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軍攻佔寧波,清軍總兵力80萬英軍卻只有2萬,清軍為何輸?

英軍攻佔寧波,清軍總兵力80萬英軍卻只有2萬,清軍為何輸?

弓箭賽過槍

為什麼只有一半的清軍使用火器?原來,清軍不願意放棄自己的看家本領——弩弓,他們的弩弓在作戰效能上,可能不比當時的火槍差。

英軍攻佔寧波,清軍總兵力80萬英軍卻只有2萬,清軍為何輸?

一般說來,古代弩弓的最大射程為300米,宋代的神臂弓最大射程達到五百餘米,清朝雍正皇帝更是自詡清軍的弓箭為歷代最強。弩弓的準確率很高,可以精確瞄準。一個訓練有素的弩手,可以準確命中200碼外一個人型大小的靶子。

英軍攻佔寧波,清軍總兵力80萬英軍卻只有2萬,清軍為何輸?

弩弓的射速大約是每分鐘三四發,操作十分簡便,大家很難想象有人會裝錯。唯一的問題是,需要人手拉弦,發射次數太多,容易疲勞,速度減低。可是,火槍連續發射後,一樣會因槍管發熱,造成炸膛,或者子彈威力減弱的情況。

英軍攻佔寧波,清軍總兵力80萬英軍卻只有2萬,清軍為何輸?

弓的穿透力甚至比火槍子彈更強,神臂弓的箭可以穿透兩層鐵甲,而普通火槍子彈做不到。不過,箭的破壞力不如槍彈,傷口比較容易處理。箭也有優點,可以塗毒藥,或者加裝炸藥。所以說,這時的弩弓威力超過火槍,甚至在英國軍隊中,常常有人提出恢復傳統的長弓,拒絕使用糟糕的滑膛槍。

英軍攻佔寧波,清軍總兵力80萬英軍卻只有2萬,清軍為何輸?

刺刀改變戰術

清軍火槍火炮跟英國相差不多,弓箭還要厲害一些,怎麼輸得那麼慘呢?

首先說說英軍裝備的一樣不太起眼的武器——刺刀。滑膛槍是一種射程近、射速低的武器,戰鬥中,白刃戰常常是不可避免的。在刺刀發明前,滑膛槍兵必須有長矛兵保護。刺刀發明後,一個使用裝有槍刺的滑膛槍的士兵,就是一個長矛兵,使用冷兵器的士兵不再是必需,導致戰法和戰術的進步。

英軍攻佔寧波,清軍總兵力80萬英軍卻只有2萬,清軍為何輸?

英軍作戰時,一般排成兩列橫隊,隊列中的士兵,不能做單兵機動,站立裝彈,立姿或跪姿齊射。橫隊周圍有由散兵組成強有力的屏障,與敵保持接觸,騷擾、殺傷敵軍,並分散敵方火力,使己方隊列不致過分暴露在敵人火力下。清軍作戰也須排成隊列,並組成各種不同陣式。列陣時,通常是重火器在前,其次輕火器,再次冷兵器。臨敵時,在遠距離上,以火炮轟擊,稍近,開放抬槍;再近,則以鳥槍擊打。三擊不中,繼之以冷兵器肉搏拼殺。結果,清軍打仗恨不得排出十幾列隊伍。這種陣型,作戰效能很低。

英軍攻佔寧波,清軍總兵力80萬英軍卻只有2萬,清軍為何輸?

為了協調冷兵器和火器部隊的步調,清軍整個陣列只能以緩慢的速度移動,戰術機動性相當差,很難運動到能最大限度發揮火力的有利位置。靈活的英軍隊形,往往能夠成功地通過迂迴等機動動作,對清軍最薄弱處實施攻擊。

以逸待勞的英軍

當時,清軍的總兵力大約80萬人(包括八旗、綠營兵),在鴉片戰爭中,先後投入戰爭的有十萬人左右。英軍最初派出大約海陸軍七千多人,最高增至2萬人。在具體的戰役中,這種兵力上的優勢卻未能顯現。英方利用船堅炮利的優勢,為了防禦英軍可能的入侵,清政府在從盛京到廣東的七個省,幾十個海口都得設防,分到每個重鎮,駐守的部隊就在4000人至1萬人。如此分兵,在每處都難以集合優勢兵力,中英間的多次戰役,中方投入的部隊往往與英軍相當,甚至處於劣勢。

英軍攻佔寧波,清軍總兵力80萬英軍卻只有2萬,清軍為何輸?

交通不便、調兵速度的緩慢,加重中方的困境。1841年10月10日,英軍攻佔寧波,道光帝調四川建昌、松潘兩鎮精兵2000名,前往浙江征剿,等到該部風塵僕僕,歷經兩千餘公里趕至前線,英軍已經在寧波休整近半年,以逸待勞,清軍怎麼能不輸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