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议东北振兴:需扩大开放,营商环境必须有实质性突破

专家议东北振兴:需扩大开放,营商环境必须有实质性突破

12月16日,“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东北振兴的新篇章”论坛在东北大学举办。 主办方供图

12月16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彭森在“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东北振兴的新篇章”论坛上指出,从东北来看,需要进一步突破思想观念的障碍束缚,摆脱传统的发展路径,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激发东北振兴的新动力。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了解到,“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东北振兴的新篇章”论坛是由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辽宁省国资委、东北大学、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共同主办。

东北三省需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彭森说,除了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激发东北振兴的新动力,还要通过政策改革、体制创新来进一步地释放新的生产力。他提醒,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特别是要注意坚持以竞争政策为基础来协调好产业政策其他相关政策。

在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院长迟福林看来,未来我国的市场化改革大前提是以高水平开放倒逼高质量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因此,如何解决东北对外开放的短板问题成为关键。

他认为,首先要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依托,提升东北融入“一带一路”的定位。围绕中俄蒙经济走廊构建东向出海、南联内陆的大通道,利用东北亚一体化和东北振兴推动南北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从而加快东北市场的开发、东北和东北亚的经贸合作。

他表示,还应该立足辽宁自贸试验区及各类产业园区开展能源、旅游、制造业、农业、金融服务等产业项目下的自由贸易政策,加快构建对外开放的大平台。

东北营商环境须有实质性的突破

对于东北营商环境,迟福林认为,“必须改善,必须有实质性的突破”。

他提出,要改变“有保有压”、差异化、选择性产业政策,以强化竞争政策为基础加快产业政策转型,产业政策必须建立在竞争政策的基础上;此外,制定适应产业扶持政策的负面清单,将产业政策严格限定在具有重大外溢效应或关键核心技术的领域;同时,强化市场监管机构对经济政策的公平竞争审查,并把反垄断尤其是反行政垄断与国企垄断作为市场监管变革重大举措。另外,还需尽快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条例》并且加快推进国有资本划拨社保进程,进一步降低企业税负负担空间。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李凯则对东北未来开放形成的新格局提出构想。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来说,向北,在哈尔滨打造出对韩、俄开放的新阵地;向东,以丹东为桥头堡,在鸭绿江口岸形成一个对朝的“珍珠链”,在乌苏里河流域口岸打造成对俄往来的“黄金水道”;向南,将大连打造成“东北版新上海”。

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的今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原部长赵晋平认为,东北振兴、对外开放迎来了新的机遇——全球供应链的调整已经开始,这种调整在东北亚地区的表现非常明显。

“比如中国对欧盟、对周边国家的贸易无论是出口还是进口都呈上升趋势,而且我们对日本和韩国的贸易关系也在发生变化——过去我们是它们的下游,我们对它是逆差,但是现在逆差在缩小。”他认为,未来,供应链的调整对于中国的东北地区是一次重要机遇,“如果朝鲜半岛的问题得到了好的解决,呈现好的发展趋势的话,可能会引起全球性第三次供应链调整的高潮,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一定意义上处在供应链调整的核心地位,东北地区也处在此核心地位。”

赵晋平表示,供应链的调整要靠企业力量来推动。未来一段时间,中国企业有可能在东北亚地区供应链调整当中发挥重要作用,而首当其冲,东北在制造业领域积累的一大批拥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企业,同时在新经济领域也有一些崭露头角的“独角兽”企业将发挥重要作用。

“下一个阶段我们要瞄准东北亚地区和供应链调整,这些变化能够为我们东北地区的带来更多发展机会。企业如何推动主动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推动供应链朝着有利于东北地区、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方向去调整,我们还是面临着机遇。”他进一步表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