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清末民初的瀘縣人潘與三,一生嫉惡如仇又造福地方


瀘州清末民初的瀘縣人潘與三,一生嫉惡如仇又造福地方

對於瀘州老一輩的京劇愛好者,一定知道陳豔卿陳麻女這個人,當時著名的川劇旦角,民國初年,瀘州人周雨村(綽號周秧雞)出資,借瀘縣連雲洞(今和豐鄉)犁鴛坎鄉紳宅院,創辦川劇“自志科班”,委陳豔卿、趙煥章、袁少林等主持教席。陳豔卿一邊演出,一邊教學,身教言傳,寒暑幾易。諸如孫志武、馮志開、張志舉、吳志淵、袁志西等,均出其門下,受益匪淺。故清末民初,陳豔卿因“高、昆、胡、彈、燈”,“生、旦、淨、末、醜”均能教能唱,即被人稱為瀘州河的“戲夫子”和“五匹齊先生”。當時與康芷林、傅三乾齊名。其拿手戲,如《慶雲宮》之郗氏,《漢貞烈》之王昭君,唱做雙絕。

瀘州清末民初的瀘縣人潘與三,一生嫉惡如仇又造福地方

陳豔卿雖未正式上學,但自學戲起,便很重視認字,求解戲文,常請教學究先生,逐步積累文學知識,進而能編戲。曾以瀘縣潘與三在瀘縣龍貫山殲滅股匪王老胎事,寫成《火燒龍貫寺》一劇。這段真實的故事改編的戲劇的主人公潘與三和他的烏棒軍剿匪的故事,很多人今天已經不知道了,沽酒客就來給大家講一講。

潘與三(1871——1947年),字世煒,原瀘縣會文鄉新場人,清大學生。曾任津綦巴南五十一縣聯團總參議兼大隊長,瀘州麟現、衣錦、伏龍、會文、宜民清鄉督辦主任。民國24年(1935年)受聘為四川省第七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顧問。

瀘州清末民初的瀘縣人潘與三,一生嫉惡如仇又造福地方

民國7年(1918年),瀘縣、富順、隆昌三縣當局委派潘與三為三縣聯防主任,建立三野團於三縣交界的天洋坪場,招募團丁一連人,著一色青軍裝,訓練有素,作戰勇敢,人稱“烏棒兵”。

土匪頭子王倫(綽號“王老胎”)集匪徒盤踞在龍貫山,打家劫舍。潘與三於是化裝到龍貫山廟宇一帶探查土匪虛實,然後調集團丁,乘夜分幾路上山包圍寺廟。夜半發起攻擊,土匪當場被打死十多人,多數被俘獲,“王老胎”及餘匪向富順懷德方向逃竄。

瀘州清末民初的瀘縣人潘與三,一生嫉惡如仇又造福地方

潘與三治匪毫不留情,土匪汪月樓被招安在滇軍當營長後,仍在川南與雲、貴接壤地帶搶劫。其母滿七十回通灘老家祝壽,潘與三查實後,將其捉拿關押在遊方廟團練局碉樓上。

汪月樓的故舊、駐瀘團長楊尚周、知事(縣長)張景星出面保釋,叫潘放人,並派一連人前來迎接。潘心生一計,決心殺汪,他吩附團丁將江灌醉後,從窗上推下樓去摔死,當張景星接人時,潘傳叫團丁放汪,不一會團丁報稱汪已打監逃跑中摔死了。搞得對方無可奈何。

瀘州清末民初的瀘縣人潘與三,一生嫉惡如仇又造福地方

他還用計將土匪頭子熊桂友、李海山等除掉。潘與三嫉惡如仇,他將天洋場上為匪搶人、強姦作惡的胡玉伺機殺死後,又將橫行鄉里、奸女淫嫂的胡執三(胡玉之父)也一併剷除,他甚至大義滅親,將為匪作惡多端的族侄潘五處死。

潘與三在族內興辦義田濟貧。他重視文化教育,率先在家鄉興辦男女生學校各一所。又求得縣上部分資助,在彌陀寺辦起會文鄉第三小學。並每年出資在青龍場組織一次考試,獎勵學業優秀者。

在其莊園周圍遍種果木,親自施肥、剪枝、治蟲,年年擴大種植,發展到佔地近300畝(20公頃)的大果園,一年四季均有水果出售,每年可賣得兩三千銀元。

瀘州清末民初的瀘縣人潘與三,一生嫉惡如仇又造福地方

新中國成立後,縣政府將其果園接管辦成瀘縣園藝研究所。他興辦慈善福利事業,租用廣福庵、彌陀寺辦起孤兒院和養老院以及貧民工廠,讓部分有勞力的孤兒和老人參加織布、染業、打鐵、打草鞋、織襪子、織毛衣、縫衣服、理髮等勞動。

幼小者讀滿小學再習藝,不能勞動的老弱者,由工廠發給零花錢。孤女長大嫁婆家,工廠用自產被帳作嫁妝。每年臘月二十八潘與三都要施米,對最窮困的人每戶發一牌照,憑牌領米兩升,無牌照的領米一升,同享春節之快樂。

這樣的人,今天知道的人不多了,沽酒客發現老一輩的瀘州人,服務桑梓,為民為地方的那種情懷實在值得我們學習和敬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