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中藥材 走上致富路

12月下旬,位於中高山地區的石棉縣新民藏族彝族鄉格外寒冷,但掛滿枝頭的黃果柑、慕名而來的遊客、長勢喜人的中藥材,卻昭示著這是一個收穫的季節。

該鄉以黃果柑、枇杷、核桃為主要產業,約4000萬元的全年產值,讓當地百姓駛入了增收致富“快車道”。為利用好有限的土地資源,該鄉還新發展了200畝青脆李,500餘畝八月瓜。此外,不斷壯大的中藥材種植,也促進著該鄉村民增收致富。

种植中药材 走上致富路

劉萬成在中藥材基地查看重樓

因地制宜

發展中藥材種植

12月21日清晨,新民鄉農鄉村村民劉明仕早早起床收拾好後,便前往自家地裡查看重樓長勢。雖然僅有3分地的種植面積,但這也極大提高了家庭收入。

“想不到還能種上中藥材,這可比種植農作物掙錢多了。”讓劉明仕感到意外的是,這片黃土地居然能成為村民們的“聚寶盆”,讓他守著家裡就能掙錢。“去年重樓賣了4萬多元,就算中藥材在管理上難度大,但只要肯認真學,就能靠著自己雙手去掙錢。”

曾因病致殘的劉明仕,靠政策脫貧後,一度苦於沒有增收項目。“只要市場行情好,我們的中藥材就不愁銷。”讓劉明仕有如此底氣的,就是家中這3分地的中藥材。

同樣,家住該鄉雙坪村的村民餘德雲,也嚐到了種植中藥材增收的甜頭。“剛發展2畝地,種的是重樓和白芨,重樓生長期較長,但白芨卻能很快見效。相信在下個收穫季,一定會賣上好價錢。”

新民藏族彝族鄉大力鼓勵村民積極發展中藥材產業,許多群眾也因此增收致富,而該鄉還有一個人不得不提,那就是返鄉創業的農民工劉萬成。

穩步發展

帶動鄉鄰共同致富

“這裡海拔在900米左右,氣溫恆定,土質為砂土泥土混合,這樣得天獨厚的條件,非常適合中藥材種植。”家住農鄉村的劉萬成介紹,6年前他在多方考察後,在該鄉農鄉村3組的移民林地片區,找到了一片比較適合種植中藥材的林地,這才有瞭如今200多畝的中藥材種植基地。

以前在外當過水泥匠等雜工,劉萬成苦於沒有技術和資金,也找不到合適的項目回鄉發展。當他在一家中藥材種植基地打工,並掌握了一定種植經驗後,才萌生了要回鄉種植中藥材的想法。

“我將十幾年打工攢下的積蓄投了進去,前期投入4萬元承包了9戶農戶的200多畝林地,經過一年摸索,探索出用花果野外育苗培育白芨小苗的辦法,以及用白芨塊頭培育小苗的生產技術。”劉萬成說。

2016年,為帶動周圍群眾發展,劉萬成成立了民眾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不定期聘請困難群眾做工,每月達100人次。此外,劉萬成還優先聘請脫貧戶,只要用工就會召集包含劉明仕在內的30個固定工人前來,而他們不僅能掙錢還可學技術,此舉也讓當地農戶發展中藥材種植成為可能。劉萬成經過3年多努力,現已發展白芨苗圃基地10畝,白芨大苗種植基地182畝,重樓種植基地30畝,黃精苗圃種植30萬株,年銷售額達200餘萬元。

“我還給他們免費送去種苗,光今年就送了2萬多苗,一人富了說明不了什麼,要大家一起富裕才是好事。”劉萬成說,只要種植戶遇到技術問題,他都會主動前往幫助。

同時,為不斷提升中藥材品質,劉萬成還走上了綠色發展之路。每當秋天過後,他便開始收集落葉進行發酵,這樣的天然有機肥也為中藥材提供了充足的養分。不僅如此,為加強造血功能,劉萬成還流轉了15畝土地建設苗圃,不斷提升管理技術增加收入。

下一步,為更好帶動村民發展,劉萬成將繼續在產供銷上做文章,尋找自身發展短板,並改進克服,從而增強該鄉中藥材發展動力。

雅安日報/北緯網記者 吳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