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俏:中國會創造出第二個經濟奇蹟

12月16日,由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主辦的“2019中國企業改革發展峰會暨成果發佈會”在北京香格里拉大酒店新閣大宴會廳舉行。

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表示,中國是有可能創造出一個在高速增長階段結束,在工業化進程幾乎可以說是結束之後,還能保持一個2.5%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速度奇蹟,這將會是中國第二個經濟奇蹟。而這一切可能對我們未來的產業會帶來很多很多的影響。

演講實錄: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來賓,我自己手頭沒有遙控器就感覺沒有控制了,不太會講。我可能就應和一下剛才曉求校長提到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錨”,大概從我自己最近一段時間對整個中國經濟的判斷,也包括經濟工作會議,還有中美貿易第一階段協議達成之後,對未來經濟的一些判斷,給大家談一些感想。我想我們四十年經濟發展,大家看到一個經濟奇蹟的誕生,那麼講中國發展模式的時候,其實有很多這方面的討論,那麼在學界、政策界、企業界還是很有共識,過去我想可能我們改革開放把國家戰略跟這個市場機制結合在一起,那麼這一切對中國經濟的發展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

那麼,大家講中國很特別,事實上就是說整個中國的發展模式按照現在傳統的經濟增長理論,像索羅的這種增長模型是非常好解釋,就是我們在過去自身經濟增長的三個主要的推動力量,一個是資本,一個是勞動力,一個是全要素生產率,這方面的話,我們都有非常傑出的表現。資本這塊大家可能都比較熟悉,我覺得最大的一個變化,在於過去二十年我們通過固定資產投資,通過基礎設施的投資,通過土地,房地產的發展,為中國經濟提供大量的抵押品,這樣的話,我們社會信用急需擴張,在這種情況下為整個經濟建設提供了大量的資本來源,所以大家也看到,比如說二十一世紀,我們整個貨幣供給的增長速度,比GDP要高6.1個百分點,但是我們又感受到一個很明顯的物價上漲或者通貨膨脹的階段,這裡面我想是我們這些基礎設施、房地產,本身它所抵押所形成的社會信用,幫助中國經濟迅速地實現了貨幣化、資本化,也解決了資本來源的問題。那麼我們有人口紅利,這些合在一起之後,基本上解釋了我們大概看到的這四十年的激動人心的增長時刻。

那從企業角度來講,社會信用來驅動的投資拉動的這種增長模式,改變中國經濟的微觀基礎,大家講的比較多的是每一年7月份,都會關注這個數字,財富雜誌會公佈全世界銷售收入最大的500個企業,中國在今年7月下旬的時候公佈這一期排行榜裡,已經首次超過美國,我們加上中國臺灣省的話應該是129家企業,美國只有121家。那麼我們第一次有企業入榜是1996年,1996年到現在二十多年時間,我們從一家沒有,到現在居於全球第一,這背後我們見證的是中國經濟微觀基礎的變化,就是我們信用的投資拉動導致企業規模擴張的非常厲害。

我想這些反映在我們上市公司裡面,大家可以看到,我們看A股市場市值最大的10個企業,像阿里巴巴和騰訊是在海外上市,我們講A股市場大家看到很明顯的一個特點,就是我們這十大企業有九家是央企,幾乎都是來自於要素提供的一些行業,包括金融機構,能源,像茅臺酒,我一貫認為茅臺酒在中國也是一種生產要素,我想行業分佈的特點本身,他跟過去四十年的發展模式是連在一起。但這背後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為什麼能保持四十年的高速增長,我個人感覺,就是因為我們在全要素生產率方面取得非常驚人的表現,中國在過去四十年,基本上我想在前三十年計劃經濟的基礎上,我們幾乎是完成了工業化進程,那麼伴隨著工業化進程的推進,我們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的速度非常快,大家看到進入改革開放的前三十年,年均增速基本在4%以上,而這個速度,我想是非常驚人,它也解釋了我們為什麼保持年均增長速度幾乎是兩位數的增長,而且長達四十年之久。

那這一切合在一起之後,解釋了中國經濟的過去,那麼現在大家講的未來,特別是我想最近幾年講經濟轉型,特別是三期疊加,我們經濟模式增長,結構優化,動能要轉換,這種情況下,我們未來怎麼辦?未來中國經濟怎麼判斷,這裡面在討論中國未來經濟的時候,很容易形成二元對立的觀點,要麼極度樂觀,要麼極度悲觀,不管是樂觀還是悲觀,他們幾乎所面對的問題是一樣的,大家對不同的問題往往採取截然不同的態度。

我自己個人在理解的時候,我們最大的問題在什麼地方呢?我們在經歷了四十年的經濟高速增長之後,在我們工業化進程幾近結束的時候,未來我們保持比較高的全要素的速度,我們難度在哪裡,我們能不能做到這一點,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基本表明你對中國經濟中長期的態度,基本能決定我們未來十幾年時間,到2035年能否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能否完成經濟的順利高質量發展。這裡面的難度在什麼地方?我們改革開放四十年,現在整個全要素生產率水平,假如說美國為1的話,我們是0.43,這是通用的測量方法算出來,我們是美國的43%,這已經很了不起了。如果到2035年,我們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我們自己也估算了一下,剛才曉求校長提到了,有一個數字,2035年按照現在經濟增長的態勢,中國的人均GDP大概能達到3.5萬國際元,按購買力評價來計算,按不變價格計算的,國際元的概念,3.5萬國際元,相當於日本在2004年的水平,大致對比中國臺灣,還有韓國2016年、2017年的水平,也就是說我們2035年是這樣的情況。而這些國家在人均GDP達到3.5萬國際元,他們全要素生產率的水平大概是美國的80%、90%,或者相當,我們做了一個測算,如果2035年,十六年後,我們達到美國的65%的水平,就意味著我們每一年全要素生產率增長速度,應該比美國高出1.95個百分點,意味著美國現在0.7個百分點,需要我們達到2.6到3個百分點的樣子,我想這個難度是非常之大,大家可以看到改革開放這四十年,我們到2010年之後,這個工業化的進程大致完成之後,這個速度已經降下來了,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在工業化進程完成之後,還能保持一個比較高的全要素生產率,應該說是沒有太多的先例在裡面。

我想,這個問題本身其實就是我們在討論中國經濟未來得時候最大的挑戰。大家對這個問題不同的回答,其實決定了你對中國經濟是什麼樣的態度,我們在未來能夠採取正確的經濟對策,從而使得全要素生產率保持比較高的速度,也決定我們從高速增長到高質量發展能夠完成順利的轉型。一種態度,一種就是講技術,我們現在進入5G時代,我們這個技術本身能夠進一步的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在經濟學裡面有大量的實證證據證明這個東西太片面了一點,我剛剛講到的經濟理論的索羅,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九十年代講過一句話,大家認為計算機無處不在,但是就沒有反映在統計數字裡面,換句話說,靠技術本身來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其實這個作用存疑,可能沒有你想象的這麼大。美國過去二十年、三十年,在高科技方面是領先的,但是他並沒有轉換成我們講到的全要素生產率高速增長,他們現在只有0.7的樣子,這個問題我想有A面的看法,也有B面的看法,是兩種不同的看法。

當然也有人講,中國有很高的國民儲蓄率,未來城鎮化率會提升,會帶來大量的投資機會,使得我們中國還能保持一定的全要素生產率的迅速提升,這裡面馬上有幾個不利的結構因素在累積之中。第一點,我們人口老齡化程度在不斷地惡化,這種情況下,他對你國民儲蓄率勢必會造成一個負面的影響,未來我們是否還能保持高達40%以上的國民儲蓄率,我想這個現在基本比較悲觀。同時我們講城鎮化,我們現在確實有很多投資的空間在裡面,但是投資效率普遍不高,這種情況下,未來你的全要素生產率來源在什麼地方?還有人講,我們未來還有中等收入群體,這是一個龐大的群體,龐大的市場,5億多的中產階級,消費本身能夠進一步的推動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但我想這個證據本身也不是這麼有說服力,因為大家可以看到,我們的收入在國家企業跟個人之間是怎麼分配,他能不能構成未來消費的驅動力量,這還是很大的問號。

我們舉個簡單的例子,去年人均GDP是9700美金的樣子,但是我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2.8萬人民幣,換成美金就是4000美金的樣子,人均GDP跟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間是有嚴重的大的缺口,說明這個國家、企業或者機構拿出了很多,從這個角度來推動群體消費增長和產業變革,這個力量本身是否這麼堅實可靠,還有待研究。我想把這個問題提出來之後,具體分析我就不講它了。

提出來之後,大家可能就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未來我們怎麼辦?中國經濟到底有沒有可能回答我們提到的這個核心問題,就在未來能夠解決掉全要素生產率增長開始失速,甚至變得比較平庸的這樣一個局面。我想這裡面迴歸到了我們剛剛講到的在討論中國經濟的時候,可能最關鍵的一點,要把正確的問題提出來,而且採取相對行之有效的方式,去解決這個問題。我覺得正確的問題是什麼?就是我們現在在高增長髮展階段,怎麼找到好的動能去驅動中國經濟全要素生產率的進一步提升,這個命題本身的提出,以及對這個問題的思考,很大程度上也決定了我們未來經濟政策的取向。這個本身不是一個短期的宏觀政策的問題,大家現在討論中國經濟比較聚焦短期問題,比如明年的財政政策會怎麼樣,貨幣政策是什麼方式,甚至可能會討論匯率的變化,討論具體某個行業政策的一些變化;但我自己感覺,我們現在最大的挑戰,最大的不確定性,最大的應該思考的命題,在於我們完成工業化的進程,在經濟發展速度開始調整的時候,我們未來怎麼去提升我們的效率,提升我們的生產率,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我想這可能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我個人感覺,其實沒有答案,但答案是在什麼地方呢?是在我們過去四十年成功經驗所證明的,就是在企業家,企業家精神裡面,中國人只要能找到正確的問題,我們一貫有實事求是的精神,把這種精神和態度發揮出來,我覺得我們是有可能會破解這個話題。我自己也分析了一下,我們還是有一些因素,雖然講了很多挑戰,講了很多需要去花很多精力克服的障礙,但是我們有幾個利好因素。

第一點,現在講的比較多,我覺得確實行之有效,在未來構成很大的動力,就是我們有再工業化的可能性,再工業化本身可能在中國特有,因為我們互聯網的上半場,中國有大量的應用場景,我們積累了大量的數據,這些數據加上一些應用科技的發展,它為AI、大數據、5G驅動的對產業的變遷,對產業的變革,帶來很多可能性,那麼中國的產業面臨一個數字化轉型的契機,這本身可能會帶來一個全要素生產率巨大提升的可能性,我想這可能是非常大的利好。美國為什麼沒有?原因很簡單,他沒有這麼多的應用場景,而中國給定我們的體量、市場規模,給定我們在過去十幾年互聯網時代的信息數據,還有應用技能的累積,我想我們可以做到這一點,這是中國獨一無二的獨特優勢。

另外一點,跟這個相對應的就是一個新基建概念的提出,中央經濟會議提出很多基建方面的論述,背後隱含了新基建的概念,未來我們跟再工業化相匹配的基礎設施方面還有很大的投資空間,像5G也有很大的投資空間,雲計算、物聯網,包括未來的量子計算這樣的高科技,它需要大量的投資,它會帶來空間。同時我們在滿足民生方面還有很多空間可以提升,比如像舊城改造,未來租賃住房的發展等等,這一切還能形成未來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的動能。

同時我們還有大國工業,中國不能走美國這條路,美國現在製造業在川普喊了好多年之後,上個季度,第三個季度有了歷史新低,整個製造只佔到GDP的11%,我們中國降到30%以下了,我們未來保持20%多甚至30%的製造業所佔的比重,這樣的話,大國工業在中美未來這種關係不確定的情況下,我們在某些行業需要形成供應鏈的閉環系統,我們需要發展自己的支撐性的大國工業,這塊還能帶來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的可能性。

最後最可靠的一點,我想也是我們學會一直在倡導的事,還是通過進一步改革開放,深化改革,來釋放出活力,能夠讓資源配置的效率進一步提高。

我想這些利好合在一起之後,我個人感覺中國是有可能創造出一個在高速增長階段結束,在工業化進程幾乎可以說是結束之後,還能保持一個2.5%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速度奇蹟,這將會是中國第二個經濟奇蹟。而這一切可能對我們未來的產業會帶來很多很多的影響,因為時間關係,我不去展開了。但我給大家講幾個數字,可能會幫助我們思考這個問題。

一方面,我們體量會在變化,我們人均收入、年齡結構會發生變化,中國現在人口老齡化、人口紅利在慢慢消失,但是做一個粗略的分析,到2035年,我們1990年以後出生的人,大致上還有5億多,甚至可能逼近6個億的樣子,這是整個歐盟的人口總數的總和還要多一些,到2035年,中國仍然有將近5個多億的90後,45歲以下的年輕人群體,這個群體裡面有一半的人是完成了高等教育,他是有大專以上的文化程度。這個群體本身的消費需求,他們的價值理念,他們本身具不具備企業家精神,他們是什麼樣的精神狀態出現在這個市場上,我想他會決定很多產業的變遷。

那到了2035年,我們粗略測算一下,中國人均GDP可能能達到3.5萬國際元的樣子,是韓國現在的水平,日本2004年的水平,如果我們說再分配機制方面的話,在個人、國家、企業做更合理的配置,這個消費能力應該是很強大,他們對醫療健康的消費,對很多東西的消費會提升。2035年,16年之後,我們簡單測算一下,國民儲蓄率降下來,整個居民消費從現在的38%、39%,能提升20個百分點,到58%、59%,這是龐大的市場。這裡面的消費結構會發生變化,我們上半年服務消費,佔整個社會消費零售總額的比例超過50%了,到2035年,我們消費結構我們估測了一下,大概會達到美國或者日本現在的水平,就是整個消費裡面60%以上是來自於服務消費,就是你購買的養老服務,金融服務機文化娛樂服務等等,這一切對我們未來的經濟增長動能,對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會帶來不同的驅動力。

我自己也是沿用大家用的比較多的分析方法,到2035年,最大的市場、消費者在什麼地方,他們需要什麼東西,這些東西就決定我們在未來十幾年時間裡面,什麼樣的行業,什麼樣性質的商業模式可能會有比較大的生產空間。這些企業一旦發展起來之後,這些行業發展起來之後,不可避免的變成中國經濟的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的最重要的動力來源,我們有可能實現剛才我講到的奇蹟,就是說在工業化進程結束之後,我們保持一個比較高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速。

最後,我就給大家分享一下,我這個圖經常放,比如我們以十年為週期,看我們上市公司的結構變化,從1997年到2007年,到2017年,也是巨大的變化,但最近十幾年的時間變化不大,基本上就是我們要素增長,到了一個成熟期了,我們最後上市公司基本上都是以提供生產要素,像金融機構或者能源企業,這樣的企業。但是我我想2017年排行榜裡面看到一個小的變化,我們兩家企業起來了,這兩家是民營企業,而且這兩家企業的話,跟我們講到的傳統增長模式下所對應的微觀基礎不太一樣,像騰訊和阿里巴巴按體量並不大,騰訊的話銷售收入,阿里巴巴的銷售收入只有3千多億,4千多億人民幣的樣子,比我們很多央企差很多很多,阿里今年的估值是5600億美金,換成人民幣是3.5萬億人民幣,它的4千億的銷售收入帶動3.5萬億的市場估值,在價值創造方面展現一些特點出來。我們在思考,再過十年,2027年中國企業的巨大市值企業的排行榜,我很確定這裡面有我剛才提到的行業,新能源,高端製造業,甚至包括服務業裡面的很多很多頭部企業,有可能會崛起。這些企業我想他們合在一起之後,將會以另外一種方式改變中國經濟的微觀基礎,最終使得我們能夠實現高質量的發展,那在2035年初步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我想這一切可能性都孕育在現在,我們採取什麼樣的舉措,以更大膽的方式,更徹底的改革開放,來捕捉這些機會,這是未來我們選擇結果或者預測結果最好的這樣一個路徑。由於時間關係,我就跟大家彙報到這裡,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