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毛泽东著作里学到的成语、俗语、谚语和口语

毛泽东在自己的著作中,引用了大量的古文、典故和成语,其中:《左转》48条,《史记》42条,《孟子》26条,《论语》22条,《礼记》14条,《尚书》13条,《诗经》9条。引用的佛教典故、提到的佛教人物、佛教名胜等,加起来不少于60条。

毛泽东的文章,我最早是从语文课本上读到的。我的学生时代是毛泽东时代,那时,毛主席和鲁迅先生的作品,语文教材是少不了的。从初中、高中到大学的语文、政治课本里,我读的毛泽东作品,不算诗词,只有50多篇。鲁迅的小说和杂文,在课本里分量也很重。

鲁迅描写的祥林嫂: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描写狂人翻看没有年代的历史书:每页都歪歪斜斜地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以及告诫年轻人“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不必等候炬火”等等智言慧语,令我终身难忘。

回想起来,当时对毛泽东作品的时代意义,老师讲得很拘谨,学生领会得更肤浅。但我从课文里学到了毛泽东使用的很多成语、俗语、谚语、口语和古典名言。如:愚公移山;黔驴之技;坐井观天;叶公好龙;夜郎自大;精兵简政;铜墙铁壁;对牛弹琴;先斩后奏;霸王别姬;嗟来之食;惩前毖后;眼高手低;志大才疏;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装腔作势;无的放矢;原形毕露;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吃一堑,长一智;言必信,行必果;风马牛不相及;庆父不死,鲁难未已;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失败是成功之母;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挂羊头卖狗肉;老虎屁股摸不得;懒婆娘裹脚又臭又长;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等等。

还有哲学词汇:矛盾,内因,外因,共性,个性,世界观,辩证法,必然性,偶然性,一分为二,对立统一,主要矛盾,次要矛盾,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否定之否定,等等,都是从课本里的毛泽东著作中学到的。

后来,我又从他的著作中辑录了很多“毛泽东格言警句”。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千万不要把自己的脑壳长在别人的脖子上”;“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们看得见的物质福利”。等等。

后来我才知道:闭门造车、打成一片、对牛弹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隔靴抓痒、借花献佛、空中楼阁、口头禅、牛鬼蛇神、敲骨吸髓、清规戒律、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神通广大、生老病死、同床异梦、拖泥带水、无事不登三宝殿、五体投地、一厢情愿、一知半解、引玉之砖、在劫难逃、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等40多条词语出自佛学。

还发现,毛泽东特别喜欢孙悟空,孙悟空的几个别名:孙行者、弼马温、孙大圣,他也反复使用,并以“孙悟空”象征正能量。1966年3月30日,毛泽东说:“我历来主张,凡中央机关做坏事,我就号召地方造反,向中央进攻。各地要多出些‘孙悟空’,大闹天宫。”见《毛泽东传(1949——1976)》第1406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12月版。他的著名诗句“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更是被人广泛引用。

从毛泽东著作里学到的成语、俗语、谚语和口语


/


分享到:


相關文章: