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蓉&郭芙:對孩子過度溺愛或嚴苛,其實是在彌補未被滿足的自己

✦喜歡你來,開心~✦

黃蓉&郭芙:對孩子過度溺愛或嚴苛,其實是在彌補未被滿足的自己


1、

讀《神鵰俠侶》,一個繞不開的話題是,以黃蓉的聰明多智,為何在大女兒郭芙的教育方面如此尷尬。

現在終於明白:黃蓉溺愛的不僅是女兒,更是小時候那個缺愛的自己啊。

黃蓉的母親名叫馮蘅,美貌無雙、冰雪聰明。

可惜紅顏薄命。懷孕八個月時,為了給丈夫背默九陰真經導致心智耗竭,生下黃蓉後不久難產而亡。

黃蓉一生下來就沒了媽。

父親雖然也很疼她,但是性情古怪,又因愛妻是難產而亡,父女倆總是有那麼一點隔閡。

孤單難過時黃蓉總是會想,如果媽媽還在,該有多好啊。

初識郭靖,只因他給她帶回來幾塊點心,黃蓉就忍不住紅了眼眶:“我生下來就沒了媽,從沒有誰這樣記著我過。”

後來父親反對她和郭靖的婚事,黃蓉傷心之際,忍不住走進墓室,輕輕撫摸著媽媽的玉棺,然後坐下來靠著這玉棺,彷彿是依偎在媽媽身上。

自己從小沒享受過母愛,待到有了孩子,心情可想而知。黃蓉一腔母愛如同長江之水滔滔不絕,全部傾注在郭芙身上。

黃蓉&郭芙:對孩子過度溺愛或嚴苛,其實是在彌補未被滿足的自己

“生下女兒之後,異常憐惜,事事縱恣。

這女孩不到一歲便已頑皮不堪。郭靖有時看不過眼,管教幾句,黃蓉卻著意護持,郭靖每管一回,結果反而更加放肆一回。

到郭芙五歲那年,黃蓉開始授她武藝。

這一來,桃花島上的蟲鳥走獸可就遭了秧,不是羽毛被拔得精光,就是尾巴給剪去了一截,昔時清清靜靜的隱士養性之所,竟成了雞飛狗走的頑童肆虐之場。”

簡直要笑出來。

再美的女神、再聰明的的學霸,一旦面對孩子,瞬間沒轍。

嚴肅管教、甚至去打?不捨得啊。

黃蓉&郭芙:對孩子過度溺愛或嚴苛,其實是在彌補未被滿足的自己

這樣的情形持續了郭芙的整個青少年時代,以至於不知不覺養成了任性蠻橫的性格,幾次差點闖出大禍。

2、

郭芙不壞。但性格方面過於自我,對人對事缺乏同理心。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論,郭芙屬於典型的“排洩型人格”

簡單來說,就是在幼兒期排便訓練階段管教較為隨意,整體性格屬於較為鬆弛的那種。

一方面安全感強,比較放鬆、不擰巴,不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另一方面過於自我、隨意,缺乏自律和規則感。

郭芙則把後者發揮到了極致。

黃蓉&郭芙:對孩子過度溺愛或嚴苛,其實是在彌補未被滿足的自己

武功平平,能力不強,連她媽黃蓉都笑稱“芙兒是個草包”。偏偏又自我感覺良好、做事衝動、不計後果。

郭芙最被人詬病的是,性格嬌縱蠻橫,一言不合就砍楊過胳膊,砍完了還覺得,我不過是砍了你一條胳膊,可我的劍也被你弄斷了啊,爸媽也責罵我了啊,還要我怎麼樣。

這樣的性格,如果不是有軟蝟甲護著、爹媽罩著,恐怕早就死八百回了。

黃蓉&郭芙:對孩子過度溺愛或嚴苛,其實是在彌補未被滿足的自己

我非常理解黃蓉對女兒的心情。

但,健康的愛一定是有原則的。正如《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后》中左師公所說:父母之愛子,必為之計深遠。

無原則無底線的愛,從本質來說,愛的不是孩子,而是自己,是在溺愛孩子的過程中,滿足了自己的某種價值。但是溺愛的不良後果,卻只能由孩子來承擔。

這對孩子,其實是不公平的。

好在黃蓉後來自己也意識到了對郭芙教育方面的問題,到了小女兒郭襄時,就改變了很多。

3、

放縱和溺愛的另一個極端,是高壓管控。

心理電影《黑天鵝》中,主人公妮娜的媽媽當年是個芭蕾舞演員,後來生下了女兒妮娜,演員生涯就此終結,成為心中永遠的遺憾。

黃蓉&郭芙:對孩子過度溺愛或嚴苛,其實是在彌補未被滿足的自己

為了實現自己未競的舞蹈夢,她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女兒身上:全方位培養女兒學芭蕾,精心照顧她的生活,做好一切後勤工作,甚至連鞋帶都要親手給女兒繫好。

為了避免女兒學壞,她還要求她必須按時睡覺、不能隨便結交朋友、不能外出玩耍。

她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女兒身上,完全沒有個人生活。妮娜出去跳舞時,她就一個人寂寞地呆在家裡,以畫自畫像打發時間。

現實生活中,這種把自己人生理想投射到孩子身上、以愛之名掌控孩子生活的父母太多太多。

黃蓉&郭芙:對孩子過度溺愛或嚴苛,其實是在彌補未被滿足的自己

如果說郭芙是“排洩型人格”,那麼妮娜就是典型的“便秘性人格”。

前者的特徵是鬆弛,後者的特徵是控制

便秘性人格極為自律、遵守規則、追求完美、自我要求高,做事容易成功,但也容易出現焦慮和壓抑。

黃蓉&郭芙:對孩子過度溺愛或嚴苛,其實是在彌補未被滿足的自己

妮娜也一樣。因為精神過於緊繃,後來甚至出現了精神分裂的跡象:

表面上,她就像自己飾演的白天鵝一樣,楚楚動人、純潔無辜、處處完美,但是缺乏生機、沒有活力;

潛意識裡,那些不滿、嫉妒、衝動,看似不夠完美但卻真實存在的念頭和情緒,就像一隻黑天鵝,隨時準備顛覆她的生活。

媽媽的過度犧牲和付出,給妮娜帶來無形的壓力,一方面對母親心存負罪感,生怕自己不夠完美、達不到母親的期望;另一方面,又忍不住發出憤怒的質疑:

我的芭蕾,到底為誰而跳?

我的人生,到底為誰而活?

4、

養孩子,其實也是養自己的過程。

我們無法讓時光倒流,再回到從前去擁抱那個無助的自己,但可以在養孩子的過程中獲得代償性的心理滿足,使得那些缺憾得到一定的彌補和修正。

只是這種彌補應該把握一個度。

心理學中有個詞叫做過度補償,它是指一個人在身體或心理方面的欠缺而引起過度的補償行為,簡單來說,就是“矯枉過正”。

過度補償又分為主動和被動。

主動的過度補償,是指個體意識到自己某方面存在缺陷,通過自身不斷努力,克服缺陷,達到超出常人的水平。這是自己主動追求的一種行為。

而被動的過度補償,是指個體並沒有主動要求,是他人將過度補償加於個體身上,以完成他人的願望或彌補他人的缺陷。這種補償最常見於家庭教育中。

溺愛也好,高壓管控也好,都屬於被動的過度補償,也是對孩子自我邊界的一種侵犯,對孩子成長空間的一種剝奪。

黃蓉&郭芙:對孩子過度溺愛或嚴苛,其實是在彌補未被滿足的自己

賈靜雯和前夫賈志浩離婚後,曾覺得特別對不起女兒梧桐妹,不能給她一個完整的家,就想把所有的愛給她。但因為給得太多太滿,女兒不知珍惜,自己也特別累、心力交瘁。

後來修杰楷忍不住問她:“你對女兒的愛那麼足,但對你女兒來講會不會是壓力呢?她會不會覺得,這不是她想要的生活方式呢?”

這疑問非常中肯。

黃蓉&郭芙:對孩子過度溺愛或嚴苛,其實是在彌補未被滿足的自己

每個孩子是一個真實的生命、獨立的個體,有她自己想走的路,也有屬於自己的成長軌跡。

我們也不妨多問問自己:

  • 這,到底是孩子的需求,還是我自己的需求?
  • 我給的,是孩子想要的嗎?

不要讓我們的“愛”,成為孩子的負累。

5、

終其一生,我們都在藉由他人,處理跟自己的關係。

但最終我們還是會發現,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

是時候把一部分關注的目光從孩子身上收回來,轉到自己身上了。

1)、保持察覺,誠實面對

這是孩子需要的,還是我們想給的?

哪些是孩子應該承擔的,哪些是我自己應該承擔的?

我為什麼會這麼做,到底在彌補什麼,遺憾什麼,又在擔心什麼?

就像賈靜雯後來也意識到:“我只知道保護她,忘記也要愛護自己。現在想會覺得,難怪有些時候我看她睡覺會忽然流眼淚,會心疼她,好像也是心疼我自己。”

承認自己的脆弱,並不丟臉。

唯有面對,才有改變的契機。

2)、學會愛自己,才可能真正愛別人

很喜歡暢銷書作家十二在書裡的一段話:

真正好的生命,是一條可以流動的河流。

在流動的過程中,既能輸出水分去滋養他人,更能接納水流的匯入。

當身邊的人再給予我愛、關心、呵護、幫助的時候,我不再忙著挑剔、否定、懷疑,

而是笑著接納這份愛的能量,然後誠懇地告訴他們,我真的需要他們的愛。

好好愛自己,然後也真誠地告訴家人朋友:我很需要你的關心與幫助。

一個女人首先是自己,然後才是妻子和母親。

自己內心充盈,才能以飽滿的愛去滋養孩子。

黃蓉&郭芙:對孩子過度溺愛或嚴苛,其實是在彌補未被滿足的自己

3)、勇於承擔自己的生命課題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課題。

不管在成長中遇到怎樣的難,婚姻中受過怎樣的傷,都不要把這些遺憾強加到孩子身上。孩子有他自己的人生。

如果還有未競的夢、想見的人、想去的遠方,那就盡最大努力吧,要麼實現它,要麼和它握手言和。不要等,現在就去做,just do it。

每個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孩子是,我們自己也是。

積極地調試、修復,成長,廢墟上也能開出花來。

努力生長,向光而行。

願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活得開闊、喜悅、明亮。


作者:洛紅塵,主要分享情感和心理學內容,

喜歡本文,別忘了關注和轉發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