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中求進,引領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行穩致遠

羅來軍中國人民大學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院長

肖振宇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碩士研究生

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切實把黨領導經濟工作的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持續推進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發展態勢,為明年經濟社會發展定調把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10日至12日在北京舉行,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推進經濟建設穩中求進、行穩致遠。

穩中求進是我國經濟工作未來一段時間的主基調、總方向。堅持穩字當頭,宏觀政策就要有更高的前瞻性、針對性、有效性,就要宏觀穩、微觀活、社會民生託底。即將到來的2020年,是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站在重要的歷史交匯點,如何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行穩致遠、穩中求進、穩中向好的工作目標?

第一,堅持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是穩預期的前提和保障。當今世界正處經濟大變局大動盪之中,全球經濟風險點不斷增多,我們既要警惕“黑天鵝”,也要小心“灰犀牛”,只有堅持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這一“定海神針”,發揮黨領導經濟工作的制度優勢,才能在變幻莫測的國內外風險挑戰之中保持戰略定力,戰勝當前所面臨的困難和各種風險挑戰。真正實現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的預期目標。

第二,宏觀政策要穩,微觀政策要活。2019年11月22日,習近平會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格奧爾基耶娃時指出:“中國經濟發展有著巨大韌性、潛力和迴旋餘地,經濟長期向好的態勢不會改變。”宏觀政策要穩,就必須科學穩健把握宏觀政策逆週期調節力度,堅持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其中財政政策要注重結構性調整,做好重點領域的保障工作,貨幣政策要做好金融供給側改革,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就必須從系統論出發優化經濟治理方式,消除結構性通脹,防範結構性失業,把我國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作為穩增長的重要支撐,充分挖掘內需潛力。

微觀政策要活,就要抓住“鞏固、增強、提升、暢通” 的八字方針,以供給側改革為主線,減稅降費,激活微觀主體活力;就必須善於通過改革破除發展面臨的體制機制障礙,要通過改革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調整政府和企業的關係,簡政放權,為企業創造適宜的營商環境。

第三,要防範化解重大金融風險。在金融領域,應突出穩字,防範金融風險,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這就需要進一步強化風險意識,明確金融業務責任,有效審慎處置高風險金融機構,提高對不良資產的核銷力度,堅決識別查證各項假創新、偽創新。對於影子銀行問題,要建立一致性、穿透式、全覆蓋監管,堅決整治網絡借貸和非法集資等高風險活動。對於各重要金融控股集團的風險要詳細分類,審慎管控。對房地產融資統計和監測體系要加以完善,對相應違法行為加以懲治。

第四,在民生領域,要穩就業,促進社會平穩發展。改善民生首先就要改善就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出臺更多鼓勵就業創業的措施,重點解決好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下崗職工、農民工、返鄉人員等重點人群的就業問題。”為此,應該引導企業穩定就業崗位,保障重點群體就業,並完善返鄉創業政策措施。在經濟結構的轉型期,更應該關注去產能行業的職工安置問題,防範結構性失業和區域性失業。改善民生,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是穩定增長的重要一極,改善民生才能穩住民心,穩住國民經濟長期向好的大局。(責任編輯:王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