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我所有的作品,都不如魯迅的一本《阿Q正傳》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這讓我們得以見識到很多偉大的文人墨客。但不管是誰,都逃不過自然的法則,文人墨客最終也會化為黃土,可以證明他們存在過的東西,只有他們的作品。好的作品可以源遠流長,也可以為作者帶來榮譽,比如我們的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他的作品自然是好的。但是他卻說,自己所有的作品,都沒有下面這部文學作品精彩。而且,莫言所說的這部作品,還只是一部中篇小說,原版只有九章。那麼究竟是什麼樣的作品,可以得到莫言如此大的讚譽呢?

莫言:我所有的作品,都不如魯迅的一本《阿Q正傳》

原來,這部中篇小說的名字叫做《阿Q正傳》,它的作者就是魯迅。多年來,《阿Q正傳》在很多學者看作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作品。《阿Q正傳》的故事背景,發生在一個叫做未莊的江南農村,時間則是在辛亥革命前後,主人公的阿Q,則是一個被舊社會壓迫扭曲的人物,他是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無時無刻不在追求“精神勝利法”,永遠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平日只要吃飽了肚子,有了幾文錢,就覺得自己見過了“大世面”,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渾渾噩噩,永遠也不會煩惱。

莫言:我所有的作品,都不如魯迅的一本《阿Q正傳》

事實上,自“鴉片戰爭”以後,很多人都和“阿Q”一個樣子。但這在魯迅看來是十分危險而且可笑的。當時的我們,明明面臨著內憂外患,卻只有少數人意識到了這一點。魯迅痛心於此局面,便寫下了《阿Q正傳》,記錄下當時大多數人醉生夢死的狀態,意圖通過這篇文章喚起底層群眾的自我意識,這就是魯迅的用心良苦。而莫言拿魯迅的《阿Q正傳》和自己的全部作品來對比,並對《阿Q正傳》大加讚賞,可見他並沒有因為自己獲獎了,就變得高傲自大,而是更加重視閱讀經典,充實自己,實有大加家之風。

莫言:我所有的作品,都不如魯迅的一本《阿Q正傳》

不過,有人說莫言獲獎之後,他的作品變少了,就比如莫言說這句話的時候,已經5年沒有發表過長篇文學作品了,導致不少人開始質疑莫言的真實水平。此話一出,大家也都明白了莫言的苦心:莫言希望成為的,是一位嚴謹認真,以作品質量打動讀者的作家。近幾年,莫言陸陸續續在一些雜誌上發表了戲劇,微小說,詩歌等,甚至還研究起了書法,看似“不務正業”,實則也是在嘗試新的文體,為自己未來的長篇小說做準備。連餘華也說,“他的文學之路就是一條反精英文學之路,又坐穩了精英文學的江山”。在餘華看來,拿作家寫作方式來批評一部作品,這是很可笑的。

莫言:我所有的作品,都不如魯迅的一本《阿Q正傳》

有趣的是,魯迅曾經是餘華很討厭的作家,他甚至發表過一篇文章叫做《魯迅是我這輩子唯一討厭過的作家》。可是,沒有誰可以逃得過“真香定理”,餘華也不例外。有一天,餘華讀到了魯迅的《狂人日記》。後來,餘華在公開場合表示,魯迅是他的精神導師,也是唯一的,很多作家都在寫作方面對他產生過影響,但魯迅是影響最為深遠的,尤其是在最近10年裡,魯迅鼓勵他要更加獨立。而莫言也表示,自己從小就到受魯迅的影響,一直在模仿、一直努力地想要超越魯迅,但是一直沒有成功,因為自己受他的影響實在太深。兩位20年老朋友之間的“爭師之戰”,正式展開。

莫言:我所有的作品,都不如魯迅的一本《阿Q正傳》

優秀的人從來不缺少追隨者,但可以讓當代最優秀的兩位作家同時追隨的人實在不多。古有“鬼谷子”教出蘇秦與張儀縱橫天下,今有魯迅“教出”餘華與莫言仰視文壇,印證了牛頓的那句話:“如果說我看得比別人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