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歲哥哥殺死7歲弟弟:擊垮一個孩子,兩個字就夠了

前段時間,看到個新聞很難受。

18歲男孩在和父母爭執下刺死7歲弟弟。


警察上門帶走了老大,爸爸抱著小兒子痛哭流涕,徒留媽媽不知所措地傻站著。

幸福家庭一瞬間沒落,到底發生了什麼?


男孩表示壓力太大情緒失控,鄰居卻透露老大內向早輟學,行兇原因很可能是爭寵


18歲哥哥殺死7歲弟弟:擊垮一個孩子,兩個字就夠了


蒼白無力的兩個字,聽來很是唏噓,弟弟7歲,整整7年的相處,是積聚了多少怨憤,又是起了多大的爭執,才會衝動到要至對方於死地。


有人感慨,每個情緒爆發的瞬間,背後都是最真實赤裸的痛。


人和人之間的交流是情緒的轉化,孩子和父母之間更是。


但當交流不順暢時,多少孩子活成孤島,受制於情緒,從而造成家庭的悲劇。


18歲哥哥殺死7歲弟弟:擊垮一個孩子,兩個字就夠了


育兒專家楊樾發現:中國父母的邏輯很奇怪,當孩子在外面被欺負了,他們總是先數落自己的孩子。

“為什麼只有你被打,是不是你主動招惹了?”


“看看你那樣,真丟人。”


受了委屈,卻要捱罵的絕望;怎麼溝通,都改變不了現狀的無力感,只有孩子能懂。

記得不久前的一樁轟動全國的慘案。


上海盧浦大橋上,男孩從轎車上下來,毫不猶豫的走向橋邊,一躍而下。


18歲哥哥殺死7歲弟弟:擊垮一個孩子,兩個字就夠了


媽媽慌張地緊跟其後,扶在欄杆上確認了好幾秒,最後跪坐在地上捶胸頓足,嚎啕大哭。


18歲哥哥殺死7歲弟弟:擊垮一個孩子,兩個字就夠了


事後報道,男孩17歲,在學校與同學發生衝突,車上又被訓斥,一怒之下造成悲劇。


18歲哥哥殺死7歲弟弟:擊垮一個孩子,兩個字就夠了


是罵的太狠還是抗壓力太差,或者說那一刻是怎樣的無助才會做出這樣極端的選擇。


網友留言印象深刻“有多少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靈魂無數次的跳下了那座橋,只是肉身還在堅持。”


壓垮駱駝的不是最後一根稻草,而是每根稻草。


那一瞬間無所顧忌的逃離,是憤怒,更是一種懲罰,對自己,也對父母,訴說著從不被理解的絕望。


18歲哥哥殺死7歲弟弟:擊垮一個孩子,兩個字就夠了


知乎上有人問:“摧毀一個孩子有多簡單?”


一個高贊回答是:“忽視他就夠了。”


網友講述有了弟弟後的經歷,想喝酸奶,第一罐給了弟弟,伸手要第二罐時,媽媽還是遞給了弟弟,因為只有弟弟喝夠了,剩下的她才能喝。


被忽視,被冷落,這還不是最憤怒的,弟弟喜歡招惹他,還喜歡告狀,但不管發生什麼,被責備的永遠是他。


絮絮叨叨近千字的控訴裡,有一句話最扎眼:“一聽到媽媽說讓,下次我就會打弟弟更狠一點。”

男孩成了父母眼裡冥頑不顧的孩子,沉默不言,還愛打弟弟。


實際呢?極端情緒形成有過程,被偏差對待時,他不開心,困惑不解時不被看重,持續的不被理解,讓他變得沉默,最後負面情緒積壓產生報復。


不開心》困惑》求助》不被理解》不說》報復,環環緊扣的情緒升級裡,他恨的也從不是弟弟,不過是藉機宣洩,抗議的是成為透明的無奈。


18歲哥哥殺死7歲弟弟:擊垮一個孩子,兩個字就夠了


18歲哥哥殺死7歲弟弟:擊垮一個孩子,兩個字就夠了


謝楠就曾在微博吐露親戚來看老二的場景,大人們把老二圍在中間,小寶寶要洗澡,一群人又一擁而上跑去參觀。


人群來了又走,至始至終老大吳所謂身邊沒有一人。


後來小寶餓了,哭鬧,吳所謂卻捧著繪本走過來,想聽故事。


換成其他家長,小寶吃飯是大事,偏偏這個時候想聽故事,肯定會直接拒絕甚至訓斥幾句。


但謝楠卻先給老大講了故事,事後耐心溝通:“下次弟弟餓了,媽媽可以先讓弟弟吃飯嗎?弟弟不哭了,我們也能安靜的講故事。”


18歲哥哥殺死7歲弟弟:擊垮一個孩子,兩個字就夠了


有人怪謝楠心狠,捨得老二餓,她卻解釋“那個時候,老大的安全感才是最重要的。”


弟弟哭,吳所謂卻非要聽繪本,想聽的真的是繪本嗎?


說得出的是聽故事,說不出的其實是內心的忐忑:“所有人都那麼喜歡弟弟,是不是以後再也沒人喜歡我了?”


那句沒有說出口的話,謝楠聽到了,而切身體會到媽媽愛的他,相信下次也再不會猶疑困惑。


很喜歡一句話:孩子與大人最大的區別就是,感知能力強,解讀能力特別差。


矛盾激起,可能不是真不懂事,而是在呼喚關注和愛,這時一定要相信溝通遠比叱責有效。


18歲哥哥殺死7歲弟弟:擊垮一個孩子,兩個字就夠了


18歲哥哥殺死7歲弟弟:擊垮一個孩子,兩個字就夠了


看過一個關於情緒的小故事:


卡斯丁早上洗漱,將高檔手錶放在洗漱臺邊,妻子怕被水淋溼,就順手放在了餐桌上。


兒子拿麵包時,將手錶碰到地上摔壞了。卡斯丁把兒子揍了一頓,並和妻子吵了一架。


卡斯丁去公司忘了拿公文包,又馬上轉回家。家中沒人,他只好打妻子的電話要鑰匙。


妻子急忙往家趕,撞翻了路邊一個水果攤。


結果是:卡斯丁遲到了15分鐘;妻子被扣了當月的全勤獎;兒子這天參加棒球比賽被淘汰。


如果早早知道是這樣的結果,相信卡斯丁一定不會惱怒暴打兒子。


踢貓效應也曾闡述情緒容易產生連鎖反應,當一個人心情很差,潛意識會驅使他選擇無法還擊的弱者發洩。


而在一個家庭裡,孩子往往成為受氣最多的群體。


情緒控制理智後結果總是糟糕,孩子要疏導,大人更是。


陶虹在《你好,媽媽》中感慨:“人生氣,緊張,害怕時,是沒有智慧的,智慧為0。”


18歲哥哥殺死7歲弟弟:擊垮一個孩子,兩個字就夠了


她分享自己剋制情緒的方法,會在關鍵時刻離開,及時摁住自己。


停一停,不立即做出反應後,事後處理問題反倒更高效,結果也更好。


對於孩子的情緒,作家雷布斯提過:孩子衝你發脾氣,是想讓你走進他的內心解決問題,我們應該高興。


如何合理疏導?心理學家李中瑩教授給出建議:


首先區分孩子發脾氣的類別,然後對症下藥,最後安撫疏導。


儘量少說理,多陪伴,採取遊戲或其他孩子聽得懂得語言溝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