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砍頭時,劊子手為何寧可鈍刀砍人,也不磨磨刀?

史海閒聊


斬首從隋至清都作為五刑之一,劊子手這個行業也有著悠久的歷史,他們是處決犯人的工具,在我們印象裡,劊子手殺人都是一刀就搞定!

孔子在《論語·衛靈公》中對徒弟子貢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古人也說,磨刀不誤砍柴工。可見,是否有利器在手很重要。一旦刀鈍了,立即就要磨光,寒光雪亮劍氣如霜,方能威懾江湖。


然而,在劊子手行業卻從來沒有磨刀的習慣。寧可鈍刀砍人,哪怕連砍幾十刀還砍不死犯人,導致犯人痛苦連天,極為悲慘,自己也身心俱疲,但劊子手回去後依然不會磨刀。為何這些劊子手寧願用鈍刀砍人,也不磨磨刀?


磨刀不誤砍柴工,一把鋒利的刀具,肯定在行刑時為劊子手省下很多力氣,而讓犯人也快點結束一生。可實際上古代劊子手卻從來沒有磨刀的習慣,幾乎就是一把刀一個職業生涯,就算刀有一些缺口了,大多也不會在意。在執行時,一般都是將犯人砍得哭天喊地,往往行刑之後劊子手也是累的不行。

劊子手們的砍刀雖然殺過許多個人,但刀上也寄宿許多的靈魂。既然人都已經死了,要是再去磨刀豈不是要把那些靈魂也磨沒了嗎。原本劊子手就是一個罪孽深重的工作,要是把鬼魂都磨沒了豈不是又會罪加一等。再者如果劊子手把刀磨光了、磨鋒利了,那麼劊子手就成了刀的幫兇。拿著磨光了的刀去殺人,無疑會加身自己的罪孽。


所以,幹這行的人就算砍刀再鈍也不會願意去磨刀的。再說劊子手這個職業本來就不受人待見,唯一能讓人欣慰的就是工資還算豐厚,但是還是有許多的人呢都在可以迴避這個職業。還有就是民間都在說當劊子手的人都是欠下了很多債的人。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認為古代劊子手其實就是讓一些死刑犯人受到痛苦,這樣一般犯人家屬是會給賄賂的,給的滿意,那麼就會將刀磨快點,否則,就這樣了。


史海閒聊


當劊子手,去砍犯人的頭這個職業,是個特殊的職業。搞這一行的大都是無妻室的人。

而劊子手那把砍頭刀也是絕不會去磨的,即便是不鋒利,甚至鈍得很。因為刀上冤魂多,易染是非。也許有人會問,自己不願意磨,那何不花錢請別人去磨呢?畢竟鋒利的刀用起來自己也順手呀。如果砍了很多刀都砍不死,自己難過,犯人也痛苦,損人又不利己。可事實上有誰願意去為劊子手磨刀呢?要知道那不是一把普通的刀,是大殺器,浸染了無數人的鮮血,附著無數人的陰魂。就算是出高價錢也請不到磨刀匠的,因為怕沾染到鬼頭刀,會給自己帶來種種惡運。


再說了,有時候監斬官也有交代,他授意劊子手,想讓犯人痛快地死就讓犯人痛快的死,想讓犯人慢點死就慢點死,太麻利了,反而受罰。如果被砍的人是十惡不赦的犯人,便是屬於替天行道。假如是被冤殺的好人,劊子手會認為殺人的是刀而不是人,如果把刀磨利了,那不成了刀的幫兇了麼?因此他們從來不磨刀。劊子手的刀往往是一把刀就用到底。

古代劊子手往往“上班”之前還要練習刀法,白天用冬瓜練,晚上看不見則用香燭練。他們還認為砍頭過百就會斷子絕孫,所以砍到99個的時候就會收手。並且行刑的時刻,一定要選擇在午時三刻,因為此時的陽氣最盛,可以避免遭到鬼的糾纏。砍完頭之後便直接回家,路上不能回頭,因為會有陰魂跟著他,到了家之後,家裡人要用竹杖清除他身上的陰氣,然後跨過火盆,這樣才使身上乾淨。砍頭刀在不用的時候一定要用包布包裹起來,防止刀中散發出來的陰魂出來禍害他人。



反正,包括從來不磨刀在內,這些都是他們的規則。

歷史時刻錄,每日一歷史,分享歷史時刻,品味歷史時光,感謝您的觀看,歡迎您的評論,動動手指點個贊呦!

歷史時刻錄


劊子手砍頭,一般都是用鋒利的大刀。

清末,有一部分歐洲人來中國旅行,他們對於行死刑並不像中國人那樣忌諱,於是他們就利用手裡的相機,記錄了中國斬刑中那些劊子手的形象。從老照片中,不難看出,清末的劊子手行刑時並非像影視劇裡那樣身著紅衣,他們使用的刑刀,也不是影視劇裡帶著圓環的鬼頭刀,而是一種很簡陋,但實際上很鋒利的闊劍或者大刀片。



砍頭用的刑刀,一般都是劊子手自備的。

而人的脊椎具有一定硬度,如果真像題主所說的,砍頭前不磨刀,而是使用鈍刀,那麼劊子手一刀下去肯定很難砍死犯人。

而如果一刀砍不死,那麼,犯人就會因痛苦而扭動、哭喊和掙扎,到時候,劊子手就需要將犯人牢牢按住才能繼續行刑。

也就是說,如果劊子手不磨刀,而是用鈍刀砍頭,純粹是自己給自己找麻煩。



另外,如果用鈍刀砍頭,犯人也會因此受不必要的折磨。所以在一般情況下,劊子手砍頭都是使用鋒利的大刀,這樣,不僅劊子手自己省事,還能減少犯人所受的痛苦。

當然,歷史上也有用鈍刀砍頭的情況。




例如,1898年9月28日,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問斬於菜市口時,行刑之前,慈禧就特別交代,說要讓劊子手用鈍刀砍頭。

慈禧對譚嗣同等人,恨不得千刀萬剮,但因為凌遲之酷刑早在光緒十一年(1885年)就被廢除了,慈禧不可能再開凌遲之刑,於是就特別交代劊子手要用鈍刀砍頭。

據記載,在砍譚嗣同的時候,劊子手連砍帶鋸,整整用了三十多刀才將其頭顱砍下。


總之,在上面沒有特別交代的情況下,劊子手一般是不會用鈍刀砍頭的。


金兔歷史


古代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犯人在劊子手行刑之前,一般都會用重金賄賂劊子手,至於為什麼賄賂劊子手,自然不可能是為了活下去。

賄賂劊子手的目的只有一個,那便是讓劊子手在砍頭之前,能夠乾脆一點,使用鋒利一些的大刀直接將犯人斬殺,若是沒有賄賂,或是賄賂的量不夠,犯人在被行刑的時候就要受點罪了,一下可能砍不斷腦袋,犯人還要跪在那裡痛的死去活來,慢慢的才死去。

賄賂之事自古就常有發生,雖然許多人都說劊子手之所以使用鈍刀殺人,是為了避免人死以後化身厲鬼回來報復,特意去廟裡請來的塵封已久的鈍刀,但是對此說法,還有另一種說法與之相悖,劊子手的手裡滿是被害者的鮮血,劊子手的大砍刀也是厲鬼最怕的東西,如此,劊子手為何又要害怕殺人呢。

說起來劊子手的培養,也是個技術活,劊子手的人選也不是隨意選擇的,一般都是世家傳承的,換句話說,劊子手也都是子承父業,繼承父輩技藝的,並且,這門砍頭的技術還是不外傳的。

雖說砍頭這門技藝看起來好像挺簡單似的,就像是殺豬一樣,照準地方一刀砍下去就結束了,但事實往往也沒那麼簡單。

負責屠宰的屠夫往往都能做到一刀斃命,一刀兩斷,將要屠宰的東西乾脆的剁開。

屠夫的行動乾脆利落,但如果是初學者,自然是做不到那麼幹脆利落一刀兩斷的,初學者往往需要數十刀才能將目標完全分開,這是因為,動物身上的脈絡以及骨頭等,都會阻礙到刀的前進路線,只有勤加練習,熟知經脈結構,才能擁有一刀兩斷的本領。

清朝末年,戊戌六君子曾經被慈禧逮捕並且慘忍的殺害了,其中譚嗣同的死法更是慘烈的很,據說當時因為一刀沒有斬斷,連斬了二十來刀才算結束,當然了,在這件事情中,不是因為譚嗣同沒有行賄,行賄與否還在其次,關鍵是慈禧特意在背後授令這樣做,如此做的目的很簡單,那就是恐嚇有謀逆之心的人。

當然了,雖然說劊子手砍頭的時候要根據犯人家屬行賄多少決定砍頭是否乾脆,但劊子手一年到頭也不一定能碰到多少工作的機會,這主要是因為,古代的時候,和平時期,砍頭也不是隨意進行的,砍頭之前,需要層層上報,有時候甚至需要皇帝親口準允了才能動手。

所幸,砍頭這種陋習現如今已經消失了,現在的死刑很簡單,直接槍斃,犯人再也不用受盡痛苦了。


魏青衣


我是水煮汗青,我來回答。

古代劊子手負責執行死刑,一般主流的死刑就是斬首。很多人在傳說,劊子手的刀是不磨的,因為劊子手只是執刑者,如果主動去磨刀,自己就會增添罪孽。

其實這種說法只是大家的猜測,劊子手不磨刀,那肯定也會有專門的人幫他們磨刀,因為刀不鋒利,行刑的時候會出現很大的問題。

古代砍頭也是技術活

關於鈍刀砍頭,說的最多的就是譚嗣同,有人說他被砍了幾十刀才死去,有人說他被砍了五六刀。

譚嗣同的案例我們沒辦法證實,但有一點可以確定,不管是鈍刀還是利刀,當人的後頸椎受到重擊的時候,頸動脈竇會因為受到刺激而收縮,這時候大腦會因為供血減少而缺氧,人也會昏迷,如果擊打程度再大一點,會造成死亡。

因此,就算砍頭的刀不鋒利,重擊在後頸位置的時候也會造成昏迷甚至死亡。譚嗣同就算被砍幾十刀,也是在他昏迷狀態下砍的,幾乎沒有痛感。

但事實上,古代的劊子手在砍頭的時候是非常忌諱“補刀”的,他們追求的是一刀斃命,這是對自己技術的證明,也是對死者的尊重。

古代劊子手是需要拜師的,在他們做學徒的時候就要苦練刀功,比如劈冬瓜,或者劈香頭等,經過這樣的訓練,他們下刀的落點可以非常準確。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古代的劊子手都會養一隻猴子,平時沒事的時候就在猴子後脖子上來回按,據說這是在找“算盤珠”位置。劊子手行刑的時候,他們落刀位置是後頸椎第三節的縫隙上,而猴子的頸椎結構與人體是最接近的,所以在猴子身上練熟了,下刀的時候就可以非常準確。

以上就是古代劊子手練習的一些情況,他們在行刑的時候也會有一些規矩,比如砍頭的時候並不像電視上那樣,劊子在旁邊站著與犯人四目相對,事實上劊子手是比較忌諱與犯人對視的,行刑的時候通常會有另一個人在前方分散犯人的注意力,趁犯人不注意的時候,劊子在後面手起刀落,然後馬上轉身離開,不會回頭看。

所以,古代劊子手一般都是一刀斃命,如果他們的刀不用磨,時間長了就達不到這樣的效果,他也就不再適合做劊子手了。對此大家怎麼看?歡迎在下方評論留言。


水煮汗青


鈍刀子砍頭當然是讓囚犯獲得更大的痛楚,那麼劊子手為啥這麼做呢?這有部分是上頭交代過的,也有的是因為正好趕得不巧,今天的刀就是忘了磨,如果囚犯的親人提前打好招呼應該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歷史上受過鈍刀之苦的名人有戊戌六君子裡面的譚嗣同,這個譚嗣同死腦筋,覺得自己要救國,即使事情敗露也沒有逃走,坐等被抓,可笑的是百姓都沒有把他們當成民族英雄,看來是一廂情願的救國。


要知道當時的清朝人民飽受外國人侵華的苦痛,誰會有心思去效仿外國人,痛恨都來不及了。於是乎在譚嗣同赴刑場受死時,百姓用雞蛋菜葉子砸在他身上,我想他的心裡是不好受的。更加不好受的是慈禧交代過劊子手用鈍刀子,足足砍了三十多次才把頭砍下來。



古代的劊子手據說都是“絕戶”,要不就是相貌恐怖,多數人沒有親人子嗣,即一人不餓全家吃飽。1925年11月湖南的《大公報》,曾報道過清末最後的劊子手鄧海山的事,

當時的國民政府《六法全書》頒佈之後,像鄧海山一樣的劊子手都失業了,也因為他們殺人如麻被很多人懼怕,不敢讓他們在自己底下幹活怕晦氣,於是劊子手們就沒有吃飯的營生了,一些福利機構也拒絕給予他們幫助。

可見劊子手這個職業是多麼不招人待見,即使他們只是奉命行事而已。這一點上面,西方的劊子手就比較人性化,西方的劊子手都是蒙面的,誰也不知道你是誰,是你砍得人。


尼采廣寒宮中坐


古代劊子手砍犯人時,是用鈍刀還是用鋒利的刀這要看人下菜碟,也就是說“因人而異”。

比如慈禧在鎮壓“戊戌變法”時,處決“戊戌六君子”之中的譚嗣同用的就是鈍刀。

據說劊子手砍了譚十幾刀,疼得他呲牙咧嘴,幸虧大刀王五及時趕到一刀結果了譚的性命,否則譚還要痛苦很久。

這一切源於慈禧痛恨譚,是他試圖策反袁世凱實行兵諫“圍園殺後”。慈禧實際是不想讓譚痛快的死去,折磨一會是一會。

在古代,劊子手是一門特殊的職業,一般人害怕折陽壽討厭這種職業。

據說當劊子手都有一個底線,那就是殺人不超過99人,也就是在滿百前必須改行,否則不得好死。

(劊子手)

也有殺人超過百的劊子手,相傳這些人眼珠子都是紅的,不是光棍就是斷子絕孫之人。最後的結局皆因貧困潦倒而死,這從側面說明劊子手收入並不高。

有道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劊子手靠著刑獄吃犯人,他們千方百計從犯人身上揩油,於是出現了砍人憑技術撈錢的門路。

劊子手如何撈錢呢?

原來職業劊子手都是有師傅領進門,進門後要從基礎練起,通常是讓徒弟刀劈冬瓜。

即在冬瓜中間劃一道線,什麼時候一刀下去不偏不倚從線兒的中間劈成兩半,這一環節算過關了,然後逐漸增加難度。

技術過關後,還要訓練徒弟的膽量,實操殺雞殺狗……,直到對鮮血無動於衷這一關就算過了。

(行刑)

最後一關也是關鍵的一關,是讓徒弟瞭解人體的構造,尤其是脖頸的連接部位。

據說人的頭顱和身體連接部位有個薄如蟬翼的縫隙,如果刀鋒從這一間隙中快速切入,頭顱最容易砍下來。

如果劊子手找不到這一間隙,那麼就會砍許多刀頭顱才能落下來。

從上面過程來看,培養一個合格的劊子手還是不容易的。

劊子手努力掌握這門技術就是為了方便事後撈錢。比如犯人家屬暗中塞給劊子手一些銀兩,到時劊子手會用鋒利的刀子一刀結果性命,不讓犯人受罪。

反之會用鈍刀故意多砍幾刀,讓犯人痛不欲生。這就是“學以致用”的真實寫照。

(介錯)

親們明白了吧?不是劊子手故意不磨刀,也不是故意用鈍刀砍人,要想用鋒利的刀子請拿銀子來。

寫到此我想起了日本武士進行切腹自殺後,身邊要用一位武士進行“介錯”。

意思是在完成切腹自盡後避免過度痛苦,讓旁邊的武士一刀砍下頭顱,如果這個武士用鈍刀或者技術不過關,“切腹者”可就倒黴了。


秉燭讀春秋


我們看影視劇中,劊子手總是身穿紅衣服,頭戴紅方巾,手拿著大砍刀,凶神惡煞的形象,行刑的時候會在刀上噴上一口酒。但是卻一直不知道原來劊子手竟然不磨刀的。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探究一下,為什麼劊子手幾乎從來都不磨刀,從而導致有的時候砍好幾十刀,犯人都不死。

斬首這一刑罰,從隋朝開始一直到民國時期結束,這麼長久的時間,決定了它悠久的歷史,自然也就有他們獨特的行業規定,其中,劊子手不磨刀就是行業裡面的潛規則之一。

心中的一種自我安慰,冤有頭債有主,砍頭的是刀而不是我

劊子手這一行業,其主要工作就是斬首,那些死刑犯被拉到刑場,當眾斬首,我們都知道,殺生的人,身上會不自主的有一些煞氣,而劊子手則認為自己刀下之魂會聚集在一起,久而久之對自己甚至家人不利。

而不磨刀,試想告訴那些即將被斬首的人,自己並沒有成為殺他的幫兇,因為並沒有通過自己的手讓這把刀變得更加鋒利,所以自己只是一樣工具,並沒有幫助磨刀,去讓這把刀砍更多的人。

既然如此,為什麼還有人幹劊子手這種職業呢?其實,最開始的時候,劊子手沒人願意幹,畢竟這個工作是傷人性命,有損陰德的行當,因此最開始的劊子手都是官府點名的,讓你幹你就得幹,只不過後來,窮苦人家的孩子實在是吃不上飯還沒地方幹活,才有師傅教,徒弟學的。

劊子手不磨刀,別人更不敢動了

有的朋友說了,既然劊子手不敢磨刀,那古代肯定也有磨刀師傅這種職業啊,磨刀師傅磨一磨也行啊,這樣也能讓受刑的人不那麼糟罪。


但是我們要想一想啊,劊子手渾身煞氣,行刑前都會做各種準備,防止汙穢之物,何況一個普通的磨刀匠了,一個普通人,怎麼幹觸碰刑刀這種大凶之物,誰敢說不會給自己帶來厄運呢?所以那個時候的磨刀匠也是不敢磨這把刀的。

那麼除了不磨刀以外,劊子手還有什麼其他的行業潛規則嗎

比如行刑前喝酒,喝的酒呢是由童子尿、露水、烏鴉血、黃牛乳和蛇果調配的,為了能夠阻擋怨氣;還有就是行刑之前拜天地,拜天地並不是結婚的時候那種拜天地,而是為了祈求天地的寬恕,寬恕自己的行為。


午時三刻斬首呢,是因為陰陽師說午時三刻是一天之中陽氣最重的時候,陰氣稀薄即將消散,等等等等,劊子手這一行業其實說道有很多,畢竟屬於特殊行業,一般人是駕馭不了的。

結語

孔子《論語·衛靈公》中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但是,對於劊子手這個行業來說,卻不能這樣,哪怕幾十刀下去,犯人痛苦連天,自己也身心俱疲,仍然不能去磨這個刀。因為劊子手也需要一些心理安慰啊,畢竟乾的不是普通的工作,需要注意的頗多。

你們覺得呢?

關注小太陽,每天都有新鮮的歷史知識雙手奉上哦。


小太陽D


民間形容一個人做事不爽氣,通常會說,此人做事猶如鈍刀子割肉,你麻煩我也疼。


古代砍頭,那其實也是重典刑法,並不像電視劇裡那樣常態。非亂世,砍頭其實也不是說砍就砍那麼隨便的。也必須是一步步往上報請審核的,由皇帝親自勾決,然後以待秋後問斬。

古人迷信,砍頭不但要看節氣,還要順應天意,最怕的就是所謂冤死的鬼魂糾纏自己。所以為什麼演選擇秋後問斬,又為何選擇午時三刻,其實都是有講究的。但最終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殺人只是一個差事,要殺頭犯之命的不是劊子手本人,也不是監斬官,更不是判決的人。所以如果這個死刑犯死得冤,那也沒理由來找他們。

執行時砍頭用的刀子其實也不是在劊子手床頭放著的,而是供在專門供刀的廟裡的,要劊子手燒香去請刀的。


刀子是廟裡請來的,每次殺人前,要用香燭貢品請刀,要用好酒來敬刀。刀也不是那種影視劇裡常見的大環刀。朴刀是宋朝才出現的,大環刀是清朝晚期才出現的,大部分是用在戲太子上的。

所以現在影視劇描寫砍頭的場景基本上是源自於傳統戲劇場景。真實歷史場景中的,砍頭用的刀,沒那麼大。劊子手也不是膀大腰圓漏著胸毛,一眼看起來就像殺豬的。

劊子手一般也是世戶,父子相傳的。因為砍頭是一門手藝,更是一門祖傳職業,技藝是不外傳的。

砍頭的劊子手實際上對人脖子上的骨骼經絡非常清楚。直到在哪裡下手,手起刀落,犯人的痛苦小。當然更知道怎麼殺人刀刀見血、刀刀破肉,就是割不斷脖子,令犯人痛苦不堪。

劊子手從小在家教習砍頭技術,什麼斷筋斷骨不破皮;破皮爛肉不斷筋,這些都非一般殺豬匠可以達到的水平。

要知道劊子手又不是天天有活幹的。有些地方治安好的,甚至幾年可能都沒活幹。但是做了這行又沒人願意和劊子手共別的事。所以那可不要餓死?所以技術高劊子手,還可能幫人去勢賺錢。


殺人的程序越複雜,掙錢的門道也就越多。這其實可以理解,畢竟劊子手一家就靠砍頭吃飯呢。

刀是供在廟裡的,要請刀就得花錢,這個時候就開始看人犯家人的態度了。捨得花錢的買痛快的,自然還會給磨刀費。而且磨刀費絕非一筆小數目。

沒錢的,連香燭錢都是劊子手掏的,上次殺人的血跡還殘留在刀上,自然不會磨。砍頭時,劊子手頓時就會變成了笨蛋一個,祖傳技藝全失。據說譚嗣同被慈禧要求鈍刀子砍頭,結果就砍了20多下,場面異常慘烈。

但是劊子手其實即便掙不到人犯家屬的錢也沒關係。因為肺癆病人們早就買好饅頭,等著熱血就饅頭治病呢。這銀子在知道人犯要被處決之前,就送到劊子手手裡,等著排隊了。

不過謝天謝地,到了1905年,清廷宣佈廢除了一系列刑法,斬首在列,改用槍斃了。專門砍頭的劊子手世戶也由此在歷史上消失了。




炒米視角


在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一書中,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

說的是某官府抓了一個帶頭造反的“賊人”,官府判其為“斬立決”,立馬砍頭以絕後患。

菜市口行刑場上,這個“賊人”臨危不懼,笑著對劊子手說道:

“早就聽說你的刀非常的快,今天讓我見識一下你的刀,是真快,還是徒有虛名啊?”

劊子手說道:“那就試試。”

話音未落,一刀斬落賊人頭顱。連一眨眼的功夫都不到。

這時只見那顆大好的頭顱,在地上咕嚕嚕滾出十幾步遠,在地上高聲讚歎道:

“好快刀……”

可見,古代的劊子手砍人時的刀是很快的,之所以用鈍刀砍人,是技術不到位砍不到地方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