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戰忽系統的巨大成就——幾乎被忽悠瘸了的蘇聯航母之路

“戰忽局”作為一個近年來如雷貫耳的名詞,在網絡上混的風生水起。該局的行事往往讓人感到撲朔迷離。

當他們的預測成為現實時,人們往往感嘆“因果律武器”的強大;而當他們的預測不準的時候,人們就會認為這是“戰略忽悠”。對也有理,不對也有理,真是可進可退,亦攻亦守。

事實上,當你開始糾結“戰忽局”言論的真實與否的時候,你其實就已經掉入了戰略忽悠的陷阱。在真假難辨的忽悠言論中,很多人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墜入迷魂陣中。

根據網絡上的一點蛛絲馬跡,“戰忽局”全稱戰略忽悠局,英文(Strategic Fool-you Agency,簡稱FSA),目前局長由張召忠少將(人稱“局座”)擔任。該局主要負責對各類新聞以及傳聞進行“解讀”和“澄清”,並且以各種方式“透露”消息。目的是擾亂各方視線,掩護我之戰略企圖,或者引導國內外輿論,以“忽悠”的方式實現戰略的目的。

美國戰忽系統的巨大成就——幾乎被忽悠瘸了的蘇聯航母之路

像戰忽局這樣神秘的部門,除了我國有,其他國家也是有的。在10月4日的文章《 》中,我們曾經介紹了歐洲戰忽部門的兩次戰略忽悠行動,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這篇文章的留言中,很多朋友希望我聊聊美國戰忽部門的戰績。其實美國戰忽部門的戰忽行動也有著很多成功案例。

今天的話題,我們來聊聊美國戰忽系統的巨大成就,那就是幾乎被忽悠瘸了的蘇聯航母之路。

01 “航母沒有用,在核武器面前航母不堪一擊!”

1955年某天,一份報告擺上了時任蘇共中央總書記的赫魯曉夫面前。

報告的名稱叫《蘇聯海軍10年建設規劃》,其實這份規劃的主要內容就是關於蘇聯海軍發展航空母艦的規劃,而主持起草這份報告的人,就是時任蘇聯海軍元帥的尼古拉·格拉西莫維奇·庫茲涅佐夫。

美國戰忽系統的巨大成就——幾乎被忽悠瘸了的蘇聯航母之路

庫茲涅佐夫海軍元帥

要說起這位庫茲涅佐夫元帥,可以說是一位命運很悲催的人。而他一生所有的悲催,其實都來源於一件事情——那就是蘇聯的航母發展之路。這次給赫魯曉夫所提出的蘇聯海軍的航母規劃,其實是他就這件事所提出的第三次報告了。

庫茲涅佐夫曾經在1936年和1952年兩次提出航母發展規劃,但是都因為莫名其妙的原因只好擱淺。1936年那次是因為蘇德戰爭爆發,1952年那次是因為斯大林去世了。

於是到了1955年,庫茲涅佐夫第三次提出了建造航母的規劃,這次報告交給了赫魯曉夫。赫魯曉夫對於航母並不感冒,他曾經說過:“航空母艦是什麼?航空母艦就是活動著的靶子,浮動著的鋼鐵棺材。

美國戰忽系統的巨大成就——幾乎被忽悠瘸了的蘇聯航母之路

赫魯曉夫之所以有這樣的想法,其實也跟美國的忽悠有關。早在二戰末期,美國就開始宣稱下一場戰爭將是全球核衝突。1946年7月25日,美國在太平洋中部的比基尼島進行核爆炸實驗,海軍拉來兩艘航母放在實驗現場,來測試航母能否抵抗核爆。其實,兩艘航母中有一艘爆炸後沉沒了,另外一艘雖然也受了重傷,但沒沉沒。由此其實可以知道,航母在核彈面前也不是不堪一擊。當然,美國人對外透露的實驗結果是兩艘航母全沉沒了。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誤導了蘇聯高層。赫魯曉夫就是這種忽悠的忠實信徒。所以他才會認為航母沒有用,在核彈面前航母不堪一擊。

庫茲涅佐夫的報告交給這樣想法的赫魯曉夫,當然被駁回了,庫茲涅佐夫為了蘇聯航母操碎了心,非常不滿。赫魯曉夫乾脆將庫茲涅佐夫免職了,接替他的是戈爾什科夫海軍元帥。

美國戰忽系統的巨大成就——幾乎被忽悠瘸了的蘇聯航母之路

戈爾什科夫海軍元帥

戈爾什科夫比他前任庫茲涅佐夫可好說話多了,一上來就表示赫魯曉夫說得全對。但是其實,戈爾什科夫也是個大忽悠。20世紀50年代末,美國部署了很多彈道導彈核潛艇,其射程都快威脅到蘇聯腹地了。戈爾什科夫趁機塞給赫魯曉夫一份建造“反潛巡洋艦”的報告。赫魯曉夫一看是為反潛,當時就批了。

等到這“反潛巡洋艦”造出來了,大家才發現,這艘艦有點四不像的意思。說它是巡洋艦吧,它還有半截甲板是平的能起降直升機;要說它是航母吧,它還有半截船體安裝了密密麻麻的反艦導彈。雖然不倫不類,但是好歹,蘇聯的飛機能夠在海上起降了,後來人都把這第一艘“反潛巡洋艦”——“莫斯科”號稱作蘇聯的第一艘航母。

美國戰忽系統的巨大成就——幾乎被忽悠瘸了的蘇聯航母之路

蘇聯第一艘“航母”:莫斯科號

其實,以我們現在的眼光,以“莫斯科”號所代表的蘇聯航母路線,在航母上既有艦載機又安裝反艦導彈的路子,其實應該說是一條跑偏了的道路。航母上安裝反艦導彈其初衷是為了增加火力,可是航母上真正最為有效的進攻武器毫無疑問應該是艦載機,而蘇聯航母由於安裝了反艦導彈,擠壓了艦載機的空間,導致了載機數量的下降。在戰場上由於飛機數量不足,也無法取得制空權,等於是放棄了一部分航母最犀利的武器。看起來航母火力加強了,其實達到的效果是戰鬥力的下降。

戈爾什科夫作為海軍元帥,當然明白這些,但是要想把蘇聯航母火種留住,不被某些糊塗的領導給澆滅了,戈爾什科夫也只能沿著這條不倫不類的航母發展道路繼續跑偏,繼續忽悠。

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爆發,原來對導彈很自信的赫魯曉夫深深的感到了美國航母的厲害。在這次危機中,蘇聯海軍強大的水面及潛艇部隊在面對美國航母戰鬥群的聯合封鎖時,束手無策,被迫從古巴撤出導彈。赫魯曉夫終於認識到,一支想要具有遠洋作戰能力的,想要保護本國全球利益的海軍是決不能沒有航母的。腦子轉過彎來的赫魯曉夫終於開始支持航母的建造。

不過,美國的忽悠又來了。

美國戰忽系統的巨大成就——幾乎被忽悠瘸了的蘇聯航母之路

古巴導彈危機

這次的忽悠重點在艦載機上,眾所周知,航母上一般搭載的主要以固定翼飛機為主,但是因為蘇聯第一艘航母甲板太小了,所以當時的蘇聯軍方開始有意於垂直起降飛機,也就是後來的雅克38飛機。其實垂直起降飛機最早是英國人鼓搗的,美國也研究過。這類飛機有它的特殊用途,比如在沒有跑道的條件下,或者航母甲板面積不夠條件下,垂直起降飛機不失為一種權宜之計。

美國戰忽系統的巨大成就——幾乎被忽悠瘸了的蘇聯航母之路

雅克38垂直起降飛機

但是垂直起降飛機有著致命的缺點,那就是由於要把一部分推力向下用於推動機身起降,導致這類飛機的燃油損耗很大,由此影響了它的航程和載彈量。對便捷性有利,但是在戰鬥力上有所損失。此外,向下噴出的氣流還可能燒壞飛行甲板。美國人也深知這一點,不過為了忽悠蘇聯,美國開始別有用心的宣傳垂直起降飛機的發展前景,是艦載機的發展方向等等。

在美國的忽悠下,蘇聯高層再次上當,決定在下一代“基輔”級航母上配備雅克38M垂直起降飛機作為艦載機。就這樣,蘇聯的航母發展在美國人的忽悠和蘇聯領導人的忽略下,被迫跑偏了兩代,直到下一代航母“庫茲涅佐夫”級才逐漸回到國際主流航母的路線上來,可是,蘇聯海軍發展的機會,卻在不斷被忽悠中,悄然消逝了。

02 “烏里揚諾夫斯克號”風雲

1991年11月底,位於烏克蘭的黑海尼古拉耶夫造船廠,停工了。

停工的原因是蘇聯沒有繼續為造船廠繼續撥款,而蘇聯沒有繼續撥款的原因,是“蘇聯”這個名字馬上要消失了。

造船廠廠長馬卡羅夫把自己憂傷的目光投向位於造船廠0號船臺的那艘龐然大物。那是一座漆黑的鋼鐵鉅艦。為了建造這艘鉅艦,船廠已經加工了特種鋼材29000多噸,甚至連它神秘的動力系統也已經在車間開始組裝。它本來是整個蘇聯的驕傲,是蘇聯未來在茫茫大洋中與美國爭奪戰略空間的秘密武器,是蘇聯軍工業皇冠上的明珠。可是隨著它所背靠的國家的解體,這艘鋼鐵的鉅艦也將迎來自己前途未卜的命運。

這艘戰艦,排水量達到8萬噸,它就是蘇聯第一艘也是最後一艘核動力航空母艦——“烏里揚諾夫斯克號”。

美國戰忽系統的巨大成就——幾乎被忽悠瘸了的蘇聯航母之路

烏里揚諾夫斯克號

烏里揚諾夫斯克號是在1988年開始建造的,在這艘航母上,蘇聯終於趕上了世界航母(確切的說是美國航母)的發展趨勢:核動力、安裝蒸汽彈射器、光學著艦系統、斜角甲板、搭載固定翼艦載機等等條件統統滿足。

應該說,蘇聯在被美國忽悠這麼多年,在發展航母的路上一路跑偏之後終於回到了正確的路上。

可是,隨著蘇聯的解體,一切榮耀與夢想都成了浮雲。

那這艘鉅艦怎麼辦呢?蘇聯解體以後,烏克蘭自己肯定是沒錢繼續造了,造造不起,扔扔不了。一頭是已經建造了30%的作品,一頭是尼古拉耶夫造船廠等米下鍋的工人。廠長馬卡羅夫進退不得,無可奈何。

美國戰忽系統的巨大成就——幾乎被忽悠瘸了的蘇聯航母之路

戴眼鏡者為廠長馬卡羅夫,他身後就是未完工的“瓦良格”

這個時候,一個挪威的造船公司從天而降,找到了馬卡羅夫,給了他6艘商船的訂單。這對於尼古拉耶夫造船廠的困境無疑是雪中送炭。有了這6艘船的訂單,廠子就能開工了,工人就有工作了。可是一個嚴峻的問題又擺在了馬卡羅夫的面前——因為這6艘商船都比較佔地方,所以0號船臺上的航母要騰地方了。

可是這可是航母,你讓它騰地方它能去哪?總不能推海里去吧。另一邊貨運公司的訂單也非常急,要求趕緊給人家騰出0號船臺。就在此時,命運再次眷顧了尼古拉耶夫造船廠——一家美國鋼鐵公司找上門來,要收購廢舊鋼鐵,而且開價一噸450美元,要知道這個價格可是大大超出了國際廢鋼鐵收購的行情價。訂金給的十分豐厚。

正愁沒飯吃,訂單就來了,正愁騰不開地方,收廢鐵的又來了。這不就是天上掉了餡餅了嗎?在這兩方面的壓力之下,尼古拉耶夫造船廠也只好作出當時看起來最正確的選擇——拆掉烏里揚諾夫斯克號。拆成廢鐵賣給美國鋼鐵公司,騰出0號船臺給挪威運輸公司,兩全其美,何樂不為。

美國戰忽系統的巨大成就——幾乎被忽悠瘸了的蘇聯航母之路

於是尼古拉耶夫造船廠的工人們開始幹勁十足的拆起了航母。就在他們把航母基本拆完的時候,風雲突變,挪威和美國的兩家公司集體變卦了。挪威的造船公司跟尼古拉耶夫船廠說由於市場環境不太好,原來預計的訂單就不做了,當然,作為一家講誠信的公司,合同違約金還是要照常付的。另一家美國鋼鐵公司也派了一個新人來談,說原來那個整錯了,國際廢鐵價格沒有450美元一噸那麼高。要是想賣也行,只能按照150美元一噸的價格收購。

這會的尼古拉耶夫造船廠也沒有別的辦法,已經都拆成廢鐵了,不賣自己留著也沒用了。就這樣,蘇聯海軍最後的光輝——“烏里揚諾夫斯克號”核動力航母就被拆成了廢鐵,以150美元一噸的價格賣給了美國人,蘇聯的航母之路正式走到了盡頭。

看到這裡,誰都看得出來,這很明顯是美國人的戰略忽悠,他們做了一個套,把蘇聯的航母之夢裝進了套裡。僅僅用兩個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公司,一唱一和就把蘇聯海軍幾十年發展的結晶,蘇聯軍事工業幾十年的投入徹底毀滅,連根拔起。

對於“烏里揚諾夫斯克號”航母,尼古拉耶夫船廠的老廠長馬卡羅夫曾經這樣哀嘆道:“這不僅是一艘航母的終結,而且是俄羅斯航母時代的終結,是工廠及全國為之奮鬥了近三十五年偉大事業的終結,是偉大強國驕傲與威嚴的終結。

這裡多說一句,當時跟“烏里揚諾夫斯克號”航母一起停泊在尼古拉耶夫造船廠的還有另外一艘未完工的航母,後來它幾經輾轉,來到了中國,成為了我們的第一艘航母,它以前在蘇聯的名字叫“瓦良格”,現在叫“遼寧艦”。

美國戰忽系統的巨大成就——幾乎被忽悠瘸了的蘇聯航母之路


其實上面的兩個故事,美國的忽悠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反過來說,難道沒有美國的忽悠,蘇聯就能夠順利發展航母嗎?我想可能也是未必的,蘇聯的綜合國力無法和美國相比,這就決定了蘇聯無法像美國一樣有足夠的資金和科研生產能力,能夠弄出十幾個航母戰鬥群在全球擺著。航母作為海軍工業皇冠上的明珠,確實沒有一定家底是玩不起的。

就像第二個故事中,如果沒有美國的忽悠,難道“烏里揚諾夫斯克號”航母就能夠避免被拆成廢鐵的命運嗎?尼古拉耶夫造船廠的廠長馬卡羅夫曾經在俄羅斯詢問“瓦良格”號航母建造完成需要什麼的時候,給予了一個名垂青史的回答:“蘇聯、黨中央、國家計劃委員會、軍事工業委員會和九個國防工業部、600個相關專業、8000家配套廠家,總之需要一個偉大的國家才能完成它。但這個偉大的國家已不復存在了。

整個國家都解體了,覆巢之下,豈有完卵?沒有一個強大的祖國,即使是航母也一樣經不起風浪。

其實要說美國最為成功的戰忽行動,那就是成功把蘇聯給忽悠解體了,並且在蘇聯解體之後還繼續忽悠俄羅斯搞“休克療法”,終於把俄羅斯也差不多忽悠瘸了,很多年都緩不過氣來。一直到現在,美國戰忽部門還在全世界不斷的進行“戰略忽悠”,讓一個又一個的國家和人民都不斷的相信美國所鼓吹的那一套。

所以,我們不單單要戰忽別人,也要抗住別人對我們的戰忽才行。

所以,只有有一個強大的祖國作為後盾,我們才能抗住別人忽悠,選擇正確的路。



參考文獻

1、《俄羅斯海洋戰略研究》 高雲 武漢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2、《蘇聯海軍航母——美蘇爭霸的直接產物》 趙巖 刁慶華 軍事文摘 2016.12

3、《兩個西方皮包公司將前蘇聯航空母艦工業連根拔起》 國企 2012.05

4、《孤獨的北極熊———蘇俄航空母艦發展盛衰緣由追蹤》 凌翔 當代世界 1997年第5期

5、《撥雲見日——美國戰略誤導與我國航母發展》 杜朝平 艦載武器 2007。04



感謝您關注頭條號“懶龍說”,如果您喜歡看我的文章,可以在評論下方與我留言交流,或者可以轉發朋友圈,甚至可以點擊文章下面的“讚賞”,為作者提供一點點支持,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