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號機器人:平衡車業務乏力,進軍電動車市場

“2016-2018年,公司全球平衡車業務的的增長率僅為8.8%,甚至在2017年出現了明顯的衰退。”


九號機器人:平衡車業務乏力,進軍電動車市場


九號機器人作為小米旗下生態鏈企業,是國內第一家擬通過發行CDR的形式登陸科創版的企業,2019年4月上交所受理公司的申請。


公司在2015內收購了業界巨頭美國平衡車鼻祖 Segway,一躍成為全球最知名的智能短途出行企業,但此後平衡車業務卻未能保持高速增長,海外市場更是出現下滑的明顯。


平衡車業務增長乏力


2015年公司收購 Segway,正是看中其手中掌握的豐富的產品專利及海外市場的經銷渠道,彼時因為安全和專利訴訟的關係,美國幾乎下架了國內廠商的所有平衡車產品,擺在公司面前的只有一條,即和Segway達成合作關係。


最終公司上演了一場蛇吞象的經典併購,也打開了海外市場的通路。然而近幾年,海外市場平衡車的銷售卻未見增長,甚至在2017出現了明星的衰退。2016-2018年度,在中國市場依然保持20%增速的背景下,公司全球平衡車產品的營收僅自11.3億元增長至12.3億元,三年間的增長率為8.8%,甚至在2017年出現了明星的滑坡。

九號機器人:平衡車業務乏力,進軍電動車市場


在中國市場上,公司平衡車主要銷售來源於小米,根據相關數據,2016-2018年度,公司向小米銷售的平衡車數量從37.3億臺增長至57億臺,增長率52%。

九號機器人:平衡車業務乏力,進軍電動車市場


由於公司未公佈海外市場的詳細營收構成,無法得知平衡車的具體銷售情況,但單從銷售額來看,2017年海外市場滑坡明顯,銷售額從4.1億元減少至3.6億元,同比降低12%;2018年銷售額增長是受益於電動滑板車的熱銷。


九號機器人:平衡車業務乏力,進軍電動車市場


從上述數據,可以明顯感受到,在海外市場,平衡車的增長已經放緩甚至開始衰退,其背後的原因或是產品的吸引力持續下降,且增長需求放緩。


雖然,平衡車在國內還是一個新鮮的事物,在馬路上可以成為眾人的焦點,吸引不少眾人的目光。但在美國,Segway其實有著悠久的歷史了,早在2001年就推出了首款產品,彼時這款產品受到科技界眾多大佬的喜愛,甚至被視為未來出行的交通工具。


但隨著時間的流逝,熱潮逐漸消退,特別是平衡車本身存在的安全隱患越發明顯,且平衡車需要使用者具備一定的駕駛技巧,而且從技術和安全角度來看,也不適合大規模地在公共道路上行駛。這就註定了平衡車無法成為普通大眾的交通工具。


所以在海外市場,平衡車除了少數愛好者以外,更多的是在警用、安防等商業領域使用,不具備大幅增長的市場空間。基於安全考量,在大部分國家,平衡車都不允許在公共道路上行駛,即使在平衡車誕生地的美國,目前依然有眾多城市不允許平衡車上路。


目前,在中國,根據相關法律,電動平衡車或滑板車均不符合我國機動車安全標準,也不在非機動車產品目錄內。平衡車、滑板車不僅不能在機動車道上行駛,在非機動車道、人行道上也不能行駛,只能在封閉的小區道路和室內場館等地方使用。上海、北京等地直接指定了明確的禁止性條款,如違規使用,交通主管部門可以沒收車輛並處罰款。


由此可見,平衡車的使用場景被大範圍限制,離普通的交通工具是越發遙遠,在這樣的背景下,在消費市場,平衡車的主要消費群體是少數愛好者。但即使是對於平衡車愛好者而言,如果平衡車只能在封閉的道路內使用,而無法駛入公共道路,則駕駛的體驗樂趣也將大幅減少。


所以從長遠的視角來看,在消費領域,未來平衡車能否保持穩定的需求是令人懷疑的,特別是在平衡車誕生的美國市場,近幾年的銷售情況也不容樂觀。


直營渠道弱國內市場完全依賴小米


從渠道的銷售數據來看,公司的國內銷售幾乎完全依賴小米,小米方面是公司最大的獨家經銷商。雖然公司在國內市場投入了自主品牌,並鋪設了線下網點,且在天貓、京東等電商開設了旗艦店。但從公司披露的信息來看,直營模式下的銷售額佔比極低。

九號機器人:平衡車業務乏力,進軍電動車市場


2016-2017年度,直營模式的銷售額佔比僅為2%左右,2018年度直營模式銷售額大幅提升主要是受益於海外ODM品牌的共享滑板車業務的快速發展,主要客戶集中在 Bird、Lyft、Neutron 和 Uber 等少數核心客戶,相關收入為9.7億元。如果扣除這部分收入,則相關直營銷售額為3300萬元,銷售佔比為0.7%。


公司主要銷售額來自於線下,線下銷售額佔比在95%以上,線上銷售額佔比不到5%。而在線下銷售中,小米作為獨家分銷商,銷售佔比一種維持在55%以上,對小米的依賴尤為明顯。

九號機器人:平衡車業務乏力,進軍電動車市場


按照公司招股書所敘,自主品牌分銷主要為海外業務帶來的銷售收入。雖然公司未披露在國內市場自主品牌的銷售數據,但2018年度公司全球線上銷售額僅為1.7億元,以國內市場銷售佔比65%來粗略估算,則國內市場的自主品牌銷售額或不超過1億元。


公司目前在國內市場推出了自有品牌Ninebot 的電動滑板車和平衡車產品,部分產品售價甚至低於米家同款產品,但從銷售數據上看,這兩者卻完全不在一個量級上。2018年,小米方在國內市場的銷售收入超過24億元。


這其中反映了雖然公司的產品受到市場的歡迎,但公司的品牌卻沒有形成號召力,未能將產品的優勢轉化為品牌的優勢。自主品牌依然對消費者缺乏吸引力。從長遠來看,如何實現自主品牌在國內的高效運營,建設和開拓自有渠道是一道急需解決的問題。如果無法在品牌和渠道方面有所突破,公司等同放棄了國內的巨大的消費市場,完全把相關市場份額讓渡給米家品牌。對於消費品的製造廠商而言,品牌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也是未來進入其他市場領域最有力的武器。


作為對比,同作為小米生態鏈企業的石頭科技,不僅推出了自主品牌“石頭”的掃地機器人,在定價和銷售額上也都超越了米家同款產品。由於相關產品是石頭科技自主推出,在毛利率上也大幅高於米家同款產品,不僅降低了在渠道上完全依賴小米的風險,也享受了品牌的溢價,這或許是九號機器人最值得借鑑的地方。


玩具or工具?


平衡車的誕生之初,驚訝於產品的獨特魅力,人們期望其成為改變出行方式的交通工具。但作為一種交通工具,首要考量的依然是安全性和普適性,雖然駕駛平衡車會變一件很cool的事,但對大部分消費者而言,它不會是一種理想的交通工具,因為缺乏安全保障。


在中國市場,無論是電動平衡車還是滑板車,在可預見的未來都不會得到路權。因此當你買了人生中第一輛夢寐以求的平衡車或滑板車後,會發現無法像預想的一樣在道路上行駛,甚至連人行道也不能上,因為顯而易見,這會對路上的其他行人造成困擾。


如果違反規定的話,不僅車輛會被沒收,甚至還要繳納罰款。面對這種場景的時候,你會有什麼樣的感受呢,或許你會說這是一件很cool的產品,即使不能再使用,它依然是你的珍藏,但不會再購入第二件產品了。


或許這是大部分國內消費者在購買平衡車或滑板車後面臨的一種無奈。對廠商而言,這則隱含了巨大的市場風險,因為最忠誠的顧客卻不會再次購買你的產品,即使他認為這件產品獨一無二。在缺乏路權的背景下,平衡車相關產品的主要需求或來自於第一批對產品抱有極大熱情的消費者,但市場的未來需求卻極度不穩定,除了少數愛好者以外,或許很難拓展到其他消費群體,從長遠來說相關產品的未來需求趨勢甚至會下滑。


即使把電動平衡車或滑板車當成一種玩具,你也一定希望可以在儘可能多的地方使用它,而不是被侷限在自己的小區內,何況即使在小區內快速行駛,依然可能會危及他人的安全,一旦產生意外,則會造成複雜的法律糾紛。


正是因為平衡車的可使用場景被巨大的限制,且天然存在安全隱患,註定無法作為一種交通工具,也當然無法改變短途的出行方式。或許正是看到了這一點,九號機器人才打算進入電動車領域,公司在12月17日召開新品發佈會,推出了2兩款新品:九號電動摩托車E系列以及電動車C系列。


據悉電動車C系列是一款電動自行車,採用撞色設計,最高續航可達85km,搭載Rideygo自動解鎖技術,採用防水鋰電池,3999起售。


電動自行車或許是解決短途出現的一種新的方案,但在這個領域內也是強敵環伺,可參考塗鴉財經的報道“進擊的小牛電動”,公司此前並未在相關領域有足夠的積累,而九號機器人的自主品牌依然較弱,這也是公司進入新的市場領域急需面對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