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養老機構現狀調查:養老機構爆冷背後“剛需”群體有哪些入住顧慮?

西安養老機構現狀調查:養老機構爆冷背後“剛需”群體有哪些入住顧慮?

蓮湖區如家養老服務中心專門為居家老人提供上門服務。

西部網訊(記者 趙雪)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日益凸顯,當下很多獨生子女不得不面臨贍養4位老人的局面,為了使老人的生活能得到有效保障,養老院成為很多家庭的選擇。然而近日,西部網、陝西頭條記者實地走訪發現,西安多家養老機構的入住率並不高。採訪中,不少“剛需”群體向記者表達了他們的顧慮。

西安养老机构现状调查:养老机构爆冷背后“刚需”群体有哪些入住顾虑?

自理老人害怕入住敬老院後“失去自由”

記者見到曹俊海老人時,他剛在新城區解放門街道辦事處綜合養老服務中心心悅餐廳用完午餐。他和在這一同就餐的大多數老人一樣,屬於獨居老人,由於懶得在家裡開火,每天早上和中午就來這裡解決吃飯問題。

年近80歲的曹俊海老人是延安人,因為兩個女兒都在西安生活,每年供暖前後,他就來西安過冬,天氣熱了再回到陝北。

“孩子都成家了,跟她們住在一起不方便,我是自己單住,不過每天做飯就比較麻煩。”曹俊海說,最初自己是想入住敬老院的,在西安已經考察過很多家養老機構,目前還沒有找到合適的。要麼格太貴,要麼環境太差。最主要是場地小,不能出門,這一條最讓他接受不了。“出不了門,那跟被關起來有什麼區別。”

曹俊海說,自從發現附近開了這間餐廳,算是把他獨居的最大困難給解決了。“在這裡吃飯不僅價格便宜,還能交朋友,有老年人們聊聊天解悶。天氣好的時候,吃完飯還可以出去逛。這可比敬老院美多了。”

西安养老机构现状调查:养老机构爆冷背后“刚需”群体有哪些入住顾虑?

多數敬老院沒有戶外活動空間 ,自理老人害怕失去“自由”。

“老有所養”觀念根深蒂固 住養老院怕被說閒話

與曹俊海擔心不同,和他在一起用餐的蔡阿姨不去敬老院的顧慮是“怕別人說閒話”。

“這個問題我沒想過,我從來不考慮住養老院。” 當記者問及是否有入住養老院的打算時,84歲的蔡阿姨顯得有些激動,“我有幾個兒子呢,幹嘛要去住養老院。等我走不動了,我住誰家不行,他們能不讓我住嗎?我不需要住敬老院。”

旁邊一位阿姨向記者解釋:“老太太脾氣倔著呢,人還要強得很。八十多歲了,寧願自己一個人住也不上兒子家,生活習慣不一樣,怕跟年輕人處不到一塊。”這位阿姨告訴記者,自己身邊有許多老年人一提到去養老院就非常牴觸,因為害怕被“拋棄”。“人老了,想法多。怕孤獨,也怕生病,怕拖累家人,有時候覺得自己無用,怕被嫌棄。其實住養老院也沒有什麼不好,衣服有人洗,飯也有人做來吃,還有同伴每天陪著聊天。只不過,很多人過不了心理這一關。”

護理費“價格貴”勸退工薪階層老人

除了前述兩個原因,價格也是很多家庭不得不考慮的因素。

家住大慶路的王阿姨說,自己已經快60歲了,上有年近90的老母親需要供養,下有不足2歲的小孫子需要照顧,她自己身體本來就不好,家務強度太大了根本吃不消。“我想把母親送到養老院去住,目前正在尋找合適的養老院。”

“我們諮詢了幾家養老機構,現在好點的養老院每個月光床位費就得一兩千,再加上護理費等,怎麼也要三四千塊,但我一個月退休工資就兩千多,我們根本負擔不起這麼高的費用。”她希望,能夠找一家價格適中、離家近的養老院,這樣既能騰出手專心帶孫子,也可以時常到養老院看望老人。不過,據她說,已經考察了五六家養老院了,條件合適的並不多。

專家:養老機構應注重多元化發展

一邊是養老機構床位大量空置,一邊是“剛需”群體入住無門。對於養老機構發展與民眾需求不平衡現象,陝西省社會科學院專家楊紅娟教授認為,這是養老機構的適配度不足造成的。“就目前來看,不管是機構的建設數量、服務質量、還是從業人員配比來說,都不能滿足全體老年人口的需求。一些機構想要做大做全,其實很難。真正入住率高的那些,大多數都是有針對性地服務有某一類需求的老人。定位準確的,才能讓他們找到發展方向。”

楊紅娟認為,大多數自理老人更適合居家養老,這類老人可以以社區養老機構為依託,解決日間照料和助餐問題就可以了,不一定非要住養老院;養老院要承擔的主要的是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的照護問題。

“失能老人在選擇入住時更多的是關注機構醫療條件,因為這部分老人有很強的就醫需求,但對環境要求可能不高。入住困難的主要是半失能老人,這部分老人數量大,他們既需要機構一定的專業化服務,對環境、服務質量要求還高,同時還需要一定的精神慰藉。”楊紅娟說,要解決養老機構發展與老年人需求適配度不夠問題,需要通過制度化、標準化等一系列措施來提升適配度總量。養老機構應注重多層次、多元化發展,多給老年人一些精神關懷,同時打通內外鏈接渠道,根據老年人不同需要儘可能對接一些社會資源進入養老院,使老年人生活更豐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