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俏:“再工業化”是中國獨一無二的優勢

由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主辦的“2019中國企業改革發展峰會暨成果發佈會”於12月16日在北京舉行。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出席並演講。

劉俏認為,我國經濟發展主要依靠三個推動力量:資本、勞動力、全要素生產率。資本方面,在過去二十年,我國通過固定資產投資、基礎設施投資,通過土地,房地產的發展,為經濟提供了大量的抵押品,社會信用急劇擴張,為經濟建設提供了大量的資本來源。

劉俏特別強調,中國經濟能保持四十年的高速增長,是因為在全要素生產率方面,我國取得了非常驚人的表現。

上述三個推動力解釋了中國經濟的過去,那麼在經濟轉型,特別是“三期疊加”時期,未來的中國經濟發展靠什麼?劉俏認為,答案就在企業家精神。“中國人只要能找到正確的問題,我們一貫有實事求是的精神,把這種精神和態度發揮出來,我覺得我們是有可能會破解這個話題”。

他提出了幾個利好因素:

第一,再工業化的可能性。在劉俏看來,再工業化是中國特有的,“互聯網的上半場,中國有大量的應用場景,積累了大量的數據,這些數據加上一些應用科技的發展,為AI、大數據、5G驅動的對產業的變遷,對產業的變革,帶來很多可能性,那麼中國的產業面臨著數字化轉型的契機,這本身可能會帶來一個全要素生產率巨大提升的可能性”。

而美國為什麼沒有這一現象呢?劉俏直言,美國沒有如此多的應用場景,而中國的體量、市場規模,過去十幾年互聯網時代的信息數據,還有應用技能的累積可以做到這一點,這是中國獨一無二的優勢。

第二,新基建概念的提出。劉俏分析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很多基建方面的論述,背後隱含了新基建的概念,未來跟再工業化相匹配的基礎設施方面還有很大的投資空間。“像5G、雲計算、物聯網,包括未來的量子計算等高科技領域需要大量的投資,會帶來空間。同時在滿足民生方面還有很多空間可以提升,比如像舊城改造,未來租賃住房的發展等等,這一切還能形成未來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的動能”。

此外,我國還需要發展自己的支撐性的大國工業,還能帶來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的可能性。

第三,通過進一步改革開放,深化改革,來釋放出活力,能夠讓資源配置的效率進一步提高。

“這些利好合在一起之後,我個人感覺中國是有可能創造出一個在高速增長階段結束,在工業化進程幾乎可以說是結束之後,還能保持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速度奇蹟,這將會是中國第二個經濟奇蹟”,劉俏稱。

此外,劉俏分析稱,雖然中國人口正在老齡化,人口紅利在慢慢消失,但預計到2035年,90後大致還有5億多、逼近6個億,比整個歐盟的人口總數還要多。到2035年,中國仍然有將近5個多億的90後,45歲以下的年輕人群體,其中一半人口完成了高等教育,擁有大專以上的文化程度。這個群體本身的消費需求、價值理念、精神狀態將會決定很多產業的變遷。

據劉俏測算,到2035年,中國人均GDP可能達到3.5萬國際元,達到韓國現在的水平,日本2004年的水平,“消費能力應該是很強大,他們對醫療健康的消費,對很多東西的消費會提升”。

此外,到2035年,我國國民儲蓄率將會下降,居民消費將從現在的38%、39%,提升20個百分點,到58%、59%,大概會達到美國或者日本現在的水平——整個消費中,60%以上來自於服務消費,這一切對未來的經濟增長動能,對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會帶來不同的驅動力。

劉俏以十年為一個週期,觀察上市公司的結構變化,他介紹稱,最近的頭部上市公司基本上都是以提供生產要素為主的機構,比如金融機構或者能源企業。但再過十年,到2027年,中國企業排行榜上,新能源,高端製造業,甚至包括服務業中,很多頭部企業有可能會崛起。

“這些企業合在一起之後,將會以另外一種方式改變中國經濟的微觀基礎,最終使得我們能夠實現高質量的發展,在2035年初步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劉俏表示,“這一切可能性都孕育在現在,我們採取什麼樣的舉措,以更大膽的方式,更徹底的改革開放,來捕捉這些機會,這是未來我們選擇結果或者預測結果最好的這樣一個路徑”。

關注同花順財經微信公眾號(ths518),獲取更多財經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