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化”為什麼對中國如此重要?

思響哥薦:

近代以來的中國歷史,就是一部現代化的發展史。“中國奇蹟”的不斷上演,原因離不開這裡蘊藏的中國現代化的成功經驗。

那麼,“現代化”對中國有何重要意義?近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北航廉潔研究與教育中心主任任建明在《人民論壇》刊文,結合十九屆四中全會內容,從三方面闡釋“現代化”的重要性。思響哥推薦閱讀!

“現代化”為什麼對中國如此重要?

現代化是近代中國發展進步的

基本方位

近代以來的中國歷史,就是一部現代化的發展史。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就提出了“四個現代化”的發展構想。新中國前三十年,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國家通過一系列五年計劃,進行了艱苦卓絕的現代化實踐。然而,由於多種原因,中國大規模的現代化建設還是發生在改革開放之後。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現代化,又依託於一系列新的發展戰略。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提出並形成了“四個全面”戰略。在這個戰略體系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戰略目標,其它三個“全面”則屬於戰略對策或手段。實際上,這個目標只是國家現代化發展進程中一組目標中的一個。準確地說,是最近的一個階段目標,即“近期目標”。“中期目標”是“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中的第二個“百年”目標,而“遠期目標”則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回顧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現代化的全部發展歷程可以看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一個承上啟下的關鍵發展目標。依據黨的十八大報告中的表述,“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就是:“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實際上是“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1.0版本。

黨的十九大報告將“現代化國家”調整為“現代化強國”。從“國家”到“強國”,雖一字之差,卻暗含了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在“站起來”“富起來”的基礎上,要早日實現“強起來”目標的必然訴求。因此,黨的十九大調整過的“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是2.0版本。

之所以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承上啟下,是因為該目標上承改革開放早期的“三步走”發展戰略,下啟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和中國夢遠大目標。從時間表來看,“三步走”戰略的第三步到本世紀中葉完成,也就是第二個百年目標實現的時間。但是,從具體的目標內容來看,還是有重要的差別。因為“三步走”戰略目標主要侷限於經濟發展指標,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則是綜合的。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形成經歷了一個較長的過程。黨的十六大和十七大設定的目標都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黨的十八大才將這個目標調整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且明確了時間表:到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時建成。“建設”可以是一個過程,而“建成”則是一個確定的目標實現狀態,展示了堅定的決心。

“近期目標”明年就要實現,而從“近期目標”到“中期目標”,時間跨度有30年之久,是比較長的。為了確保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實現,需要細緻設計和謀劃。正因為如此,黨的十九大將這30年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從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鬥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個階段,從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鬥十五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現代化是鏈接國家宏觀制度建設

和戰略發展目標的重要紐帶

在十九屆四中全會上,黨中央將國家宏觀制度建設和治理體系發展的總體目標劃分為三個階段,即:“到我們黨成立一百年時,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顯成效;到二〇三五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鞏固、優越性充分展現。”

從時間維度來看,國家宏觀制度建設目標的階段劃分與國家發展戰略目標的時間節點完全匹配。在瞭解了上述國家發展戰略階段安排之後,這個結論就是顯而易見的。具體地說,國家宏觀制度建設規劃的時間階段安排正好與“兩個一百年”發展戰略目標的時間階段安排完全一致。

從邏輯關係上來看,國家宏觀制度建設和發展戰略目標之間是手段和目的的關係。制度建設本身並不是目的,絕不是為了制度建設而搞制度建設。毫無疑問,制度建設,尤其是國家宏觀制度建設的核心目的或終極目的,正是為了保障國家發展戰略目標的實現。明確了兩者之間的邏輯關係,就容易理解二者在時間安排上完全一致的原因。這不是巧合,而是具有內在的必然性。

從共同點上來看,國家宏觀制度建設和發展戰略目標都以現代化為指向。從發展戰略方面來看,自新中國初期的“四個現代化”,到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中的“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把我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現代化是貫穿其中的一個共同主題。在國家宏觀制度建設的總體目標中,無論是“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還是“全面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現代化又成為其中的一個主要關鍵詞。這種安排具有其內在的邏輯性,如果沒有這個共同點,國家宏觀制度建設和發展戰略目標之間就有可能脫節或錯位。因此,完全可以把現代化看做是鏈接國家宏觀制度建設和發展戰略目標的重要紐帶。正是通過這個紐帶,把手段和目的更加牢固地連接在一起,以確保手段更好地為目的服務。

“現代化”為什麼對中國如此重要?

現代化是確保國家宏觀制度建

設切實取得進展的總抓手

自工業文明以來,現代化一直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一個共同方位。人類文明有著悠久的歷史,但大多數時間都屬於傳統階段。傳統文明有一些基本特徵,例如,演進的速度十分緩慢,在這個緩慢的過程中形成了一套傳統的價值和觀念等。

工業文明或說人類現代化的歷史雖然不過三五百年,但卻極大地改變了人類文明。雖然現在還很難說這種改變到底是好還是不好,但卻成為一個巨大的潮流。如果不順應現代化這個潮流,就確乎有失敗甚至滅亡的危險。新中國成立之前的百年救亡圖存歷史就是明證。

中華文明作為人類的一種古老文明,雖然有很多好的積澱,但也形成了一些不好的東西,其中就包括一些阻礙我們邁向現代化的思想、觀念、理念和思維。要切實推進現代化,就要首先克服這些傳統觀念的羈絆和束縛。需要強調的是,推進現代化進程的程度和效果好壞仍然要採用實踐標準。40年多前開始的偉大的改革開放實踐之所以能夠發生,關鍵是以思想解放運動為先導,從而確立了“實踐標準”。需要說明的是,實踐標準並非所有的事實,而特指實踐的結果或效果方面的事實。

推進現代化對於保障國家宏觀制度建設具有重要作用。四中全會提出的13個方面的制度或制度體系,其中最後一類是關於權力監督和廉政建設的。這類制度建設具有多方面的意義,既重要又困難,還具有相當的挑戰性,以至於數千年的中華文明都從未破解。如何在這類制度建設上實現突破?關鍵還是要堅定地推進現代化。而要推進相關制度的現代化,首先就要克服傳統觀念,實現觀念和思想上的革命。

例如,在權力監督方面,傳統觀念和思維主要存在如下問題:一是重視單向監督,缺乏雙向制約的理念;二是重視自上而下的組織監督,而自下而上的民主監督意識薄弱;三是重視自身(內部)監督,忽視異體(外部)監督;四是強調對被監督者的監督,忽視對監督者的監督。

在黨和國家權力監督實踐中,有兩大難點尤為突出:一是“一把手”監督難,且越往上越難;二是監督監督者難。之所以形成這樣的權力監督現實,與傳統觀念關係甚大。與現代的觀念相比,這些傳統的觀念和思維都是落伍的。如果不首先革新這些傳統觀念,就無法在制度的現代化上取得突破。只有權力監督制度現代化了,才能真正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從而消除滋生腐敗的土壤,取得廉政建設的成功。


選自 | 人民論壇雜誌11月上

原標題 | 現代化是國家制度建設和治理改善的根本方位

作者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北航廉潔研究與教育中心主任 任建明

原文美編 | 王夢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