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人的家,汉中市。

汉中市,陕西省下辖地级行政区(市),简称“汉”,被评为中国最美十大城镇之一,被誉为“汉人老家”。汉中因汉水而得名,自古就有“天汉”之美称。古称南郑、兴元、梁州、天汉,是汉王朝的重要发祥地,也与汉族这一称谓的形成有直接不可替代的关系。汉中是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水的源头,陕南地区最大城市,是关中-天水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的重要连接枢纽,是西安到成都的必经之地,也是两汉三国文化的主要发祥地,素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的美誉。 汉中市位于陕西省最南端,北依秦岭山脉,南屏巴山浅麓,形成汉中盆地,自古就被赞誉为“天府之国”和“鱼米之乡”,因境内洋县生存有世界濒危鸟类、“世界珍禽”—朱鹮,故又被称为“朱鹮之乡”。现辖汉台区、南郑区、城固县、留坝县、勉县、佛坪县、略阳县、宁强县、西乡县、镇巴县、洋县2区9县及汉中经济开发区、汉中高新技术开发区、汉中航空经济技术开发区3开发区。 汉中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市、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卫生城市。2017年10月,授予国家园林城市。

汉族人的家,汉中市。


陕西省汉中地区辖市和行署驻地,地区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陕南最大城市和物资集散地。位于省境西南部,汉中盆地中心。面积556平方公里,人口44.63万。公元前771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洛阳),郑国(今陕西华县)部分人民南越秦岭来此,故称南郑。东汉时,汉中郡治由西城(今安康城北汉江北岸)迁此。清称汉中府,附郭县称南郑。1913年废府为南郑县。1949年设南郑市,1954年改为汉中市。市境南障巴山,北屏秦岭。地扼川、陕、甘、鄂四省,形势险要,历史上为兵家必争之地。原先交通闭塞,主要靠汉江水运和人力。抗日战争期间汉白公路和川陕公路修成后,交通有所改善。1977年穿过市区的阳(平关)安(康)铁路通车,西接宝成铁路,东接襄渝铁路,促进了汉中市的工农业发展,在旧城外形成新工业区,城东部、北部与新建阳安铁路的车站连成一片。全市现有机械、电力、水泥、化工、缫丝等工业。手工业以竹器和棕制品著名,棕箱尤为传统手工艺品。城郊盛产水稻、小麦、油菜及亚热带经济林木漆、 油桐、柑橘、棕榈、乌桕、枇杷、茶叶、竹等。著名古迹有汉台,相传刘邦所建,今为汉中市博物馆,陈列有褒斜道石门及摩崖石刻。

汉族人的家,汉中市。


1949年之前


夏至西周,境内有褒国。先后属梁州、雍州。春秋战国时境内为南郑地,先后分属巴蜀、秦国。公元前312年,秦始置汉中郡(治在今安康市境内)隶之。东汉初,郡治迁于南郑(今汉中)。东汉末,张鲁割据汉中,改为汉宁郡;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征降张鲁,又改为汉中郡;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据汉中,仍设汉中郡。三国魏景元四年(263年)魏灭蜀,分梁、益二州,梁州领八郡,治于南郑。晋太康十年(289年)改设汉国,不久即废。南北朝时,汉中先后属刘宋、萧齐、北魏、萧梁、西魏、北周,境内设梁州、兴州(今略阳县)、洋州(今西乡县),并侨置秦州及70多侨县。隋初,境内仍置梁、兴、洋州,后改为汉川郡、顺政郡、洋川郡。唐代设梁州总管府,后改为都督府,下设梁、兴、洋、集4州;贞观元年(627年),废府设道,汉中属山南道;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山南道分为东、西两道,汉中属山南西道,道治设于南郑(汉中);天宝元年(724年)设汉中郡、洋川郡、顺政郡;后又改为梁州、洋州(今洋县)、兴州;兴元元年(784年)改梁州为兴元府,道、府同治于南郑,开中国历史上用帝王年号命府名之先河,兴元府地位同于京都长安、东都洛阳、北都太原;五代十国时期,前蜀、后唐、后蜀先后据有汉中,仍设兴元府及洋、兴2州。北宋至道三年(997年)境内置兴元府及洋、兴2州,属峡西路。熙宁五年(1072年)设利州路及所属兴元府,治所均设于汉中。利州路辖秦岭以南、长江以北地区。南宋绍兴十年(1141年)分利州路为东、西两路,东路治设于兴元(汉中),西路治设于兴州(略阳);后利州东、西路几经分合。元代设兴元路于汉中,为隶属于陕西之始。明洪武三年(1370年)改路为府,设汉中府。清代设陕安道于汉中,辖汉中、兴安府(今安康市) 。

汉族人的家,汉中市。


民国元年(1912),废陕安道;2年(1913)2月,废府、州、厅制,州及厅改称县。三年(1914)1月,设立汉中道,治设于南郑,领陕南25县:南郑、褒城、沔县、城固、洋县、西乡、镇巴(定远厅改名)、佛坪、略阳、宁羌、留坝、凤县、安康、岚皋、石泉、汉阴、宁陕、洵阳、紫阳、平利、镇坪、白河、镇安、商南、山阳。

汉族人的家,汉中市。


民国十七年(1928),废汉中道,各县直隶于省,境内有南郑、城固、洋县、沔县、西乡、镇巴、宁羌、略阳、留坝、佛坪、褒城11县。二十四年(1935),省在汉中设第六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南郑,辖南郑、褒城、沔县、略阳、凤县、留坝、洋县、西乡、佛坪、城固、镇巴、宁强(1942年由宁羌县改名)12县。

汉族人的家,汉中市。


民国三十八年(1949)5月后,关中及西安解放,国民党陕西省军政机关南逃汉中。9月,汉中分设东、西两专员公署,东署驻城固,辖东6县,西署驻沔县,辖西6县,至解放。

汉族人的家,汉中市。


1949年之后

1949年12月6日,汉中解放后,设立陕甘宁边区陕南行政区汉中分区。1950年3月3日,陕南行政公署(简称“陕南行署”)由湖北郧县迁驻南郑市,下辖商洛、两郧、安康、汉中4个分区,直辖南郑市。汉中分区,辖南郑县(政府驻铺镇)、城固、洋县、佛坪、镇巴、宁强、沔县、褒城、留坝、西乡10县。1950年5月,将宝鸡分区的凤县划入汉中,县城由凤州迁双石铺。

汉族人的家,汉中市。


1951年2月,撤销陕南行署,设立省政府南郑区专员公署,行政区为南郑专区,辖南郑市及南郑、褒城、凤县等12市、县。

汉族人的家,汉中市。


1953年1月,划出宁强县的张家桥、唐家坝、孙家岭、李家坝、水田坪、黎坪、元坝子、禅家岩、五郎坝、板苍坝、小褒城、挂子山乡,褒城县的钢厂、大河坝、云河、纸房,南郑县的庙坝共17乡,设立黎坪中心区,区政府驻元坝子,直属南郑专区。1月,又将沔县的漆树坝、小河庙,房家湾3乡划入黎坪中心区。

汉族人的家,汉中市。


1953年6月,南郑市改由省直辖;10月,南郑专区改称汉中专区,南郑市更名为汉中市,归汉中专区辖。汉中专员公署为陕西省人民政府派出机构。1958年11月,撤销南郑县,并入汉中市;撤销佛坪县,辖区北部(秦岭主脊以北)划入盩厔县;中、南部并入洋县;东部并入石泉县;撤销黎坪中心区,辖区分别并入宁强、沔县;撤销褒城县,辖区并入沔县和汉中市;撤销留坝县,辖区北部并入凤县,柴关岭以南的江口、留坝两公社划归汉中市。此时汉中专区辖汉中市及城固、洋县、西乡、镇巴、宁强、凤县、沔县、略阳县。

汉族人的家,汉中市。


1960年12月,凤县划入宝鸡专区。1961年8月,恢复南郑县(驻地迁于周家坪)、留坝县、佛坪县。佛坪县原秦岭以北地仍归盩厔县。1964年5月,汉中市改为汉中县。9月,沔县改名为勉县。

汉族人的家,汉中市。


1968年9月2日,成立汉中专区革命委员会,为一级行政权力机构;1969年1月,汉中专区改为汉中地区,行政领导机构改称汉中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6月,汉中地区革命委员会改为汉中地区行政公署(简称“汉中行署”),为陕西人民政府派出机构,所辖县未变。1980年7月,改汉中县为汉中市(县级)。

汉族人的家,汉中市。


1995年,汉中地区辖汉中市及南郑、城固、洋县、佛坪、西乡、镇巴、勉县、宁强、略阳、留坝县。

汉族人的家,汉中市。


1996年2月21日,撤地设市,汉中地区改为地级汉中市。下辖汉台(原县级汉中市改为汉台区)、城固、洋县、勉县、宁强、略阳、西乡、镇巴、南郑、留坝、佛坪11个县区。同年4月,开展撤区并乡建镇工作,全市66个区公所建制全部撤销,477个乡镇建制撤销203个

汉族人的家,汉中市。


2002年,成立汉中经济技术开发区(由南郑经济开发区和汉台经济开发区合并)。

2003年底,汉中市辖11个县区和1个开发区。

2011年,撤并乡镇46个。由撤并前的226个乡镇、8个街道办事处,调整为180个镇、8个街道办事处。乡建制在汉中消失。

汉族人的家,汉中市。


历史大事

【刘邦就国汉中】 汉元年(前206)正月,项羽封刘邦为汉王,辖巴、蜀、汉中之地,都南郑(今汉中城)。四月,刘邦率军南达汉中。在此招纳贤才,设坛拜韩信为大将军;而后依韩信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一举平定三秦。萧何留驻汉中,发展农桑,收汉中、巴蜀之粮,供刘邦军用,保证了与楚争雄的胜利。

汉族人的家,汉中市。


【张鲁以五斗米道治汉中】 东汉初平二年(191),益州太守刘焉派督义司马张鲁与别部司马张修攻占汉中。二张在此传播五斗米道。后张鲁杀张修,改汉中郡为汉宁郡,以五斗米道为治,创建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政教合一”政权形式,不置长吏,设置义舍,“立行宽惠,百姓亲附”,关陇等处难民纷纷迁来汉中。建安二十五年(215),曹操亲到汉中征张鲁,张鲁降。

汉族人的家,汉中市。


【刘备自立汉中王】 东汉建安二十三年(218)刘备率兵夺得汉中地。次年七月,刘备在沔阳(今勉县)设坛,自立汉中王。

【诸葛亮据汉中伐魏】 蜀汉建兴五年(227),丞相诸葛亮上《出师表》,出屯汉中,以此地为根据地,演武耕战,劝士休农,创制木牛流马,八年间,先后六次出兵伐魏(史称“六出祁山”)。然未遂其志,身死五丈原,归葬勉县定军山。

【姜维据汉中及陇南伐魏】 蜀汉后期,姜维继承诸葛亮遗志,经营汉中及陇南,曾先后九次出兵, 北伐曹魏,互有胜败。姜在汉中实行“敛兵聚谷”以御敌,终因朝政昏聩而失败。

汉族人的家,汉中市。


汉族人的家,汉中市。


【茶马互市】 汉中自唐代起盛产茶叶,西北少数民族常以马匹换取“山南茶”。至北宋,禁止私人交易茶叶。神宗时实行“茶马法”,大量收购茶叶运往西北换马。汉中府属县所产茶叶因其质优、产量大,路途近,转运捷便倍受重视。熙宗十年(1068)特设茶马司于汉中,收购茶叶运往熙河(今甘肃临洮)换马。直至清酰褐胁杪砘ナ谐晌匾贫龋褐胁杪硭疚匾牟枰妒展杭ⅰ⒓庸ぐ?、验印发证的官署,特设茶马御史专司其职。

汉族人的家,汉中市。


【史斌据兴州称帝】 北宋宋江农民起义军将领史斌,在宋江招安后,于建炎元年(1127)七月,率余部攻克兴州(今略阳县),登基称帝。后进军汉中,攻城不克;又兵进关中,占据长安。次年冬,被宋军俘杀。

汉族人的家,汉中市。


【吴玠、吴璘汉中抗金】 南宋建炎四年(1130),金兵南越秦岭,欲攻占汉中,南入巴蜀。抗金名将吴玠、吴璘驻守汉中以北略阳、凤县一带抵御,先后于1130年10月、1132年冬、1133年11月与金军在和尚原、饶凤关、仙人关大战三次,击败金军。吴氏三代扼守汉中80多年,保卫了南宋半壁河山,使金人不得南下窥蜀。

汉族人的家,汉中市。


【陆游在汉中】 南宋乾道八年(1172)陆游任川陕宣抚使王炎幕府干办公事,力主抗战,并深入秦岭一带视察军情,曾有刺杀猛虎之举,在抗金前线的汉中写下了大量抗金爱国诗篇。

汉族人的家,汉中市。


【李蓝义军入汉中】 清同治元年(1862)五月,云南昭通李云和、蓝大顺农民起义军,在蓝率领下,由四川进入汉中境,先后攻占镇巴、西乡、洋县,在洋县布告安民,宣布废除清制,建立农民政权,推蓝大顺为“大汉显王”,刻玉玺,发政令,招募兵士。六月,攻城固、留坝境地;九月,攻占佛坪厅;十月,破褒城,袭南郑,攻宁陕,据镇安。次年,与太平天国西征军合力围攻汉中府,并攻占县城。同治三年春,退出汉中。

汉族人的家,汉中市。


【太平军攻占汉中】 同治二年(1863)二月,太平天国扶王陈得才、端王蓝成春、遵王赖文光、启王梁成富、主将马融和率军由安康入汉中,包围汉中城,清廷调兵遣将,与之对抗。八月,义军攻占汉中府城。次年正月,义军主力东下,撤出汉中,回援天京。

正在加载汉中市

汉族人的家,汉中市。


【红军开辟陕南苏区】 1932年冬,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在徐向前等率领下,经过汉中,进入川北,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自1933年至1935年,先后在南郑、镇巴、宁强、勉县等地建立了县级红色政权——陕南县、赤北县、南郑县、宁强县,以及一些区、乡、村苏维埃政权;同时开辟了由汉中至川北的红色交通线,为红军转送大批情报、药品、物资,有力地支持了革命根据地的战斗。

汉族人的家,汉中市。


【红军陕南战役】 1935年2月3日,红四方面军发动陕南战役,集中主力部队第4军、9军、30军、31军、教导队、游击队共约3万人向汉中城猛攻,并攻击城固、勉县、褒城之敌。22日,红军奉红四方面军总部命令,主动撤离阵地,返回川北。

汉族人的家,汉中市。


【西北联合大学迁入】 1937年,平津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等校于9月10日迁西安,组成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初,日寇逼近潼关,西安遭日本飞机轰炸,西安临时大学遂迁入汉中,更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校本部设于城固县城,下分六院:文理、教育学院及法商学院设于城固县城,工学院设于城固县古路坝天主教堂,医学院设于南郑县黄家坡,农学院设于勉县武侯祠。7月,工学院、农学院独立建院。8月,联合大学分为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学院、西北医学院,仍设于原址;西北工学院(由原北洋工学院、北平大学工学院,东北大学工学院、焦作工学院合并组建)仍设于城固县古坝路。抗日战争时期,因上述高等院校及华北、西安一些中等专业学校、普通中学、军政机关迁入汉中,汉中成为当时全国三大文化教育中心之一,学者、专家、海内名流云集。1944年,西北师范学院迁入兰州;1946年西北大学迁入西安,西北农学院迁陕西武功县,西北工学院迁咸阳。

汉族人的家,汉中市。


【西北儿童教养院建立】 抗日战争爆发后,华北等地沦陷区大批难民难童、孤儿逃来汉中,孤苦无依。1939年6月,国民政府赈济委员会在汉中城西郊凹口寺设立西北儿童教养院,收养3~14岁男女孤苦无依儿童施以教养,由智澄任院长开始筹设,11月正式成立。院址四处:凹口寺、吴家山、黄家营、赵寨。除原有四处庙舍外,建房120多间;1944年接收安康儿童教养所;1945年9月由国民政府社会部接管;1946年2月改名为社会部陕西第一育幼院。为抗战期间西北最大的教养院,先后收容难童3000多人,不少难童在院毕业后奔赴抗日前线,或升学留学进修,后有的成为海内外著名学者专家。解放后,该院改建为汉中市社会福利院。

汉族人的家,汉中市。


【设立焦山国际电台】 1939年,抗日战争激烈,国民政府在汉中市北石马乡焦山庙设立大型国际电台,使用英国制造的3600瓦马可尼报话机。1941年5月投入使用,电路远达欧美及南洋等国,为我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参战同盟国联络的重要电讯台。配套工程有城东周家湾的中央控制室,铺镇北安然寺的收讯台,另在东郊吴基庄设有线电报房,办理民间电信业务。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际电台设备拆除。


汉族人的家,汉中市。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汉中行营设立】 抗日战争时期,汉中为后方重镇,陪都重庆屏障。1943年9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在汉中城内设立委员长行营,由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任行营主任,下辖第一、五、十战区,指挥华中、西北等地对日作战。1944年,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司令陈诚)移驻汉中。此一时期,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一分校设立于市城北之石堰寺(1938年由河南洛阳迁来)。1945年10月,行营撤消。

汉族人的家,汉中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