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水县土河村,荷花香,“荷包”鼓

从习水县城乘车出发,半小时后,来到习水至仁怀的老公路,边上一个不太宽阔的坝子静躺于两山之间。桑木镇土河村便位于此。

站在村委会门口眺望千亩荷塘,虽已是冬天,但透过片片残叶,仍能感受这里夏季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盛景。

村党支部书记穆升党领着记者,沿着木栈道,穿行于荷塘之间。他介绍,过去这里是一坝“烂包田”,在雨季穿着雨鞋也寸步难行,种的庄稼几乎都是水稻、苞谷和喂猪的苕藤杂粮,到了冬天,土地闲置一片冷荒。如今,全部种上了莲藕,夏赏花、秋采藕。


习水县土河村,荷花香,“荷包”鼓

荷塘边,穆升党给记者算了算账:同样是一亩田,过去种水稻可产七八百斤谷子,收入不到1000元,而今采藕3000斤,按每斤3.5元的市场价格算,除去成本可纯收入7500元。

借力于脱贫攻坚和东西部扶贫协作上海市普陀区结对帮扶习水,桑木镇党委、政府和土河村村支两委主动申报“苗乡荷塘”景区,充分挖掘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民居风貌改造、村庄环境整治、产业扶贫开发,先后赢得数千万元项目资金支持。

山青,荷红,小桥,流水,一条长约10里的景区长廊,扮靓1260多米海拔的村庄坝子。一路上,山、水、林、田、路交织的现代乡村,把一户户亮丽的黔北民居,映衬得分外美丽。

荷塘旁,一幢三层的洋楼藏身于树荫间。返乡回来的村民穆富贵,花了30多万元修起了一栋小洋房,将闲置的房屋租给公司,开起了农家乐。

如今,全村改造旧房发展乡村旅游的有11户,开乡村旅馆的44户。今年来土河村的游客超过10万人次,仅餐馆的直接收入超过170万元。

土河村人的致富路,还远不止这些。

习水县土河村,荷花香,“荷包”鼓

林地4500亩,退耕还林2014亩,荒山荒坡4500余亩,森林覆盖率达62%以上,土河村是林下生态养殖的好地方。

“整合资源,龙头带动,农旅一体。”镇党委书记马剑飞说,同步“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桑木镇党委、政府把土河村作为全镇的示范点,重心放在提升群众产业增收上。

土河村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龙头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整合山林、田、土、荒山、荒坡等资源,入股租赁给公司统一生产经营,累计投资260余万元,建设600余亩林下生态土鸡养殖基地。前3年按不低于流转价格优先分配,营利后按入股比例再次进行分红。

全村还发展有机红粮500亩、生态烤烟500亩、肉牛养殖存栏1600头、黔北麻羊存栏3500只、生猪养殖4500头、蔬菜种植600亩、中药材油厚朴1500亩……

通过产业带动,土河村喜人的成绩单摆在眼前,2014年开始发起脱贫攻坚总攻,历经4年改穷路、调穷业、挪穷窝、换穷貌等“十面合围”,到2017年脱贫出列,贫困人口从181户804人下降到19户58人,贫困发生率从28.37%降到2.12%。2018年,贫困发生率又下降到1.29%。余下符合政策性兜底的14户36人也将在今年全部兜底“清零”。

“预计今年,全村农民可支配收入从6年前的不足3000元增加了8500元,达到11500元。”村党支部书记穆升党说,通过景区带动,让村民的“荷包”鼓起来。

(贵州日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