蘇軍封鎖向後撤退,但是距離德軍防線實在太遠,基本都在長距離的機動中逐漸被蘇軍殲滅了。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中,曼施坦因的反擊部隊規模有限,而且步兵單位不足,無法實施深遠的進攻,戰果有限也就不足為奇了。


戰略論


這個問題不算複雜,當時蘇軍投入的兵力不是人們想象那麼高,經過連續進攻後的蘇軍已成強弩之末,各個部隊損耗都非常大,許多單位只是已經空番號,實力已經大大下降了。

蘇軍通過戰爭早期的經驗之後,對自己的部隊進行了大量的改編,編制規模實際上已經下降許多,步兵師編制不到1萬人,實際五成滿員算是高水平的,坦克部隊也空有編制,而沒有裝備,更不要說還經過一定損失,所以看著是德國人殲滅的蘇軍番號不少,其實沒多少人員。

德軍取得了非常大的勝利,可惜德軍投入的兵力不足,在連續失敗之後進行的一次反擊,也有點強弩之末的狀態,整個兵力是捉襟見肘的,從整個哈爾科夫戰役中,德軍只是打了蘇軍一個措手不及,沒有條件建立一個穩固的包圍圈,蘇軍見勢不妙之後,進行大舉撤退時,許多人員撤退成功了。

在經過早期的損失之後,蘇軍也總結了很多經驗,素質也變高了,尤其是在組織撤退方面有了相當的經驗,可以說,蘇軍損失的主要是裝備,而不是人員,許多單位丟掉裝備之後成功的返回己方戰線。


麥田軍事觀察


提問者比誰都清楚,親自指揮戰役嗎?


柳暗花明9093


蘇軍人數雖然比德軍多但是裝甲數量遠低於德軍

蘇軍的劣勢在於補給不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