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走向共和》看大清为何不得不亡,看“三民主义”为何不能救国

张黎应该是中国最优秀的导演之一了,无论是古装历史剧《大明王朝1566》,还是近代军旅剧《人间正道是沧桑》,都是不可多得的好剧。而最让人惊艳的莫过于反映晚晴以来中国人救国图存、追求自由的《辛亥革命》和《走向共和》。不谈拍摄技巧成熟老练、不谈叙事手段张弛有度、不谈服饰道具严谨考究、不谈角色演技炉火纯青,这部戏真正难能可贵之处,在于道出了每个人都不容易,道出了很多人至少很多上层社会的人都是想救国的,然而即便如此也正是如此,大清才不得不亡也不能不亡。

从《走向共和》看大清为何不得不亡,看“三民主义”为何不能救国

《走向共和》封面

慈禧误国乃至亡国是公论,谁都无法洗白。但是慈禧想要亡国吗?或者慈禧想救国吗?她当然不想亡国,当然想救国,或者说不得不救国;一方面中国古人最怕对不起列祖列宗,慈禧也不能例外;另一方面偌大一份基业、好好的锦绣江山,谁不想留着千秋百代,如果不想那不是疯子就是傻子。显然,慈禧不疯不傻,甚至毫不过分的说,慈禧是个老谋深算的成熟封建政治家,政治斗争的能力她是一流的,不然也做不到垂帘听政,制衡驭下的手腕她也是一流的,不然不可能弄权几十年,压得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以及诸多满臣能人一辈子不敢心生反意;所以慈禧误国乃至亡国不是能力问题。


从《走向共和》看大清为何不得不亡,看“三民主义”为何不能救国

慈禧——《走向共和》剧照

那么慈禧误国真的是因为如现今大多数人认为的那样因循守旧不懂开化吗?这种说法也对也不对,慈禧或许不如我们现代人那么了解天下大势世界风云,也许也还对天朝上国地大物博的骗局存在侥幸,不过放在那个时代慈禧绝对也算是眼界最开阔的人之一,她轻身经历过鸦片战争,或许没有被彻底打醒但是至少也懵懂知道天朝上国已经不是以前的天朝上国了,慈禧每天看报纸也是关心世界潮流的,她也知道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曾国藩、奕䜣、李鸿章、张之洞洋务的功劳甚至其中有慈禧一半。如今一直因为戊戌政变的原因把顽固守旧的大锅扣给慈禧其实是不公平的,变法初期慈禧至少是不反对的,庚子之后甚至允许宪政,从这个角度来看,慈禧简直开明得不行,哪儿是顽固守旧的封建势力代表嘛。

慈禧有能力、又愿意纳新,那么为什么还是说慈禧误国、大清必亡呢?看上去是有些矛盾,甚至有人连“慈禧不死,大清不亡”这种观点都提出来了,看上去好像还很有几分道理的样子,比较大清是慈禧死了三年之后才亡国的嘛,这个倒是谁都改不了的事实,慈禧没死的时候大清的确没亡。可是也有人说,慈禧不死,大清晚亡,慈禧早死,大清也晚亡,但是中华民族却更可能灭亡。好像更有道理。

那么有能力还开明的慈禧老佛爷,到底怎么就国了呢?其实,套句现在教科书上的话,慈禧误国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转移的,是历史的必然结果,换言之慈禧必然误国,即使没有慈禧,也会有慈安、慈庄、慈孝来误国。具体来说,慈禧是不想亡国,不过也还没到救国的程度,她最多是想保国而已,而且保国之前还要先保家,保家之前还得先保身,保身之前还得先养生。说白了,就是自私。为什么甲午海战会败,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慈禧要过大寿要修颐和园,老太太要养身,颐和园颐和园颐养天年的原子嘛,至于有钱修有没有命住,老太太盘算着应该问题不大;为什么戊戌变法开始不反对最后又翻脸了,因为康有为要杀她,太后要先保身,至于皇帝和国家,暂时管不着;为什么同意立宪又要预备十二年,还是老太太要保身,只要她还活着一天就绝不能受委屈,至于死后洪水滔天那是活人的事。

所以,大清不死于慈禧的无能和守旧,而是死于其自私。


从《走向共和》看大清为何不得不亡,看“三民主义”为何不能救国

慈禧——《走向共和》剧照

那么,锅全是老太太的吗?当然不是,这么大口锅老太太可背不起。那么老佛爷背不起皇上总得分担点吧,不好意思,光绪皇帝表示这个锅朕可不背,朕是无辜的。光绪皇帝如果放在其他朝代那可能还是个明君,我实在是看不到他有什么缺点——亲政爱民、开明纳谏、推陈出新、改革时弊、知人善任、知错就改,完全称得上明君嘛,如果说他一定有缺点的话,那就是软弱无能,可其实也不是软弱无能无所作为,他做了呀,戊戌政变一败涂地。事实上,在那个环境下,换成屏幕后面的各位到光绪的位置,同样斗不过慈禧,换成历史上了不起的明君,也没有几位能斗得赢;所以说亡国误国这口锅还真扣不到光绪头上,真要扣他头上那也只能说睡觉您是皇上不是呢,罪在朕躬嘛,谁让你坐了个专门背锅的位子呢。

从《走向共和》看大清为何不得不亡,看“三民主义”为何不能救国

光绪皇帝——《走向共和》剧照

光绪皇帝不背锅,这口锅有人替他背,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嘛,王爷们替他背。满清的王爷当作其实还是有能人的,自早期的多尔衮以后,盛世时期乾隆的儿子成亲王算一个,晚晴的恭亲王奕䜣算一个,可是自从奕䜣之后的王爷们,可就尽是些不知道什么玩意的玩意喽。在本剧中典型的代表就是庆亲王奕匡和摄政王載沣,一个贪财一个没本事还揽权,算是把满清的王爷们刻画得淋漓尽致;王爷如此其他八旗子弟可想而知,剧中出现的载振、铁良、刚毅之流,都要背上误国亡国这口锅,后面出国考察立宪的五大臣如恩铭之流,比前几位要好一点也好不到哪儿去,加上慈禧死后进入中枢的摄政王的几个草包亲兄弟,以及以他们为代表的绝大多数八旗子弟,都要为历史负责。


从《走向共和》看大清为何不得不亡,看“三民主义”为何不能救国

庆亲王奕匡——《走向共和》剧照


从《走向共和》看大清为何不得不亡,看“三民主义”为何不能救国

醇亲王載沣——《走向共和》剧照

满臣要背锅,那么汉臣呢?三代帝师翁同龢,腐朽不堪沽名钓誉,党同伐异鼠目寸光;精明强干瞿鸿机,政治能力也是有的,权谋手段也是有的,保大清之心也是有的,然而泥古不化抱残守缺,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同样掉入党同伐异的窠臼;湖广总督张之洞,道德文章天下知,洋务实业同样天下知,一手仁义道德一手科学技术,然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过好听而已;北洋大臣李鸿章,洋务三十年做了个表面文章,练兵三十年造出只纸老虎,甲午之后身败名裂,庚子之后晚节不保。他想这样?他不想这样,但是他只能做到这样了。同样晚节不保的还有袁世凯,他算是接班李鸿章的,他和李鸿章一样聪明能干,不过却没有李鸿章的愚忠,所以最后他成了另一个慈禧。

满臣不想亡国,但是有能力的人不多,也就荣禄堪堪凑合,大多数八旗子弟无能且贪婪惯了,当帝国的吸血虫当久了,哪怕知道不能竭泽而渔的道理却依然忍不住不吸血,因为对权力和财富的贪婪是会上瘾的,比鸦片瘾还要难戒掉,至死方修;汉臣里面能人倒是不少,他们也想救国,但是积重难返,大厦将倾事不可无;而汉臣里面能人不少,庸人、蛀虫或许也比满人好不到哪里去。

从《走向共和》看大清为何不得不亡,看“三民主义”为何不能救国

大清没救了——《走向共和》剧照

所以,大清没救了,不是不想救,不是没人救,是没法救了。大清之亡,非一人之责任,也非官员的责任,每个国民都有责任。大清亡了,不是谁要让它亡的,不是慈禧、不是袁世凯、也不是孙中山,而是它本来就该亡了,本来就不得不亡了。

之前我们说的是,大清之亡,不是哪个人让它亡了,同时也说明了,大清想要不亡,也没有谁能做到让它不亡,这是必然的。那么,有没有可能,一个或者几个小小的偶然能够改变这种必然呢?比如慈禧把修园子和过寿的钱全部拿给北洋,比如慈禧不搞戊戌政变,在比如慈禧立即立宪,那么大清有没有可能不亡呢?

首先看第一个假设,事实上慈禧修园子过寿这个事本身就是必然,不搞我们先假设这个事按照我们的假设去发展会怎么样。现在的观点认为,甲午战败是真正戳穿大清这头纸老虎的最后一针,本来列强还以为虎死架尤在,不敢太对大清怎么着的,连日本战前也是战战兢兢在赌国运,而甲午战败则彻底把大清踩到了地下,变成人人可欺了。所以本质上,甲午之败加剧了列强对中华的渗透和侵略,掀起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的的确确是事实,而甲午战败的根本原因之一是慈禧过寿挪用军费。那么如果慈禧不挪用军费,是不是甲午就能够胜利了呢?答案是不见得。

走向共和里面有个段子就是“公公的包袱皮我找到了”,意思是每次太监出宫都会捞上一满包袱回去;而李鸿章、袁世凯给大太监李莲英的银票更是从一万两到一百万两不等,后期的庆亲王奕匡更是贪财贪出了花样贪出了新高度。这些侧面也就是说,在当时贪污受贿是常态,上下各级都是一样的,连李鸿章也不能免俗。那么问题来了,修颐和园的据说花了三千万,到底有多少钱是用于修园子了呢?如果这笔钱用于北洋,又有多少钱能够用来买船买炮呢?换言之,三千万白银用于修园子还是用于装备北洋,差别不大,该败还得败。说实在的,李鸿章天天哭穷,他拿一万两给李莲英有钱为什么买船买炮就没钱了呢?“合肥宰相天下廋”,李鸿章如果一咬牙估计自己就能掏钱把船和炮给卖了,再不济拉上盛宣怀铁定是够了。但是他宁愿把钱给李莲英、甚至宁愿承担甲午战败的风险也没这么做,为什么?做了非但无功,还可能掉脑袋,就算运作得当不掉脑袋,以后怎么办?整个大环境的规矩是这样,即使你再能,即使你再想保国救国,也不能不敢逆规矩而行。

从《走向共和》看大清为何不得不亡,看“三民主义”为何不能救国

李鸿章——《走向共和》剧照


从《走向共和》看大清为何不得不亡,看“三民主义”为何不能救国

日本天皇——《走向共和》剧照


再退一步,假如甲午海战大清赢了会怎么样呢?那就是日本明治天皇继续每天一顿饭,每顿一个窝窝头;日本平头百姓继续节衣缩食攒钱,日本更多的少年投身军队,日本更多的少女卖掉初夜支持国防……;而大清呢?慈禧继续抱怨一百多个菜没法下筷子,大小官员继续帮德公公找包袱皮,李鸿章继续各方斡旋办洋务装点大清这头纸老虎,老百姓继续面朝黄土帮朝廷还债,不不不,老百姓还会加入太平天国……。所以呢?没有甲午,还会有甲申战争、甲戌战争,总之就是,大清纸老虎唬人的架势,不是今天被捅破就是明天被捅破,反正迟早被捅破。

所以,洋务,救不了国。那么变法能救国吗?

假设慈禧没有发动政变甚至一直支持变法会如何?首先慈禧发动政变既是偶然也是必然,因为变法继续下去,必然不会允许“老佛爷”存在,即使老佛爷已经退位了而只是“可能存在”,所以,慈禧和光绪必然翻脸;即使慈禧干预甚至支持,戊戌变法同样无法成功,因为一旦变法就会触动太多人的利益,必然会有很多人反对,这些人有满臣、有汉臣、有王爷,不光有中枢大臣,还会有封疆大吏,一旦触及到这些的利益,立马就会砸锅。哪怕是慈禧后面立宪触动那些人的利益之后照样闹得鸡飞狗跳而让慈禧不得不妥协,光绪皇帝搞得定,维新党搞得定?


从《走向共和》看大清为何不得不亡,看“三民主义”为何不能救国

康有为——《走向共和》剧照


从《走向共和》看大清为何不得不亡,看“三民主义”为何不能救国

梁启超——《走向共和》剧照


再退一步,即使变法成功,就能救大清国?同样不能,且看维新党后面怎么样了?梁启超的的确确是大才,可是那时候还没有成长起来,戊戌六君子也差不多?那么谁来治国,指望康圣人?以康有为康圣人的德行和能力,不是把国家搞得支离破碎就是变得和之前别无二致,毕竟康先生救国半真半假,求取功名利禄倒是十成十的真。再说,维新党才多少人,最后还不是得把治理国家的事情交给原来的官僚们干,那这维新维到哪儿去了?

所以,大清不得不亡,不是谁想它亡它才亡的,也不是谁想让它不亡就能不亡的。大清必亡,只是到了不得不亡的地步,也到了不得不亡的时候了。

这部电视剧既然叫《走向共和》,前半截都讲大清怎么亡的,是因为大清灭亡的走向共和的必要条件;那么大清亡前和亡后的共和之路,为何却同样坎坷呢?欢迎关注下期《坎坷的共和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