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如果不死,会是朱棣的对手吗?

赵爱虎


朱标英年早逝,朱元璋皇长孙朱允文继位,随即朱棣为自保,谋反篡位,做了明朝的皇帝明成祖,这是我们熟读的历史。但假设朱标不死,那朱棣还能成功吗?结论很简单,朱棣不可能谋反甚至说根本就是有贼心没贼胆!

据《明史》记载:以宋濂为提举,遣子标受经学。

朱标作为朱元璋花了全部心血培养的接班人,可不是花瓶、坐享其成的人。自他幼年就跟着朱元璋南征北战,也是很能吃苦耐劳的人,朱元璋的部下都对他充满了好感,朱元璋还请了大儒宋濂亲手教他做人的道理。所以如果朱标做了皇帝,朱棣他不会谋反也不敢反。
(朱标剧照)

朱棣为何不会谋反?

朱棣跟大哥朱标关系很好,而且也非常信服朱标。很多人说在皇位面前,亲兄弟都可以立刻反目,但朱棣他不会!
(朱棣剧照)

  • 朱标不会采取朱允文的削藩政策。综合各种历史书记载,朱棣篡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朱允文削藩政策的突然启动,而且有几个藩王也已经被削成平头老百姓。朱棣除了有危机感外还有一丝悲凉。毕竟吃了多少苦才换来了藩王爵位,被一道圣旨就给弄没了,心里肯定不痛快。但如果朱标做了皇帝,他不会认为藩王是威胁,因为各种势力都是信服他的。朱标从小就跟着朱元璋南征北战,军功不比任何人差。或许朱标还会奖励藩王的劳苦,这样藩王们会更加的为他守护好江山。
  • 朱标性格温顺,兄弟们都很信服他。朱标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看不得打打杀杀的事。很多时候他看到朱元璋杀人,都会劝阻,比如自己的老师宋濂,因宋濂一家牵扯进胡惟庸案中,朱元璋想处死宋濂,经马皇后及太子力保,才得免一死。距史书上记载,大将蓝玉曾经让朱标小心藩王朱棣,他回头就跟朱棣说了这个事,意思也是告诉朱棣,他相信这个弟弟不会走谋逆之心。同时当朱棣非常喜爱的弟弟因为某个事要被朱元璋严厉处罚时,朱标也是站出来帮了他说了几句好话,朱棣在内心是非常感激的。从这两件事上可以看出,兄弟两个关系非常好。如果朱标做了皇帝,朱棣不敢造反,或许还会积极的辅佐哥哥,守护好大明江山。

通过以上两点,朱棣没有谋反的动机,毕竟藩王的利益保证了,又能跟天子打好关系,何乐而不为呢?
(朱元璋与朱标剧照)

朱棣为何又不敢反?

如果朱标没死,可以这么说,朱元璋就不会对功臣重臣杀伐殆尽。毕竟朱元璋也是为了朱允文当皇帝扫清障碍才不得以这么做的,不然朱棣造反的时候,朱允文没有拿的出手的大将。那么当朱棣还是想造反的话,估计不出几天,肯定就会被平叛了,押到京城皇帝面前。



据《明史》记载:左丞相李善长兼太子少师,右丞相徐达兼太子少傅,中书平章录军国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
  • 师出无名。朱棣篡位打着“清君侧”的名号,意思就是告诉世人:我抢了侄子的江山,并不是我的初衷,是因为朱允文被奸臣蒙蔽了双眼,江山不稳。我作为他的亲叔叔,不能看着他走弯路,我要站出来保证大明江山牢固。所以古人做事都讲究师出有名,如果朱标不死,朱元璋立朱标为太子都是公布天下的,名正言顺,如果朱棣还想着造反,那不用说,天下人都会觉得他是逆贼,失道寡助,估计跟随他的将领也就微乎其微了,这样,他根本就不是朱标的对手。

  • 朱棣根本不配做朱标的对手。朱元璋对朱标是极其爱护,给朱标配的是什么辅助班子,来看看就会让人吓一跳:左丞相李善长兼太子少师,右丞相徐达兼太子少傅,中书平章录军国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大将军蓝玉也是太子朱标坚决支持者。试想下朱棣在这种豪华阵容前还敢放肆吗?蓝玉、常遇春、李善长、徐达文各个都是顶尖的文臣武将。相比之前朱棣就是一个藩王,哪怕朱允文他都差点没成功,何况朱标在世的时候,随便派大军都可以踏平。

这两点也是朱棣非常头疼的事,所以哪怕他有谋反的心,也得掂量掂量他的家底够他耗几天,但结果朱棣肯定必败无疑。
(朱标画像)

历史的车轮滚滚而来,不可能存在朱标未死的假设。但朱标太子作为朱元璋心中最完美的接班人,任何人都不可能对朱标有二心,朱标在一天,朱棣就只能安安稳稳的当一天藩王,这个是不争的事实!


历史每日说


朱标如果不死,会是朱棣的对手吗?

朱标画像

如果朱标不是38岁英年早逝,根本没有会不会成为对手的问题。朱棣只能老老实实在北京趴着,当个有能力的富贵王爷。

之所以有这种推测,基于以下几点:

1、朱标可是正宗的嫡长子;

2、朱标是老皇帝朱重八着力培养的接班人,拥有自己的政治班底;

3、朱标拥有足够的人望,能镇得住场子,也有足够的政治号召力。

首先作为嫡长子,朱标的继承权是没有人敢质疑的。

“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朱元璋定下的铁律,从嘉靖朝“大礼议”和万历朝的“国本之争”来看,明朝的士大夫对于朝礼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

如果朱标不死,朱棣根本不会动争大位的心思。虽然,他自己也号称是孝慈高皇后马氏的嫡子,但恐怕也就是他自己说说而已。

他必须是马皇后的儿子,可能更多源于靖难之役后,坐上了皇位倒推自己,必须为嫡子,以正其位。

目前,史学家多认为其为朝鲜女子李氏碽妃所生。这种说法的主要依据为《南京太常寺志》记:“孝陵祀太祖高皇帝、高皇后马氏。左一位淑妃李氏,生懿文太子、秦愍王、晋恭王,左二位皇妃生楚王、鲁王……右一位碽妃生成祖文皇帝。”[1]

朱棣画像

其次,作为朱元璋倾力培养的接班人,朱标十岁时便被立为世子,十三岁时,便代父回乡祭祖。这种安排足以向众人告示,朱标将会是未来的皇位继承人。

为了培养朱标的政治能力,朱元璋给它配备了堪称豪华的教师集团。其中不但包括宋濂这样的名儒,还包含李善长(太子少师)、徐达(太子少傅)、常遇春(太子少保)等功臣元勋。除此之外,冯胜、胡美、廖永忠、李伯升、赵庸、王溥、杨宪、傅瓛、康茂才、张兴祖、孙兴祖、吴桢、耿炳文、邓愈、汤和、刘基、章溢、文原吉、范显祖,都是太子府的执政班底。

这个堪称豪华的太子班底,足以说明朱元璋对自己这个儿子无比信任,从未动过易储的念头。

也正是因为有这样强大的太子班底,才会有朱元璋谕之曰:“朕于东宫不别设府僚,而以卿等兼领者,盖军旅未息,朕若有事于外,必太子监国。若设府僚,卿等在内,事当启闻,太子或听断不明,与卿等意见不合,卿等必谓府僚导之,嫌隙易生。”[2]

如果朱标不是英年早逝,而是一直活到继位,时年44岁的朱标,具备完整的政治控制力,根本不会出现朱允炆主少国疑的局面。就算朱棣有志于天下,也没机会。

要知道,起兵造反可是一件成本极高的工作,一般只有三种情况下才会出现:

要么觉得自己拥有绝对的把握,一定成事;

要么就是被逼的没办法了,反不反都是死,干脆拼了;

第三种是造反的人缺心眼。

朱允炆画像

最后,朱标在朝中拥有足够人望,足以镇得住场子。

《明史》曾经这么评价朱标:“太子为人友爱。秦、周诸王数有过,辄调护之,得返国。有告晋王异谋者,太子为涕泣请,帝乃感悟。帝初抚兄子文正、姊子李文忠及沐英等为子,高后视如己出。帝或以事督过之,太子辄告高后为慰解,其仁慈天性然也。”[3]

从以上记载可见,弟弟们有过多是这位兄长在皇帝面前为其求情,如果朱标顺利接任皇帝位,以他仁厚的性格自然不会有“削藩”之事。所以,朱棣也就不会有被逼无奈的借口。

另外,如果不是朱标英年早逝,朱允炆“主少国疑”之势已成(朱允炆年纪倒是不小了,不过没有政治经验,已经是验证过的),蓝玉案是不是会爆发还真不一定,如果要是蓝玉尚在,朱棣估计就更没动手的心思了。

综上所述,朱标活着,明朝根本不会有“靖难之役”,也不会有迁都北京之事,也不会有《永乐大典》,就是有也不会叫永乐大典,没准叫个什么大典。当然了,历史是没有如果这种东西的。

[1]、《南京太常寺志》 汪宗元[2]、《明史·卷115》;[3]、《明史 列传三》

独立思维、个人视角,我是头条号“藏地读行”,期待您关注。

各位爷,您要是看着觉得还中,要不尝试点个“赞”?

我用人格担保,点了绝对不会怀孕!哈哈哈!


白发布衣的藏地读行


虽然历史没有如果,但是我们不妨大胆猜测下,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朱标不死,即使给朱棣100个胆子,他也不敢起兵造反。

第一,朱标拥有强大的治国阵容。史书上记载,朱标出生时,朱元璋正在领军攻打集庆,得知情况后,大喜,随即在当地的一座山上刻石曰:“到此山者,不患无嗣。”朱元璋从小就喜欢太子朱标,对其爱护有嘉,聘请宋濂等名儒为帝师,悉心教导朱标。到了洪武元年,大明王朝刚刚建立,朱标就被立为太子,还为其选拔了一批功勋卓著,德高望重的文臣武将兼领东宫,辅导太子治理国家。其中有左丞相李善长兼任太子少师,右丞相徐达兼任太子少傅,中书平章录军国重事常遇春兼任太子少保,还有冯胜、邓愈、汤和、刘基、章溢等人也在其中,我就不一一述说了。

朱元璋每次外出征战之时,让朱标监国、令文臣武将尽力辅佐,一来可以锻炼朱标治理国家的能力,二来密切了朱标与群臣之间的关系。另外一方面,常遇春的女儿嫁给了太子朱标为妻,乃是太子妃。蓝玉又是常遇春的妻弟,如此算来,明朝两大名将与太子朱标乃是姻亲,定然会坚定不移地站在朱标这边。

朱标拥有如此强大的文臣武将阵容,试问朱棣敢不敢有过多的非分之想呢?

第二,朱标是百姓心目中的“明君”。朱元璋为了让太子“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特地将一切政事交由朱标处分,然后奏闻自己,当时朱标年仅二十二岁。朱元璋时常告诫说,“我之所以要你每日和群臣见面,不断听群臣意见,批阅各地奏章,学习治国之道,目的是为了让你牢记几个原则:第一是仁,能仁才不会失于疏暴;第二是明,能明才不会惑于奸佞;第三是勤,只有勤恳才不会沉溺于安逸;第四是断,能断不致牵于文法。”从此之后,朱标勤勤恳恳地协助朱元璋处理日常政务,治国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加强。

史书上记载,朱标温文儒雅,慈仁殷勤,希望实行“宽通平易之政”,但是有些时候与朱元璋意趣不合而难行其道罢了。如果朱标登基称帝,掌握大权,必然会实行“宽通平易之政”,那么必然会国泰民安,一副欣欣向荣的模样,试问朱棣还敢举兵造反吗?

第三,朱标是群臣心目中的“仁君”。朱标性格仁慈温和,深受群臣爱戴。洪武十三年,爆发了著名的明初四大案之一,胡惟庸案。由于宋濂的长孙宋慎,与胡党中人过往甚密,因此也被牵扯到此案。当时朱元璋想要诛杀宋濂,最后在马皇后及太子朱标的力保之下,这才得免一死,发配四川。

一日,朱元璋又要大开杀戒,太子劝谏说道:“陛下杀人过滥,恐伤和气。”朱元璋不作声。

第二天,朱元璋故意丢下一条棘杖,让太子去拿。太子闻言后,面有难色。朱元璋说道:“你见上面有刺不敢拿,我现在帮你把这些刺全部去掉,再交给你,岂不是更好。我所杀的都是天下的坏人,内部整理清楚了,你才能当这个家。”

朱标却不认同,说道:“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意思是说有什么样的皇帝,就有什么样的臣民。

朱元璋大怒,拿起椅子就朝他扔去,并继续追打。

朱标连忙跑开,吓得连忙把怀中画掉在地上。

朱元璋捡起画,看到图中马皇后背着自己逃跑,回忆起自己当年创业时多么的艰难,怒气也就消解了。

温和仁慈的朱标乃是群臣心中的“仁君”,在群臣心中具有很高的威望,也能镇得住这些开国功臣。有些学者认为朱元璋晚年大肆屠杀开国功臣,就是因为朱标的意外离世,害怕性格柔弱的皇太孙朱允炆镇不住这些开国功臣们,所以这才举起了屠刀。

朱棣之所以造反成功,有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朱元璋屠杀了太多的名将,可以说是到了无人可用的地步。如果朱标登基,开国功臣们不被屠杀,朱棣还敢轻举妄动吗?

第四,朱标是诸王心目中的“好大哥”,威信很高。\t史书上记载,朱标从小接触儒家经典,性格上来说,仁慈宽厚,重视亲情,对其他诸王十分友爱。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人曾多次犯错,要被朱元璋惩罚,都是朱标从中调和求情,才使他们免受责罚,因此,朱标在诸王心中具有很高的威信。

第五,朱标不死,朱棣没有一个很好的造反理由。古代皇位继承有个原则,就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朱标死了之后,本来朱元璋应当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其他儿子,然后朱元璋却把皇位传给了孙子,违背了这个原则,也是朱棣起兵造反的一个理由。当时朱标就是嫡长子,如果朱标不死,继承皇位的话,那么燕王朱棣的起兵理由也就没有了,试问他该以什么理由起兵呢?

朱棣是个雄主,五征漠北,拓展疆土,还创造了永乐盛世,非汉唐所能并肩的,但是我想说的是,如果朱标没有英年早逝,顺利登基称帝的话(或许只要晚死几年,登基过渡一下),即使给朱棣100个胆子,也不敢举兵造反。倘若朱标登基称帝的话,也一定会开创一个永乐之外的太平盛世,朱棣只是朱标朝中默默无闻的一位普通王爷罢了!


清风明月话历史


太子朱标如果不死,朱棣只能做个镇守北京的藩王,除此之外,想都不要想其他的。

元至正十五年(1355),朱元璋率领起义军攻占了太平城。而他的老婆刚好在城破后不久,生下了一名婴儿,取名朱标。28岁的朱元璋第一次当爹,喜不自禁。

朱标:

这个军旅生涯带来的孩子,不但只是朱元璋个人的喜悦,也是整个朱元璋集团的喜悦。这批人心里落定,他们的主公终于有了继承人。

朱标十三岁时,朱元璋当上了吴王,随即把朱标封为王世子,告诉整个集团的人,我的这个儿子就是你们以后的主公了。把全部政治资源向朱标倾斜,派大儒宋濂给他做老师。朱元璋一有空闲还亲自教导他的孩子朱标。

洪武元年,朱元璋登位做皇帝后,也立马册封朱标为皇太子。为他开府东宫,命令朱元璋集团骨干兼职为东宫官:李善长、徐达、常遇春、冯宗异、胡廷端、廖永忠、李伯升、中书左、赵庸、王溥,杨宪,傅瓛,康茂才、张兴祖,顾时、吴桢、耿炳文,邓愈、汤和,刘基、章溢,文原吉、范显祖等。为太子效力的,几乎囊括全部主要骨干。

朱元璋:


不但如此,还特意下圣旨告诉群臣,若他朱元璋有事外出,那么就由太子朱标来监国。再次强调太子朱标继位的合法、正统、唯一。实在是整个大明集团人心所向。

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朱棣出生在南京,出生之时,正值陈友谅进攻太平城,他看都没看朱棣一眼,就匆匆跑去前线。这时候的朱棣和朱元璋的一众儿子们一样,并无被朱元璋另眼相看过。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把他的儿子们全部外放做藩王,朱棣就藩燕京(北京)。然后朱棣多次参加出击蒙古的军事活动。由于有勇有谋,多次立功,迅速在北军中扩大了威望。

朱棣:


意外总是不期而至,那个大明集团唯一的继位人,朱元璋儿子中最受尊敬的兄长朱标,竟然死了,不但他死了,朱棣的二哥朱樉,朱棣的三哥朱也死了。那么朱棣就是朱元璋儿子中最大的那个了。

按照规矩,兄死弟代,再正常不过的事,令朱棣小心肝时常扑通扑通的跳,他期待着朱元璋把位子传给他。可惜老爹朱元璋传位给了他大哥儿子朱允文。 心情的落空,令朱棣郁郁寡欢,而却又无可奈何,因为这是他老爹的选择。

在这恰当的时候,出现了一个恰当的人——姚广孝。这个和尚唯恐天下不乱,他看出了朱棣的心思,并时时撩拨。终于朱棣忍不住了,兼之又看到大明集团的能人猛将被他的老爹收拾完了。遂在他爹死后,花朵一样的侄儿朱允文的咄咄相逼下,起兵夺位。

可幸的是,花朵侄儿皇帝派出了几个草包来领军作战。朱棣成功的击败侄儿的军队,并如愿以偿的坐上了皇位。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当初太子朱标没死,并顺利的继位了,那么朱棣就并不会产生异样的心思。 就算他产生了异样的心思,他也不敢有任何的轻举妄动。

因为朱元璋早早就为太子树立了唯一的继承理念。朝廷大臣,军队,民间,通通都只认朱标。那时候的朱棣别说起兵,估计有这个念头都会被他手下人出卖,更不可能拉得起军队跟着他造反,将领不会听他的,士兵不会听他的。这就是人心所向。

明军:

就算他能顺利拉起一支军队起兵,大明群臣原东宫班底就轻易把他抹平,徐达,常遇春等大将对付他简直是小菜一碟。

有人会说这些大明开国功臣都被朱元璋杀光了,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朱标死了,朱元璋把继承人锁定在朱标儿子朱允文的时候,就开始动刀杀开国群臣,为的就是给他的这位孙子铺路,没办法的事。臣强主弱,不杀了这些强臣,天知道会不会在他朱元璋死后出现一个逆天的权臣,进而威胁他朱家的江山。

所以只要朱标不死,朱元璋没有理由杀那些对朱标心悦诚服的群臣的。 而且,朱棣敢起兵,就是犯了天下之大不违!因为朱标是兄长,你朱棣只是排第四的弟弟,弟弟敢起兵攻击兄长,长兄如父,这是违反人伦!就是执着道德理论的读书人都不答应。

明军:


朱棣的其他兄弟姐妹也会纷纷谴责。各地的兵马也会纷纷勤王。更不消说能不能战胜了。 所以说,如果朱标不死,就没有朱棣什么事了,只能乖乖的镇守北京,做个藩王就好了。

至于把两个人列为对手,根本没有可比性。朱棣就是一军统帅,朱标是一国皇帝,皇帝一言,无数统帅为之效命。怎么比?比上前线杀敌?别搞笑了,打仗都是手下打的了,皇帝只要把打仗的目的说出来就行了。还用去前线吗?层次不同没得比。

若非得要比,朱标一言定朱棣生死。

你的观点跟我同不同?麻烦去下方留言。


刚日读史


朱标如果不死,朱棣连起兵的心思都不敢动。就算朱棣头脑发热,敢于挑战作为嫡长身份的朱标,那成功率肯定为零。朱棣起兵,历经九死一生,属于刀尖上舔血的行为,最后虽然成功,但实为运气加偶然的结果。

(朱标)

朱元璋在自立为吴王时,朱标就被立为世子。朱元璋不仅自己悉心教导,还给朱标配备了豪华的师资力量,有名儒宋濂、智囊李善长,名将徐达、常遇春等。朱标被立为太子后,朱元璋令其参与国事,协助他处理日常政务。

1392年,朱元璋悉心培养了27年的接班人朱标病逝,朱元璋在悲伤之余,将一身厚爱转移到皇孙朱允炆身上,将其立为皇太孙。朱元璋去世后,朱允炆即位,4年后被皇叔朱棣靖难成功。如果朱标不死,朱棣会反抗吗?我认为不会,原因如下:

朱棣在身份和名份上与朱标不可同日而语

朱标为朱元璋嫡子兼长子,是朱棣之长兄。嫡长子是什么概念?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嫡长子就是家族乃至皇族的未来继承人,朱棣是没有胆量和理由敢来挑战被人们普遍接受的封建秩序。别说挑战,就算朱标教诲朱棣,那也是天经地义的事。

朱标是二十多年的根正苗红的太子加嫡长子,自古以来,长兄如父,这是整个封建社会体系的道德标准。如果朱棣反对嫡长子,其实是对全天下的嫡长子地位的挑战,这是要与天下为敌的。毕竟朱棣很清楚这一点的。

朱棣在威望和能力上与朱标不在同一档次

朱标从小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经历刀山火海,加上朱标为人仁慈,不管是开国将领还是智囊谋士,都对他心悦诚服。而朱标作为长兄,处处维护弟弟们的权益,在朱元璋跟前屡次替兄弟说话,弟弟们都很敬重他。朱棣要是想反抗,估计还没等朱标出手,北边的几个藩王先把他解决了。

有人认为,朱标太仁厚,从小养尊处优。其实这种认识很狭隘,朱标生于战乱,跟随父亲南征北战,一直是在刀尖上舔血。朱标的仁厚与朱允炆的仁慈是有天壤之别的,朱标的意志是经过战火洗礼的,仁厚只不过是相对朱元璋而言。朱棣虽然能征善战,但他在威望和治国能力上比朱标要逊色不少。

朱棣在班底和军事实力上与朱标相差甚远

如果朱标没有死,则朱元璋绝不会杀那么多的开国元勋。在朱标去世之前,开国元勋傅有德、冯胜、汤和、蓝玉等都还在世,朱元璋并没有打算处置他们。朱元璋认为以朱标二十多年的参政经验与威望,是能驾驭的了他们的。但对朱允炆来说,这些人的存在就是巨大的隐患,朱元璋深知这一点。

朱标若是继承皇位,除去他本身的强悍实力外,还有一众名将与谋士的存在,这对朱棣来说简直就是稳如磐石。大家都知道,蓝玉和朱标的关系,那是亲上加亲的哥们关系。蓝玉不但是一个猛将,而且智谋了得,可以说是文武双全。要论军事指挥才能,朱棣与蓝玉根本不在一个档次。

如果朱标不死,而且朱棣也起兵了,有胜算吗?

这个答案也是很确定,就是胜算为零。朱标在南京的根基非常牢固,他不论是在京城还是在明朝在外驻军的将领中,都有巨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是他儿子朱允炆所不能望其项背的,更不是朱棣所能拥有的。朱标若在,用得着几近花甲的耿炳文出山吗?李景隆能掌军吗?

朱标若在,都不用元勋级的出手,光启用徐辉祖、平安这些人,朱棣就会瞬间迷茫。朱棣曾经率领800亲兵挑战整个大明,最后还成功了,这本身就是奇迹中的奇迹,这只能归功于朱允炆神一般的操作。而朱标跟随朱元璋二十多年,各地的将帅能不拥护吗?朱棣能成功,就是各地将帅没有真心拥护朱允炆的结果。

朱棣起兵的原因是朱允炆不恰当的削蕃政策,属于被逼无奈。但朱标若在,我认为也是会削蕃的,以朱标的号召力和手段,朱棣不但不敢起兵,而且还会真心拥护。朱棣反抗嫡出的皇长子,属于天理不容,没有任何道义。但反抗隔辈的皇太孙,那就不一样,不但是被逼无奈,而且心中充满了愤恨与不服。

总而言之,朱标若不死,朱棣只能在北方老老实实的待着,而且只能做一个被削蕃了的王爷。至于是否起兵起兵,那得看朱棣是否清楚实力。因此,朱标如果不死,朱棣根本不是朱标的对手。


野史也是史


类似的问题,我已经看到过很多遍了,也回答过很多次了,今天既然再看到,那我就再答一次吧。

如果朱标不死,那么绝对可以震慑朱棣,朱棣就注定只能在北平当一个安稳的王爷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且听我细细道来。


朱标继位名正言顺

自从西周开始,宗法制就已经慢慢的成为了汉人不可撼动的传统,这种传统传承千年,不是人力所能改变的。宗法制的核心就是嫡长子继承制,也就是说一个政权的继任者第一人选必定是皇帝正妻所生的长子,他是最有资格继承皇帝的位置的,其他人都要靠边站。

而朱标恰恰就是嫡长子,他是朱元璋的正妻马皇后所生的第一个儿子,宗族地位无人可比,他是最有资格继承朱元璋皇位的人。朱元璋后来选朱允炆做皇帝,辈分比朱棣他们这些叔叔小一辈,大家可能不服气,但是如果朱标当皇帝那是众望所归,没有谁敢不服气。人心都在朱标这儿,朱棣完全笼络不了,难道要他一个人去造反吗?


朱标能力强猛将多

朱允炆年纪太小,政治经验和军事经验相当的缺乏,过于稚嫩,但朱标却完全不同。朱标在很小的时候就被朱元璋当做继承人来培养,无能是军队中的威望,还是治国理政的政治才能,朱标都是一把好手。不说全方位都超过朱棣,起码不会比朱棣差很多。

除了朱标有着很强的军事能力和政治能力之外,朱标手下的猛将其实是很多的。朱元璋晚年,朱标已死,他担心朱允炆压不住骄兵悍将,所以大开杀戒。其中最明显的就是蓝玉,他可是朱标的舅父,坚决站在朱标这一边。如果朱标不死,朱元璋是绝对不会杀蓝玉的。有这么多猛将在朱标身边,借他朱棣十个胆,他也不敢去造反啊。


我的结语

如果朱标不死,朱棣是绝对没有机会的。无论是从实力上还是名义上,朱棣都已经输了,他还拿什么去造反呢?可惜历史没有如果,上天给了朱棣一次机会,就注定他不会在北平做一个安稳的王爷了。

各位亲爱的网友,你们觉得呢?


史话漫漫


朱标不死,坐上了皇位,借他八百个胆朱棣也不敢造反,只能乖乖就范挨盘。

建文帝朱允炆是朱标儿子,性格比较柔弱,相比于官二代朱棣来说,无论阅历还是能力都判若云泥,难以望其项背。朱棣十五岁便开始封燕王南征北战,大小战役十数次,征战杀伐出来的人与打小在皇宫长大的温室花朵朱允炆角逐无异于石头与鸡蛋的较量,而古来要得天下首重的是武力,自然而然朱棣能赢。从武力值上,朱允炆便逊色一筹,更何况朱允炆又犯了慈不掌兵的忌讳,在该对朱棣下死手的时候妇人之仁,网开一面以至放虎归山。


(朱允炆,朱棣)

试想,靖难之役时,朱允炆号称五十万大军围攻朱棣,而朱棣却仅十万不到,最后却形势逆转,其中自然是有朱棣从宁王朱权那里骗来的朵颜三卫八万精锐的原因,更多的还是朱允炆在三军围攻朱棣时下的命令“不得伤我王叔性命”,以至众军投鼠忌器,畏首畏尾,在朱棣穷途末路时不敢对其痛下杀手,导致放虎归山,让他从蒙古宁王那得了便宜,死灰复燃,席卷重来。

但是,这一切放在朱标那可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朱标是朱元璋长子,打小便颇具有长兄风范,没有少替他的弟弟们特别是朱棣兄弟两在朱元璋面前扛黑锅,众兄弟对他是服帖的。其次,朱标是最具有军旅阅历并且人脉最根深蒂固的皇子。还很小的时候,朱元璋便带着他南征北战,可以说大明江山的建立有他一份功勋,杀过敌人,舔过刀口,经历过无数尔虞我诈,从阅历上看,都是绝对高于朱棣的。其次,太子正统的身份在那摆着,朱棣不论怎么做都免不了弑兄篡位、乱臣贼子的骂名。

(朱标)

再者,且不说大明绝大多数官员对朱标寄予厚望,就是晚年朱元璋为了朱标更好的拱卫大明江山,给他打造的常蓝系就是摆在朱棣篡位之旅趟不过去的刀山火海,朱标不死,朱元璋自然不会搂了常蓝系。蓝玉姐姐为常遇春媳妇,常遇春与蓝氏所生女儿为朱标媳妇。这层关系摆在那,加上朱元璋的有意撮合和常蓝系对朱标的厚望,这一关恐怕朱棣不好过啊!

(蓝玉)

想当年蓝玉捕鱼儿海一战天下闻名,号称万人敌。当朱棣铁了心造反,听到蓝玉要来揍他,恐怕会肠子都悔青了。来自各方面统筹战力值的碾压啊。


不书


朱元璋的所有儿子中,没有任何一个是老四朱棣的对手,包括皇长子朱标。

那么,如果朱标不死,顺利继承了朱元璋的皇位,朱棣会不会仍然造反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看一看朱棣造反的原因是什么。

朱棣造反,是对朱元璋隔代传位的不满吗?可能有一点,但肯定不是主要原因。他造反,实际上是被自己的侄子建文帝逼的。

建文帝上位伊始,便听了腐儒的建议,着急忙慌地削藩。而首当其冲的,就是实力最雄厚的燕王朱棣。

朱棣知道,削藩之后,自己就完全变成一个混吃等死的废物了。这种生活,久经沙场的朱棣当然难以忍受。怎么办呢?

朱棣性格强悍,是朱元璋的所有儿子里最像朱元璋的。这种性格的人,不可能坐以待毙。为了对抗建文帝的削藩,他干脆扯起了造反的大旗。可见,朱棣造反是不得已而为之。

所以,如果朱标不削藩,朱棣几乎不可能造反;如果朱标像建文帝一样削藩,朱棣照样会造反。

如果朱棣造反,朱标能够摆平他吗?

不会。

通过史书记载可以发现,朱标其实就是大一号的建文帝朱允炆。不管是性格还是能力,父子俩都很像——这恰恰也是朱元璋喜欢朱允炆的原因。

所以,建文帝搞不定的事情,朱标也够呛。


趣谈国史


朱标不死,会是朱棣的对手吗?

关于这个问题不存在朱标会不会是朱棣的对手,因为朱标若在,朱棣连造反的心的没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先了解一下朱棣为何造反。

公元1399年,建文帝朱允炆削蕃,先后削掉了周、代、齐、湘四王,随后又向燕王朱棣下手,派工部侍郎张昺为北平布政使,都指挥使谢贵、张信为北平都指挥使。随后又命都督宋忠屯兵驻开平,并调走北平原属燕王管辖的军队。这时朱棣警觉了,一方面对朝廷装疯卖傻,另一方面暗地里募集兵马。最后控制了北平的军队后公开造反,朱棣为了造反名号可没少动脑筋,最后找到了法律漏洞,那就是朱元璋在分蕃王时立的昭:若朝庭出现奸臣,蕃王可以靖难勤王。朱棣便以此为名起兵靖难。



在发动靖难之役的四年里,朱棣每次都是逢匈化吉,就是因为朱允炆下令不得伤害朱棣。朱棣也以此为挡箭牌亲自披甲上阵,在朝廷大军中驰骋如入无人之境,军队见了朱棣都不敢放箭,更不用说刀砍抢刺了,最后朱棣绕道济南,从河南、安徽向南京进攻更是无人阻挡,包围南京后李景隆直接开门投降。朱棣之所以能够造反成功,一方面其自身战力比较强大,另一方面也是朱允炆过于仁慈给了朱棣很多机会。


因此,朱棣造反是迫于无耐,造反成功完全是机缘巧合,当时朝庭已经没有大将能耐何朱棣,朱元璋时期的将军只剩下一个耿炳文,而耿炳文擅长的却是防守,朱棣20岁就就蕃北平,常年与蒙古作战,还两次北征蒙古,招降蒙古乃儿不花,生擒北元大将索林贴木儿,因此朱棣在朱元璋大杀功臣后成了当时大明的第一勇将,无人与其匹敌,因此朱元璋才敢大开杀戒只留下擅守的耿炳文。

如果朱标还活着,朱元璋会不会大开杀戒呢?这就是一个问题。

朱元璋大杀功臣尤其是武将就是因为怕自己死后没人震的住他们,所以才会下手狠毒。而朱元璋真正开始大杀武将是太子朱标死后,立朱允炆为皇太孙之后,以蓝玉谋反为由将与蓝玉有联系的将领全部杀掉,制造“蓝玉案”。随后又以各种理由将傅有德、邓愈等人全部处死。在朱元璋死后只有耿炳文活下来了。


因此如果朱标不死朱元璋也不会如此大杀功臣,因为朱标能震的住这些悍将。明朝立国后朱元璋就让朱标主持朝庭事务,因此朱标有着二十多年的从政经验,也有大量的官员和朱标关系密切,包括很多蕃王和将领。燕王朱棣恐怕对朱标只有畏服,跟本不可能有任何野心。

再说,朱标如果继位也不会像朱允炆那样急于削藩,朱标不削藩朱棣还咋么造反。在朱标面前朱棣永远只是一个小弟,他的责任就是守卫着大明的国门。


文史揭密


朱标要是没死,基本没朱棣啥事了!

朱标要不是英年早逝,接班人的位置稳稳的。

嫡长子身份贵重

朱标是朱元璋的长子,母亲又是皇后,因此就是太祖朱元璋的嫡长子了。而“嫡长子”在封建王朝身份非比寻常,不出什么意外的话基本就是皇位继承人了。

威信崇高

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曾多次犯错,正是他挺身而出,为弟弟们求情,让他们免于受罚,因此在诸王中威信非常高。

深得父爱


朱标从小性格宽厚仁慈,兄友弟恭,因此朱元璋对这个儿子喜爱有加,早在朱元璋称王的时候,就立了朱标为世子,称帝之后更是直接立他为皇太子,向天下正式宣布他就是未来的接班人。

即使朱标上位后,朱棣要作乱也不怕!

因为朱棣一旦起兵,必遭舆论谴责

朱标正统的地位在朱元璋时期就已经确立下来了,朱棣要是硬着头皮上去干,舆论必然是一边倒,压得朱棣喘不过气来(可不要小看社会舆论的威力,“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话反过来也是成立的)。百姓会骂他不忠不义,兄弟手足也会对他嗤之以鼻。

朱标治国理政能力强,不会给朱棣机会

朱棣之所以篡权成功,就是因为破釜成舟出奇兵,走水里进攻南京,再加上内奸里应外合,这才拿下了侄子朱允文的江山。

而朱标辅政多年,政治经验丰富,不会给朱棣这个机会,朱棣要是故技重施,十有八九会被困在南京城门前进退两难,最终被各地勤王之师剿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