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金池理財項目為什麼比較可怕?

信託週報第12期

資金池理財項目為什麼比較可怕?

為什麼說資金池理財項目比較可怕呢?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資金池。從廣義上來講,銀行、基金都算資金池,我們這裡說的主要是指普通理財產品形成的資金池。

資金池的重點是“池”,資金流進這個池子後攪混在一起,投資者和投資標的不能形成一一對應關係,這種項目廣泛存在於p2p、信託、私募基金等產品中。現在規範的p2p產品都要求一對一不得設立資金池,但是在信託和私募基金等產品中資金池還是很常見。

資金池項目之所以比較可怕,主要在於投資標的不明確和期限錯配,這樣讓會投資者心理沒底。

1、投資標的不明確或模糊

不說明底層資產的理財產品就是耍流氓。一切理財產品都有底層資產,告訴你錢究竟投向了哪裡。規範的一對一產品會告訴你具體投向哪家公司和投向哪個項目,這是判斷產品風險級別的關鍵所在。

有的告訴你一個大概,比如投資債券、貨幣基金等貨幣市場,這種我們還比較容易接受,因為貨幣市場是一個相對低風險市場,銀行低收益理財產品有相當一部分就是這種類型。

有的告訴你投向某一個行業,比如投資風電能源等行業。而有的呢,則完全沒有說投向哪裡。我們認為告訴你投向某一個行業和完全沒說投向完全一樣,行業是如此寬泛,即使前景好的行業中都有經營不善而虧損的公司不是麼?

完全沒有說明投向的產品,很有可能是相關發行公司自融,這種操作並不少見,公司短期缺錢了需要彌補流動性,或者他們自己有看好的項目想要投資,再或者就是為大股東進行融資,於是就發行資金池產品,這類產品的主要風險在於發行公司自身的風險。拿信託公司來講,如果信託公司本身實力強大隻是短期現金流出了點問題,這樣自融一部分問題可能並不是很大,怕就怕的是公司本身經營不佳而去自融,那資金很有可能拿去拆東牆補西牆拿不回了。

2、期限錯配,易造成流動性風險

上期文章中我們提到民營銀行的智能存款可以買,但需注意其本質也是一個資金池子,需要防範後續因資金接不上而導致贖回延遲的風險。這種流動性風險也是其他資金池理財產品的另一大風險。

銀行貸款領域有種叫法叫“短貸長投”,資金池理財項目的期限錯配導致的風險就跟這個比較像。“短貸長投”是用短期貸款資金來投資長期項目。

比如一個小公司要建廠房,建廠房要經過立項、土建、設備安裝、驗收投產等一系列流程,獲利回本一般得好多年時間。但是小公司在銀行是很難獲得長期貸款的,一般只能獲得一年期的短期貸款,於是精明的小公司就用這些短期貸款來進行固定資產長期投資,當然事前並不告訴銀行,等銀行發現了也很無奈,一年後貸款到期這個小公司借的這筆錢都投向了建廠房,沒有產生利潤也就沒有錢來還款,銀行就這樣被套進去了,不得不每年給這筆短期貸款做借新還舊,只有有別的銀行來接盤它才能退出,倘若不這樣貸款逾期那就成了銀行的不良資產。年復一年,政策市場都在發生變化,銀行什麼時候能抽身就很不確定了。

在資金池項目中,投資者就好比這個例子中的銀行,項目就好比長期投資廠房,投資者買的是一年期或兩年期理財產品,但是底層資產運作可能需要10年,項目短期內根本就沒有現金流產生,因此一年或兩年後能順利兌付的前提是有新的投資者投錢續上。如果沒有新的投資者進來,那麼原來的投資者可能就跟上面例子中的銀行一樣套進去難以出來。

這就是資金池項目比較可怕的地方,簡而言之,一是不知道錢用來幹嘛了,二是投資期限錯配資金可能難退出。至於怎麼識別是資金池也很簡單,還是要看產品說明,看它有沒有說明投資標的,看投資期限和產品存續期限是否一致等等。

很多民營金融公司喜歡發資金池產品,當然有的國資背景公司也在發。

很多資金池產品起投金額比較低,比如信託一般100萬元起投,但是個別資金池信託產品起投金額只要30萬元。資本都是逐利的,相關公司發行資金池產品並不是為了方便投資者,而是為了方便自己,因為資金池產品省去了很多找項目、立項、調查的麻煩。

利己不損人是難以做到的,這裡損的就是投資者。有極端說法認為設立資金池的理財產品就是龐氏騙局,當然如果資金投向是拿去填補窟窿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而且只能靠新投資者的錢去歸還前面投資者的錢的話,那麼其本質也和旁氏騙局差不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