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滏陽河流經的小村莊,有座弘濟橋,還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發源於太行山南麓,邯鄲峰峰的滏陽河,流經邯鄲、邢臺、衡水,被三市人民親切地稱為母親河。滏陽河在滄州獻縣與滹沱河匯流,河道全長400多公里,流域面積2700多平方公里,穿越了冀南冀東大平原。有河必有橋,全長400多公里的滏陽河,流經了千百村鎮,從古至今,滏陽河上共有多少座橋?沒有統計資料。但在滏陽河流經邯鄲東部平原上有個叫東橋村的村西頭,有座明朝時期修建,至今還保存完好的弘濟橋,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弘濟橋,在東橋村周邊的當地人口中叫“老東橋”。據史料記載,東橋村是因橋而得名,而東橋村是明成祖年間遷民立村。一般來說,按照一座橋起名慣例,如果先有村,後有橋,橋前會以地名冠以。例如河南省洛陽市洛河上的“洛陽橋”。中國歷史文化源遠流長不假,可是幾十年,或者百年,幾百年一次的歷史動盪,王朝不斷迭代,後朝皇權為杜絕前朝復辟,史料或者被毀,或者被篡改,因此,有了我們後人對一座文物有了眾說紛紜的刨根問底。

毫無疑問,今天,仍然東西飛架在滏陽河上的這座弘濟橋,曾經是明清兩朝的交通要衝不會有假。弘濟橋向西約2公里就是明清兩朝的廣平府府城;滏陽河東部一百公里之內有大名府、再向東就是東昌府,今天的山東省聊城市。古代河北東南部與山東西部接壤的地區,要向西進入太行山,進入山西省,滏陽河上至今保存完後的弘濟橋這是必經之官道,就像現在位於弘濟橋南約10公里的309國道路線大致平行。


1960年之前,弘濟橋還通行。橋兩邊是鹽場和煤場,邯鄲的煤炭鋼鐵通過滏陽河水運直接順流而下,運往天津;逆水返程的船隻從天津運回來海鹽。凝望弘濟橋,我們可以展開想象一下,當年的情景:裝船卸貨的腳伕,拉縴的船工號子,橋頭買賣字號,客棧、店鋪林立,有商業就有娛樂,唱曲的,賣笑的,弘濟橋頭曾經的繁忙與熱鬧,被這座默不作聲的石橋看在眼裡,記在了心裡。再三追問橋不語,遊人才來尋古蹟。

現在看到的弘濟橋,是明萬曆年間重修。為單孔雙敝肩石拱橋,全部用石塊砌成,每一塊石料相連都有腰鐵固定,整座橋堅固美觀大氣。 主拱券如彩虹飛架,橋兩端肩負兩個小孔,又讓該橋透出了靈氣。橋總長48.9米,寬6.82米,主券跨度為31.88米,矢高6.02米。弘濟橋和趙州橋都屬於單孔敞肩石拱橋,結構造型基本相同。弘濟橋橋長48.9米,長度僅次於石家莊趙縣的趙州橋橋長50.82米,僅差不足2米。

在當地人有個傳說:魯班受命在趙州洨河上建造趙州橋,在設計時,魯班妹妹建議魯班在橋身中橫貫鐵梁,增加大橋的牢固性。魯班自恃才高,不聽建議,兄妹發生矛盾。魯妹隻身南下,來到廣平府城東的滏陽河邊,見河水湍急,老百姓生活十分不便。魯班妹妹下決心,要在這裡修一座橋,跟哥哥比個高低。她發動當地百姓,利用跟哥哥學習來的修橋知識才能,夜以繼日,披星戴月,智鬥河神,截水斷流,鞭山趕石,鍊鐵鑄卯,多日奮戰大橋落成。


當橋落成後,魯班修的大石橋叫“安濟橋”;她便為飛架在滏陽河上的這座橋取名“弘濟橋”。因此,弘濟橋和趙州橋大致一樣,但在內部結構上卻別出心裁,增加了大橋的穩定性。魯班不聽魯妹之言,趙州橋差點被張果老的毛驢壓塌。魯班來到弘濟橋看了讚歎不已,向妹妹賠禮道歉。傳說總是美好的大團圓結局,因為沒了確切的歷史可信,人們假借神話來演繹,這不也是表達了民心向好麼?趙州橋名揚天下,得益於茅以升的文章被選入了課本。

今天看來,這座還沒被大眾熟知,藏在冀南平原東橋村頭的這座弘濟橋,堪稱橋樑藝術品,是古代橋樑工匠留給我們的一件寶貝。弘濟橋除在明萬曆年大修過一次,換了望柱和護欄板,至今其餘皆是原樣原物原貌。橋面石塊都被歲月磨沒了稜角,常年被車輛碾壓,人流踩踏,石塊都磨得很光滑。更奇的是,橋面石料裡還有海底沉積岩,居然還有一些古生物化石露出表面,清水衝下,上面有清晰可見的魚刺骨、三葉蟲和蛤螺!實屬罕見。

站在古橋上,望著滏陽河水流亙古不變的流向,真實河水一去不復返,正像歷史的歲月,胡服騎射,馬蹄聲碎,勝王敗寇,雞鳴狗盜,犬馬聲色,你方唱罷我登場,不變的是永遠像這河流一樣的百姓。戰國時期先哲在《荀子·王制篇》:“庶人安政,然後君子安位。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大唐名相魏徵在著名的《諫太宗十思疏》總結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得以廣泛流傳。關於水和舟的辯證關係,您怎麼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