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粳稻生產種植成本上升 收益減少

近日,山東省發展改革委組織濟陽、任城、魚臺、郯城等4個定點調查縣(區),對36個國家定點農調戶2019年的粳稻生產成本與收益情況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與上年相比,儘管今年粳稻畝產量增加、產值小幅上升,但由於價格下降、種植成本上升,農民生產收益大幅減少。

據山東省發展改革委調查顯示,2019年粳稻畝產量增加,調查戶畝均產量666.91公斤,同比增加34.31公斤,增幅5.42%。今年山東省粳稻產區在粳稻生育期間氣候總體乾旱少雨,高溫天氣頻發,對粳稻病蟲害的發生起到了抑制作用;同時在粳稻發育後期及灌漿期,睛好少雨的天氣有利於生殖生長的所需積溫光照,故籽粒飽滿、空秕率低,促進了產量的提高。

粳稻價格略降、產值小幅增加。今年粳稻收穫後,調查戶出售價格平均1.21元/斤,同比下降5.10%;畝均主產品產值1617.08元,同比小幅上漲0.67元,增幅0.04%。近年來,受國內外經濟增速放緩、國際市場糧食價格大幅下跌等因素影響,國家調整了粳稻最低收購價格,2017年1.5元、2018年1.3元,儘管2019年保持1.3元不變,但逐步走向市場化的稻穀價格將持續低迷。

調查顯示,調查戶的總成本增加較多。調查戶畝均總成本1555.32元,同比增加294.27元,增幅23.24%。其中:由於化肥費和農家肥上漲,機械化程度提高、排灌費增加,導致物質與服務費用每畝593.32元,同比增加70.89元,增幅13.57%。由於土地流轉租金提高、自營地折租增加,土地成本每畝385.67元,同比增加175.65元,增幅83.63%。另外,今年勞動日工價及僱工工價較去年上漲,因此導致今年人工成本576.33元,同比上漲47.73元,增幅9.03%。

另外,由於成本的增加導致了收益大幅減少。調查戶畝均現金收益871.57元,同比減少249元,降幅達22.22%;畝均淨利潤122.55元,同比減少301.81元,降幅達71.12%。今年,粳稻價格較去年相比,有所下降,而成本增加較多,導致畝均淨利潤減少,增產不增收。從調查的情況來看,農戶有持糧待售心態,如今並沒有大量出售,而是持觀望態度,希望價格走高以期獲得更好的收益。

通過調查,山東省發展改革委發現了三點問題並分析了問題產生原因。

一是惜售心理較重。粳稻保質期較長,只要不脫殼,一般不生蟲。調查農戶一般以帶殼的方式保存,普遍存在待漲惜售心理,銷售意願不強烈。

二是地塊持續耕種造成地力下降,蟲害增加。一般農戶耕地是小麥、粳稻輪種,年年持續輪種相同的作物,造成地力下降,蟲害增加。

三是種植收益持續下降。種植水稻勞動強度大、生產環節多、用工多,種植效益較低,種稻不如打工,農戶種植積極性不高。

根據調查中發現的問題,山東省發展改革委成本調查監審處也提出了相關建議。一是提高現代化種植水平。加強粳稻種植技術培訓,普及推廣良種,提升稻米的優質水平;推廣運用現代種植技術,改善靠天吃飯的狀態;加大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多修建排灌、儲水基礎設施,增強抵禦種糧風險的能力;加大土地流轉力度,促進規模種植,實現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二是做好粳稻深加工。以前農戶一般是出售經過簡單脫皮的粳米,現在年輕農民文化程度提高,應鼓勵其學習經營技術,對粳米進行深加工、精包裝,以便獲取更大的收益。三是進一步規範農資市場秩序。做好農資供應,穩定農資價格;加強信息化服務水平,及時幫助農民瞭解、掌握主要農副產品供求價格等信息,降低市場風險。


2019年粳稻生產種植成本上升 收益減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