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弼:十八岁注释《周易》《老子》的天才,为何英年早逝?

公元249年,已是深秋的北方伴随着呼啸的狂风,虽说不上冰冷刺骨,泛起的寒意也让人瑟瑟发抖。不久前的一场宫廷政因温度降低的缘故慢慢褪去了热度,洛阳城的守卫们早早换上了过冬的衣服,对他们而言,无论是谁掌权,都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

一天黎明破晓,不知从哪里传来的消息,让沉睡之中的司马师从梦中醒来,再三嗟叹。司马师将众多有识之士召到府中,宣布了王弼去世的消息,厅堂之上只听见叹息声此起彼伏,过后便是久久的沉默。

王弼去世的时候年仅二十三岁,不仅让同时代的人为之感慨,也让无数的后人为之惋惜,那么他有什么过人之处呢?简单来说,就天才程度而言,他远远在世人熟知的王勃之上;在中国思想史上,能够和他比肩的人物更是屈指可数。

论王弼:十八岁注释《周易》《老子》的天才,为何英年早逝?

王弼,字辅嗣,出生于世家大族。祖父王凯是“建安七子”之首王粲的族兄,祖母是荆州牧的刘表的女儿。王璨早年曾经到长安拜访名士蔡邕,并成为忘年之交。蔡邕死后,将自己的所有藏书都赠给了王璨,而王璨平时也搜寻书籍,到了晚年,王璨家中藏书达万卷之多。

王璨不仅受到曹操的重用,而且他和曹操曹丕父子私人关系也很好,但是在权力面前,父子之情都可以不要,何况只是简单的私人关系?王璨的两个儿子因参加叛乱而被曹丕杀死。这个时候王璨早已经去世,征战在外的曹操毕竟比儿子曹丕厚道,将王凯的儿子王业过继给了王璨。王弼正是王业的二儿子。

王弼年纪轻轻就取得了那么大的成就,和王璨家中拥有如此庞大的藏书是分不开的。

家世给人的不仅仅是光环等虚无缥缈的东西,更重要的是给予了更高的人生起点。魏晋时期的世家大族颇类似于欧洲的贵族,不仅衣食无忧,还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就算官位不能世袭,知识的世袭,也是底层人士无法打破的壁垒。

王弼很聪明,在他十几岁的时候,就被当时的名士所赏识。他口才出众,对经典往往见解独到,语出惊人。王弼与吏部郎裴徽讨论老子的时候,裴徽甘拜下风。有一个名字叫刘陶的人,以善于辩论著称。和王弼谈话之后,深感自己水平不足。

曹魏最有学识的人物何宴得知王弼的名声之后,对他大加赞赏,并且在以后的仕途中给予了很大的帮助。何宴称赞王弼,“可与言天人之际”。

王弼的出现,给当时的思想界注入了新的血液,甚至对栽培自己的何宴也进行了挑战。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不迷信权威,敢于突破,是学术得以进步的永恒动力。

论王弼:十八岁注释《周易》《老子》的天才,为何英年早逝?

何晏认为圣人是没有感情的,即没有喜怒哀乐等普通人的情绪。王弼不同意他的说法,认为圣人的神明多于人,而五情与人相同。

和所有的天才出现一样,王弼也有造就他的环境。除了家境之外,汉末以来的社会动荡是促成他思想的主要原因。

东汉持续的经济萧条最终爆发了黄巾起义,而董卓入京之后,彻底瓦解了东汉中央的集权制度,从此进入了持续战争的时代。

在东汉呈现出衰落迹象的时候,一些胸怀天下的士大夫们就开始将矛头指向了外戚,企图恢复以往的政治格局,“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但是这些士大夫不仅没有得到朝廷的支持,反而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

士大夫们率领族人逃难,为了生存,不得不依附地方割据的军阀。目光长远的军阀们,知道将士大夫整合在一起,对自己发展极有好处。

三国鼎立的雏形形成之后,原本失去力量的士大夫们迎来了第二个春天,他们中的一部分形成了以颍川和北海为中心的核心集团,巩固了自身的地位;而逃难到荆州的士大夫,则因为依附刘表,而形成了荆州学派,有的则去了江东。于是三国出现了很有意思的格局,虽然各个军事集团之间相互征伐,但是士大夫之间的纽带并没有断,反而比之前更加紧密了。

荆州学派由两类人组成,一类自然是刘表等荆州上层贵族,另一类则是以庞德公为代表的地方士大夫集团。虽然后来曹操吞并荆州,荆州学派随即瓦解,但是它所造成的影响却一直延续到了六朝。

论王弼:十八岁注释《周易》《老子》的天才,为何英年早逝?

西汉初年,百废待兴,刘氏皇族为了不走秦帝国灭亡的老路,提倡黄老无为之学,这种学说本是君王南面之术,但是却对社会伤害很小,于是经过七十年的发展,汉朝终于迎来了最为兴盛的时期。

新的社会条件必然催生新的思想,武帝继位的第六年,也就是在窦太后死后的第六年,儒学以压倒性的优势取代了黄老之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生可以通过研读儒家经典封侯,于是乎天下读书人争相研读六经。

这样功利性的学习,虽然对本人来说,可以迅速改变自身的地位,可是却带了一股不正之风。人们对于原典的理解越来越偏,原本只有几万字的原典,注释竟然多达数百万字!东汉引进了古文经学,但由于光武帝刘秀本身便以谶纬立国,古文经学虽偏重实证训诂,经过儒生的改造,日渐谶纬,失去原来的意义。

而荆州学派的儒生将古文经学拽回到正途,原本复杂的注解变得简单,以义理内容为主。

颓废的生活,动荡的社会,有志之士希望改变生活的环境,却发现只是徒劳,于是庄子那种追求逍遥的人生观,才是在士大夫心中活跃起来,以愤世嫉俗的内在心情去消极抵抗当局为了巩固统治提出的名教学说。

历史真是一个轮回,黄老——儒学——老庄,当道家思想和名教结合在一起之后,就形成了玄学。

王弼在他的代表作《周易注》、《老子注》之中提出了“无”为本,“有”为末;自然为本,名教为末的理念。

名教是武帝之后治理天下的一种主张,包括政治制度、人才配合以及礼乐教化,泛指以儒家所定的名分与伦常道德为准则的礼法。

论王弼:十八岁注释《周易》《老子》的天才,为何英年早逝?

王弼之所以不废除名教,就是因为名教乃是自然的体现,既然是自然的体现,就有它存在的道理,只需要顺应自然即可。王弼并没有因为崇尚老庄而贬低孔子,反而他将孔子的地位放到老子之上,这很让人匪夷所思。

王弼并非只是会读书的书呆子,恰好相反,他很喜欢四处游历,或者参加一些宴会,因为这些可以增长自己的见识,获得更多向高人请教的机会。他喜欢听音乐,每逢宴会,总会在自己擅长的投壶项目上露几手。

年纪轻轻就已经成绩斐然,自然有不可一世的感觉。他经常用自己的长处取笑别人,也许他仅仅是恶作剧而已,别人因此非常讨厌他。他稍稍玩世不恭的性格,也影响了他的仕途。

以王弼的才华,加上吏部尚书何宴的推荐,谋求一官半职原本很轻松,可是很多遭到他羞辱的人这时候纷纷站出来,认为他不是做官的材料。

魏少帝曹芳主政期间,黄门侍郎出现空缺。黄门侍郎继承自秦代,是皇帝的近臣,不负责政务的处理,只是传达诏书一类的工作。迫于舆论的压力,何晏任用贾充、裴秀、朱整三人填补空缺。等到黄门侍郎再次出现空缺的时候,名字叫王黎的人填补了空位。王弼勉强成为尚书郎。

论王弼:十八岁注释《周易》《老子》的天才,为何英年早逝?

王弼希望自己可以做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自己那么聪明,那么有才华,岂能就这样浪费?功夫不负有心人,他见到了当时权倾一时的曹爽。

王弼是见过大世面的人,他直接要求和曹爽单独谈话。王弼上来只与曹爽论道,曹爽起初以为王弼有什么高论,还能忍受,结果王弼说了半天,竟然越来越迂腐,曹爽最后拂袖而去。王弼首战失利。

实际上,王弼还是有机会得到重用的,他一直在曹爽手下工作,见到曹爽的机会也很多。可惜无论如何伟大的思想,在现实面前都一败涂地;无论他的思想如何精彩,在曹爽所需的政治博弈之中,都只是可有可无的边角料。

曹爽的轻视影响了他做官的心情,他本人又不善于治理政务,于是越来越糟,陷入了死循环。王黎病死后,曹爽根本没有考虑王弼,直接用王沈接替了王黎。

看着昔日向自己虚心请教的同辈,一个接着一个地凌驾于自己之上,王弼由原本的抱怨变成了报复,每次同辈之间聚会他都会冷嘲热讽一通,最后不欢而散。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王弼仕途的坎坷,反而救了他的命。

魏明帝曹叡死后,年仅八岁的少帝曹芳继位,由曹爽和司马懿共同辅政。司马懿此时已经辅佐魏国三代,在国中颇具威信,曹爽对他也是敬重有加。

那时,曹爽还太年轻,不懂得权力只有握在自己手中才是最安全。曹爽不懂,他手下的谋臣却懂得这一点,尤其是何宴。等到曹爽明白之后,大力提拔自己的人,剪除司马懿的同党,最终将司马懿排除到了权力中心之外。即便如此,曹爽也没有对司马懿赶尽杀绝,当他看到司马懿借机隐退的时候,还是一样优待司马懿。

论王弼:十八岁注释《周易》《老子》的天才,为何英年早逝?

蛰伏了十几年的司马懿终于在公元249年以七十岁高龄发动了“高平陵之变”,他失去的一切连本带利的夺了回来。因为这次政变,司马氏开始蚕食曹魏朝政,代替曹氏已经成为注定的结局。

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司马懿垂暮之年为什么要冒如此大的风险去发动一场政变呢?“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难道是曹操的诗句激励了他?这个问题也许只有他自己才能回答了。

“高平陵之变”后,曹爽的主要幕僚都遭遇了杀身之祸,其中就有王弼的伯乐——何宴。而王弼虽然在曹爽手下,也只是免职而已。

但是王弼免职在家之后,不知道经历了什么,竟然得了麻疯病死在了家中。天才定格在了二十三岁。

如果这里怀疑是司马氏所害,未免有些阴谋论了,同样是受到曹爽牵连的钟会也在不久之后官复原职了。而王弼的主张,虽然将名教排在了最后,依然没有否认名教。

司马氏为儒家大族,对名教特别看重。有了名教,不仅可以集中权力在自己手中,还可以借助这个名号去打击其他贵族,达到排除异己的目的。

司马氏注重的名教,是他们手中有力的武器,让我们不得不怀疑,李密在《陈情表》里面写的“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这句话,有几分真诚。

任何意图破坏名教的思想都是有害的,以嵇康和阮籍为代表的追求极度的自由与超脱,虽然远离政治,但是在破坏名教方面却是有很大的力量,进一步说,破坏名教就是反对司马氏的政权。

论王弼:十八岁注释《周易》《老子》的天才,为何英年早逝?

王弼死后,一切才刚刚开始,嵇康死前一曲广陵散,潇洒赴死,而阮籍则是经常驾车到穷途末路,失声痛哭,更多的名士遭到牵连。

而名教的口号越响亮,受苦的人就越多。既得利益者贪得无厌,而因为谄媚获取权势的人,则是极力打压曾经的反对者。满口忠孝礼智信的背后,实则是无止境的堕落。

正因为如此,以石崇为代表的贵族们,才能大肆吞并土地,骄奢淫逸,用极度的奢华来满足内心的虚荣,让普通人陷入无边无际的苦海之中······

许多的士族还可以利用文字抒发情怀,而普通人除了自认命运的残酷之外,别无他法。越是柔弱的人越是受到残害,只有一味地屈服才能换来片刻的安歇。而片刻的安歇之后,又是一眼望不到头的凄凉。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衿。

孤鸿号外野,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这不是阮籍一个人的哀嚎,而是时代的悲鸣。



《王弼评传》,王晓毅(王弼十八岁注释《周易》《老子》根据此书)

《魏晋南北朝史论稿》,唐长孺

《宫崎市定亚洲史论考》,宫崎市定

《中国政治思思想史》,萧公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