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甲辰,漢高祖劉邦在長樂宮駕崩,為何四日不發喪?

小陳哥愛遊戲


史記·高祖本紀》裡有記載,高祖擊布時,為流矢所中,行道病。病甚,呂后迎良醫,醫入見,高祖問醫,醫曰:“病可治。”於是高祖嫚罵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雖扁鵲何益!”

此段話點出在劉邦和黥布的戰爭中,他被流箭所傷,在回去的途中,就一病不起。病入膏肓之時,呂后請了一位良醫醫治劉邦,醫生一來,看了一下說,這病可以治。也不知道是安慰老劉的,還是這病確實能治,就和醫生對病人說,安心養病吧,要相信現代醫學如出一轍。老劉脾氣不好啊,騙鬼呢,我這病扁鵲在世都救不了,天意如此,我不掙扎。

劉邦自知天命已到,開始安排後事了,呂后就問他,陛下啊,你百年之後,蕭相國也已經不在了,誰能代替蕭相國呢?劉邦說曹參可以,呂后沒表態,繼續問曹參如果不在了呢?劉邦說,王陵可以。不過他有些愣頭青,太過迂腐剛正了,陳平和他正好可以互補。陳平比較二,所以一個人很難支撐大業。周勃深沉厚道,但是文才學問不好,安定劉氏天下的,一定是這個人,可以讓他擔任太尉一職。

這段描寫可以看出來,劉邦虎死威還在,他洞悉一切人的才能,一切人應該處的位置,劉邦到死之前還把這些後事安排得妥妥帖帖,但是唯一沒有算到,他死後呂氏會專權,戚夫人會被呂后殘害成“人彘”。

早在劉邦還沒有病危之前,就多有廢太子的傳聞,戚夫人並不是大家想象的那麼無辜,她的枕頭風吹得還是比較成功的,惹得劉邦差點廢掉太子,復立劉如意,但是呂后利用“商山四皓”的忽悠本事,虎口奪食,終於保住了劉盈太子之位。

高祖病危,在一顆太陽隕落之前,必然發生很多不可能的因數、變數,在情況未明的情況下,呂后這種精於謀算的人是不會輕易做出任何決定的,一場宮變,或者一場儲位之爭,局勢都尚不明確,呂后在之前會按兵不動。

其實早在高祖之前就有秦始皇去世後秘而不宣的事情發生,《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丞相斯為上崩在外,恐諸公子天下有變,乃秘之,不發喪……獨子胡亥、趙高及所幸宦者五六人知上死。趙高故嘗教胡亥書及 獄律令法事,胡亥私幸之。高乃與公子胡亥、丞相斯陰謀破去,始皇所封書賜公子扶蘇者,更詐為丞相斯受始皇遺詔沙丘,立子胡亥為太子。更為書賜公子扶蘇、蒙恬,數以罪,賜死。

這是秦始皇死之後發生的一段宮變事件,秘不發喪四天,屍體都臭了,拿魚蝦做掩蓋。趁這段不發喪的時間,胡亥、趙高及一起冬巡的宦官五六人,私寫詔書,說始皇的詔書在沙丘之中,並賜死公子扶蘇、蒙恬。一切未有定數的時候,皇帝的死就是一場契機,有圖謀不軌的大臣,也有大權在握的權貴,他們像捕食的獒犬,都在尋找機會,就算安排好身後事,也需要妥當行事。

呂后手段強硬,秘謀在發喪之前誅殺高祖身邊權臣,因呂后在之前幫助高祖剷除異己,被身邊大臣所忌憚,她想先發制人,快人一步,把那些有異心的人扼殺在搖籃裡

四月甲辰,高祖崩於長樂宮。呂后與審食其謀曰:“諸將與帝為編戶民,今北面為臣,此常怏怏,今乃事少主,非盡族是,天下不安。”

高祖駕崩,死於長樂宮。四日不發喪,其實這也是當權者呂后所授意的,她為什麼會這麼做呢?當然是利益,沒有一件事情的起因和利益無關,特別是在權利的中心。

高祖駕崩,呂后與情人審其食秘密謀劃,那些和高祖一起興兵的人,本來就不服氣面北稱臣,今天高祖駕崩,他們更不願意伺候少主了,所以這些人必須除掉,要不然後患無窮。不知道這些話怎麼傳到了酈商耳朵裡,所以有些事,怎麼也成為不了秘密,總以為別人不知道,殊不知已經被另一個人知道得一清二楚。酈商見到審食其就說,你們這樣做不妥啊,皇上剛剛駕崩四天,你們就要誅殺諸將,恐怕天下大亂,怕是到時候你們也控制不了混亂的局面。

呂后是一個手段強硬而聰明的人,她深知劉邦手下的那些大將沒有一個是省油的燈,如果不安排妥當,不但會大權旁落,還會被那些功臣所誅殺,她秘不發喪的最大目的,就是想伺機而動,剷除異己,最好是把那些不省油的燈全部解決掉。

因為在劉邦當上大漢集團CEO時,他已經對一批功高蓋主,蠢蠢欲動的人實行了一次大清理,韓信、彭越、英布等等皆是下場悽慘,只有燕王盧綰被逼得遠走匈奴,而樊噲、蕭何、周勃、曹參等人都沒有被殺。

不過為了保護戚夫人母子同時削弱呂雉的勢力,劉邦死前打算誅殺樊噲,但是時也命也,還沒有等到劉邦動手,劉邦就一病不起,掛了,再加上陳平等的保護,樊噲才得已活命。其實呂雉擔心的是蕭何、曹參、周勃、竇嬰等人謀反,於是秘不發喪,想借著劉邦的名號把功臣們都殺掉。

呂后在高祖劉邦活著的時候,誅殺功臣,手段狠辣,顯然這些事,她一介婦人肯定幹不成,後面沒有劉邦的授意,她也沒有那個膽子去做,不過這些事借了呂后的手,遂了劉邦的心而已,好一招借刀殺人,自己還全能身而退,所以劉邦和呂后實屬天生良配,可以說沒有呂后就沒有劉邦,兩人唇齒相依。

呂后殺了韓信,誅了彭越,把他剁成肉醬,手段狠毒,殘忍。張良、蕭何等,既畏懼她,又痛恨她。呂后也明白自己在那些大臣們心目中的地位,肯定比毒蛇好不到哪裡去,所以想在高祖未發喪之前,先發制人,把功臣一網打盡。

可是她沒有想到的是,本來說好的秘謀的,怎麼被酈商知道了,這件本來屬於秘密的事,肯定不是什麼秘密了,此時動手就太蠢了,所以呂后把這件事暫且按捺下去了。

再加上酈商說得也有道理,“灌嬰將十萬守滎陽,樊噲、周勃將二十萬定燕、代,此聞帝崩,諸將皆誅,必連兵還鄉以攻關中。大臣內叛,諸侯外反,亡可翹足而待也。”意思是說,如果大臣內叛,諸侯外反,你還有什麼手段鎮壓?審食其雖然是個小白臉,但是政治遠見還是有的,他怕這事透露出去了,那些在外面的劉氏貴族聯合外地功臣,來個裡應外合,那麼不但將威脅劉氏集團利益,可能呂后的性命都會堪憂,與其這樣不如叫他們交出兵權,呂后聽從了審食其的意見,沒有對功臣集團下手,而功臣集團也忠心輔助漢惠帝劉盈,呂雉以太后身份臨朝稱制。

呂后秘不發喪,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她要穩固太子地位,確保萬無一失的扶持劉盈登上帝位

在漢高祖駕崩這一段時間裡,呂后的戲碼是演足了。但是作為一個母親,我想她更想看到的是兒子穩當的坐上帝位。畢竟在高祖沒有駕崩之前,就多有廢太子的意向。自己又為高祖的煌煌大業,手上染血,被很多人嫉恨,在帝位未穩之前,她首先要保證兒子可以順利繼承劉氏集團的產業。

從劉邦死後,外戚專權就可以看出來,呂后的一步步謀算都是為自己的權利更加穩固,劉邦曾以劉盈仁弱“不類我”為理由,想要改立寵姬戚夫人子如意為太子。此時如果貿然發喪,而不宣佈下一任繼承人,保不齊會有人拿這件事大作文章,這又將是一件極其麻煩的事,與其等到有人提出來,還不如先下手為強,把這些苗頭扼殺在搖籃裡。

在劉邦去世之前,他已經看出呂后的野心,那份狠辣是男人都比不上的,其實劉邦也是心慌的,自己身死後,權利旁落不算,呂后還會善待自己的兒孫們嗎,在看出樊噲有一絲異的時候,毫不猶豫的派陳平、周勃前去誅殺於他,並且命令一定要見到人頭,可是天不絕樊噲,劉邦自己就先掛了。

劉邦確實猜不到身後事,劉如意被毒殺,趙王劉友被餓死,梁王劉恢被逼死,她還把美麗靈動的美人戚夫人做成“人彘”,反正劉氏子孫可以誅殺的基本沒有留下活口,為劉盈順利登上帝位掃除了一切障礙。只有不起眼的薄姬帶著兒子代王,遠離是非,躲過了她的屠刀。

在形勢尚且不明確的時候,劉盈沒有一定把握可以榮登大寶,面南稱帝的時候,呂后是不會放棄一切可以操作的可能,也是經過她的神操作,劉盈穩穩的登上了皇帝寶座。

史記記載:審食其入言之,乃以丁未發喪,大赦天下。

一切問題都沒有,權臣的大權已經交了出來,兒子劉盈也可以順利登記了,所以審食其在聽完酈商之言後,於丁未發喪,大赦天下。到此這場本應宮變的事情,在酈商的建議下,審食其的理智下,呂后的首肯下,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縱觀歷史上很多帝王都是晏駕後秘而不宣,除了秦始皇之外,成吉思汗死後也秘不發喪,他在和西夏交戰過程中,不幸染病,在臨終前留下遺言,死後暫秘不發喪,待西夏主獻城投降時,將他與中興府內所有兵民統統殺掉,成吉思汗立下遺囑後亡,西夏不久後投降,成吉思汗手下大將開始屠城,大舉蕩平中興府。為什麼成吉思汗要隱瞞自己去世的消息呢?虎死威在的諺語大家應該知道,這就是一隻老虎的餘威,對蠢蠢欲動者是一種威懾。

後記: 呂后作為高祖劉邦之妻,是一位性格剛毅、有抱負、有韜略的女政治家。 她為劉邦剪除異己,高祖去世後,他一力扶持兒子劉盈,可惜沒有能夠走到最後,惠帝去世後,她先後選立劉恭,劉弘為帝,自己掌握實權,開始了外戚專權的大幕,呂死後,呂氏家族就被陳平、周勃一網打盡。

這麼看起來,她當時想誅殺陳平,周勃是很有遠見的事。


逆風解語


公元前195年四月十一,漢高祖劉邦於長樂宮駕崩,但是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呂后卻遲遲沒有安排發喪,這到底是因為什麼呢?


呂后的顧慮

雖然說呂后能夠保住皇后的位置、劉盈能保住太子的位置,很大的原因就是因為豐沛集團的支持,但是,在此時,呂后卻擔心自己無法鎮住這些隨同劉邦一起出生入死的好兄弟。


呂后把自己最信任的人審食其喊來,商議道:“想當年,這些人都和高皇帝一樣是平民百姓,可到後來一個是君,其他人卻變成了臣,他們的心裡肯定有所不快。現如今,高皇帝駕崩,換成我們孤兒寡母的,不把他們都殺了,恐怕天下不安啊。”

可問題是,雖然呂后有這個想法,但是她卻是不敢輕舉妄動的。

劉邦死前的安排

劉邦臨死前,應該說對呂后也是有所擔心的,所以他做了兩個安排。

1、由周勃取代樊噲,作為徵燕的負責人。

2、命陳平、灌嬰屯兵去滎陽。

很明顯,劉邦此舉也是一個平衡,擔心呂后勢力太強,對諸將不利。

轉危為安

真正促成轉危為安的關鍵人物是酈商,即高陽酒徒酈食其的弟弟。


酈商聽說呂后有意對諸將動手,便直接站出來勸說審食其。他的理由也很簡單,“現在陳平、灌嬰十萬兵守滎陽,樊噲、周勃二十萬兵在燕代,假如說現在諸將在長安被殺了,他們勢必要回師攻打。再加上各路劉氏諸侯王一同反叛,京城的大臣做內應,結果可想而知。”

審食其把這段話跟呂后說完,呂后自然也就放棄了想法。隨即在四月十四發喪,大赦天下。

水言水語

應該說呂后當時有畏懼心理是正常的,也有可能想殺一些將領,但是想殺諸將卻是完全不具備這個條件的。而劉邦在臨死前,很明顯也並非是對呂后完全信任的,所以他才要做一些相應的部署來應對,事實證明,也是頗有成效的。


水一白聊歷史


朋友們別搶,這個問題我來答:

為何四日不發喪?先看原文怎麼說:

呂后與審食其謀曰:“諸將與帝為編戶民,今北面為臣,此常怏怏,今乃事少主,非盡族是,天下不安”——《高祖本紀》

短短几十字就能理解其不發喪的真意。

諸將與帝為編戶民,可以理解為,將領和劉邦都是從貧苦之中,一路打拼而來,功勳卓著,聲威並立。

高祖在世時,方能統率駕馭眾人,而如今劉盈還年少,眾將領朝臣又豈會擁護?不免擔心自己的未來。

其實這樣的擔心是人之常情。首先呂雉還沒培養出自己的勢力,其次又沒有兵權。所以有功之臣一旦心懷異心,大漢的江山,很有可能落入他手。

那最後怎麼解決這件事呢?

一人或聞之,語酈將軍。酈將軍往見審食其,曰:“吾聞帝已崩,四日不發喪,欲誅諸將。誠如此,天下危矣。陳平、灌嬰將十萬守滎陽,樊噲、周勃將二十萬定燕、代,此聞帝崩,諸將皆誅,必連兵還鄉以攻關中。大臣內叛,諸侯外反,亡可翹足而待也。”審食其入言之,乃以丁未發喪,大赦天下。——《高祖本紀》

最後呂雉的發喪多少有些無奈,為啥?按照酈商所說,如果這個節股眼上,大殺諸將的話,那勢必會讓在外統兵的將士人心惶惶,而在朝的的文武大臣也會人心惴惴,恐慌不安。到時裡外聯合,一起反抗,那就百分百的江山不保。

所以早些發喪,雖不能完全避免造反的可能,但起碼給自己贏得時間早做準備,早些發喪,另立新君,也是名正言順,藉機鞏固,拉攏朝臣的大好時機。

為什麼呂雉那麼擔心造反呢?

惠帝登基的那年,也就是公元前197年,剛建立的大漢最動盪的一年。先是陳豨與朝信裡應外合謀反;劉邦親率大軍,隨同周勃等人,前往代地進行剿滅!這兩人是實打實的謀反。

而梁王彭越根本就沒有反叛的念頭,只因劉邦到彭越處徵兵,引起誤會,而被髮配。路途中偶遇回京的呂雉,求她代為求情。結果呂雉把他誆騙回京城,並殺之。

接著又是燕王盧綰被告謀反,這可是沛縣的老兄弟啊!到底謀反的真偽,也懶得去深究。

然後是九江王英布謀反,這個是實打實的被逼,才不得不反!

公元前197年,就是謀反的一年。死在呂雉手上直接或間接的人,多的去了!

其實他這樣做的目地,也是想為惠帝拔除掉一些潛在威脅!為惠帝的順利登基掃清障礙!

可不巧的是,障礙還沒完全清除,劉邦就先行離去,少了一座大靠山。於是乎,左右為難,不知如何辦才好!也才有了,一不做,二不休的念頭,把有威協的功臣,全部殺完,就能保住大漢江山,自己地位。

那有朋友會問,呂雉為何這樣在意權勢?

其實,這要說起她與戚姬太子之爭。在呂雉不得寵的時候,雖然史書上並未細節描寫二人矛盾的事件。但在後宮中,也不難想象呂雉的處境。

冷落孤寂,遭他人白眼,甚至也少不了無中生有的冤枉,面對劉邦的指責與喝斥,再大的委屈也只能藏於心中。

也就是從這刻起,讓他徹底明白權勢的重要性。早些年的呂雉,端莊大氣,耐勞持家,辛苦的付出卻抵不上劉邦半道撿的戚姬,也正是太子之爭讓她明白,要想不受欺負,只能壯大自己,消滅敵人,這樣才能自保。

可以說,太子之爭前後的呂雉判若兩人,性情大變。(小插曲,這麼機密的事,為何只對審食其說,因為審食其是在劉邦一直在外征戰時,作為奴僕的他,一直陪伴在呂雉身邊的男人)。

正因為這些因素在,所以劉邦死後,才遲遲不肯發喪。因為她確實沒有想好,如何應對這突如其來的變故。單純的以為,只要殺掉這些有功之臣,就能保住自己的地位,也就有了開篇,她與審食其的對話。

本篇完!


銘豪談史


呂后怕別人清算,沒信心戰勝宗族和功臣兩派,所以準備殺了功臣派及反對者再發喪。


劉一千五


原因很簡單,繼任者沒有做好應對的決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