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俏:要樂觀,2030年中國金融市場規模預計達640萬億,相當於30個現在的工行

刘俏:要乐观,2030年中国金融市场规模预计达640万亿,相当于30个现在的工行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孟俊蓮 北京報道

我國GDP總量2016年時為74.4萬億,2017年時為82.7萬億,增速為6.9%。“到2030年的12年間,假如GDP保持中等增長速度,例如為5.5%,那麼,到時我們的GDP還能到160萬億,還有一倍的增長空間。”在近日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的新書《從大到偉大2.0--重塑中國高質量發展的微觀基礎》研討會上,他樂觀地預測說,屆時中國的金融市場規模預計可達到640萬億,相當於30個現在的工行。

劉俏說,到2030年中國GDP要達到160萬億的概念意味著,未來12年,中國將會呈現出一個完全不同的產業格局、一個完全不同的經濟生態系統,完全不同的需求端,完全不同的供給側,很多東西會不一樣。

他以金融為例分析稱,我國現在的金融資產規模大致上是GDP的3.7倍,到2030年時可能會達到4倍,即金融市場規模是GDP的4倍,按照2030年GDP體量達到160萬億算,乘以4,就是640萬億。

“這是什麼概念?工商銀行2017年年報顯示,其總資產為26萬億,若以640除以26,2030年時,我國的金融資產規模相當於30個現在的工行。”他說。

“到哪兒去找那麼多金融機構?意味著有增量部分會有新的金融業態會崛起,會在這個過程中把它做起來、規模做起來,但是我們希望把品質也做出來,是真正的好金融,能夠提升資源配置效率的情況。”劉俏對未來金融寄予厚望。

除了金融以外,GDP一倍的增長空間,還有哪些領域值得發掘?

“我挺喜歡高盛的一個提法,New China,可以翻譯為‘新的中國概念’。”劉俏說,高盛認為,未來新興產業(高端製造業、IT製造業、清潔能源),新消費(電動汽車、娛樂產業、教育產業),互聯網(電商、遊戲、互聯網金融),健康產業(醫療健康服務、醫療保險)這四大產業的增速將是GDP的3倍,年均增長20%以上。比如醫療,按估算,到2030年,如果中國達到福利國家的一般水平,醫療行業佔GDP的10%,那麼就會產生16萬億體量的市場。醫療行業會成為比現在房地產和金融更大的行業。

未來人們對高品質生活的需求,這是倒逼微觀基礎發生變遷最強勁的力量。

中國知識資本的崛起尤為值得關注。2030年,中國1990年後出生人口大約將達到4.3億,其中,約有2.5億人受過高等教育,相當於現在美國人口的3倍。而這些90年後出生的人群將會創造價值,產生消費。激活這個龐大群體,將帶來巨大的購買力、創造力和想象力,他們將定義未來中國乃至世界的產業格局和微觀基礎格局。

“對於未來十餘年,我認為,為‘中國製造’將取代‘中國製造’。”劉俏表示,這也是其對中國經濟發展實現高質量增長充滿信心的原因。那麼,迴歸到企業層面,如何才能抓住機遇催生偉大的企業?

在制度層面上,要建立市場導向的制度基礎設施。打造偉大的中國企業不能只是依靠自上而下的方式,而是要進一步發揮市場競爭的作用,讓市場起到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是關鍵。

在企業層面,要轉變觀念,從規模至上變成價值創造引領,提升企業的投資資本收益率(ROIC)。“在本書中我反覆強調一個分析框架就是增長恆等式:增長率=投資率×投資資本收益率。根據這個恆等式,投資率和投資資本收益率都能夠推動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但我們在過去卻更多地依賴投資率這一個因素,目前看也再難以為繼。只有當中國經濟微觀單位(企業)的投資資本收益率得到普遍提升時,中國經濟整體的投資資本收益率才能得到大幅改善。只有數千萬中國企業增加研發投入,實現以技術和科學為基礎的創新上的突破,提升自身投資資本收益率,中國才有可能迎來下一輪高質量經濟增長的浪潮。”他說。

在此過程中,企業家精神至關重要。劉俏認為,企業家應該是能夠識別美好、定義美好,並且擁有建設美好的能力和願力的一類人,他們能把個人命運和國家的命運以及家國精神聯繫在一起。

“關於未來的答案其實就隱藏在現在,是時候改變了。”劉俏判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