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建築結構和特色空間

徽派建築講究規格禮數,官商亦有別

除了富麗堂皇的徽商巨賈之家外

小戶人家的民居亦不乏雅緻與講究

風格獨特,結構嚴謹,雕鏤精湛

不論是村鎮規劃構思

還是平面及空間處理

建築雕刻藝術的綜合運用

都充分體現了鮮明的地方特色

徽派建築結構和特色空間

攝影@rainbow

「徽派建築結構」

古代最常見的木結構可分為

抬梁式結構

穿鬥式結構

徽派建築結構和特色空間

穿鬥式是用穿枋把柱子串起來,形成一榀榀房架,檁條直接擱置在柱頭,在沿檁條方向,再用鬥枋把柱子串聯起來,由此而形成屋架,穿鬥式木構架用料小,整體性強,但柱子排列密,只有當室內空間尺度不大時(如居室、雜屋)才能使用。

徽派建築結構和特色空間

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樑,樑上又抬梁,抬梁式木構架可採用跨度較大的梁,以減少柱子的數量,取得室內較大的空間,適用於古代宮殿、廟宇等建築。

徽派建築結構和特色空間

抬梁式和穿鬥式的區別

徽派居民混合運用了杆欄巢居的穿鬥式

和北方四合院的抬梁式結構

各取所長並將兩者結合

這種混合木結構既滿足了

住宅使用空間功能劃分

又發揮了兩種木架構的材料力學性能

徽派建築結構和特色空間
徽派建築結構和特色空間

「特色空間」

徽派建築特徵流傳有一句俗語

“白牆灰瓦馬頭牆,天井廂房夾正堂”

構成了徽派建築的特色空間

而後一句中天井、廂房、正堂

就是平面最重要的三個要素了

徽派建築結構和特色空間

黟縣南屏村街巷,攝影師@馮磊

天井

天井是徽州民居的心臟

徽派傳統民宅大多

山多田少,為了節約用地

戶與戶間距非常小

形成了許多僅數尺寬的窄巷

徽派建築結構和特色空間

圖片來源@微博一茶會友

為了保持私密性和安全性

外牆一般高大密實,很少開窗

因此廳堂和大門之間常設一條狹長天井

作為通風換氣和採光口

徽派建築結構和特色空間

天井,攝影師@陸雨春

另外天井收集雨水的功能

以備早期磚木建築防火之需要

雨水從四角流入地下

再從暗溝排走

這種“肥水不流外人田”之意

當地又稱 “四水歸堂 ”

被視為財富聚集的象徵

徽派建築結構和特色空間

雨水從天井落下,攝影師@馮利輝

馬頭牆

在聚族而居的村落中,民居建築密度較大

木質結構的房屋易於遭受火災

古徽州人創造性地發明了階梯狀的山牆

山牆高出房頂、層層疊落

用以防止火災蔓延

因其鋪以黛瓦、如高昂的馬頭

故稱馬頭牆

又稱之為封火牆

徽派建築結構和特色空間

圖片來源@網絡

徽州地處東南山區,多風多雨易潮溼

暴風重者吹毀房屋,輕者吹翻屋瓦

因此,蓋磚牆瓦頂較為實用

徽州多山多樹,建築材料大量利用磚木結構

在屋頂邊的處理上往往較難

若直接用瓦收邊,風極易吹掉瓦片

漏滲水問題也難以解決

故而馬頭牆也在一定程度上

有著保護建築的實用功能

徽派建築結構和特色空間
徽派建築結構和特色空間

馬頭牆刨面圖@

高大封閉的牆體

因為馬頭牆設計而顯得錯落有致

靜止、呆板的牆體因為有了馬頭牆

從而顯出一種動態的美感

而從高處往上看

聚族而居的村落中高低起伏的馬頭牆

給人視覺產生一種“萬馬奔騰”動感

也隱喻著整個宗族生氣勃勃,興旺發達

徽派建築結構和特色空間

馬頭牆高低錯落,一般為兩疊式、或三疊式,較大的民居,因有前後廳,馬頭牆的疊數可多至五疊,俗稱“五嶽朝天”, 與 “四水歸堂 ”並稱 ,圖片來源@VCG

白牆灰瓦

為了吸溼防潮

徽派建築往往使用白堊(è)塗制高牆

在雨水的侵蝕下

白牆逐漸變得水印斑駁

像極了一幅山村水墨畫

於是“粉牆黛瓦馬頭牆”

便成了徽派建築最經典的符號

徽派建築結構和特色空間

白堊又稱白土粉,主要由碳酸鈣組成,也是粉筆的主要組分;攝影師@方托馬斯

點窗

徽州建築外界面通常比較封閉,開窗較小

有如點狀,所以稱點窗

點窗通常被裝飾不同的雕刻

使得風格一致的眾多白牆

因有了各式各樣的點窗而各具特色

獨成一道風景

徽派建築結構和特色空間

攝影@吳璜

徽派建築結構和特色空間

“三雕 ”藝術

在封建住宅等級制 下

富而不貴的徽商在住宅的佈局和裝飾上不得不有所顧忌

於是秀麗精美 , 清新淡雅的三雕就應運而生

“三雕 ”指木雕 、磚雕和石雕

幾乎在徽派建築中都有不同程度的體現

裝飾重點是門樓 、門罩 、窗臺 、窗 罩 、樑柱 、額枋等

徽派建築結構和特色空間

許國石坊,中國現存唯一的八柱石牌坊,體現了極高的石雕技藝水平,攝影師@趙永清

徽派建築結構和特色空間

歙縣磚雕攝影 @鄭亦農

徽派建築結構和特色空間
徽派建築結構和特色空間
徽派建築結構和特色空間
徽派建築結構和特色空間

黟縣承志堂橫樑上的木雕,攝影師@阿呆

除了三雕

徽派建築以祠堂、牌坊、民居最具特色

號稱“古建三絕”

為中外建築界所重視和歎服

前面介紹了民居

徽州強宗大族,歷來是聚族而居,

祠堂作為徽州村落中的家族“聖殿”

往往都建在村落的核心位置

是村落最雄偉的建築

其他建築都圍繞其修建

徽派建築結構和特色空間

屏山村祠堂圖片來源@yicunheijin

結構上大多選擇磚木式建築風格莊重威嚴

建築模式上也遵循

“五鳳朝天,四水歸堂”的傳統徽派建築風格

徽州民居清淡低調,祠堂則規模宏偉

徽州村落的街道與水系蜿蜒曲折

祠堂則開闊厚重

這樣一柔一剛,一放一收

共同構成了外在簡潔明快

內裡複雜別緻的徽州村落

徽派建築結構和特色空間

牌坊是封建社會最高的榮譽象徵

是用來標榜功德,宣揚封建禮數的

中國牌坊多種多樣,由南北之分

其中徽州牌坊以其美輪美奐、蔚為壯觀

成為最傑出的牌坊支系之一

徽派建築結構和特色空間

歙縣棠樾牌坊群,包括忠烈坊、節孝坊、功名坊等,攝影師@清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