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養老“離家不離村”,如何實現?

近年來,全國多地探索以解決農村留守高齡老人就餐問題為重點的養老服務中心正蓬勃興起,它們有各種各樣的名稱,如頤養之家、幸福食堂、尊老餐桌、互助養老中心、居家養老中心等。

這種離家不離村的養老服務模式,有效滿足了農村老年人的生活照料、文娛活動、情感交流、精神慰藉等需求。

农村养老“离家不离村”,如何实现?

筆者以為,進一步推動農村養老服務創新,完善農村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是推進鄉村治理能力和水平現代化的題中之義,應當主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聚焦難點、政府引導,確保項目啟動。

養老是個人之憂,更是社會之難。隨著高齡、留守、獨居的農村老年人越來越多,農村養老已成為一個讓政府揪心、子女擔心、老人堵心的現實難題。如何破解農村養老難題,基層政府要主動作為。

一是聚焦難點,積極推動。養老服務,關係民生,情牽百姓。基層政府要充分發揮戰略眼光,把握村情變化,聚焦養老難題,積極推動多方社會力量行動起來籌辦農村養老服務中心。

二是政府引導,長效幫扶。基層政府可拿出部分引導資金,對於籌辦的農村養老服務中心進行補貼,一方面用於購買養老服務中心運轉所需的硬件設施,另一方面還可根據財力狀況,對養老服務中心進行標準不等的月度或者季度財政獎補。

因地制宜、設定條件,確保能養盡養。

全國各地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社會風俗習慣差異巨大,因此,建設農村養老服務中心要因地制宜、設定條件,爭取最大範圍覆蓋農村老年人群。

一要科學選點、最低成本建設。秉承最近就是最親的居家養老理念,就近選擇老年人集中、距離較近的自然村或村小組來佈局,可利用閒置的村委會辦公場所、小學、家族祠堂、村民房屋等作為農村養老服務中心建設場所。

二要劃定條件,實現能養盡養。原則上只有年滿70週歲、身體健康、生活能夠自理的農村留守老年人才能入駐養老服務中心。但有條件的養老服務中心,可以適度放寬入駐條件,逐步覆蓋60歲以上老人、獨居貧困老人以及留守兒童等人群。

农村养老“离家不离村”,如何实现?

多方籌資、財務公開,確保持續運轉。

政府發動、村級管理、村民自願、非盈利性模式運營的農村養老服務中心模式,是典型的農村公益項目,為保證項目能夠持續運轉,需要相對穩定的財力來保障。

一要構建多方籌資機制。採用上級部門爭取一點、縣鄉財政獎補一點、村集體收入補助一點、村民自願捐贈一點、用餐老人收取一點、社會公益捐贈一點,確保農村養老服務中心可持續運轉。

二要完善財務公開制度。對於農村養老服務中心的資金賬戶,實行專款專人管理,精準使用。所有收入支出,都在養老服務中心公告欄以及在捐款微信群中公佈,做到日清月結,確保資金來源清楚、去向明白、公開透明。

群眾自治、完善制度,確保有養有樂。

群眾的事情群眾辦,建設並運營農村養老服務中心,必須發揮群眾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積極性。

一要群眾自治,自主管理。按照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方式,構建以村幹部、村民代表、鄉賢能人、農村“五老”(老黨員、老幹部、老勞模、老退伍軍人、老教師)等人員組成專兼結合的理事會,負責日常事務管理。在運行中始終把知情權亮給群眾、決策權還給群眾、監督權賦予群眾,形成村民理事會統攬、村民廣泛參與、社會幫扶助力的良好機制。

农村养老“离家不离村”,如何实现?

二要完善制度,拓展功能。建立並完善農村養老服務中心的安全管理制度、圖書借閱制度、捐贈制度等。各地農村養老服務中心除了提供基本的餐飲功能外,還要積極拓展其他生活服務功能,建設日間照料室、閱覽室、醫務室、棋牌室等設施,豐富老年人的文娛活動,讓農村老年人在養老服務中心既能得到生活照料,又能快樂身心,最終實現老人開心、子女安心、

政府放心的多贏局面。

(作者單位:中共江西省委黨校)

文字:凌學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