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明昌:滄桑厚重滕王溝

  在我國的上古時期,水澤遍野洪荒肆虐,人們為了生存只得穴居在山頭峰巔或大樹之上以躲避水患。堯帝看到百姓們受水患被侵蝕生命,就命崇伯候鯀率眾治理水患。鯀採取砌堰築壩堵水之法造成水患更加嚴重,堯帝十分震怒,令祝融殺鯀於羽山之上,相傳羽山即為現在嵩縣西南的三塗山。堯帝殺鯀後禪位於舜,舜接受九方諸侯大臣們的推舉,任命鯀的兒子禹繼續治理水患的大業。禹接受了鯀堵而不疏的教訓,在益和後稽等諸侯的輔佐下,與民眾一同興人徒以敷山,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以疏為主以堵輔之。禹在治水當中誓師三塗,娶三塗之女為妻,率眾治水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疏沼為澤,引澤成河,河歸川流,匯流入海,終成大業。舜見禹治水有方,德服天下,遂禪位與禹,稱為大禹。大禹為帝后,為了民眾住有所居,居有所地,生有所食,遍察山川田野江河湖海,依伏羲氏先天八卦之中的九疇,據土地的紅黃白黑紫之色和溼潮潤乾燥之度把天下分為豫,青,徐,楊,荊,梁,雍,冀,兗九州。

萬明昌:滄桑厚重滕王溝

  在禹治水之前,處在豫州的西部有一座高山,山形似弧,山勢雄偉,山高入雲。在山的南邊,東延八百里伏牛,西至外方山下,南到太上老君練丹的山根,是無邊無際的一片汪洋,人稱五洋江。在山的北面也是一片沼澤通向西河,即現在的黃河。生長在西河中的大鯉魚,順河游到阻隔五洋江的大山外,鯉魚聞說只要躍過高山跳入五洋江中,就會變成騰雲駕霧的巨龍,就有九條大鯉魚剩借風雲浪濤縱身躍過了高山,落入五洋江中變成了蛟龍。也有一些鯉魚在跳躍時,因用力不夠或沒有把握好風雲浪濤的時機,在跳躍時頭撞在高山之上,在額頭上撞了一個又大又黑的黒疤又落回到西河中,致是現在的黃河大鯉魚頭上都有一塊黑疤。躍過高山落入江中的九條鯉魚,變成了赤橙黃綠青藍紫白黑的九條巨龍,經常在五洋江中呼風喚雨,興風作浪,打鬧嬉戲,禍害百姓,故而人們稱此山為龍門山,也留下鯉魚跳龍門的傳說。

  在浩渺無垠的水面上,隱隱約約地有幾個山頭聳出水面不足三尺,女媧娘娘看到這九條蛟龍在五洋江中肆無忌憚地禍害百姓。就派來了一隻神鳥蒼天鶴,棲息在其中的一個山頭上,此鳥身高九尺有餘,兩翅展開能遮天蔽日。它只要一看到九色蛟龍在江中興風作浪禍害百姓,就站立在峰尖之上向著蛟龍展翅發出清亮的叫聲,聲震於野聞達九天,嚇得蛟龍潛入水中不敢露面,因為山在汪洋之中又有神鳥仙鶴棲息,人們就把此山稱作九皋山。

  在大禹接受舜帝治理水患的任務後,他在父親被殺的地方率眾誓師,開三塗鑿陸渾劈龍門放五洋江而出後,留下了一條源出蔓渠之山的大河鸞水,即現在的伊河。伊河自西向東,穿山谷涉險灘一路激盪,過三塗山崖口後,水面豁然開闊。河兩岸良田沃野,樹繁林茂,望無涯際。遠處高山迤邐蜿蜒峰巒疊嶂,鬱鬱蔥蔥蒼翠濃綠。伊河下行出陸渾口後,流經九皋山下,折頭向北,經伊川出龍門伊闕,至偃師進洛河,匯黃河而入大海。

  伊河在出陸渾口,流經九皋山下時,由於折東向北而去,就在九皋山下匯聚了萬畝以上的的湖水良田。因是五洋江水落而出的湖底灘塗,土地肥沃水源豐富,成為了豫州地區有名的魚米之鄉,因此得名田湖。就在田湖以南的陸渾嶺下,由於地勢險要林深樹密,歷經夏商周三世變遷,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東周王室衰微,諸侯王國之間烽煙四起戰火紛飛,槍戈林立分疆裂土。遠在我國敦煌邊陲地區的西北瓜州,有一支原隸屬於晉國的少數民族名曰陸渾戎,此族人原始未化披頭散髮強悍飆野,荒蠻成性殘暴無度,遊牧無居裹草為衣,吃生為食飲血止渴。在秦晉交戰中,晉國戰敗,晉為向秦國示好,主動把陸渾戎族人奉獻給秦國,秦國為了能使陸渾族人早日頓悟開化,就把他們舉族遷至中原地帶,在接近周王室附近的伊河岸邊陸渾嶺下居住,以餐漢食以修漢儀以習漢禮,後此地就被稱為陸渾。陸渾戎族人來到陸渾之後,惡習難改愚頑不化,仍然四處遊牧殺伐,殺人宰獸飲生血食生肉,並且幾次流竄到東周王室的近郊,嚇得王室人心惶惶驚恐不安。而此時,在我國東南邊陲的楚諸侯國逐漸興盛強大起來,到楚莊王時,楚莊王起了窺竊東周王室的心思,於是就聯絡附近的幾個諸侯國,率領十餘萬人的大軍,以保衛王室討伐陸渾戎為名,浩浩蕩蕩地奔向中原而來。楚王率兵至中原洛水後,陳兵周疆威震王室卻不再伐陸渾戎了。而此時東周王室的周襄王在驚慌之下,就派腹有策略胸懷膽識能說會道的王孫滿以慰問為名,前往楚軍營地探聽虛實智退楚軍。

萬明昌:滄桑厚重滕王溝

  公孫滿到了楚營後,楚王將他迎進軍帳之中,不是把他奉為上賓而是傲慢地並列而座,絕口不提伐陸渾戎之事,卻向公孫滿問起了東周鎮國九鼎的大小輕重,高低長寬尺度來了,這就是楚子問鼎的由來。公孫滿明知楚王的心事,既不問伐陸渾戎之事,也不回答他所問之事,而是向他談起了歷史;周成王安九鼎於王城,曾請周公為卜,卜曰:周傳國三十七代享運七百餘載。今雖周室衰微然天命未改,人之行者在於德行,九鼎乃王室象徵,在德義仁昌,不在於大小輕重長短高低,不可問詢。楚王聽後,羞愧不已無地自容,就有心撤軍歸楚。其時有隨楚伐陸渾戎的滕國公子彧就向楚王獻言:楚率各諸侯國大軍出師中原,旨在伐陸渾戎族,今未至陸渾而歸,便有窺視王室之嫌,應於滅陸渾戎族人後再行班師。楚王認為公子彧說的很對,就任公子彧為先遣,率軍直奔伊河剿滅陸渾戎族而來。

  滕為宗姓,始於黃帝。傳說黃帝有二十五子,得其姓者十四人十二姓,其中就有滕姓,居於滕國。到了周武王建立周王朝的第二年,大賞功臣敕封王侯,封其十四弟叔繡於滕國,爵位為候。最初,滕國只是一個方圓只有五十多里人口不足三千餘的小國。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全國有八百多個諸侯國,並且相互征伐吞併。滕國雖小,不但沒有被其他諸侯國吞併,反而政通人和國富民強,最後成為泗水流域幾個小國中最強盛的諸侯國。滕國的強盛,主要得力於滕國出了一個滕文公。滕文公在做太子時,就有一種不甘落後爭強上進的好學精神。他努力學習治國之道,虛心向社會名流請教富民強國的方法,兩次到宋國向孟子拜學,增強了將滕國治理成善國的信心。

  滕定公死後,文公繼位,文公禮聘孟子到滕國遊說講學,給於了熱情周到高規格的禮遇接待。孟子在滕國到處宣傳儒家的忠君愛民思想,為文公施行仁政大造輿論,為滕文公獻上了效法先王施行仁政,勤政愛民改善民生,獎勵農桑減輕賦稅的治國方略,得到了滕國人民的廣泛愛戴擁護。很快就使滕國的百姓安居樂業,生產發展百業興旺,人民富裕國家富強起來。滕文公的政治形象威望也很快被樹立了起來,被百姓和各諸侯國稱為賢君,稱他是行聖人之政。滕國的興盛引起了各家學派的關注,其他諸侯國的人絡繹不絕地居家遷到滕國居住,是滕國有了兩池荷花一城芙蓉的美譽。在楚國打著討伐陸渾戎保衛周王室的旗號,聯合各諸侯國進兵中原的號召下,滕文公就派公子彧帶領滕國的軍隊隨楚王一同來到了中原。

  滕公子彧接受了楚王的先遣之命,就立即率領本部的人馬直接奔赴陸渾戎殺來。過了九皋山,滕公子將人馬駐紮在鳳凰山下,先派能言善辯的信使窘持滕公子的書札,前往陸渾禮見陸渾戎族首領,曉明大義厲害,規勸陸渾戎改變蠻頑,接受周王室馴化,學習禮儀安居生活。可陸渾戎人冥頑不化蠻橫野張,不由分說就殺了信使,隨即點起全部兵馬就向滕公子殺來。

  滕公子聞信後,在龜子山下襬下絕戶大陣,封絕生門只留死門,誘引陸渾戎人馬進入陣中關門打狗。雖然陸渾戎族人蠻野猛敢狂傲無傑,無奈深陷絕戶陣中難以脫身。這一仗一連打了九天九夜,只打得天昏地暗日月無光,山河失色兵慘馬死血肉橫飛。最後陸渾戎族人被打得只剩下十餘人馬,死保著戎族首領撞開生門衝出重圍,向西北方向逃竄。滕公子彧一馬當先率兵追趕,當追至耙婁山下時,滕公子追上了陸渾戎族首領。正當滕公子彧殺敗陸渾戎兵,就要生擒陸渾戎首領的緊要關頭,突然西北乾天狂風大作,電閃雷鳴飛沙走石,將滕公子的坐騎團團圍困,不知從什麼地方飛來一隻流箭穿透盔甲,射中了滕公子的胸肋處,致使滕公子墜落馬下,陸渾戎首領則剩機逃脫。陸渾戎人逃脫之後,天馬上就風停雷止,沙落石靜雲散日出了。滕公子一手扶戟一手捂著傷口,單膝跪在地上仰天長嘆曰:此乃天不滅戎人當奈何!

  隨滕公子彧一起戰鬥的將士,將滕公子彧扶起,攙到馬上意欲返回,滕公子彧大怒:陸渾戎人冥頑不化,留在中原終為禍患,必須剷除或驅逐出中原,方能保周王室不受侵擾,中原百姓不受其害。立即命令所率兵馬,繼續往北追趕陸渾戎人。在翻過耙婁山到達卸甲溝時,滕公子彧的傷口血流如注疼痛難忍,公孫滿和楚王率兵也亦趕到。看到滕公子彧的傷情已經十分嚴重,公孫滿就和隨軍的兩個醫生及十多個兵馬留下給滕公子彧療傷,讓楚王率領兵馬繼續追趕陸渾戎人。

  在給滕公子彧療傷時,由於傷口很深流血過多,需要給滕公子彧脫去盔甲清洗傷口止血包紮。當剛給滕公子彧的盔甲脫去時,一隻渾身黢黑紅眼白翎的鯤鵬大鳥,撲閃著一丈多長的的兩隻翅膀飛了過來。大鳥翅膀煽動的風,把地上的枯枝敗葉塵土衰草,颳得彌天漫地飄蕩飛舞。大鳥在他們的頭頂上空盤旋了三十多圈,不時發出淒厲的哀鳴,嚇得公孫滿等人膽戰心驚一團忙亂。就在他們忙亂之際,忽然大鳥從高空中俯衝而下,叼起滕公子彧的盔甲就走。當大鳥飛到溝中間的一個高崗上時,將滕公子彧的盔甲丟下騰空飛去,霎時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滕公子彧因脫去盔甲,傷口還未來得及清洗治療,就受到了大鳥煽起的大風的侵襲,患上了卸甲風,即破傷風,生命垂危。公孫滿迅疾派人向東周王室稟報滕公子彧追殺陸渾戎人的事蹟,懇請王室派最好的醫生,來給滕公子彧治療以挽救他的性命。一面派快馬飛報楚王,讓楚王把陸渾戎人攆過黃河後,就立即返回帶滕公子彧回滕國。滕公子的傷口被包紮好後因已無力氣坐起,盔甲不能再穿,公孫滿就命人找到他的盔甲,埋在大鳥丟到的高崗上以做紀念。此後,人們為了紀念滕公子彧在這裡卸甲療傷,就把這個村子就叫做卸甲溝。

  騰公子彧的傷口包紮好後,不顧生命危在旦夕,就堅決要求讓人抬起他,繼續追擊陸渾戎人,當時在場的人都感動得淚流不止泣不成聲。看到他態度堅定,公孫滿不忍心負他心願,就命人抬起他向北繼續追趕陸渾戎人。當他們一行翻過南老鴉崖,來到一條流水潺潺綠樹濃郁,鳥語花香的寬敞山溝裡的一座輝煌廟宇之前時,滕公子彧已經奄奄一息了。公孫滿就命人把滕公子抬進廟宇內休息,這座廟宇叫做商湯廟,是人們為了紀念商朝的開國帝王商湯三聘伊尹而不得,在此講經佈道教化百姓耕種農桑,馴化百畜千鳥鳴歌,伊尹聽聞後主動來投,輔保湯王開創大商王朝而修建的。在他們進入商湯廟後不久,滕公子彧就處於彌留之際了,這時被公孫滿派到周王室去的信使也返回趕到了這裡,並帶回了周襄王的聖旨:欽封滕公子彧為滕王,世襲傳承永不劅奪。此時楚王也率領大隊人馬把陸渾戎人趕過了黃河返回此處。滕公子彧躺在神壇之前,雙手將聖旨抱在胸前,聽到楚王已將陸渾戎人成功驅逐出了中原,眼中流出了兩行淚水,微笑著悽然而逝,年僅而立之齡!

  滕公子彧兩眼剛剛合上,晴朗的天空,突然一聲霹靂振聾發聵,立刻彤雲慘淡密佈悽風呼號凌厲,廟宇內外哭聲慟天哀嚎振地。公孫滿和楚王及所率的三軍都換上了白衣白皂,整條山溝的坡坡嶺嶺溝溝岔岔之間,樹木花草之上都是白綾飄飄。公孫滿立即又派人向周襄王報喪,周襄王聞訊後嚎啕大哭,馬上派人送來了楸木棺槨,命公孫滿高搭靈棚,將滕公子的靈柩停放七七四十九天,供天下百姓及八百餘諸侯國王公進行吊拜。周襄王親率王室貴族滿朝文武前來弔祭。為了褒獎滕公子規勸楚王聽從公孫滿善言,驅逐陸渾戎人的功德。周襄王命將滕公子彧殯天的地方改為滕王溝,又命朝師就近選一風水寶地安葬滕王。

  朝師受了王命之後,率領一班堪輿之師,走遍了附近的七山八嶺十二條河澗,最後把滕王的墳塋選在了,距商湯廟五里之外的皇璋嶺下的一個大土丘上。此嶺坡厚嶺高松柏青翠樹深林密鬱鬱蔥蔥,從磨鐘山下蜿蜒而來,行到此處轉了一個弧度大灣又迤邐向東和耙婁山交匯。大灣處有一個十餘畝的大土丘,一條清澈的河流環繞這個大土丘半周後嘩嘩有聲地一路向東流入伊河,沿河兩岸楊柳櫟槐密不透風。土丘對面從嶺上行下來一面扇形的黃土大坡,一直延伸到大灣處的河邊。坡上土厚地肥長滿了杉樹梧桐,常有鳳凰大鸞在林中鳴叫。一班堪輿之師經過認真的商討之後,認為此處是絕佳的風水寶地,可保滕王在此安享三千五百餘年的靜福,隨後會有一劫,但無傷大體。滕王安葬此處,還可保方圓八百里之內三千五百年間,風調雨順人傑地靈。

  滕王出殯的那天,雲厚霧重冷風颼颼細雨清灑,二十八名壯士抬著滕王的靈柩,公孫滿楚王扶靈而行。三軍將士披麻戴孝白盔白甲哭聲震天,沿途五里的道路兩邊白幡飄曳,百姓們匍匐道邊嗚呼嚎啕。剛出滕王溝二里多地,從附近的村裡出來一群孝衣孝衫的人,抬著三姓供品擋住去路要求祭拜滕王。公孫滿一問,原來是一支党項族人,被陸渾戎人遊牧時裹挾著來到了這裡居住,經常受到陸渾戎人的宰割欺凌。現在滕王為了消滅驅趕陸渾戎人逝去,他們一定要到滕王的靈柩前弔祭,以表示他們的哀痛。公孫滿同意了他們的請求,党項族人在滕王的靈柩前,是哭的悲痛欲絕肝腸寸斷,弔祭後他們換上獸皮衣盔,戴上獸皮面具,伴著冷風細雨和著嗚嗚的牛角號聲,灑淚跳起了粗狂豪放的党項族舞蹈,來表示他們對滕王的敬意。弔祭結束後,公孫滿問党項族人住的地方叫什麼名字?党項族人說:我們住在兩個小村裡,村子沒有名字。公孫滿說:居住的地方沒有名字怎麼能行,我給你們住的地方起個名字,你們是党項人就叫黨溝吧,在東邊的叫東黨溝,在西邊的就叫西黨溝吧。

  党項族人祭拜後,滕王的靈柩繼續前行,臨近午時才到了墓地。公孫滿楚王率領三軍將士再行祭拜,將士們的哭聲傳遍四野震撼九霄。下葬時,原本愁雲慘淡冷風颼颼細雨霏霏的天空,忽然雲開霧散,風和日麗祥光普照。在墓地的上空雲蒸霞蔚色呈七彩,墳前墓後的森林中虎嘯獅吟鳳鳴鸞歌。公孫滿看後知道天現異象,此處將來貴不可言。於是就對身邊的人說:朝師選的地方卻真是個風水寶地,看來還真是點到了正穴正位。三千五百年後雖有一劫難,天象顯示這一劫難並不會傷到滕王本身。這裡是個掌上之堂,就叫掌堂吧!傳的時間長了就演變成了現在的張堂。

  滕王下葬後,三軍將士及前來送行的百姓,一人一捧土輪流著給滕王封墓,一直封了三天三夜才輪流了一遍。把滕王的墓封成了方圓十餘畝高十餘丈的大土冢,後人稱為滕王冢。滕王冢修成後,公孫滿從滕國來的將士中挑選了七十名壯士,留下來住在張堂給滕王護墓,這些護墓的將士在這裡娶妻生子,並在這個村裡栽下了許多長壽的樹木,到現在還有幾棵殘留的皂角樹和古柏遺蹟,成為了歷史的見證。

  陰陽消長歲月滄桑,到了漢武大帝的時候,衛青霍去病舅甥二人,為了幫助漢武帝拓疆擴土驅趕匈奴。衛青曾專門到滕王冢前,祭奠這位驅殺韃人的先烈英靈,來表示他消滅匈奴的決心。到了霍去病剿滅匈奴的時候,曾經用衛青在滕王冢前帶回的泉水,在出徵匈奴前,祭洗漢武帝御賜的天子寶劍,誓言若不能封狼居胥誓不回還。到了大唐永徽年間,高祖李淵之子李元嬰任洪州督都時,臨江建造了一座戲樓高閣。在貞觀年間,李元嬰被唐太宗封為滕王,李元嬰曾專門到先滕王埋葬的滕王冢前,弔祭這位先滕王。回到洪州後,就把他在永徽年間建造的臨江高閣,重新進行了修繕,正式命名為滕王閣。到了北宋太宗趙光義的時候,北宋名將楊延昭屯兵楊山,曾率領三軍將領專程到滕王冢前祭拜滕王,緬懷滕王驅逐陸渾戎人的功德,宣示他們抗擊北遼的決心。到了北宋末年,居住在西北的另一隻党項人,建立了西夏王國。西夏國王曾派宰相西哈脫脫,到黨溝招撫這裡的党項人迴歸北土,被黨溝的党項人拒絕了。到了元朝入主中原後,對漢人進行了殘暴的血腥鎮壓,致使中原地區的人口急劇減少,滕王溝也受害深重。到了明朝洪武年間,朝廷為了休養生息發展生產,實行了從人口密集的地方,向人口稀少的地方移民的政策,實施大量的遷民。此時,從山西的洪洞縣,平陽縣,河南的河陽縣等地遷來了柴,候,任,靳,李,韓,張,王,萬,楊等姓到滕王溝居住。各姓氏到了這裡後,和這裡原來的黨,宋,白,陳等姓的人們和睦相處,辛勤耕耘,繁衍生息。

  到了如今,滕王溝已經發展成了總面積100,0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8419畝,林地面積1529畝,村莊佔地1083畝,1389戶,3789人,轄24個村民組,十個自然村的大村,素有三溝四嶺八百坡之稱。村裡土地肥沃,氣候宜人,適合種植小麥,玉米,高粱,穀子,紅薯,大豆,菸葉,芝麻油菜等多種農作物,被稱為嵩北的天然糧倉。

  現在村子裡的生產經濟發展。人們都住上了現代化的小洋樓,吃上了精米白麵肉蛋鮮奶,穿上了西服革履。家家戶戶門前都通上了水泥路,出行不是電動車就是小轎車。村子裡文化繁榮,村裡建起了文化廣場,經常有戲劇歌舞愛好者,在廣場上進行演唱娛樂。滕王溝的舞獅子,跑旱船,打排鼓,擂銅器遠近聞名。

  雖然現在的滕王溝人,過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可人們不忘先祖不忘來處不忘初心,牢記始祖功德。每到逢年過節的時候,人們都會自願成群結隊地,到滕王殯天的商湯廟,到滕王埋葬的滕王冢,進行祭拜憑弔,緬懷滕王溝的始祖先人,使歷史滄桑人文厚重的滕王溝的滕王文化,經久傳承不息,永昌後世子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