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为何曹魏军中兵变最难?让你带不走部队的错役制了解下

三国时,为何曹魏军中兵变最难?让你带不走部队的错役制了解下

三国时,为何曹魏军中兵变最难?让你带不走部队的错役制了解下

编者按:读三国历史,有个奇怪的现象。在魏蜀吴三国中,魏国是军队数量最多,兵源成分最杂的。然而,士兵叛变规模却最小。纵使有将领叛变,但是却无法携带军队一起叛变。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在三国末期,夏侯霸投降蜀汉可以说得上是个大事件。而在其投降的过程中,夏侯霸没有带走一兵一卒。再比如“淮南三叛”中的毋丘俭,在寿春叛乱过程中,士兵根本不会与他一起叛乱。再有,钟会在姜维的怂恿下想自立蜀中。谁知,还没有成功的钟会就被属下杀死。

三国时,为何曹魏军中兵变最难?让你带不走部队的错役制了解下


相比之下,吴蜀两国的情况就没有这么好。蜀国大将孟达投降魏国时候,可是连人带城都一起带着的,《资治通鉴》记载:“率部曲四千余家来降。”吴国的情况,也基本差不多。当时在蜀国被灭后,投靠西晋的东吴步阐,投降时候带了西陵城以及数万士兵。那么问题来了,是魏国士兵忠诚度高?当然不可能。魏国士兵投降不跟从武将一个最大原因就是魏国的制度,就是曹操创立的错役制。这项特殊管理制度的建立使得魏国士兵叛变变得有所顾忌。

三国时,为何曹魏军中兵变最难?让你带不走部队的错役制了解下


对于这项制度,在吴国的孙权与诸葛瑾的讨论中曾经提到。在《资治通鉴》中,有如下记载:“操之所行其惟杀伐小为过差,及离间人骨肉,以为酷耳。至于御将自古少有。”这里面所说的曹操离间骨肉就是错役制的核心,即魏国士兵与家人分离。治军残酷,这是以东吴的角度去评判。从魏国自己的角度看,这项制度是确保士兵忠诚的有效方法。

三国时,为何曹魏军中兵变最难?让你带不走部队的错役制了解下


在东汉末年,队都是采用“部曲”的形式,就是家人和士兵都是在一地,这个在汉末军阀割据时更为明显。由于当时军阀割据仅占一州或数郡土地,士兵基本都是在本地,家人也跟随在一起。后来的魏蜀吴三国,也将“部曲”制度保留了下来。不过,魏国却特立独行,“人役户居各在一方”,将家人与士兵分离开,就是称为“错役”,也就是错役制。

三国时,为何曹魏军中兵变最难?让你带不走部队的错役制了解下


在曹操统治时期,这种情况相当普遍。比如:当时曹操平定冀州之后,对于冀州投降的袁尚士卒就调往许都南部驻防。再有,曹操赶跑了马超之后,就将关中地区的士兵调往关东。曹操之后,司马昭在平定了淮南的叛乱后,也将东吴的降兵调往中原地区。除了调士兵,还经常调士兵家属前往其他地方。在魏国核心区域邺城,就有一个特殊群体“士家”。这些人某种意义来说,就像士兵的人质一样。士兵前往各地驻守,而他们的家人却在邺城附近居住。不仅如此,他们的户籍不变更,家人世代从军。这种制度,很像后来的军户制度。这些“士家”除了居住在一起,通婚也是在“士家”内进行。可以说,“士家”已经成为了一个特殊的群体。

三国时,为何曹魏军中兵变最难?让你带不走部队的错役制了解下


对于这个严苛的制度,曹操也不是全国都实行。他主要就是针对两种军队。其一,就是新归附的军队。曹操起兵于陈留,他的核心区域就是兖州和豫州。后来兼并的冀州、并州、关中地区就实行这种制度。其二,就是边境地区。比如前文提到的淮南。派往淮南的多为“中军兵”。就是由中央派遣来的部队。这些部队,由于并非本地士兵,而家属又不在淮南,所以叛变的话顾忌就比较多。不过,这个错役制,为什么只有曹操实行了呢?这个跟魏国所处的环境有关系。

三国时,为何曹魏军中兵变最难?让你带不走部队的错役制了解下


魏国的建立,是通过兼并中原各个军阀来实现的。在东汉时期,中原的人口、经济都超过其他地区。在兼并的过程中,军阀袁绍、袁术、吕布、陶谦、刘表、韩遂、张鲁这些人的降军并不受到曹操的信任,所以才要将家属与士兵隔离开才能确保忠诚度。

三国时,为何曹魏军中兵变最难?让你带不走部队的错役制了解下


再有,中原从黄巾起义开始,饱受战乱之苦。人口大量减少,土地荒芜。而曹操对于恢复生产相当重视。而人力,又是古代恢复生产最为重要的一环。所以,曹操经常迁徙人口去开垦荒地,来恢复破坏严重的经济。所以,将家属迁移也是防止人口与兵员流失一个重要的举措。


三国时,为何曹魏军中兵变最难?让你带不走部队的错役制了解下


相比于魏国,吴国和蜀国的情况就相对简单一些。蜀国自吕蒙“白衣渡江”之后,主要控制区域就是益州,只有成都平原和汉中地区人口较为密集。吴国的控制区域虽然表面看有荆州南部和扬州、交州的广大区域,但实际上只有长江沿线的几座城市人口较为密集。所以,部曲制就被沿袭下来。不过,这样做的风险也就相当大。因为,一旦武将投敌,就是连根带走。如果还是一方太守,那就直接连城带人全部投降。比如,步阐投降西晋,就是将整个西陵城都献给了西晋,要不是陆抗平定了叛乱,估计三国一统又要提前了许多。


三国时,为何曹魏军中兵变最难?让你带不走部队的错役制了解下


曹操的错役法虽然严酷,但是对于军队忠诚度还是相当有效果的。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毋丘俭的叛乱。具《三国志》中《魏书·毌丘俭传》记载,“淮南将士,家皆在北,众心沮散,降者相属,惟淮南新附农民为之用。”可以试想,如果不是错役法,淮南士兵如果也像吴国一样家属在本地,肯定会拼死抵抗。正是由于错役法的作用,毋丘俭才只能利用本地新归附的农民作战。


三国时,为何曹魏军中兵变最难?让你带不走部队的错役制了解下


错役法的作用除了对士兵,对将领也有一定威慑作用。司马懿长期在军中任职,但是当他发动高平陵政变时候,用的不是自己在西北的军队,而是自己阴养的死士。要不是曹爽被忽悠的当了“富家翁”,司马懿估计自己也是相当心虚。除了司马懿,还有淮南叛乱的诸葛诞也是一样。鉴于王陵和毋丘俭的失败,诸葛诞也是阴养数千死士。错役法这项制度,对于维护曹魏的统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之后西晋也同样沿袭下来了。在之后的历代王朝,错役法的身影也时常出现在军队制度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