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必亡?甲午战争发生前,刘长佑提出灭亡日本的计划,竟被拒绝

刘长佑(1818~1887),晚清汉人重臣,湘军重要统帅。其31岁以国子监生员的身份进入仕途,便平步青云。

作为与曾国藩同时期的人物,刘长佑在回湖南老家办团练时,足足比曾国藩早了两年。同曾国藩类似,刘长佑兴于团练,在消灭太平军、镇压两广天地会,扑灭鲁西北白莲教等农民起义不遗余力,双手沾满了汉人同胞的鲜血。他用一份又一份血淋淋的“捷报”,获得了清廷的重视,被慈禧加封为两广总督、直隶总督,成为了清朝封疆大吏,走上了属于自己的人生巅峰。

虽说刘长佑是靠镇压农民起义发家,但是站在为官的角度来说,他没有错,故此他从未有过愧疚之心。

大清必亡?甲午战争发生前,刘长佑提出灭亡日本的计划,竟被拒绝

刘长佑是个大局观出众的人,对内对外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尤其是针对洋人的举动,有着不一般的判断力。比如1881年,法国入侵越南,63岁的刘长佑准确预测越南时局,他认为法国法国占领越南是为了依此为跳板入侵云南,他急忙上书,希望朝廷能早做准备,最好是“援越抗法,以卫国土”,只可惜此时的清廷软弱无能,惧怕洋人,对刘长佑的提议置之不理。后来,刘长佑的担心果真应验,法国果然通过越南攻占我国云南。

也就是在这年,刘长佑提出了一项灭亡日本的计划,有非常大的战略可行性,结果同样被朝廷拒绝了。倘若当时慈禧采纳刘长佑的计划,可能甲午海战都不会发生,日本也会成为历史,不复存在。

大清必亡?甲午战争发生前,刘长佑提出灭亡日本的计划,竟被拒绝

刘长佑到底提出了一个怎样的灭亡日本计划呢?我们来看一下。

自古以来,中国都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态度,致使许多弹丸之地也妄图侵占中国的领土,这其中就包括日本,到了晚清它更是不停地制造摩擦。

时间回到1879年,日本吞并了清政府的属国琉球。许多琉球的有志之士向清政府求救,请求清政府发兵抗击日本。在美国的干预下琉球被一分为三,无能的清政府放弃了分治琉球,彻底失去了琉球的掌控权。

不过这个事件,却让刘长佑看到了灭亡日本的机遇。他建议清廷能够主动出兵剿灭日本,并详细诉说了自己的计划。

大清必亡?甲午战争发生前,刘长佑提出灭亡日本的计划,竟被拒绝

计划分为四步,如下:

第一步,向国际表明日本吞并琉球乃是不义之举,我们清政府决定干涉此事,也有权、有义务保护琉球这个藩属国,让清政府有名义对日本宣战。

第二步,在第一步的进行的同时,做好战斗准备,只要国际上承认日本吞并琉球的不法之举,清政府立马兵分多路进攻日本,兵贵神速,让日本没有时间部署防御。

第三步,联合朝鲜,借助朝鲜地形,与朝鲜组成联军,在日本西侧找到合适的时机进攻日本。

最后,清政府海军集全力直接进攻日本,多路进攻日本,日本毫无抵抗力。

大清必亡?甲午战争发生前,刘长佑提出灭亡日本的计划,竟被拒绝

计划确实很完善,有一定的可行性,清政府为何没有采纳刘长佑的计划呢?

在当时,清政府还是有着一定的底蕴,此时日本的军事力量却并不发达,清政府的国力相对于日本有着充足的优势。可是灭国之战不单单比拼国力和军事力量,还要讲究天时地理人和等诸多因素,刘长佑的计划看似完美,可前提条件是能够保证当时的国际舆论绝对会站在清政府这边。

同时,清政府的优势并不足以有完全碾压的优势,因为当时清政府刚刚经历太平天国运动和新疆之战,内损严重,发动比较大的战争后勤难以保障。

另外,清政府陆军居多,虽说也养有海军,但却是初具模型,并未形成一定的战斗力;朝鲜也未必会全心全意的帮助清政府,毕竟此时对于朝鲜来说没有直接的利益。

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那就是清政府的统治者当时害怕汉臣功劳太大。剿灭太平天国,汉臣已有很大的功劳,清廷又怎能让汉臣再去灭亡日本,去建立丰功伟绩。倘若计划成功,清廷统治者再也无法约束汉臣。

大清必亡?甲午战争发生前,刘长佑提出灭亡日本的计划,竟被拒绝

瀚海说:

清政府不采纳刘长佑灭亡日本的计划,除了软弱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统治者的出发点与臣子的出发点完全不同。刘长佑是一心为国,慈禧之类的掌权者更需要的却是能够完全把控臣子,把控形势,对于不一定可行的事情,宁愿放手割肉。

作为后来人,我们清楚正是慈禧的短见与无能,导致晚清时期国家饱受欺凌。只能说,刘长佑的出发点是对的,只不过“遇到了错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