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年拿出收入的三成资助贫困学生,是195名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


大家好,我是杨友进,今年44岁,重庆市黔江区白石乡人,是一个乡村个体经营户。我热爱公益事业,每年拿出自己收入的三分之一资助乡村留守儿童,现在是白石中学195名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也是重庆市“终生红十字志愿者”。#自拍我的故事#

1975年,我出生在重庆市黔江区白石乡玉岩村6组,由于住在偏远的乡村,家庭十分贫困,父亲是一个乡村兽医,虽然属于乡村兽医站基层人员,但是没有一分钱的工资,靠每日走村串户给老乡家的牲畜看病,收取一点微薄的报酬来支撑家庭的生活。

我家有三兄妹,我排行老大,由于受山村的条件所限制,乡村孩子上学读书非常艰苦,稍大一点的孩子白天读书,下午放学后和周末时间都要帮助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和家务。

我初中毕业后没有考上高中,便去黔江区太极职业中学畜牧养殖专业学习,由于父亲是一位乡村畜牧兽医,受其影响,我对畜牧养殖专业很感兴趣,在学校学到并掌握了许多养殖技术和兽医知识。

职业中专毕业后,我的许多同学都选择了外出打工,但是我谢绝了部分同学和好友的相邀,决定留在家里做自己喜爱的事情。

1997年,我准备开店创业,我拿着父亲给我的40元钱作为启动资金,去城里进了一些畜禽注射药,并费尽口舌赊到了部分药物,我租了一间门店,开起了旺农畜牧技术服务部,把赊来的药物卖掉后再去还款,然后又赊回新的物资。就这样卖了还,还了赊,逐渐把店的规模做大。

创业不易,所以我非常节约,装车的货物都是自己一人搬运,舍不得丢弃一张废纸、一个塑料瓶,把它们累积起来卖给废品收购店。由于父亲做了40多年兽医,我也是学习的畜牧养殖和兽医专业,老百姓家的畜禽生病后我们一般都能够治好,并且收费低、服务好,得到了乡亲们的信任。


没有上过大学是我一生中最大的遗憾,为了弥补自己的遗憾,让山里的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能够替我圆上大学梦,我从2006年开始,每年向白石中学捐款1000余元,连续10年累计捐款14000元。2015年起我又把助学捐款提高到每年5000元。

2007年12月起,我们夫妻俩每周给一个贫困学生资助15元生活费,2010年开始把每周的15元提高到20元。2008年,“武陵都市报助我上大学”活动启动后,我每年都要为活动捐款,汶川、玉树、芦山地震发生后,我也是当地第一个向灾区捐款的农民。

2009年,我被白石中学聘为校外德育辅导员,做195名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从那时起,我就坚持每天去学校“上课”,与学生们交流谈心。每一个孩子的生日我都记得,每逢生日我都给孩子们买生日礼物,孩子们都亲切地叫我们“杨爸爸”“杨妈妈”。


我们家庭并不富裕,每月卖饲料和兽药的收入只够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开支。由于我们坚持收取最少的利润,一年下来,最多只能赚到四五万元,到现在家里还买不起一辆车。但是,我们在生活上节省开支,每年拿出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于资助困难学生以及其他公益捐款。

我从2006年报名当了一名红十字志愿者,13年来,我觉得每每奉行“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就是一次心灵的洗涤。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与坚持前行!2017年5月,重庆市红十字会授予我为“终生红十字志愿者”荣誉称号。

2016年1月,我组建了一个“红十字白石志愿服务队”,不到半年的时间,号召爱心成员捐助4万多元,让19户贫困、残疾家庭从中受益。我身体不是很好,我要和时间赛跑,要在55岁之前了却一个心愿,帮助1000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脱离困境,我就知足了!

2019年8月20日清早,我的微信收到信息,家住白石乡龙池村四组一个名叫刘冬会的学生向我求助,她考上了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由于是二本,学费很高,家长因拿不出钱准备放弃。孩子有强烈的求学愿望,希望能得到我的帮助。

8月28日,我组织各爱心人士,帮她捐助了3500元,向区红十字会求助,一个爱心人士捐了200元,区红十字会1000元。我还向驻龙池村的乌电集团扶贫工作队反映情况,他们也帮扶了3000元,由于情况特别,在各级领导的帮助下,“武陵都市报圆我读书梦”活动也准备资助5000元。由于社会各界和爱心人士的慷慨解囊,终于让这刘冬会走进了大学校园。

十多年来,我坚持不懈地参与公益活动,离不开妻子的大力支持,她既要看管门市部,又要操持家务,还要照顾孩子,但她任劳任怨,从不埋怨我,反而还坚定地支持我,让我深受感动。


我为社会做了一些微薄的事情,得到了有关部门的肯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赞扬,黔江区人民政府先后授予我“最美黔江人”、“德馨乡贤”、“最美乡贤”等荣誉称号。这是对我的鼓励和鞭策,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做好公益事业,希望能够帮助到更多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