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鯰魚"來了!又一外資控股券商獲准開業!發力這些業務……

中國基金報記者 王元也

在野村證券之後,又一家外資控股券商獲得開業許可。12月18日晚間,摩根大通宣佈已獲得證監會頒發的《經營證券期貨業務許可證》,標誌著其旗下證券公司摩根大通證券(中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摩根大通證券(中國)”)將成為在野村東方國際證券之後,第二家獲准開業的外資控股券商。合資券商和本地券商之間的“PK”也將越來越激烈。

摩根大通獲得經營證券期貨業務許可證

12月18日晚間,摩根大通宣佈已獲得證監會頒發的《經營證券期貨業務許可證》,標誌著其旗下證券公司摩根大通證券(中國)將成為在野村東方國際證券之後,第二家獲准開業的外資控股券商。

2018年4月28日,證監會正式發佈《外商投資證券公司管理辦法》,允許外資控股合資證券公司,即允許外資持股比例最高達51%。

消息一出,當年5月10日,摩根大通向證監會提出設立控股證券公司的申請。今年3月29日,證監會宣佈依法核准設立摩根大通證券(中國)有限公司,同期獲准設立的還有野村東方國際證券有限公司。而這兩家也是首批全新設立的外資控股券商。

在核準設立5個月後,今年8月22日,摩根大通證券(中國)成立。公開信息顯示,其註冊地為上海市,註冊資本為人民幣8億元,公司位於上海地標性建築上海中心大廈。

天眼查顯示,公司股東包括J.P. Morgan International Finance Limited,上海外高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邁蘭德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新疆中衛股權投資有限合夥企業、上海賓闔投資管理中心(有限合夥)、北京朗信投資有限公司,其中,J.P. Morgan International Finance Limited為控股股東,持股比例達51%。

今年4月已開始招兵買馬

高管相繼落定

事實上,在今年3月底成立以後,摩根大通證券(中國)在4月就開始招兵買馬,為開業籌備,動作不可謂不快。

當時公司的官網掛出合資券商的招聘崗位,包含大量投行VP(副總裁)崗位,包括金融服務與技術、醫療保健與技術、基礎設施和商品、生活時尚和智能製造、數字訪問等細分領域。

公司高管也相繼落定。今年8月13日和9月9日,胡笑容和James J Lew證券公司經理層高級管理人員任職資格也獲得核准;9月23日,李一的摩根大通證券(中國)董事長類人員任職資格也獲批覆,摩根大通證券(中國)公司董事長人選落定,而李一是摩根大通全球銀行業務副主席、摩根大通中國區業務負責人。

隨後9月29日,上海證監局核准摩根大通證券(中國)的公司章程。

從核准設立到獲得開業許可,9個月的時間並不算長,也足以看出監管對合資券商的重視。摩根大通中國區首席執行官梁治文表示,隨著中國金融市場持續發展以及客戶的需求不斷變化,摩根大通證券的建立將進一步加強摩根大通在岸業務平臺和能力。

經營範圍透露出合資券商差異化打法

隨著外資券商的進入,合資券商和本土券商之間的競爭已無可避免,但另一方面,合資券商在各自打法上也漸漸出現差異化。

以摩根大通證券(中國)和野村東方證券為例。據瞭解,摩根大通證券(中國)目前拿到的四塊牌照包括證券經紀、證券自營、證券投資諮詢以及證券承銷與保薦。從經營範圍上來看,和野村東方國際證券的經營範圍有些微不同,後者可開展的經營業務範圍包括證券經紀、證券投資諮詢、證券自營及證券資產管理。可以看出,摩根大通沒有申請資產管理牌照,當然也是因為其在中國已經有了摩根資產管理,而野村東方國際證券則並未申請證券承銷與保薦。

有業內人士指出,合資券商之間主要經營範圍的差異化,而不是“多點開花”,主要是根據自身業務優勢和特點來決定,也更有利於打開局面,和本土券商之間展開競爭。

不過,對於外資券商進軍中國市場會否引發券業鯰魚效應,業內人士看法並不甚樂觀,有券商認為,外資券商入場雖然會在一定程度上加劇券商之間的競爭,但短期內難改券業格局。

華東一家券商資管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外資券商要想參與本土競爭並不是那麼容易,需要一段時間的適應,而最關鍵的則是找到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所以應該理智看待外資券商的進入。

從業內分析來看,本土券商在具體業務上更具有優勢。銀河國際認為,對於經紀業務來說,國內券商在營業部網絡和互聯網平臺方面有明顯優勢。鑑於發展涉及鉅額費用,外資券商在短期內要趕上並不容易。而在財富管理和機構經紀業務方面,外資券商或因有更多較領先的產品而有突破的空間。

中信證券也發文指出,合資券商現任管理層普遍擁有外資工作背景,能夠理解和執行外資股東對公司經營戰略的規劃,國際投行業務能力不言而喻,但投行經營環境與中國A股不盡相同,監管機構和市場的反覆博弈仍需時間考驗,外資投行在中國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市場環境不能承載多樣化商業模式。

仍有多家合資券商待批

10月11日,證監會對取消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貨公司外資股比限制的時點進行了進一步明確,將原定於2021年取消外資股比限制的時點提前到2020年。

而另一方面,證券行業打開開放大門早就吸引了不少外資的目光。目前仍有多家合資券商已提交申請,正在等待證監會核准。

據證監會最新公開的數據顯示,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和高盛高華證券兩家券商變更5%以上股權及實際控制人的申請已於今年11月1日獲得證監會受理。

此外,今年4月15日,方正證券發佈公告稱,瑞士信貸計劃以非公開協議方式單方面向瑞信方正增資6.28億元。增資完成後,瑞士信貸將成為瑞信方正的控股股東。

除了申請股權比例變更,新設合資券商的情況也越來越多。

今年3月,新加坡星展銀行申請設立外資參股證券的申請材料獲接收;5月,證監會對聯信證券、金圓統一證券、方圓證券、瀚華證券、華勝國際證券等五家擬設合資券商進行了第一次反饋意見。

9月10日,廣隆證券宣佈,中國證監會已批准廣隆證券聯合高盛在中國設立合資證券公司;9月25日,日本第二大證券經紀商大和證券表示,已向中國監管機構申請成立一家合資證券公司,材料已於近日被證監會接收;9月27日,福建省投資開發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和臺灣元富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聯合發起設立證券公司的申請已經被證監會接收。

授權轉載合作聯繫人:於先生(電話:0755-8246867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