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品鑑》物志第11期——唐刀(上)

《藝術品鑑》物志第11期——唐刀(上)

龔劍 藝術品鑑雜誌 6天前

唐帝國通過開明的政治和強大的軍事力量,成為當時世界的中心。從唐初的統一戰爭;盛唐時期所有的對外戰爭;以及平定安史之亂的平叛戰爭;唐刀成為了唐帝國威儀和武力的代表,隨著唐文化的輸出,唐刀對東亞地區刀劍產生了近千年的巨大影響。

《藝術品鑑》物志第11期——唐刀(上)

(圖27)私人研磨唐刀



一、史料中的唐刀

《唐六典》是唐朝玄宗時期,由李林甫、張九齡、張說編撰的一部行政法典,也是中國最早的會典。《唐六典》卷一六武庫令丞職掌條記載 :“刀之制有四,一曰儀刀,二曰障刀,三曰橫刀,四曰陌刀”。會典記錄了唐代裝備刀的名稱,這些刀都是唐軍裝備的制式武器。值得注意一個細節是,唐軍的軍隊標準裝備中沒有劍。

該條目原書註釋 :“今儀刀蓋古班劍之類,晉、宋已來謂之御刀,後魏曰長刀,皆施龍鳳環;至隋,謂之儀刀,裝以金銀,羽儀所執。鄣刀蓋用鄣身以禦敵。橫刀,佩刀也,兵士所佩,名亦起於隋。陌刀,長刀也,步兵所持,蓋古之斷馬劍”。從這段註釋中可以較為清晰的知道,儀刀屬於皇室貴胄的儀仗用具,配龍鳳環。班劍制度始自漢朝,天子百官皆佩劍上朝,地位較高大臣,皇帝賜“劍履上殿”,後來為了避免出現佩劍行刺,劍刃換成木質。班劍兩晉以後逐漸成為儀仗之物。至隋朝,上朝佩劍制度又有所改變,《隋書》卷十二志七載“納言、黃門、內史令、侍郎、舍人,既夾侍之官,則不脫。其劍皆真刃,非假。既合舊典,弘制依定”,說明在隋朝開始又實行配真劍上朝,這個細節非常值得重視。唐朝初期制度多演習隋制,隋制度在相當大的程度是延續北周的形制。《隋書》記載 :“後周警衛之制,置左右宮伯,掌侍衛之禁……並金甲,各執龍環金飾長刀。……中侍,掌御寢之禁,皆金甲,左執龍環,右執獸環長刀,並飾以金。次左右侍……左執鳳環,右執麟環長刀。次左右前侍……左執師子環,右執象環長刀”。

從文史資料記載來看,在宮廷內環首刀和劍,仍舊是北周儀衛中重要的兵器形制,隋朝建國是立足於北周,故隋時期佩刀應該為北周制式。鄣刀在目前的史料中也未見詳細的描述,也無出土實物可對應,無法考據。

橫刀是軍士常備佩刀。《隋書》卷十二志七載 “一百四十人,分左右,帶橫刀”,說明橫刀自北周時期就誕生,隋沿用。《唐律疏議》卷八衛禁律“諸宿衛者兵仗不得遠身” 〔疏〕議曰:兵仗者,謂橫刀常帶 ;其甲、矟、弓、箭之類,有時應執著者並不得遠身。宿衛時,“橫刀常帶”,故而高宗對為千牛衛將軍的王及善說 :“他人非搜闢不得至朕所,卿佩大橫刀在朕側”。《資治通鑑》的胡注中則能發現一些有關橫刀名稱由來的線索 :“橫刀者,用皮襻帶之,刀橫掖下”。從史料中可知,橫刀為雙提掛形式,配掛於腰間。

陌刀在唐代史料中則有較多的記錄,在唐代對外戰爭和平定“安史之亂”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陌刀起源於隋朝,隋將闞稜善使陌刀,《新唐書》載 :“闞稜,伏威邑人也。貌魁雄,善用兩刃刀,其長丈,名曰 " 陌刀 ",一揮殺數人,前無堅對”。隋亡唐興之後,陌刀隨即進入唐軍,唐軍中李嗣業也是著名的陌刀將,《新唐書》載 :“李嗣業,字嗣業,京兆高陵人。長七尺,膂力絕眾。開元中,從安西都護來曜討十姓蘇祿,先登捕虜,累功署昭武校尉。後應募安西,軍中初用陌刀,而嗣業尤善,每戰必為先鋒,所向摧北”;香積寺一戰“嗣業謂子儀曰 :今日不蹈萬死取一生,則軍無類矣。即袒持長刀,大呼出陣前,殺數十人,陣復整。步卒二千以

陌刀、長柯斧堵進,所向無前”。太監邊令誠冤殺高仙芝、封常清時候“索陌刀手百餘人隨而從之”。陌刀在唐軍中裝備數量佔步軍的 20%,《太白陰經》卷四器械篇第四十一略雲:“弩

二分,弦三分……佩刀八分,一萬口。陌刀二分,二千五百口,棓二分,二千五百張。馬軍及陌刀並以啄錘斧鉞代,各四分支”。

唐代史料中對陌刀的記載極多,天寶初安西、北庭守軍中開始流行陌刀。安史之亂各參戰部隊如郭子儀、李光弼的朔方軍 ;封常清、高仙芝所募之兵 ;安祿山叛軍中崔乾佑、田承嗣部都有陌刀軍。張巡、張興守城用陌刀殺敵。奉天之難時渾、高固部隊,中唐時戍守銀、鹽、靈、宥的邊防軍,徐州、淄青等軍鎮,唐朝廷反覆賜陌刀,諸道亦進貢陌刀。朝中禁軍中有陌刀,

荊南、鄂兵、劍南、江西、湘州等節度、團練、防禦兵都用到陌刀,高駢節度淮南時用到陌刀,連黃巢也以大刀長劍為衛。可見至晚唐時陌刀仍很流行。

從史料的記載來看,陌刀明確是裝備重型步兵以對抗騎兵,陌刀自唐中期盛行,主要裝備在安西、北庭都護府,對突厥騎兵起到了極大的遏制和震懾,李嗣業之類陌刀將往往會在敵人騎兵衝擊點上進行阻擋,近戰時擋其鋒之敵騎,史載:“人馬具碎”,近戰時陌刀的殺傷力、威懾力極大,能鎮懾敵騎,穩住攻擊陣型,所以在盛唐時期諸軍逐漸都設立專門的陌刀手、陌刀將組成的陌刀隊。目前尚未發現陌刀考古實物,故至今也不知其形制,在諸多唐代壁畫和雕塑中都未見類似實物。



二、考古中的實物



《藝術品鑑》物志第11期——唐刀(上)

(圖1) 法國吉美博物館藏 唐龍環

儀刀至今也無明確考古實物。初唐時期禮儀典章多遵循隋朝,唐朝初期的刀劍制度應該與隋朝近似。筆者有幸在收藏家手中見過北朝儀刀,刃長 1.2 米,柄長 0.3 米左右。從石翁仲和北朝儀刀來看,唐儀刀是環首,環內裝飾龍鳳紋,鞘室裝飾橫向鞘束。目前國內隋唐環首出土環首主要是摩羯、獅子紋,龍鳳紋較少,法國吉美博物館有一龍環(圖 1),筆者朋友收藏不同風格的唐鳳環(圖 2),反而是朝鮮半島和日本出土了不少公元 7-9 世紀龍鳳環,這些環首基本都是沿用唐制。儀刀使用是直立在胸口拄於地下,在唐陵石翁仲中能看到形象。陝西碑林博物館藏李壽墓石雕棺槨上雕刻的武士形象也較為清晰展示了儀刀使用方法(圖 3),環內三尖雲型。環首與刀柄的銜接很簡單,環舌深入木柄,環舌孔與刀莖孔對齊,橫向鉚接就可固定環首和刀身。

《藝術品鑑》物志第11期——唐刀(上)

(圖2) 唐鳳鳥環 私人收藏

目前國內考古界公佈的唐時期考古實物只有段元哲墓、竇皦墓兩隻實物,此兩隻刀現在學界、考古界都認定為橫刀。

《藝術品鑑》物志第11期——唐刀(上)

(圖3) 唐 李壽棺槨石雕儀刀 西安碑林博物館藏

1956 至 1957 年間,在西安東郊韓森寨的段元哲(卒於貞觀十三年,639 年)墓中出土了一把帶環橫刀 :刀身直形,上有加漆木鞘的痕跡,刀刃及環首殘損嚴重,現殘長 79 釐米,身寬 3 釐米 ;環首為扁圓形,中央有半圓形隆起的飾件 ;環首與刀柄銜接處包有銅片、套有銅環。1992 年長安縣南里王村竇皦(卒於貞觀二十年,646 年)墓中出土了一把國內迄今為止所發現的保存最完整、裝具最奢華的橫刀(圖 4):此刀長 84 釐米,厚脊薄刃、直身平背,刀脊上有一行錯金小字(□尺∕百折百練∕匠□□興造);刀莖較寬,上面仍殘留有一些朽壞的木柄結構,前後有兩段柄束包金為套箍狀,金柄束於刃口部有收口,製作極為精巧,靠近環首處的柄束有三道橫稜,此處的金箍可能是位於刀鞘口的鞘束,因該刀形制與北周李賢墓出土橫

刀近似,手柄部分“入鞘”,鞘體朽爛後,其束口留於柄上 ;刀環為扁圓形,中間有一個三角形凸起,出土是環內應系掛一枚豬形水晶墜。竇皦(字師明,唐納言、左武候大將軍、陳國公竇抗之子(竇抗是隋文帝楊堅的外甥,唐開國功臣)。竇曒任職左衛府中郎將(約四品官),封爵平陵縣開國公(從二品),貞觀元年(627)因病去世,享年 31 歲。當年十月葬於萬年縣洪固鄉樊川之北原。竇曒墓1991 年由陝西省考古研究所發掘,該墓未被盜掘,出土有陶俑、玉帶、鐵刀、銅鏡、墓誌等數十件文物,“大唐上柱國左衛府中郎將平陵縣公竇皦墓誌銘”一合兩石。其中金筐寶鈿玉梁鞢躞帶用料上乘,製作精緻,規格極高,為目前所僅見。金裝鐵刀保存完整,刀長 0.84 米,環首、直刃、平背、寬莖、珥部及近首處包金,背上有一行錯金小字)。據現在考古信息發佈知道,竇皦是竇皇后的從兄竇抗之子,也是李世民的遠房表兄弟,曾跟隨李世民東征西討、平定天下,於貞觀二十年(646)去世。在“武德二年(公元 619 年),被授秦王府右親衛車騎將軍”。我們尚不清楚在武德二年至貞觀二十年間竇皦有沒有升遷,但據《舊唐書·職官志》(1784 頁)和《新唐書·百官志》第 1281—128頁載,武德二年的“右親衛車騎將軍”相當於武德七年改名後的“右親衛郎將”,官品大致為正五品上。李唐王朝建立之處,軍隊主要由李淵三子分別統領,改名時“其秦王、齊王下領三衛……並准此” 。所以竇皦擔任的“秦王府右親衛車騎將軍”的品級可能就是正五品。但竇皦常年在衛府任職,又屬秦王李世民一系,因此李世民登基後,被封三品大將軍是極有可能的。據該墓中出土的另一件文物“金筐寶鈿玉帶”來看,竇皦生前可能升職為三品武官(或死後加封)因此這把錯金字、包金柄的鐵刀也應屬於三品武職佩刀,陝西省考古所推測此刀為十六衛大將軍(正三品)所用的儀仗橫刀。

《藝術品鑑》物志第11期——唐刀(上)

(圖4) 唐 竇皦墓出土橫刀

筆者曾經在陝西省考古所有幸考察過此刀,近距離觀察發現柄殘留鮫魚皮(圖 5),隋唐時期刀柄裹鮫革也是遵循舊制,東漢輿服制度規定 :黃門、童子、虎賁及虎賁中郎將之佩刀“皆以白珠鮫為鏢口之飾”,敦煌榆林窟 25 窟毗沙門天王壁畫中對此細節也有明確展示。《新唐書》地理志中記載江南道進貢中有“鮫革”,這些“鮫革”都是供應少府監製作刀柄之用。劍形刀尖不似後期有明顯的反刃,竇皦卒於唐初,極有可能在初唐時期,此類環首橫刀尚未出現刀尖反刃。

《藝術品鑑》物志第11期——唐刀(上)

(圖5) 竇皦墓出土橫刀 刀柄殘留鮫魚皮

黑龍江省寧安縣虹鱒魚場渤海墓地出土的一口鐵長刀(圖 6),長62.8、刃寬 2.6 釐米。直背直刃,向前斜削成鋒。厚背,斷面成三角形。刀柄短窄,直長條形,末端有一圓莖孔。唐玄宗時期渤海國國王被冊封為“渤海郡王”,渤海國在政治、經濟制度上完全模仿唐朝,整個國家深受唐文化影響。其“典章制度,仿自唐朝 ;衣食住行,皆有漢風”,渤海國出土器物可以視作唐物,其刀型為典型唐刀形制。

《藝術品鑑》物志第11期——唐刀(上)

(圖6) 渤海國刀

揚州博物館藏一隻徵集“宋劍”(圖 7),其銘牌為“傳揚州樸席烏塔溝河道出土”。此劍保存狀態良好,順柄至尖有 3 道較為明顯的彎曲,明顯是受到外力後變形所致。刃體橫截面為三角形,尖部呈劍形,開制反刃。博物館給出此劍長度為 98 釐米,寬度 3.2 釐米。以筆者對中國刀劍研究的經驗來看,此刀為中唐時期較為典型的唐刀。

《藝術品鑑》物志第11期——唐刀(上)

(圖7) 揚州博物館藏 唐刀

除了國內已知的這四隻唐刀,國外博物館還存有幾隻著名的隋唐刀劍,主要集中在日本和大都會博物館。

日本正倉院現存“金銀鈿裝唐大刀”是較為明確的唐刀(圖8),其裝具、鞘室極為華麗。根據《東大寺獻物帳》的記載,正倉院中應該有“御大刀”百口,查閱日本相關史料過程中,發現其中冠以“唐大刀”之名的有 13件,但是目前一般認為現存的能夠稱為“唐大刀”的只有一隻,數量的減少應該是由於天平寶字八年(764 年)惠美押勝(藤原仲麻呂)之亂時被借出使用而未歸還所導致。這隻唐刀收藏於正倉院北倉,全長 99.9 釐米、刀柄長 18.5、鞘長 81.5、刀身長 78.2 釐米。按《獻物帳》的原文記載如下 :金銀鈿荘唐大刀一口,刃長二尺六寸四分,鋒者兩刃,鮫皮把作山形,葛形裁文,鞘上末金鏤作,白皮懸,紫皮帶執。對於此刀的爭論頗多,國內外學者多有論文發表,基本上日本學者不談此刀的來源,只是單純的研究其工藝細節,國內學者基本對此物無法實際接觸,故也無法深入研究。從此刀現有的裝飾風格和刃型來看,此刀在中國都有出土原型,應該是屬於中國傳入的唐刀。其刃型刀尖為劍形,刀尖開反刃。

《藝術品鑑》物志第11期——唐刀(上)

(圖8)日本正倉院藏 金銀鈿裝唐大刀

日本資料明確記載的東京國立博物館藏“水龍劍”(圖9)、四天王寺“丙子椒林劍”為隋刀(圖 10), “密陀繪唐刀”(圖 11)為唐刀。這幾隻日本存隋、唐刀有劍式、斜直刀尖兩種形制。“金銀鈿裝唐大刀”與西安出土的竇皦墓唐刀、揚州博物館唐刀近似,從竇皦墓刀尖未開制反刃來了看,正倉院藏品和揚州博物館藏品都是唐中期作品,揚州博物館的唐刀反刃開制非常犀利,比正倉院刀尖的開制明顯有力度。筆者推測是由於正倉院藏品是傳世使用之物,後期反覆研磨,逐漸失去了反刃製作的細節。“水龍劍”與渤海國出土的刀,形制幾乎一致。

《藝術品鑑》物志第11期——唐刀(上)

(圖9)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水龍劍”

《藝術品鑑》物志第11期——唐刀(上)

(圖10)日本四天王寺“丙子椒林劍”

《藝術品鑑》物志第11期——唐刀(上)

(圖11) 正倉院密陀繪唐刀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傳洛陽出隋刀(圖 12),雙摩羯環首,格為淺十字型,兩端出雲,雙附耳提掛,裝具皆銀質。

《藝術品鑑》物志第11期——唐刀(上)

(圖12)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 傳洛陽出土隋刀

目前國內私人藏家手中尚有數只品相較好的唐刀,其中有一隻較為完整的隋刀,其格與大都會博物館藏品一致。其中一隻較為完整的唐刀,裝具和提掛附耳與大都會唐刀相似,由於涉及版權問題,本文未做公開。



三、壁畫、陶俑中的橫刀

隋、唐壁畫中也有不少橫刀的圖像。總體來說橫刀分成有環和無環兩種形制。隋、唐初使用環首橫刀,壁畫上顯示有素環和風環。武周開始,環首橫刀減少,無環橫刀開始增多,此類橫刀手柄出現明顯的分指和收腰關係,柄首由金屬覆蓋。

《藝術品鑑》物志第11期——唐刀(上)

(圖13) 隋 潼關稅村壁畫

陝西潼關稅村隋代壁畫中有大量武士攜帶橫刀形象(圖13)。稅村隋墓是迄今為止發掘的等級最高、保存最完善的隋代墓葬,墓主墓誌被盜,使得墓主身份成迷,至今尚未明確墓主是何人,但是整個墓室構建宏大,壁畫精美,推測為隋太子楊勇之墓。環首橫刀環為素環,提掛為雙鞘束形式,此種簡便的提掛形式,在唐朝依然得以保存,國內收藏家中也有此類實物保存,遼早期壁畫中也有體現,內蒙古寶山 1 號遼墓有銘文天贊二年(圖 14),壁畫中的遼刀提掛形式就是對此類雙鞘束的繼承和延續。此種風格東傳至日本,日本正倉院藏唐樣大刀依然保存了此種提掛方式。唐長樂公主墓中的武士佩戴的是三葉環橫刀(圖 15)。

《藝術品鑑》物志第11期——唐刀(上)

(圖14) 天贊二年遼刀 刀格

《藝術品鑑》物志第11期——唐刀(上)

(圖15) 長樂公主墓儀衛領班

無環橫刀隋朝就已經出現,太原斛律徹隋墓中武士俑是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隋唐無環橫刀,山西焦化廠武周時期的無環橫刀(圖 16),這是較早期的無環橫刀形式,此類橫刀是對北朝無環橫刀的繼承,武周時期的的刀首已經有單獨金屬覆蓋。唐懿德太子墓壁畫、陶俑中也有相似形制橫刀出現(圖 17),此類形式逐漸演變成圭首形,風格在晚期完全被遼刀完全繼承(圖 18)。

《藝術品鑑》物志第11期——唐刀(上)

(圖16) 山西焦化 武周

《藝術品鑑》物志第11期——唐刀(上)

(圖17)懿德太子墓出土陶俑唐刀

《藝術品鑑》物志第11期——唐刀(上)

(圖18) 遼刀首

未完待續......

圖片提供:龔劍

本文發表於《藝術品鑑》雜誌2019年11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