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為何跳過兒子們,直接傳位給孫子朱允炆?

一壺老酒敬人生


朱元璋到了晚年,的確是老糊塗了,在糊塗的情況下,把皇位傳給朱允炆,那也是可以理解的。很多人說朱元璋看中了朱允炆有才能,實在難以恭維這種說法,朱允炆的才能只停留在課本里,壓根就入不了朱元璋的法眼。<strong>

01身經百戰的朱元璋,連朱棣都看不上,能看上朱允炆?

朱允炆作為皇太孫的時候,已經是1392年,距離朱元璋去世,僅僅只有6年時間。而太子朱標是在朱允炆作為皇太孫的同一年去世,可見朱元璋並沒有做多少考慮。

這一年朱元璋已經65歲高齡,因為太子朱標病逝,傷心過度,難免會做出一些糊塗事情來。如果說1380年,胡惟庸案子爆發,是朱元璋為了消滅宰相這個職位的話,那麼1393年藍玉案子的出現,就是朱元璋在為朱允炆清除障礙

那麼為什麼要清除掉藍玉這些功臣呢?只有一個原因,朱元璋認為朱允炆鎮不住他們。既然朱允炆鎮不住這些舊臣,朱元璋何必還非得讓朱允炆繼位呢?

恭閔惠皇帝諱允炆。太祖孫,懿文太子第二子也。母妃呂氏。帝生潁慧好學,性至孝。年十四,待懿文太子疾,晝夜不暫離。更二年,太子薨,居喪毀瘠。 太祖撫之曰:“而誠純孝,顧不念我乎。”洪武二十五年九月,立為皇太孫。---《明史》

我認為朱元璋在後期也十分後悔當初的這個決定,他有這麼多兒子,哪一個不能繼承皇位呢?讓孫子繼位是無可厚非,可是孫子的能力擺在那裡,難道果真是要把大明王朝往火坑裡推嗎?

這些兒子裡,讓朱元璋最放心的,當然是燕王朱棣。因為朱棣的軍事能力很強悍,1396年的北伐就是朱棣作為主帥大敗北元。

所以說朱棣這樣的孩子做皇帝,才能讓朱元璋徹底放心。可惜朱元璋已經選擇了朱允炆,如果後來後悔換掉的話,會出現什麼狀況呢?

今後不管是哪位皇子上臺,朱允炆都不可能有好下場。出於對孫子的憐憫以及對死去長子的懷念,朱元璋也就將錯就錯了。既然錯了就要彌補錯誤,誅殺這些功臣,其實就是在彌補朱元璋當時選擇繼承人的錯誤。

02朱允炆日後的表現,也證明朱元璋的確錯了。

不是說朱允炆不能做皇帝,也不是說他沒有做皇帝的能力。在太平時候,朱允炆完全有能力做一個好皇帝。

可是明太祖朱元璋死了以後,明朝太平嗎?遠遠沒有達到太平的時候。明朝開國幾乎跟漢朝一模一樣,全國各地到處都是諸侯王。

這些諸侯王和各地方的官員混雜在一起治理地方,總歸是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摩擦。因為朱元璋的私心,導致朱允炆註定是個不能太平的皇帝。

朱元璋希望自己的所有兒子都能夠成為地方上的土皇帝,至少都能夠享受皇帝的待遇。比如說賦稅、軍隊、百姓這些,諸侯王們都應該擁有。

三十一年閏五月,太祖崩。辛卯,即皇帝位。太赦天下,以明年為建文元年。是日,葬高皇帝於孝陵。詔行三年喪。群臣請以日易月。帝曰:“朕非效古人亮陰不言也。朝則麻冕裳,退則齊衰杖絰,食則饘粥,郊社宗廟如常禮。”遂命定儀以進。丙申,詔文臣五品以上及州縣官各舉所知,非其人者坐之。六月,省幷州縣,革冗員。兵部侍郎齊泰為本部尚書,翰林院修撰黃子澄為太常卿,同參軍國事。---《明史》

所以這就等於是把難題留給後人了,他自己把兒子們都安置好了,後人的事情他一點也不會去管的。

朱允炆上臺以後,面臨的第一件要事,那就是削藩。朱元璋活著的時候,沒有一個臣子敢說削藩的,可是朱元璋一死,這些人全都蹦出來了。

因為大家都讀歷史,只有朱元璋不讀歷史,他不知道諸侯王們造反是多麼危害國家的一件事。也沒有大臣敢跟朱元璋說明白這件事的利害關係。

所以事情全都拋給了朱允炆,明知道朱允炆能力不行,還把這麼大的一個問題拋給他,這又是老朱的一個失誤。朱允炆削藩的表現,實在是讓人覺得可怕,一系列愚蠢的政策,幾乎就是要把天下諸侯王都聯合起來對付朝廷。這一定是黃子澄這些把自己關在家裡讀書的人想出來的主意。

03朱元璋晚年殺戮太盛,側面證明了他逐漸糊塗了。

朱元璋的確嗜殺成性,可是在朱標死之前,他所有的殺戮,都是為了達到某種高層次的政治目的。比如說胡惟庸的案子,殺了3萬多人,這是什麼概念?沒有什麼變態的目的,恐怕不會有人願意這麼幹吧?

撤除宰相成為了朱元璋認為最對的一件事,宋朝的相權,幾乎架空了皇權,這是朱元璋不想看到的。歷史已經發展到了這一步,君主立憲的可能性越來越大了。

其實宋朝要是再延續下去,極有可能走上君主立憲的道路,可惜朱元璋一波3萬人的操作,將前面所有的努力付之東流,一夜回到了大漢王朝建國時的落後模樣。

不得不說,朱元璋撤除宰相,是有真知灼見的,這對維護皇權是有很大好處的。可問題是,沒了宰相豈不是要累死皇帝?朱元璋說我體力好,累就累點。

辛酉,命諸王分守都城,遣李景隆及兵部尚書茹瑺、都督王佐如燕軍,申前約。壬戌,復遣谷王橞、安王楹往。皆不聽。甲子,遣使齊蠟書四出,促勤王兵。乙丑,燕兵犯金川門,左都督徐增壽謀內應,伏誅。谷王橞及李景隆叛,納燕兵,都城陷。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屍於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明史》

可是你的子孫也能跟你一樣牛嗎?當然不能,所以撤除宰相其實是非常不明智的一種選擇,明朝中後期那些首輔大臣,其實跟宰相沒什麼分別。

在朱標死了以後,朱元璋再殺人,可就有點過分了。幾乎是逢貪官就殺,有一個統計,朱元璋一輩子殺了15萬名貪官汙吏,其中一大半,就是在朱標死後殺掉的。

貪官的確可恨,可是殺了這麼多貪官,誰來做事呢?難道這15萬人裡面,就沒個輕重緩急的?由此可見,朱元璋晚年的確糊塗了,殺人殺出了慣性。那麼他在這種情況下選擇朱允炆,也就不奇怪了。

總結:嫡長子繼承製,釀成了多少政治危機?

明面上朱元璋選擇朱允炆,當然是有他的道理。朱允炆是朱標的兒子,朱標是嫡長子,朱元璋堅持嫡長子繼承製,所以才會選擇朱允炆。

可是朱元璋沒有想過,歷史上因為嫡長子繼承製,到底出了多少麻煩事兒呢?最著名的當然就是玄武門事變。

  1. 李世民之所以要殺了哥哥李建成,就是因為李淵一味地堅持嫡長子繼承製。李世民分明比李建成更加優秀,為什麼就是不選他做皇帝呢?李世民心裡很不能理解,所以釀成了如此慘案。

  2. 劉邦晚年的時候,的確打算改立趙王劉如意做皇帝,可是經不住嫡長子繼承製的禁錮,最終在各方面壓力之下,選擇劉盈做皇帝。那麼西漢的下場呢?呂后專權,呂氏家族亂政,一時間老劉家差點被呂后給滅了種。

嫡長子繼承製的可行性真的還存在嗎?我們看清朝,他們就完全不認可嫡長子繼承製,從一開始到滅亡,基本上沒有哪個嫡長子繼承皇位的。所以清朝的皇族高層中,很少出現政變的情況。

朱元璋一味地堅持朱允炆做皇帝,那就是被嫡長子繼承製給禁錮了。其實他應該跳出來,好好看看自己的這些兒子。兒子登基,其他兒子們會不會互相殘殺,這要看登基之人的水平。可是孫子登基,兒子們一定會找孫子麻煩。


江湖小曉生


關於朱元璋傳位給孫子朱允炆,有這樣一個故事。

本來,朱元璋老早就立了長子朱標為太子。可他六十五歲的時候,朱標突然病死了。

那麼,往下立誰為太子好呢?

按照封建禮法,有兩個人合適,其一是二兒子朱樉,其一是孫子朱允炆。

但朱元璋對這兩個人選都不大滿意。

朱摤太殘暴,擾民。

朱允炆太仁慈,缺少帝王氣質。

朱元璋最中意的是四兒子朱棣。可是,立朱棣與禮制不符,也容易引起兄弟爭位。朱元璋猶豫不決,便找來夏煜和蔣獻商量。

夏煜建議說:"要不這樣,明天在朝庭上我奏請立燕王為太子,看看大臣們的態度,皇上再做決定。"

朱元璋同意了。

次日早朝,朱元璋提出立太子的問題,要大家發表意見。

群臣都知道朱元璋喜怒無常,輕易不敢開口。

夏煜開口說話,他先從各個方面盛讚燕王朱棣,最後提出立朱棣為太子。有十幾個大臣附合他。

涼國公藍玉表示反對。原來,朱棣掃清漠北殘元勢力,人們認為朱棣比籃玉強。藍玉不服氣。他提議立朱允炆為太子。

朝堂上,藍玉部下武將人數多,都響應他。

朱元璋看到這情形,感到立朱允炆有利於明朝的穩定,便當庭做出了決定:立朱允炆為太子。

事情就這樣定了。

後來,朱允炆登基,一切很順利,也得到了文武群臣的擁護。可是,他聽信齊泰黃子澄,在削藩一事上操之過急,激怒了燕王朱棣,也給了朱棣發兵的藉口,故發動了靖難之役。朱允炆被推翻,朱棣成了大明皇帝。

歡迎點評。


夕陽晚霞


很簡單,因為朱元璋太清醒了,也太沒轍了。

老朱知道,馬上皇帝開疆拓土可以,但讓老百姓安居樂業,就很難做到了。

起碼他的兒子裡,沒有這樣的人。

朱棣奪位之後,成就了豐功偉業,但百姓的日子其實不好過!

所以老朱的兒子中,能衝鋒陷陣橫刀立馬的,一抓一大把,但能施仁政,安百姓,興白業的,只有溫和仁厚的長子朱標。

但朱標去世太早,也太急,朱元璋沒轍了。

放眼看去,兒子們不是如狼似虎,就是混混加窩囊廢。

屌絲逆襲的老朱,放心把江山交給誰呢?

只能看孫子輩兒了。

朱允文,朱標的兒子,長短大小正合適。就他吧。

否則,換你是老朱,你能咋辦?




辣評歷史


朱元璋將皇位傳給孫子朱允炆而不是兒子,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朱允炆天資聰穎,得朝臣推薦;二是朱允炆是太子朱標的長子,嫡長子死後由長孫繼承皇位這在當時也是傳統;三是因為朱元璋不想要兒子們因為皇位產生爭鬥。

太子朱標是朱元璋的嫡長子,也是他非常器重的一個兒子,可惜的是太子朱標死得早,朱元璋便將對朱標的希望都寄託在了孫子朱允炆的身上。他對朱允炆有一種愛屋及烏的感情在裡面,以至於這種偏愛讓他忽略了同樣優秀出色的兒子朱棣。


朱元璋雖然意識到,朱棣英武果敢,雄才大略可堪重任,但他並沒有將皇位傳給朱棣,反而傳給他的次長孫朱允炆,其中的原因

主要有三種考慮:

首先,封建王朝實行的是"嫡長制",皇帝老子死了,一般規律是由長子、長孫繼承皇位,這是歷朝歷代的傳統,朱元璋也沒辦法改變。朱元璋為他百年之後,誰能繼承皇位問題,曾多次徵求大臣們的意見,大臣們眾口一詞:推舉朱允炆。

因為朱允炆是太子朱標的次子,朱標死,其長子又早夭,皇位自然應傳給朱允炆。儘管大臣們知道朱允炆生性柔弱,缺乏魄力,如宋徽宗一樣吟詩作畫還行,當皇帝,治理國家,不太合適。但傳統的力量如此之大,眾大臣又執意如此,朱元璋有口難言,只好同意。

其次,怕引起兄弟之間內戰。

朱棣身為皇四子,太子朱標雖死,但上邊還有兄長朱樉、朱棡二人,雖然他們的文韜武略,不如朱棣,但朱元璋真要是將皇位傳給朱棣,他擔心朱樉、朱棡不服,怕他們聯合其他幾個弟弟,一起反對朱棣當皇帝,引發內戰。 再次,晚年沒有及時糾正。


朱元璋年老體衰時,朱棣的長兄朱樉、朱棡相繼病死,屆時朱元璋改弦易轍還來得及,將皇位傳給朱棣也名正言順了

可是朱元璋沒有這樣做,一是他過早的當眾宣佈了皇位繼承人的詔書,怕引起朱允炆及其眾大臣的不服,二則朱元璋老邁昏聵,已無精力操辦這件大事。這樣朱元璋死後,就由皇太孫朱允炆繼承皇位了。

朱允炆繼位僅僅半年,就引發了朱棣與他的皇位之爭。朱元璋生前的擔心,終於變成血淋淋的皇位爭奪之戰。這場內戰,史學家稱為"靖難"之戰。


武大官人


朱元璋將皇位傳給孫子朱允炆而不是兒子,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朱允炆天資聰穎,得朝臣推薦;二是朱允炆是太子朱標的長子,嫡長子死後由長孫繼承皇位這在當時也是傳統;三是因為朱元璋不想要兒子們因為皇位產生爭鬥。

  太子朱標是朱元璋的嫡長子,也是他非常器重的一個兒子,可惜的是太子朱標死得早,朱元璋便將對朱標的希望都寄託在了孫子朱允炆的身上。他對朱允炆有一種愛屋及烏的感情在裡面,以至於這種偏愛讓他忽略了同樣優秀出色的兒子朱棣。

  朱元璋沒有將皇位傳給兒子朱棣,而是直接立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太子,其實這其中既有對已逝的太子的偏愛,也受到了當時傳統制度的影響。當時社會特別看重“嫡長制”。也就是說嫡長子去世之後可以由嫡長孫來繼承皇位,朱元璋又是那樣封建傳統的一個人,再加上滿朝文武百官都支持朱允炆,所以朱元璋也就順理成章的傳位給了孫子朱允炆。




老三學文史


朱元璋當皇帝的過程是比較富有傳奇色彩的,他是從社會最底層的人,通過起義逆襲成為皇帝的。

其實早在朱元璋之前,歷史上也有一個像朱元璋這樣差不多經歷的皇帝,他也是從社會底層,逆襲成皇帝的人。

這個人就是漢朝的開國皇帝劉邦。

可以說他們兩個的經歷都是差不多少的,所以,朱元璋在建立大明之後,他有很多制度都是在效仿的劉邦。

畢竟劉邦建立的大漢江山延續了四百多年,可以說自從秦始皇統一了中國之後,能夠延續四百年的王朝還是不多的。

其它王朝頂多也就是延續三百多年。

不得不說漢朝能夠延續四百多年,確實是有可取之處的。

因此朱元璋要想劉邦學習學習,看看能不能使用劉邦的那一套制度,讓自己的大明江山也延續四百多年。

漢代的時候皇位的繼承人選是嫡長子,朱元璋也是把自己的接班人定位了嫡長子,可是,令朱元璋想不到的是他的嫡長子也就是朱標,竟然死在了他的前面。

白髮人送了黑髮人,這讓朱元璋痛心不已。

朱標死後,朱元璋也有動搖過,這個皇位到底是傳給兒子呢,還是傳給朱標的兒子,也就是自己的孫子。

最後,他還是決定傳給孫子,因為若是朱標不死的話,皇位本來就是屬於在他這一支血脈裡傳下去。

所以,這個根基是不能動搖的。

這就是為何朱元璋選擇自己的孫子繼承皇位,而不是選擇兒子的主要原因。

還有就是,朱元璋也效仿劉邦把自己的兒子封為了王,而且他們都可以豢養軍隊。在朱元璋看來,這些兒子也是可以幫助他的孫子朱允炆,守護他們家的大明江山的。

在朱元璋看來,他的所有的兒子,根本都不可能造反,也根本不可能想要自己當皇帝的。

畢竟劉邦的後代當中,有要想造反的,但是,都沒有一個能夠造反成功的。所以,他相信自己的兒子是不會幹這樣的傻事的。

再說了中央的軍隊真的是太過於強大了,地方諸侯王的軍隊,是不可能和中央相抵抗的。正是因為考慮到了這些因素,他還是把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孫子。

這就是為何他把自己的皇位傳給孫子,而不是兒子的原因。


史學達人


苛政猛於虎,終明太祖一身智勇雙全大氣磅礴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深知功臣良將品行端泥。他誅殺功勳是為了撥剌安定身後事,致所以立朱標為太子是因為朱標是嫡岀長子乃馬皇后的寵子,太子仁孝賢明大義凜然,且有威望日隆必成大器,但天不甲年太子僅盛年而逝令太祖憂思難安。立太子子為皇太孫實乃誤國昏庸之舉,若早立燕王朱棣怎會有四年後的靖難之亂。可見護犢之心偏離天下大義,朱允文類與其父朱標,但有差之千里,優柔寡斷更多,無賢明仁德之明,被齊黃等眾大臣鼓惑削蕃弱侯必為天下眾宗氏蕃王而忌諱,因此一己之私護孫偏私形同於將甘柴放於烈火上待起驚天烈火。






94310417小云


的確依照當時明朝的實際情況而言,朱元璋傳位給年幼的朱允炆,很容易引發諸王的不滿,必生一些不必要事端。當然事實也證明,朱元璋直接跳過兒子們傳位給朱允炆就國家層面而言,是一個錯誤的決定。

既然如此朱元璋為何還執意要傳位於朱允炆呢?


第一點、對朱標的愧疚要在朱允炆身上彌補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朱標的早逝與朱元璋有直接關係。朱元璋歷來殺伐果斷,在馬皇后病逝更是大肆屠戮開國功臣,寬厚的朱標是不忍心總是一次又一次的勸諫朱元璋。但在朱元璋看來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朱標,為了子孫後代能坐穩皇位而不受這些驕兵悍將的脅迫。寬厚仁慈的朱標並不理解朱元璋的所作所為。最終抑鬱成疾,早早的便病逝了,朱元璋後來也明白過來了,出於對朱標的愧疚,只能在孫兒朱允炆身上彌補回來。


第二點、就江山社稷穩固而言

如果是隻是因為對朱標的愧疚,還不能成為立朱允炆為皇太孫的理由。朱標如果還活著可能就不存在一系列的問題,因為其身為嫡長子且性情仁厚,朱家的諸位兄弟沒有一個不服朱標的。但,朱標一死,剩餘的諸位皇子個個心存想法,朱元璋無論選擇哪一位兒子,都會造成他們兄弟間的不和。

另一方面,諸王各個手握兵權,其中屬燕王朱棣、寧王朱權最甚至,如此一來在自己死後大明江山必將被自己的兒子們攪的天翻地覆,為了杜絕這種狀況發生。朱元璋想的是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孫子,諸位皇子一個都沒得到,或許心裡都平衡一點,所謂不患寡而患不均,一個都得不到才是真正的公平,所以朱允炆就這樣以皇孫身份繼承大統。



但是朱元璋怎麼都沒想到,自己解決了兄弟相爭的局面,卻也帶來了“叔侄相爭”,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取了自己孫子朱允炆的皇位,朱元璋泉下有知又作何感想?


像素說


  朱元璋將皇位傳給孫子朱允炆而不是兒子,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朱允炆天資聰穎,得朝臣推薦;二是朱允炆是太子朱標的長子,嫡長子死後由長孫繼承皇位這在當時也是傳統;三是因為朱元璋不想要兒子們因為皇位產生爭鬥。





朱元璋將皇位傳給孫子朱允炆而不是兒子,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朱允炆天資聰穎,得朝臣推薦;二是朱允炆是太子朱標的長子,嫡長子死後由長孫繼承皇位這在當時也是傳統;三是因為朱元璋不想要兒子們因為皇位產生爭鬥。

  太子朱標是朱元璋的嫡長子,也是他非常器重的一個兒子,可惜的是太子朱標死得早,朱元璋便將對朱標的希望都寄託在了孫子朱允炆的身上。他對朱允炆有一種愛屋及烏的感情在裡面,以至於這種偏愛讓他忽略了同樣優秀出色的兒子朱棣。

  朱元璋沒有將皇位傳給兒子朱棣,而是直接立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太子,其實這其中既有對已逝的太子的偏愛,也受到了當時傳統制度的影響。當時社會特別看重“嫡長制”。也就是說嫡長子去世之後可以由嫡長孫來繼承皇位,朱元璋又是那樣封建傳統的一個人,再加上滿朝文武百官都支持朱允炆,所以朱元璋也就順理成章的傳位給了孫子朱允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