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羅生門到朱雀門,人與鬼共生的千年帝都——平安京

從延歷十三年(794AD)桓武天皇將朝廷自長岡京遷來,至明治二年帝都搬往江戶,在一千零七十五年的歲月中,平安京一直是日本的京城。據延長五年完成編纂的律令集《延喜式》記載,這座仿照大唐長安城的海東帝都南北長一千七百五十三丈(當時一丈約等於3·0303m),東西寬一千五百零八長——雖然當時日本國力的富厚程度遠遜於大唐,但平安京卻依舊在方方面面努力的追求與長安城能夠相似。

比如同長安城一樣,平安京在都城的正北建有坐北朝南的宮城,也就是皇居;皇居中不僅有天皇居住的宮廷“內裡”,也稱“御所”、“禁裡”、“大內”;也有各種官衙,以太政官為首的省、寮、府、司。皇居以土牆圍繞,四面共有十二座門。

在南邊一側當中的是朱雀門,以此為起點,寬約二十八丈的朱雀大路一直通向平安京的正門——羅城門;而朱雀大路也有如一道界限,將平安京分為東西兩部分,東區被稱為“左京”,西區被稱為“右京”。無論是左京還有右京,在一開始規劃的時候都被設計成有一條條筆直的道路縱橫交錯,彷彿如棋盤一般的整齊劃一。

從羅生門到朱雀門,人與鬼共生的千年帝都——平安京

平安京地圖,在七條大路和朱雀大路交口的東西兩側是東西鴻臚館;大學寮的對面是穀倉院。

但是,設計是設計,現實是現實,歷史上平安京長期以來就是個“爛尾工程”,不但很多道路沒有修通,而且很多街區也是入住率不到四分之一,人煙稀少到白日見鬼的程度。尤其是右京,一直以來就是一片荒原,所以大儒慶滋保胤在《池亭記》中寫道,平安京中因不同地段便有風物的不同——自己居住的右京是標準的貧民窟:

“人家漸稀殆,幾幽墟矣,人者有去無來,屋者有壞無造,其無處移徙,無憚賤貧者是居”。

但是朱雀大路東的左京卻別有一番富貴模樣:

“四條以北,乾艮二方,人無貴賤,多所群聚也,高家比門連堂,少屋隔壁接簷⋯⋯其價直二三畝千萬錢乎!”

《樂家錄》中有一首催馬樂,也是極力描寫左京的繁華:

“淺綠濃縹有,放眼染遍,光耀低搖,新京朱雀垂柳······”

但是結尾的一句卻猶如讖語般的唱到:

“如今皆化田疇。”

確實如此,京城一等繁華所在只是在左京的一條、二條、三條······直到五條、六條一帶,此處有著將相府邸,離宮別苑,往來的都是坐在八葉車之中的公卿諸侯,妖童豔婦。但即便如此,朱雀大路上兩側也是雜草叢生,一片荒涼景象——到了朱雀大路的南端,羅城門時,就更是如此了。

就讓我們從羅城門一路走來,沿著朱雀大路做一次平安時代的穿越之旅。

從羅生門到朱雀門,人與鬼共生的千年帝都——平安京

雜草與灌木叢生的朱雀大路。

從羅生門到朱雀門,人與鬼共生的千年帝都——平安京

京城之中也是遍地窮人。

從羅生門到朱雀門,人與鬼共生的千年帝都——平安京

NHK大河劇《平清盛》雖然收視率極低,但是不可否認這是一部曲高和寡的良心之作。

從羅生門到朱雀門,人與鬼共生的千年帝都——平安京

大多數人對平安王朝的印象除了一片風雅繁華之外就沒什麼了,

從羅生門到朱雀門,人與鬼共生的千年帝都——平安京

但事實上,和今天一樣,那是個充滿了不幸與無常的時代。

一、羅城門

羅城門是平安京的正門,相當於唐長安城的明德門或明清北京城的永定門。羅城門之意就是“城牆的總大門”。後來人們將“城”字讀破,唸作了“生”,所以羅城門就成了家喻戶曉的“羅生門”。這座城門的歷史可以說是多災多難——從建造伊始就有問題。據《宇治大納言物語》所述,城門正在建造之時,桓武天皇就曾經向工頭建議:如果城門太高,會被狂風吹倒,所以最好把柱子截短一尺。然而工頭卻覺得那樣城門就顯不出氣勢,所以等桓武帝走後就把柱子截了五寸。等竣工之後桓武帝過來一看,便嘆道:“太可惜了,再多截五寸豈不更好?”見天皇如此目光敏銳,工頭當場嚇昏過去。果真,在淳和天皇弘仁七年(816AD),在遷都平安京二十四年之後,羅城門果真如桓武帝所擔心的那樣——倒了。之後又不得不依樣重建。

但即便是矮了一尺,羅城門的規格也有長二十六丈、高八丈、進深七丈,在在一馬平川的京都平原之上儼然是不可思議的龐然大物,再加之周圍十分荒涼,所以被視為靈異地點也就是自然而然的道理。《十訓抄》曾記載,大才子都良香曾經一邊推敲詩句,一邊從羅城門下經過,口中吟到:

“気霽れては風新柳の髪をる(氣霽風梳新柳發)”

於是城樓之上便接聲和道:

“氷消えては波舊苔の須を洗ふ(氷消浪洗舊苔須)”

菅原道真聞知此事後斷定,和詩者必然是鬼物。後來,人們有傳說這個鬼,就是大江山鬼王酒吞童子的搭檔和情人茨木童子。

從羅生門到朱雀門,人與鬼共生的千年帝都——平安京

現在的羅城門遺址。

從羅生門到朱雀門,人與鬼共生的千年帝都——平安京

從羅生門到朱雀門,人與鬼共生的千年帝都——平安京

平安時代沒落之後,羅城門附近的東寺、西寺成了京中百姓自發的集市,並存在至今。

從羅生門到朱雀門,人與鬼共生的千年帝都——平安京

在集市上化緣的僧人。

到了圓融天皇天元三年(980AD),也就是平安京最繁華的時期,羅城門又一次的塌了,而且沒有人去修復。巨大的殘骸猶如垂死的怪物一般聳立在人跡罕至的荒郊,這裡也由鬼怪出沒之所成了盜賊、乞丐的巢穴。之後又成了亂葬崗,此時關於羅城門的故事中最著名的當屬《今昔物語》的那個:

“古時,有個從攝津國上京來作案的賊人,到京時天還沒黑,就躲在了羅城門下。這時朱雀大路上的行人往來很多,他打算先在門洞裡躲一會兒,等路靜人稀以後再出去,忽然聽到從山城方向傳來雜沓的腳步聲,他怕被這群人看見便躡手躡腳攀登到城門樓上,一看,那裡有昏暗的燈光。這個賊覺得奇怪,就從窗欞向裡窺視,只見裡面停著一具少婦的屍首,枕邊點著一盞燈。有個老態龍鍾、白髮蒼蒼的老嫗,正在枕邊拔死人的頭髮。這個賊莫名其妙,心想莫非是妖怪,非常害怕,又一想也許是個鬼,待我嚇她一下,就輕輕推開門······”

到了近世,芥川龍之介又將其改編為小說,講述了生存的原罪。

二、東市、西市、鴻臚館

過了羅城門,在七條一代市區就突然變得繁華熱鬧,這就是東、西兩市。其中東市有商號五十一家,西市有三十三家,貨賣綾羅綢緞、刀劍、牛馬、食鹽、藥品、時鮮蔬菜、水產乾貨。每一家店鋪都有著自己的招牌,嚴禁混業經營。將商業區分成兩個,把商人們集中管理起來,如此的佈局也是仿照自北魏以來中原王朝都城的結構。盛唐之際,大規模的商業活動被官方指定的漢蕃富豪及各藩鎮的“白手套”們所壟斷,普通民眾只剩下在坊內的小本經營,這種商業政策頗為後世史家所指責。而平安京的用事者們做得更絕:除東西兩市之外,京中其它地方一概不許開店經營。而東西兩市在管理上的苛刻比之於大唐也可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每月初一十五開東市,十六之後開西市;午時開市,黃昏閉市——也就是說,無論東市還是西市,每月只有十五天可以營業,而且每天只有一個下午的時間。

雖然有著種種的限制,但東西兩市畢竟還是唯一一處能夠讓所有的人都享受到經濟繁榮的地方,所以這裡的顧客熙來攘往,不分貴賤,既有一天不“買買買”就會感到不自在的小松之宮(不是明治朝從東伏見宮家分出來的小松宮家),也有來此購物的尋常百姓。也正是因為聚集了來自各階層的人群,散樂、雜耍等曲藝活動也十分繁榮。

由於日本古代資源匱乏、生產力不高,所以奢侈品和高精尖的商品基本上都來自於中原或韓半島等地,所以最高端的商業區其實是那些外國人居停之處——東、西鴻臚館。當時的鴻臚館主要是接待來自渤海國的外交人員,而這外交官夾帶私貨牟利的事情也是古已有之,所以在當時日本的貴族除了像大江朝綱這樣的高級學者會前往鴻臚館於外國使臣吟詩作賦之外,更多的則是向外國使臣購買貂裘皮、香料、藥材、文玩這些可遇不可求的舶來品。

所以,在平安時代,七條大路與朱雀大路交叉的地方是當時日本的經濟中心,也是多元的國際化商圈。而平日百姓居家過日子的針頭線腦則有頭頂貨物,走街串巷的女商販們滿足,也就是經常能夠在時代劇中所見到的“市女”。

從羅生門到朱雀門,人與鬼共生的千年帝都——平安京

《地獄變》中的“崛川大殿(藤原道長)”。絕大多數最高檔的奢侈品都落入這些權貴之手。

三、朱雀門

經由東西鴻臚館向北,就是負責平安京市政和治安的左京職、右京職,其地位類似於大唐長安城中的長安、萬年縣衙門或明清北京城的宛平、大興縣衙。再向北行進便是東有大學寮,西有穀倉院,分別是當時朝廷養士之所和儲備貢賦之處。順便說一句,這個穀倉院不同於宮中的內藏寮,後者乃是天子的私人財富;前者儲存的則是國帑,所以在弘仁十四年(823AD)三月,面對著物價騰踴,嵯峨天皇就下旨打開穀倉院以平準米價。

作為平常人的我們便止步於此了,再往北就是庶民不得逾越的朱雀門。

從羅生門到朱雀門,人與鬼共生的千年帝都——平安京

從羅生門到朱雀門,人與鬼共生的千年帝都——平安京

位於京都最中心地段的藤原家祖宅,平等院鳳凰堂。

作為皇居的大門,朱雀門與羅城門遙相呼應——當然,這座被塗成硃紅色的宮門也是按照長安城的模板建造的。而作為一座標誌性建築,朱雀門的故事似乎比羅城門還要多。比如在很早以前就有關於朱雀門匾額有神秘力量的傳說——朱雀門竣工之後,便有沙門空海題寫匾額。一百多年後,有著“右軍再來”之稱的大書法家小野道風曾對此頗不以為然,並且吐槽道:

“此莫非‘米雀門’乎?”

也就是說空海的朱字寫的太潦草,簡直寫成了“米”字。不久小野道風便因輕薄古人而遭到了鬼神作祟,在患上怪病後抑鬱而終;此後,改革家藤原信西、中納言一條能保、後京極攝政前太政大臣藤原良經等負責重新書寫朱雀門匾額的書法家也都離奇橫死。所以這塊匾額被認為有著不可侵犯的超自然能力。此外,《今昔物語》、《大鏡》、《江談抄》等隨筆也將朱雀門視作神秘所在,以至於以朱雀門為中心,皇宮周圍的一條大路、二條大路,特別是二條大路的“二條大宮の辻”——大內裡東南,神泉苑東北的十字路口,成了靈異事件的高發地段。

和羅城門一樣,早期在朱雀門出沒的鬼怪大多是風雅的精靈,如在月明之夜,與源博雅一起在朱雀門吹笛的幽靈;盜走玄象琵琶,寄居於朱雀門頂層的無名之鬼,都是頗為可愛的形象。但是隨著大時代的沒落,即使在天子腳下出沒的鬼怪也逐漸的十分令人恐懼。尤其是在風雨大作的夜晚,在朱雀門附近就會有什麼東西唱著“諸行無常”經過,各種奇形怪狀的鬼怪就會從一條大路經過。人們稱之為“百鬼夜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